传统文化 浅析板桥现象

Posted 板桥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浅析板桥现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析板桥现象

  郑板桥,本名郑燮,号板桥。关于他为什么取此号,《板桥自序》中解释道:“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可见,板桥此号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以为不足为怪,作为一介文人郑燮,铁郑、糖郑是不足喻其风雅,唯有板桥此号,通而不俗,信手拈来,正中下怀。而且,板桥是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号。板桥是个地名,《兴化县志》中提及,“古板桥,东门外邑人郑进士燮居此”。诚然,人杰地灵。板桥此号也是和家乡联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又有谁不对故土怀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之情呢?“枯蓬吹断久无根,乡心未尽思田园”,郑板桥晚年就常抒发他那绵绵不断的乡思。

  另外,涉猎过唐诗的人,一定还能记得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千古名句。饱读诗书的郑燮当然更是如此,郑燮取板桥为号,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意为之。板桥此号因脱胎于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他在民间传诵可谓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心中几乎形成一种定式,即学而仕,功成名就后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汪士慎等便无视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地去考科举,直至谋取一官半职作罢。其中,李方膺在雍正年间以父荫受官,曾做过山东乐安、兰山,安徽合肥等县县令。袁枚在《李晴江墓志铭》对他作了概述,指出,晴江(李方膺)30年,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清粜,再劾阻挠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可怜李方膺,为官30年,遭人排挤,虽有效国之心,却郁郁不得志,无法施展才华。自顾不暇,更别奢谈他的影响,民间关于他的传闻也就很少很少。而郑板桥,他从秀才到进士,历时20余年,这是他一生中“最穷最苦”(《刘柳村册子》)时期,生活上处在“灶下荒凉”、“门前催债”(《七歌》)的困顿穷愁中,精神上又有慈父早逝、幼子夭折、发妻病逝等一连串的打击。可以说,在做官前,他是深味人世间的困苦。他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改变现状,能改善穷人的生活,这也是儒家“得志便兼天下”思想的影响。事实证明,他在11年的山东做官生涯中,也部分实现了他的愿望。毕竟不同于李方膺的受人排挤,郑板桥能够做自己想做的。“曲尽情伪,厌塞从望。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仓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其无算。”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还宣称,“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口口相传,人民因此感激涕零。在他去官之日,人们十里挥泪相送,并在家立坊纪念恩人郑板桥。上层的统治阶级也未曾忘记他,在《清史列传》中,为他列了一传。如果说口口相传还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还算“小道消息”,那文字的传播就克服了这种局限,光明正大地恒久流传了。

  然而,我想,作为知识分子的郑板桥,他的名气大更在于他的“三绝”诗书画。他的亲民思想也遍布在他的“三绝”诗书画中。他说,他的诗书画是“用以慰天下之劳民”的,这也是他的诗书画在民间流传颇广的一大原因所在吧。

  郑燮是个没有特色的名字,板桥却是和竹子连在一起的。兴化就全县来说,竹子并不多,可在古板桥一带有点特别。从古板桥进城,须经过一条二百余步的竹巷,竹巷内,家家以竹为业。小时候板桥经常和大人一起在竹林闲步,早年的耳濡目染为他日后画竹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后来几乎养成了“无竹不居”的习惯。他深有感触于此,“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题画》)。

  他对竹感兴趣,于是“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四十余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众所周知,一个画家无所不画,为了画好,势必造成精力的分散,从而影响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而郑板桥一生专注于画竹,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

  他的书法也是如此。六分半书实际上是各种书体的杂糅,间以画法入笔而自然形成的。这和板桥在各方面的深厚功底分不开。金农赞他,“狂草古籀,一字一画,兼众妙之长”。(《冬心画竹题记》)。

  他的诗也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他摆脱了清初一些人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写得直截了当,浅显易懂,似歌似谣,因其平易而近人,因而流传颇广。他的《私刑恶》《悍吏》《荒行》《还家行》《道情十首》等,便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在康乾盛世,扬州是个繁华的都市。但板桥笔下的扬州,却慧眼独具。在诗中,他揭露达官巨贾的纸醉金迷,“长夜欢娱日出眠,扬州自古无清昼。”(《广陵曲》)他描述人民的贫苦,“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扬州》)。

  综上所述,郑板桥在民间乃至海外广为流传绝非偶然。他的思想、他的所作所为使他周身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们久说不厌的话题,从而使他成为绝大多数人喜爱的对象。他的作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被绝大多数人看好!"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相关参考

美术长廊 真假郑板桥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字画风靡全国,很得人们喜爱。   一天,郑板桥回到家乡兴化,住在一家客店里,看见几幅有他署名的画,便找到店主问明缘

中国名人 郑板桥因吃上当

郑板桥辞官后,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不得不靠卖书画为生。鉴于郑板桥的名气,社会上各类求板桥作画的人是络绎不绝。可郑板桥的画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巨贾,他就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ldq

中国名人 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

传统文化 如何鉴定郑板桥作品

如何鉴定郑板桥作品  “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很多,在民间也有不少收藏,其中尤以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为盛。但据湖南省博物馆古代文物部副研究员刘刚介绍,在民间收藏的郑板桥书画作品,大多数是赝品。  那如何鉴别

传统文化 如何鉴定郑板桥作品

如何鉴定郑板桥作品  “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很多,在民间也有不少收藏,其中尤以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为盛。但据湖南省博物馆古代文物部副研究员刘刚介绍,在民间收藏的郑板桥书画作品,大多数是赝品。  那如何鉴别

中国名人 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郑板桥

郑板桥的一生历经坎坷。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

传统文化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最能体现郑板桥书艺特点的,是被称为“六分半书”的作品。何谓“六分半书”?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曾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隶书又被称作“八分书”,而郑板桥的书法是“书法《瘗鹤铭

传统文化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最能体现郑板桥书艺特点的,是被称为“六分半书”的作品。何谓“六分半书”?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曾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隶书又被称作“八分书”,而郑板桥的书法是“书法《瘗鹤铭

传统文化 郑板桥的身世及其它

郑板桥的身世及其它  一幅“难得糊涂”复制品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喜欢张挂壁上的人恰恰是一些爱耍小聪明的人。郑板桥的竹、润格以及他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使得郑板桥变成了一个“明星”似的人物,被“追星族”们常

传统文化 郑板桥的身世及其它

郑板桥的身世及其它  一幅“难得糊涂”复制品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喜欢张挂壁上的人恰恰是一些爱耍小聪明的人。郑板桥的竹、润格以及他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使得郑板桥变成了一个“明星”似的人物,被“追星族”们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