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柴瓷说辨

Posted 官窑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柴瓷说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柴瓷说辨

  从古及今,在古陶瓷学的研究中,论瓷必曰:柴、汝、官、哥、定之五大名窑。柴瓷绝响,世传为五代周世宗时所烧御瓷,然而,因其真容及窑址至今都未见踪影,这不禁使人猜忌了许多!难道说,这“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绝顶的瓷中魁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此消失了?!或许,还是这所谓的世传为空穴来风、捕风捉影?…… 几年来,为了解柴瓷之谜,笔者作为一个新的古陶瓷爱好者,每每见到此类文献资料及专家学者们的论述文章,就会一一细心阅读、品味其中。近日读于学山先生的文章“一套精美的影青注子注碗”时,猛然记起当年所购一本《中国收藏》(2004年2月号),因有署名“山人”的文章“注子注碗猜柴窑”而买下了它。如今,旧梦重温,决定为柴瓷之说泼上一盆醒脑思考的冷水!

  柴瓷,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集》中有言:“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汝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以上集言,皆为转述于论文引语) 可见,上述之言应该是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柴窑之说了。本着对柴瓷的景仰和崇拜,也为了能够探求出柴瓷近千年来的身世之谜,笔者于是针对上述记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字阅读……突然,一个颇为蹊跷的用词跳入了眼帘“北宋汝窑颇仿佛之”,这是欧阳修的用语吗?!我们知道,欧阳修生为北宋人(这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划分),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5岁。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欧阳修却能对本朝历史未卜先知,知道大宋皇朝将来要划分出北南两朝的状况,而且还知道北宋汝窑与柴窑“颇仿佛之”。

  我们知道,在现今的遗址考古发掘的判读中,认为汝官窑的始烧年代大约在1086年至1106年的这二十年间。因此,若我们的专家学者对汝官窑的始烧年代大致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比照一下欧阳修的生卒年月,可知1086年时欧阳修先生早已乘鹤西去十多年了!反之,如果说《归田集》中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对于汝官窑的始烧年代,且据载文中“今亦不可多得”推想,现今对于汝官窑的始烧年代的推断(1086年),也就明显存在着差误,至少应该在《归田集》的成稿之前,或欧阳修的卒耳(1072年)之前,就已经生产好久了。也就是说,汝官窑的生产年代要远远长于二十年,不然,《归田集》中怎么会发出“今亦不可多得”的感叹呢?反过来说,要么就是《归田集》中的记述有错,或为传抄错失,或为后人杜撰。 笔者同时也在想,或许欧阳修记述过柴窑,而这柴窑所指的,可能并非是指周世宗之柴姓之御窑,而是指当时南方所烧进贡瓷的柴烧“龙窑”。

  我们知道,秦汉以后北方的窑炉由升焰窑发展成了半倒焰式的馒头窑,且又由于使用木材或煤作为燃料,可知大多数窑温皆属氧化焰气氛及弱还原焰气氛,还达不到真正高烧结度的胎瓷化温度,所以现今所见古代北方窑器,大都胎质微生烧,敲击为木声或瓦声,声亮的很少;而当时同为秦汉以后,南方的窑由升焰式发展成了平焰或龙窑,由于窑身变长,大都沿山坡成20°至30°斜角向上延伸,使之窑炉的抽力变强,充分发挥了柴烧窑的火焰能量,使窑中气氛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还原焰氛围,持续高温下促使瓷胎烧结度提高,且由于工艺又有所精进,器胎变薄,烧成后的器物也就质坚、釉亮、音色脆响而悠扬……及此,南北窑瓷的器质为欧阳修所目睹,遂由衷发出“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的感叹!此叹,是感叹南方柴烧龙窑瓷的品质,而后人不明所以,在辑录或传抄过程中误将柴烧窑当作了柴姓窑之御瓷,如此,至后也就愈传愈远、愈传愈奇,以致神化了柴瓷的种种异说,幻化了柴瓷的诸多魔力,创造了一桩千古莫辨的谜案!

  由上所论,虽可知柴窑之名最早见载于欧阳修的《归田集》中,但从句语中的词病矛盾来看,此柴窑之说是否真实,也就很值得我重新去思考的了!有鉴于此,显然于学山先生的“一套精美的影青注子注碗”的柴瓷猜想也就很难成真。其实,就所刊图片一眼辨之,即知此器为注模灌浆做旧产品,其胎质、釉色,以及人为生造的开片纹理,既呆板又触眼,毫无自然状态中生成的特质。可知,湖田窑的影青是最精质的,由于其胎、釉的成分相近,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胎釉就会结合很好,因此,一般所见精品湖田窑影青器开片就很少,只有那些窑位不正或火力窑温不够的器物,才会于釉面出现少许开片(短细柳纹)及偏色。再说,此器底足上的焦黑色,完全不同于湖田窑器的焦黑色,且胎质僵滞,全无粉质的感觉(糯米粉的感觉);其实,对这类白胎薄器,在鉴定中只要找准切入点,是很容易解答疑问的。因为,这类透影器由于胎薄,但那个时代的工艺缺陷,以及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浸润,虽说外表依旧华美,但在灯光的照射下将会原形毕露——只要你是理性的,一定会看出门道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指正。

  摘自: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28日7版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