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Posted 青花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元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明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来源:华尔街收藏
相关参考
国内外元代青花瓷器收藏及特征比较 不管从造型还是纹样来看,元至明初的青花瓷器都呈现出与传统基本上一脉相承的发展状态,都是在前代瓷器生产的基础上,随着技术及工艺的创新,创烧条件的成熟形成的新的“统领”
国内外元代青花瓷器收藏及特征比较 不管从造型还是纹样来看,元至明初的青花瓷器都呈现出与传统基本上一脉相承的发展状态,都是在前代瓷器生产的基础上,随着技术及工艺的创新,创烧条件的成熟形成的新的“统领”
福建漳浦明墓出土的青花瓷器 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由于北方文化的南移和以泉州港为代表的海上贸易的兴起,陶瓷业讯速地发展起来,沿海地区水运发达的县份大都有以烧制外销瓷为主的窑场。明中期开始,以粤港为代
福建漳浦明墓出土的青花瓷器 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由于北方文化的南移和以泉州港为代表的海上贸易的兴起,陶瓷业讯速地发展起来,沿海地区水运发达的县份大都有以烧制外销瓷为主的窑场。明中期开始,以粤港为代
元青花瓷器的鉴识要点 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
元青花瓷器的鉴识要点 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
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大展 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这种瓷器在诞生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少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现在
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大展 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这种瓷器在诞生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少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现在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