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Posted 纹饰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玉器的鉴赏与收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玉器是指以玉石为材料制成的各种器物,主要用于装饰陈设、宗教祭祀以及殓葬辟邪等。玉石本是没有生命的矿物,但在中国古代,由玉石制成的各种玉器则被赋予了无限的灵性与神性,成了一种超自然的物品。它不但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究天人之际”的通神礼器,还是趋吉避疫的吉祥之物,更是儒家思想“德”的象征。
一
在古代,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其实,人们常说的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玉指自然界中色泽美丽、稀罕珍贵、适用于雕琢的显晶或微晶的天然矿物;狭义的玉则专指软玉和硬玉。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类;硬玉,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清澈晶莹,属辉石类,即人们常说的翡翠,18世纪后才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此外,古人心目中的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宝石等彩石。
中国的玉石产地分布地域广,品种繁杂,蕴量丰富。从出土的古代玉器看,新石器时代的玉料除部分蛇纹石、玛瑙、绿松石外,主要为透闪石质的软玉。如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的红山文化主要采用岫岩玉,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多以质地细腻、不透明、光泽温润的长石为原料,良渚文化的玉料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等等,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商周到战国时期,新疆的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的玉材,在各种玉材中处于独尊地位。和田玉的基本色调有白、黄、青、黑色。白玉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温滑如羊脂,是和田玉中最名贵的品种,至今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玉。
古代玉器的制作是“以石攻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为媒介,采用“切、磋、琢、磨”工艺,辅以水来研磨,制成所设计的成品。《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记载大致概括了这个过程。治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软性线具、砣具、金属片状工具以及打孔用的具、管具等。软性线具是用兽皮或兽筋制成细条晒干,加水蘸砂,来切割玉的缺口,使用时双手各持一端,反复拉锯。由于施力不均或玉质疏密不同,因此两个切割面并不平整,残留着弧形切割痕,呈现凹凸对应的现象,这种方法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砣具是治玉的主要工具,呈圆盘状,中厚,边薄,背后以一根圆杆与砣机上的旋转轴相连接,转动方向前后来回旋转,而现代治玉工具只朝一个方向转动。砣具的大小厚薄不同,边刃也有圆钝和薄利的差异,可以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用于切割、琢纹、打磨等。砣具在切割时与玉料的接触面呈“V”字形,切口外大内小,边缘平直,切割痕中间宽深,两端尖浅。具的打孔方法分为单向钻和双向对钻,单向钻孔上大下小,俗称“喇叭孔”;双向对钻孔,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孔”,孔壁中间常留有具对接不齐所形成的台阶痕迹。管具依口径可分为小、中、大三种,小管制作系带孔、镂空、镶嵌孔及高浮雕纹饰的去料;中管钻磨玉琮、玉环、玉璧等器物的中心圆孔;大管钻磨玉璧的外廓。金属片状工具可作准确的切割,适合用于成对片饰器的制作,因此切割痕平直,厚度极薄,往往采用双向对切玉料,在切割面上留下平直薄利、相互对应的切割痕迹。制作一件玉器,通常是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在治玉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既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治玉水平和工艺特点,同时也是我们今天鉴别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
中国玉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今天,绵延不断,魅力不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根据考古资料,早期玉器大多是从石质工具演变而来的,像玉斧、玉圭、玉琮、玉刀、玉钺、玉戈等从实用工具转变为宗教祭祀用品及阶级、权力象征的礼器类玉器,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它们一般造型简单,光素无纹,且器形不规整,多呈厚薄不均的片状。考古资料还表明,早期玉器地域性差异也比较明显。如良渚文化的玉器,体大者居多,造型和纹饰严谨,以浅浮雕见长,有特殊的兽面线饰,多采用镂空、阴线刻划、减地浅浮雕等艺术表现形式。刻划的粗阴线很直,似用直线拉磨而成,还出现了动物形态的立体雕刻器。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以圆形居多,纹饰以动物形象为主,工艺较为简朴,只琢出形状,少见装饰纹,寥寥数刀,就把雕琢对象生动地表现出来,雕琢技法有阴刻和去地阳文两种,其中以宽砣雕琢浅宽线纹与微微去地后的“隐底凸起”阳文最富有特点。玉质多为岫岩玉,色泽多呈黄或青绿色。整体造型古朴稚拙、生动奇特。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商周时期,统治者对玉器的推崇使玉制品日趋丰富,治玉工艺越发精细,玉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含意,主要被作为礼器使用。此时的玉器主要为片状和立体圆雕两类,片状有:璧、瑗、环等,动物形象有的采用剪影手法雕出轮廓和主要特征。立体圆雕有:玉人、玉簋、琮、动物。具体而言,商代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眼睛多为“臣”字眼,纹饰大多运用双阴线起阳线的雕琢技法,配合造型的需要,随形变转,勾勒造型,满布器面。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商代特有的玉戈、柄形器和器皿类玉器以及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西周各种造型写实的仿生动物玉饰较多,如鹿、兔、牛、鱼、蚕、蝉等,由玉、玻璃、玛瑙、绿松石等组成的珠、管、片状组合佩件也大量出现,特别是独创了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以薄片状、平面阴线刻的器物为主,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呆板、过于规矩,这与当时严格的宗法、礼仪制度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尚大变,礼仪制度日益衰微,玉器的神秘威严色彩逐渐消失,大量纹饰细密繁缛且抽象化、造型薄而小的片状装饰性玉器逐渐成为主流,并新出现了玉带钩和玉剑饰等新品类。此外,器物开始成对出现,云纹、卧蚕纹、蒲纹增多。玉材的选取也很严格,常见有白玉、青玉及白中闪黄的玉,大多坚硬而细腻,且表面抛光极好,俗称“玻璃光”。战国时期玉器种类更加多样,装饰纹样以动物题材为最多,如螭、龙、虎、凤、虬等,动物上的“臣”字形眼逐渐消失。战国中期以后,谷纹从云谷相杂纹中独立为纹,排列整齐布满器表。战国晚期,原本为了制作谷纹方便定位的三条平行线也成为一种纹饰,称作“蒲纹”。与春秋玉器相比,战国玉器纹饰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更加繁缛华丽。
汉代玉器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以至“汉玉”一词几乎成了古代玉器精品的代称。汉代玉器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多采用镂雕、高浮雕、圆雕技法,艺术风格古朴,造型简练并加以夸张与变形,如陕西咸阳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蒲城县贾曲乡出土的玉牛等。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尤其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而不囿常规,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装饰、丧葬、礼瑞、祭祀功能消失殆尽,在数量上也骤减,其总体风格具有汉代遗风,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这与当时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盛行吃玉的风气有关。吃玉要选用最纯净的“璞玉”,以和田白玉为佳,所以从出土的玉器看,好玉质不多,滑石器增多。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时期,异域文化的渗入给中原的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的创造和革新,构成了富丽堂皇、蓬勃向上、豪迈张扬、趋向写实的时代风格。这一时期,日常生活中的佩饰大量出现,玉质生活用具增多,如八瓣花纹玉杯、鎏金兽首玛瑙杯、白玉碗、玉步摇、梳子背、粉盒等。琢玉工艺及雕琢主题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程式化、图案化、抽象化的传统束缚而更加成熟。外来题材如佛教中的飞天、胡人的歌舞伎等也丰富了纹饰主题。尤其是唐代,玉器图案无论是人物的衣褶,植物的花心、叶脉,动物的皮毛,禽鸟的羽翅等,善用大量舒展流畅或密集短小纤细的阴刻线加以装饰。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玉器由抽象向写实发展的转折点。
宋辽金时期,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文人的审美意识逐渐渗入玉器的造型之中,总体风格不如唐代浑厚有力,多小件精致器物,出现了玉童子、玉笔架、玉镇纸等新品种。雕刻技法出现深层立体镂雕。值得一提的是,辽、金时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狩猎风盛,喜用海东青捕天鹅和猎取熊、鹿等,这一题材的“春水”、“秋山”玉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游牧文化风格,也颇受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元代玉器在继承宋、金玉器雕琢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善用重刀,常采用多层透雕法、深凹雕法,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也常用俏色雕法,巧妙地展现动植物纹饰,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又一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乾隆时期,因乾隆皇帝嗜玉成癖,不遗余力地提倡,皇室成员、大臣们更是爱玉成风,民间玉坊十分兴隆,使得乾隆年间的玉器制作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顶峰。总体而言,明清玉器礼器减少,日常生活用器增多并日益商品化,出现了如意、熏炉、花插、鼻烟壶、香囊、扳指等新品种。尤其是“吉祥玉”大量出现,将生活中常用的吉祥用语,透过谐音的转换,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如马背上雕一个小猴,寓意“马上封侯”;小孩举莲花寓意“连生贵子”;螃蟹口衔一稻禾寓意“和谐”;喜鹊立于梅树上以示“喜上眉梢”等等。此外,明清玉器雕刻受绘画影响较大,表面无强烈凹凸变化,技法上继承传统,多种工艺融合,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地诠释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明代中叶,双层镂空兴起,纹饰分上下二层,上层为主体纹饰,下层为背景图案。清代圆雕山子兴起,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平面雕琢,集名山大川、瀑布清泉、流云海涛、亭台楼阁、车船栈道、人物、动物等为一体,精心布局,或以历史故事,或以神话传说为蓝本反映大自然的秀美、幽静风貌。总体来说,明代玉质不如清代,表面打磨没有清代光亮,明代器物上常留有砣锯痕和具的钻孔痕,底子处理凹凸不平,线条硬朗。清代玉器细部处理得精致、圆润,线条婉转流畅,方圆合于规矩,纹样繁琐。
三
玉器的鉴赏,必须抓住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艺术风格是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影,随着各时代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意识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玉材取舍、琢玉工具和技巧、器形特征和纹饰主题等方面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呈现到一件玉器上,就成为我们的鉴赏要点,是判断玉器时代的主要依据。
玉器的收藏,应分为古玉和时作玉两种。古玉的收藏,首先要鉴定真假,要从各时代玉器的造型、纹饰、雕琢工艺入手,以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为标准器,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古玉的色泽、材质、造型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细心揣摩,观察玉器的雕琢痕迹,仔细分析制玉所用的工具、操作方式及痕迹特征,对古玉器的制作要有深入的了解。再次,多接触市场,了解仿古玉的产地、种类及其特点,见微知著,从中找出与古玉器的差异,识别真伪。仿古玉以河南南阳,安徽蚌埠,江苏苏州、扬州,上海南汇等为中心,且有各自的特色。至于时作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一般以玉料纯正、雕琢精湛、寓意吉祥、价格合理的玉器为佳,既可玩赏、佩戴,又可收藏。
玉器的鉴定需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着眼于玉料、工艺、造型、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而客观、全面地综合分析研究,才能鉴真识假,去伪存真。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玉器的保养应避免摔、碰,挂件不佩戴时宜放进首饰袋(盒)保存,以免碰损、磕伤。玉器若有污垢或油渍附着于表面,应以温水掺少量中性洗涤液刷洗,再用清水冲净、软布擦干。切忌使用酸、碱性强的化学制剂。时作玉饰适宜贴身佩戴,人体的温、湿度以及经常摩挲,可以使玉器表面润泽。
摘自:《收藏界》2006年第9期
相关参考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一) 端砚是中国第一名砚,也是世界第一名砚!它除了优越的实用功能外,也是文玩收藏的要角。尤其是今日,砚的功能已产生转换,成了收藏的艺术品,鉴赏自然成了首要课题。 端砚的鉴赏分断坑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一) 端砚是中国第一名砚,也是世界第一名砚!它除了优越的实用功能外,也是文玩收藏的要角。尤其是今日,砚的功能已产生转换,成了收藏的艺术品,鉴赏自然成了首要课题。 端砚的鉴赏分断坑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四) 端砚的石疵 就新砚而言,端砚的鉴赏,主要是针对砚上的名堂进行品头论足。端砚上的名堂,又分石品与石疵。端砚的价值取决于石质,以细润利于研者为贵。凡有碍研墨观瞻者皆为石疵。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四) 端砚的石疵 就新砚而言,端砚的鉴赏,主要是针对砚上的名堂进行品头论足。端砚上的名堂,又分石品与石疵。端砚的价值取决于石质,以细润利于研者为贵。凡有碍研墨观瞻者皆为石疵。
略谈文房瓷印盒的收藏与鉴赏 印盒,亦称印奁,是存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形状多样,大小不一,以扁圆形多见。其材质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最佳。前人曾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
略谈文房瓷印盒的收藏与鉴赏 印盒,亦称印奁,是存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形状多样,大小不一,以扁圆形多见。其材质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最佳。前人曾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
鸿山越国贵族玉器鉴赏 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地经过两年时间(2003—2004年)的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器物,绝大多数为精美的成套(组)玉器、青瓷礼器和乐器,风格独特,年代考证大约为公元前4世
鸿山越国贵族玉器鉴赏 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地经过两年时间(2003—2004年)的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器物,绝大多数为精美的成套(组)玉器、青瓷礼器和乐器,风格独特,年代考证大约为公元前4世
青州博物馆藏精品玉器鉴赏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七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这一地区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关于青州,在《尚书·禹贡》中就曾提到过,说“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也就是说今天山东的大部
青州博物馆藏精品玉器鉴赏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七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这一地区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关于青州,在《尚书·禹贡》中就曾提到过,说“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也就是说今天山东的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