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吉州窑黑釉盏与宋代斗茶风尚
Posted 兔毫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吉州窑黑釉盏与宋代斗茶风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吉州窑黑釉盏与宋代斗茶风尚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两宋时期,全国各地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如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河北的定窑等。黑釉盏是当时最为普通的一种颜色釉瓷,其中以建窑和吉州窑的产品最负盛名,建窑的“兔毫盏”、吉州窑的“鹧鸪斑”是最为名贵的品种。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盏的流行,与两宋时期风行饮茶和斗茶关系极为密切。黑釉窑变结晶纹备受好斗茶的宋人的推崇,宋徽宗有“盏以青黑为贵,兔亳为上”的评判,黄庭坚有“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的咏叹,苏轼游历吉州窑后写下了“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一诗。文人们提到的“兔毫斑”“鹧鸪斑”都是指黑釉瓷上形成的窑变结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早期的食用到唐宋时期的饮用,经过佛教、道教徒和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蔚然成风,制茶方法日有创新,饮茶方式也随之愈发讲究。在唐代,人们饮用的是煎茶,茶色尚绿,人们推崇越窑的青瓷盏和邢窑的白瓷盏。至宋代,上至皇帝、公卿,下至贩夫走卒,均好饮茶,茶楼、茶馆、茶室、茶亭纷纷兴起,“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是以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31)。
宋代饮用的茶叶是一种半发酵的“研茶”,饮用前要把干硬的茶饼碾碎、罗细。斗茶的力、法是在茶盏中放一定的茶末,先注汤调匀,以沸水点注,同时用茶筅搅动,使水与茶末彼此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泡沫,评比的对象是白沫持续的时间和茶汤的颜色。斗茶先斗色,茶色贵白,色越白,品越高,以清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如果茶末研磨细腻,且点注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均匀细碎的汤花薄膜,就可以紧咬盏沿,外聚不散,称之“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涣散,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出现“水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影响斗茶胜败的因素除茶叶质量、水质、水温、点茶工艺外,还有盛茶汤的茶盏。可以说,斗茶习俗提高了茶盏的身价,直接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大量生产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专用品,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吉州窑址如冈似阜的窑包堆积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考古出土实物和传世品来看,吉州窑的黑釉盏基本形制是大口小足,口唇较薄,略微向外卷。口沿下端内收,颈部有一道凹棱。壁斜,下内收,状如漏斗或斗笠。胎体厚实凝重,器口釉薄,器腹釉渐厚,器足露胎,质地粗松,呈栗壳色。盏口有敞口和敛口之分,形体有大、小之别,小者一般口径10—12厘米,大者口径14~16厘米。茶盏造型挺拔,轻巧秀丽,上大下小,重心不稳,并不实用,是专门为斗茶而设计。大口,可容纳更多的汤花,便于点注。器口下内凹一圈,点注时能起到标准线的作用,便于观察汤痕。胎体厚重,便于保持茶汤温度,用其沏茶,茶汤久热不凉。黑白分明,水痕易验,便于观察、评比。
在两宋时期空前浓厚的饮茶氛围中,茶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斗茶是流行于社会上层的品茗游艺,文人雅士把饮茶品茗之道作为怡情自乐、修身养性的雅事。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宋代茶道追求高雅的艺术氛围,吟诗、听琴、观画、赏花、闻香等为茶艺活动的常见项目。茶文化从物质层面的实用性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艺术性,制作考究的专门茶具也应运而生,讲究茶具色泽之美、造型之宜与使用之便的统一。
黑釉盏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风气而出现的斗茶专用茶具。黑釉本身并无美观可言,为了满足文人审美的需要,窑工们着意改进这种黑釉盏的装饰工艺,以便人们能在斗茶的同时,领略茶盏的造型和装饰之美。吉州窑的黑釉茶盏不加刻划、压印,独特之处在于烧制过程中采用洒釉工艺形成的多变的窑变结晶斑纹以及木叶纹、剪纸贴花和釉上彩绘装饰工艺,种类繁多,变幻无穷。窑变类有鹧鸪斑、虎皮斑、玳瑁纹、兔毫纹等名目,均是以铁为呈色剂形成的窑变结晶釉,区别在于釉中着色剂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不同。在富有韵味的黑釉中呈现出浓淡相间、黑黄等颜色交织的绚丽斑纹,如玳瑁纹的色调,协调滋润,别具特色。虎皮斑是指用含铁量不同的黄、褐两种釉烧成后形成的黄、褐相间的放射状花纹,以其釉面类似虎皮而得名。虎皮斑和玳瑁纹都是吉州窑特有的窑变结晶釉装饰工艺,其区别在于色斑形状,呈块状者为玳瑁纹,呈长条状者为虎皮斑。鹧鸪斑也是指以铁为呈色剂的结晶釉,由于铁元素在釉里的结晶,致使釉面呈现形似油滴的银灰色小圆点,如同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兔毫釉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中的铁元素随釉层的流动而成条纹,冷却过程中析出赤铁矿的小结晶体,形成细长似兔毫的纹理,纹样条纹如发丝,粗看整齐划一,细看毫峰参差不齐,如丝丝银针,统一中富有变化。鹧鸪斑和兔毫都是在建窑影响下产生的新工艺。
木叶纹、剪纸贴花这两种贴印方法是吉州窑工匠独创的装饰工艺,标志着我国陶瓷釉面装饰工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木叶纹是指将天然树叶用作瓷器装饰纹样,采用天然树叶浸水腐烂后所存叶茎和叶脉,然后敷一层极薄的黄釉,贴在已施过黑釉的盏内壁,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由于树叶中的五氧化二磷焙烧时与铁釉不融合,产生分离,黑釉上便出现叶脉清晰的图案。从传世品和考古出土物来看,所用树叶有桑叶、柏树叶、樟树叶等,都是当地常见的树种。图案设计也没有固定样式,有一叶或二三叶相叠组成图案的,也有半叶的。或一叶展开于盏内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如大树耸立苍穹之中,或一小片树叶挂在盏内壁,茎、脉清晰,把水注入碗中,仿佛一叶小舟飘荡在水面,别有一番情趣。木叶纹盏一般是蛋黄色的图案衬在黑色或黑褐色的地纹上,纹样与地色之间反差大,树叶质感惟妙惟肖。这种取材于自然、极富写实趣味的装饰风格,自然清新,朴实无华,意境幽远。
剪纸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它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极大的普及性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剪纸贴花是将民间的剪纸用于瓷器装饰,是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技术巧妙结合的典范。吉州窑茶盏上的剪纸贴花是将剪纸纹样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除剪纸,显出底色纹样。入窑高温焙烧后,二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花釉,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花纹若隐若现地浮现在底釉与面釉之间,透出一种
含蓄而又朦胧的美。剪纸贴花的主要纹样有双鱼、双龙、双凤、折枝梅花、喜鹊、蛱蝶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之类吉语,或双龙戏珠、双凤展翅,或朵梅纷飞、蝶舞花丛。构图整齐大方,简洁疏朗,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釉上彩绘是仅见于茶盏内壁的一种装饰方法,在黑釉盏内壁用石灰钙型竹灰釉绘各种写意画,烧成后在黑地上呈现出白色花纹,常见纹样有月梅纹、兰花纹和凤纹等。漆黑的釉面上配上浅白色的月梅纹,黑白分明,潇洒明快,颇具新意。或用黄色彩釉绘双凤,鸡首长尾,锦翎展翅,虽寥寥数笔,双凤自然飘逸的动态跃然盏内,秀巧新颖。
吉州窑茶盏在宋代被大量出口到海外,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有收藏。酷爱茶道的日本人对吉州窑茶盏情有独钟,称之为“天目”,有曜变天目、木叶天目、油滴天目、玳瑁天目等雅称。
摘自:《收藏》2005-12
相关参考
[专家点评]金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另面)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另面)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里内)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底部) 这件金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高30
[专家点评]金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另面)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另面)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里内)金 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底部) 这件金磁州窑系黑釉剔花酒坛,高30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 这件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高5厘米,口径14.5厘米。碗形向上呈直线形展开,俗称“上飘碗”。底圈足小,露白胎,胎土细密,碗中为一木叶纹,当时用实际树叶呈现叶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 这件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高5厘米,口径14.5厘米。碗形向上呈直线形展开,俗称“上飘碗”。底圈足小,露白胎,胎土细密,碗中为一木叶纹,当时用实际树叶呈现叶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黑釉彩绘团花纹洗侧面侧面侧面底足细部细部细部细部足 这件黑釉彩绘团花纹洗,高6.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8厘米。内外满釉,仅平底部分露胎,胎质较为疏松,为火温较低,胎体未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黑釉彩绘团花纹洗侧面侧面侧面底足细部细部细部细部足 这件黑釉彩绘团花纹洗,高6.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8厘米。内外满釉,仅平底部分露胎,胎质较为疏松,为火温较低,胎体未
[专家点评]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微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器颈部塑一周圆凸棱,腹部绘潇洒写意的铁锈卉纹。全器遍施莹亮平滑的黑釉,足面露胎。该器装饰简洁明快,造型饱满浑厚,朴实
[专家点评]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微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器颈部塑一周圆凸棱,腹部绘潇洒写意的铁锈卉纹。全器遍施莹亮平滑的黑釉,足面露胎。该器装饰简洁明快,造型饱满浑厚,朴实
宋代建窑绿釉盏(蓼冷汁天目)蓼冷汁天目(绿釉)京都国立博物馆藏高6.9cm口径13.1cm《天目》(德川&根津美术馆)一书将该盏认为是建窑系窑口所产。然而从器型或胎土上判断,该盏应为建窑正窑口
宋代建窑绿釉盏(蓼冷汁天目)蓼冷汁天目(绿釉)京都国立博物馆藏高6.9cm口径13.1cm《天目》(德川&根津美术馆)一书将该盏认为是建窑系窑口所产。然而从器型或胎土上判断,该盏应为建窑正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