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中国古瓷香炉文化漫笔

  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把最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如精美而薄如纸的蛋壳陶。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型制、釉色及作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变化。香炉是敬佛礼佛或是拜祭祖先的器具,同时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想象新奇,气魂宏大,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 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簧时袅袅烟香与琴音相伴,绕梁不去,沁人心脾。香炉营造的幽雅氛围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人们追随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笔者对香炉也有偏爱,十余年来四处寻觅,如今已藏有200多尊古代陶瓷香炉,从这些香炉中可以看出我国祭祀文化发展的轨迹。

  香炉源于汉代香熏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祖国各地考察,考察中特别注意对香炉资料的收集和实物的寻觅,只要有机会我总不忘向专家请教。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西汉早期的熏炉很可能是香炉的前身。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炉。熏炉流行同那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中国佛教文化大量传入应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左右),尔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来。又因祭祀需要,香炉随之登堂入室。那时期,不少陶瓷器香熏炉上有精美的莲花图案,而莲花同佛教文化关系密切。

  笔者有一尊收藏了多年的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不带托盘,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令人爱不释手。这尊香熏高16厘米,直径9.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高7厘米,下半部高9厘米,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做工比较讲究,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莲花瓣排列整齐,向顶部按比例缩小至盖顶。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花瓣中镂有四个三角形小孔,小孔和莲花纹搭配巧妙。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远看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香熏在汉以后各代熏炉中比较少见,当时流行的熏炉多有托盘。

  香熏到三国时大多数呈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也有口部装提梁,器具镂数层小圆孔,底部一般都有圆圈足或三矮足。西晋时香熏为球形,器腹镂数层三角形孔,顶部有鸟纽,下有托盘,炉下有三个熊足。东晋时为管状口,圆球形炉身,盆形承盘。从香熏的功能和造型看,它很可能就是我国香炉的前身。

  香炉雏型成于魏晋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联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传授佛法,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广泛地使用。

  笔者收藏的年代最早的香炉为越窑青釉提炉,根据其釉色和器型来判断应属于晋代。此提炉的造型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它不同之处有一个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非常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按常理晋朝香炉应是带有托盘的。我收藏的南北朝洪州窑熊足香炉就带有托盘,一直到唐早期,洪州窑香炉仍带有托盘,只是炉足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从熊足变为平足等。但联想到东汉香熏也有不带托盘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洪洲窑是唐代大窑,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装烧瓷器的窑址,是中国瓷器烧造的发源地之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其列入六大名窑之一。我在江西丰城市曲江镇考察时,看到了不少从东汉到唐代的窑炉和青瓷实物。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炉唇较厚,有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在托盘上,完整无缺且没有剥釉现象,看上去较为大气。在香炉积釉处还能见到类似钧瓷的乳蚀釉,玻璃质感较强。这尊香炉是我四年前在上海藏宝楼的一家专售洪州窑瓷器的古玩店觅得的,它可以见证南北朝佛教文化盛行的情况。

  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南青北白”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唐三彩、邢窑、寿州窑、繁昌窑和长沙窑等遗址中出土的三足香炉器物,同宋代香炉已基本相近。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这尊香炉从河南老乡处觅得,器型规矩,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色往下自然流淌,天衣无缝,足系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我第一眼见到这个香炉时便想:一个民族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往往浑身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高度的自信,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式去表达、去寄托、去宣泄,去张扬自己高昂的精神,唐三彩就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象。

  其实唐三彩并不是实用器皿。唐朝中央政府设“门下省”,下辖的“甄官署”专门负责皇亲国戚陵墓所需的明器。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可领取大小不等的唐三彩陪葬。唐代统治者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也促使唐三彩蓬勃发展。

  宋人奠定香炉造型

  宋代贵族出生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素雅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色调。宋瓷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追求釉色质地之精。当时最为流行的便是“鼎式炉”。

  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在宋代,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为可能。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书中除绘制器形图,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种著录在文物鉴定史上是一种创举,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此后,仿先秦青铜器的瓷香炉纷纷问世,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可谓五花八门。

  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但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其时,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香炉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一直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施釉比一般青瓷相对要厚一些,釉的透明程度则较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南宋吉州窑褐釉香炉,釉色自然素雅,十分精美,只是看上去胎骨略显疏松一点,胎体较重,内胎不施釉,可以看到匠人用手捏制的过程。吉州窑工匠为推动我国古代瓷业发展,在制作技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善于学习当时定窑、磁州窑、建窑等的艺术,又独具风格,产品种类繁多,多达120余种,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出乎人们的想象。过去我一直认为吉州窑的胎骨比较松粗,“似陶非陶”为其重要特征,其实不尽然,我在窑遗址考察对看到胎骨有灰胎、白胎、米黄胎等,有的胎骨紧密的程度同建窑不分上下。难怪吉州窑的许多产品称雄瓷苑,风靡中外。

  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褐色足底。釉色光泽淡雅柔和,丰盈滋润,可与碧玉媲美,既像雨水淋过的青梅,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美不胜收。龙泉青瓷远销海内外,明代龙泉瓷已销往欧洲,在巴黎,人们被它青翠典雅的釉色所陶醉,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釉色。据说,当时法国正上演小说家杜尔夫的作品《牧羊女亚司泰来》,该剧描写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亚司泰来的爱情故事。雪拉同出场时穿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 于是“雪拉同” 成为龙泉青瓷的代名词。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品种更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其中的湖田窑、耀州窑、龙泉窑、钧窑等有较大型香炉生产,并在装饰和造型上颇多技法变化。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颈,鼓腹平底饱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细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青白瓷进入元代以后,开始向乳白状发展,为日后的枢府卵白釉瓷走向成熟奠定基础。此类鼎式瓷炉,具有浓郁的仿先秦青铜器的风格,鼎式炉在宋时已在景德镇湖田窑烧造,元时造型更趋工整完美,比例尤为适中。湖田窑制瓷匠师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如玉的青白瓷,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玉器历来属于稀有物而为统治阶层垄断专用,青白瓷是在青白玉可遇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

  明代瓷炉以景德镇窑烧造为大宗,除部分的造型及釉色承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如明嘉靖青花香炉,但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与他的倡导有直接的关系,这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亮点。万历五彩人物三足香炉,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侈靡之风盛行,民怨沸腾,朝纲衰败。五彩器制作成为明代的鼎盛期,它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釉面乳白莹润,釉色调对比很强烈,略显晦暗,由此可判断为万历中期的作品,因早期青花色艳,而末期更为浅淡。三幅开光图案装饰效果极佳,老翁身着的外套颜色分别为绛红色、淡黄色和草绿色,神情泰然,须眉飘逸,或埋头读书,或低头沉思,或伏案挥毫,十分精彩。老翁身后衬着芭蕉叶子,线条很细,先青花双线勾勒轮廓然后填彩,釉彩漫溢出线。腹有接痕,颈部有“大明万历年制”款。万历五彩素负盛名,深受海内外藏家所珍视,有较高的声誉。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香炉作为礼器得到空前的重视。清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代,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结累,乾隆时期成为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乾隆皇帝好古成癖,文治武功,社会稳定。乾隆瓷器无论胎型,还是彩釉或图案纹饰,工艺要求都十分严谨,即使民窑也是如此,充分展示了乾隆盛世的气象。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器制作推向历史的高峰:风格华丽铺张,制作精美纤巧,产品千姿百态,工艺精湛卓绝,令人叹为观止。当时流行钵式炉,后世一直仿制不断。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器型的比例适宜,规矩大气,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款识笔锋纤细流畅,成为清代文房香炉的代表。

  瓷香炉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今人收藏的一个极富文化特色主题。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香烟缭绕中,想想它曾给多少先人驱邪祈福,带来心灵的慰藉,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了。

  来源:大中华杂志

相关参考

文章大全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句

1、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2、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4、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文章大全 李白写景诗句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2、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4、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李白《

文史百科 ,太有才了

妻子:日照香炉生紫烟,你与何人在聊天?丈夫: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普通一女孩。妻子:万水千山只等闲,微信闲扯这么甜?丈夫:日出江花红胜火,我俩只是谈工作。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你俩肯定有一腿。丈夫:除却

文章大全 描写山水诗

1、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狼山观海作者:王安石万

文章大全 描写祖国的诗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3、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nbs

文章大全 描写庐山的诗句

1、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2、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3、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元稹《庐山独夜》4、日照香炉生紫烟,

文章大全 关于瀑布的诗句

1、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赵孟頫《水帘泉诗》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3、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严遂成《白水岩瀑布》4、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文章大全 唯美的景色诗句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

文史百科 山水风景诗句大全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文史百科 山水风景诗句大全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