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谈谈民国期间书刊的收藏

Posted 鲁迅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谈谈民国期间书刊的收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谈谈民国期间书刊的收藏

  1911年至1949年,作为一个朝代,虽然年头不长,但却是社会激烈动荡、天翻地覆的三十几年,这是一个腐败、黑暗、屈辱的年代,同时,也孕育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巨大力量。这期间,西方学说大量涌进,各种思潮和学派交锋和交融,文化伟人辈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重笔描绘的一段历史。封建科举制度的废除,帝制的结束,说明了传统的知识分子通过仕途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已经堵死。在过去,仕途的通达是衡量知识分子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却不然,价值的体现呈现了多元化趋向,蔡元培搞教育,张季直搞实业,张元济搞出版,都弄出了名堂。其中出版事业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将其知识价值转化为社会动力,并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

  1915年,陈独秀在经历了反袁斗争的失败后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统治国人的思想依然是旧的,于是他积极投身于思想启蒙运动。他说,出一本杂志,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创办《新青年》的动机。这种观点在当时非常盛行,这也是本世纪初,中国出版业兴旺的重要原因。于是,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出版单位出现了,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亚东图书馆,以及后来的开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书店、海燕等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逐渐出现了各种专业划分,质量提高,数量大增。商务印书馆首创每日出版一书,中华书局紧跟着提出三日出版一书,世界书局也提出每周出版一书。出版物如雨后春笋,上海四马路、河南路一带书店林立,成为十里洋场的一大景观。

  民国书刊值得收藏,主要在于它的版本意义。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国书刊可否纳入善本之列。"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皆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但对于确定"善本"的标准,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对此有过叙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未张之洞,他提出的一套关于善本书的划分标准,产生了很大有影响。他认为要掌握3条:"一曰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现代版本学家在前人对善本研究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善本的"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民国期间价值高的图书刊物是否也可以视作善本呢?我看是完全可以的,以上述"三性"标准来衡量,不少书是够格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具代表性的鲁迅的书。

  鲁迅一生辛勤笔耕,留下400多万著述。在鲁迅生前,这些著述的大部分都已出版。这些书的学术价值不用说了,就装帧艺术来说,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鲁迅对自己著作的出版是十分认真的。他喜欢把自己的书打扮的漂亮一些。鲁迅对书籍装帧的要求是:纸张要好,天地要宽,插图要精致。对每种书都是精心选择篇目,仔细校勘,连书名的确定都很讲究。《朝花夕拾》最初定名是《旧事重提》,几经琢磨,才选了现在这样优美动听的书名。以鲁迅著作的学术性和历史文物价值,加上这些书校印精良,装帧精美,可以说,经鲁迅手出版的这些书,尤其是一些初版本,都是名付其实的善本书。其中有些书由于历史原因,世存极少,已是国库秘宝。你化十万八万,现在还能弄到宋版书,鲁迅有些书,现在要收藏的话恐怕可能性已极小。民国前一年,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日本出版的译著《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宣告了林译小说在文学作品翻译史上的终结,透视出五四的曙光。可是它在东京和上海只卖出了二十来本,库存的书和版子又遭火劫。三十年前就有人估计,此书世存不会超过六七册。时至今日,那就只会少于这个数了。

  对一个作家同一篇著作不同版本研究,历来是目录学和校勘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一个作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版本研究对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都是相当重要的。巴金的小说《雪》,1933年8月收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作丛刊》内,当时题名为《萌芽》,初版两千,未售尽,即被禁止发行。一年后,巴金,又把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改名换姓,又将书名改为《煤》,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已经排竣,打好纸型,并已在报刊上刊出广告,可是,国民党政府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看到了小说的校样,马上通知开明书店停印这书。巴老说:"我不服气,自费印了一版(书改成《雪》)委托生活书店秘密发行。后来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一度去消,文化生活出版社在上海成立,我便将《肆》的纸型送给该社。1936年 11月《雪》在上海公开发行,但这所谓`初版\'已经是第3版了。"另外,为了给"检查老爷"出难题, 巴金在自费印行《雪》的时候,版权页上印的发行者是美国旧金山平社,注有英文地址。1939年,《雪》又以《朝阳》书名发行。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惨淡经营的苦心,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版本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前些年,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围绕吴晗《朱元璋传》的版本问题开展了一次讨论。《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一部主要著作。1943年吴晗写了一本《明太祖》(重庆胜利出版社印,共5000册,其中3000册取名《明太祖》,另2000册取名《从僧钵到皇权》)。1947年后,以此为蓝本,作者用一年时间,进行了修改增写,由原稿8万字扩充到近16万,又增加了500多条小注。1948年以《朱元璋传》书名出版。这时真是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夜,作为著名的民主战士,吴晗笔下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只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有明显的影射蒋介石的痕迹。此书也引起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的兴趣,当然,毛泽东对此会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像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论一样。这种评论难免会对吴晗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整个一代中国史学产生影响。1964年,吴晗对《朱元璋传》进行了改写,从总体上对朱元璋的否定转为基本肯定。旧本说朱元璋"不但是一个以屠杀著名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最阴险残酷的政治家",新本说朱元璋"功大于过","是一个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是一个比较突出、卓越的人物。"在这个大前提下,也只能把旧本中一些描写朱元璋内心世界的精彩笔墨删除了。其它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应该说,不少地方的改动是成功的。关于新本与旧本的优劣,在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作为版本收藏,那是收齐为好了,当然,旧本难收集一些,也就更值得关注了。

  五、六十年代,相当一批五四新文学作品被作家自己违心地修改,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叶圣陶的《倪焕子》,1929年初版时,小说以主人公倪焕子痛苦地死去结尾。可解放后的版本却改成他投身于工人阶级队伍了。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删掉了祥子出卖阮明的情节,曹禺甚至把《雷雨》改写成四凤没有死,而是跟着鲁大海闹革命去了,《日出》中的男主人公方达生也成了党的地下工作者,陈白露的艳窟也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站。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从30年代到70年代几经修改,这部书是这一领域的有影响的著作,但几次修改的历史痕迹也留下来了,到70年代,明显地出现了"评法批儒"的影子。对照这些书的前后版本,真让人感叹:"一本书也是有命运的"。寻觅"原汁原味"的初版本,一直是研究者和收藏家感兴趣的事。

  民国时期出版的革命历史文献也是弥足珍贵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是本世纪一件的大事。由于在建国前,马恩列的著作是禁止公开发行的,加上战火及各种书厄,现在要寻觅早期马恩的汉译本,已是相当困难了。1920年,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初版印了一千册,据说这种本子全国仅存4册,上海档案馆和图书馆各有一册,山东广饶县博物馆也有一册,北京图书馆的一册还是残缺封面的。这些书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毫无疑问,都是上等的善本。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都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都是写文章的高手,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留下了不少著述,但这些著述大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要寻觅已相当不易。1944年《晋察冀日报》出版社出版、由邓拓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一套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1948年编的《毛泽东选集》,上下两册,在拍卖会上从底价1000元攀升,最后拍定为3800元。曾经道说,发现了大革命国共合作时,由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这则消息引起了有关方面和收藏界的兴趣。不过据考证,这套《政治周报》是解放后的影印本,世存的原版《政治周报》只在北京、上海的大图书馆里有数的二三套。

  现在有不少人在收藏老期刊。民国时期期刊的种类非常繁多,有人统计,仅1936年,上海出版的期刊就达308种,上海四马路上出现了专营期刊杂志的书店。《上海洋场竹枝词》中有词:"书贾争夸杂志年,肠肥脑满面团团",可见期刊杂志的出版兴旺与书贾的有利可图。但是期刊杂志人们在阅后多随手扔掉,又经战乱和人为的毁灭,世存本来就不多。同时,由于期刊浩如烟海,一般图书馆和收藏者受财力和时间空间的影响,对此都不敢轻易下手,这也是存世量小的一个原因。物以稀为贵,想当年冷摊上几个铜板一份的旧期刊,如今已弄得几百元上千元一册。八年前,在中国书店拍卖会上,50本创刊号以7000元落槌。嘉得公司紧随其后,30种老期刊竟拍至5000元,一部《十日戏剧》仅80册,居然以2万元成交。十多年前就有行家断言,老期刊必将成为"明版书"。当时听者一笑置之,谁知不到十年,此言已成事实。

  老期刊抢手,固然有存世量少的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含量和版本价值。不少老学者老教授提倡学生读一些当年有影响的老期刊。魏绍昌先生介绍说,唐(tao) 带研究生学现代文学,首先要他们通阅五四以后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因为许多作品最初几乎都是先发表在报纸和期刊上,后来结集出书大多经过挑选修改了,而且出书必然要迟于报刊的发表,那么作品最初出现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各种纵横关系也就难以捉摸了。舒芜先生也有这样的意见,他还举例说,《新青年》每期都有"国内大事记"专栏,某一期的专栏报道了北洋政府如何复古倒退、用行政命令提倡尊孔读经的消息,同期或下一期就会出现"打倒孔家店"的文章,读者如果只是读后来结集出版的这些文章,往往难以真切地理解它的用意。甚至会把它当作纯文学纯学术的文章。有人说,修订再版后的文章只能看到作者的外表,只有初版的文章才能看到作者的灵魂,只大概就是老期刊魅力所在吧。

  摘自《书海殊尘——漫话老版本书刊》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民国旧书收藏形同鸡肋

民国旧书收藏形同鸡肋  正夏夜清凉无事,在孔夫子旧书网闲逛。作为一个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的读者,希望在网上能获得一份惊喜。线装书实在太贵买不起,于是在民国旧书栏目翻阅。  我想看看,这孔夫子旧书网上

传统文化 民国旧书收藏形同鸡肋

民国旧书收藏形同鸡肋  正夏夜清凉无事,在孔夫子旧书网闲逛。作为一个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的读者,希望在网上能获得一份惊喜。线装书实在太贵买不起,于是在民国旧书栏目翻阅。  我想看看,这孔夫子旧书网上

传统文化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  笔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一只民国时期的青花香炉(见图),经考证,这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  清溪寺位于湖南韶山马

传统文化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  笔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一只民国时期的青花香炉(见图),经考证,这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  清溪寺位于湖南韶山马

古董文物 民国双旗币是古代铜钱中的收藏热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收藏文化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收藏者也大多以年代越古老越好,随着时间推移,近代

古董文物 民国双旗币是古代铜钱中的收藏热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收藏文化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收藏者也大多以年代越古老越好,随着时间推移,近代

传统文化 莫要忽视民国瓷

莫要忽视民国瓷  民国瓷器历来不受收藏家的重视,因此,长期以来,在收藏界存在对民国瓷不客观、不实际、不公正的评价。  正如《民国瓷器概述》中所说:“由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虽不足40年,但

传统文化 莫要忽视民国瓷

莫要忽视民国瓷  民国瓷器历来不受收藏家的重视,因此,长期以来,在收藏界存在对民国瓷不客观、不实际、不公正的评价。  正如《民国瓷器概述》中所说:“由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虽不足40年,但

古董文物 重金求购:民国双旗币值钱

2019年的钱币交换依然火爆,显示出其深层次的收藏。各种新闻数据显示,湖南省制作双面旗钱币仍是当今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热点。近几年来,整个收藏市场都不乏稀奇古怪的石头。然而,对于本身存量很小的明清时期钱币

古董文物 重金求购:民国双旗币值钱

2019年的钱币交换依然火爆,显示出其深层次的收藏。各种新闻数据显示,湖南省制作双面旗钱币仍是当今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热点。近几年来,整个收藏市场都不乏稀奇古怪的石头。然而,对于本身存量很小的明清时期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