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湮没的清末瓷刻艺术

Posted 瓷器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湮没的清末瓷刻艺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湮没的清末瓷刻艺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清末瓷刻。

  中国瓷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传承创新的工艺美术发展史。它按青瓷、白瓷、彩绘瓷、颜色瓷四大系列发展演变而来,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往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第一件瓷刻产生于什么时候,尚有待考证。景德镇珠山道人创造出了瓷刻,是一个流于民间的传说。景德镇作为明、清两代我国的制瓷中心,特别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瓷艺的进一步发展,宫廷造办处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用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釉的瓷器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再低温烘烤,制造出了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粉彩、五彩、珐琅彩等釉上彩的高级瓷器。宫廷釉上彩瓷器,对民间也起到了指导作用。至乾隆末年,乾隆皇帝意识到瓷器装饰过于格式化,并斥之为“俗样”、“俗式”。因而,提出了瓷器要出“新样”的旨意。

  为按乾隆皇帝瓷器出“新样”的旨意,文人墨客们在优质素胎瓷器上,用金刚笔绘画篆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瓷刻,由此再现了被人称颂的“刻纹白陶”艺术。白色陶器本来素雅大方,而刻纹白陶更精致优美。白陶的可爱和尊贵,在于它的造型美和它的数量不多。自商代以后,白陶就没有再登场,它的销声匿迹,却引出了瓷器的辉煌。瓷器经历了3000多年历程,到了清代末叶,才有人把刻纹白陶和刻瓷及印花艺术,提高到了素胎瓷器上,从而出现了清末瓷刻艺术作品。

  从笔者收藏的“瓷刻”中看,均为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刻制。故也可认为其盛行于清末同、光年间。那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文人对当时世道的厌恶,对仕途的淡漠以及勇于对自身价值的挑战与确立,使其中部分智者弃仕途、拒富贵而从技艺、立风格。这些有才有胆有见地的文人墨客,走出了一味师承某家、某派的误区,注重借鉴和汲取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敢于创新,由此而产生了艺术风范的新局面。另外,在于“五口通商”后,国外金刚钻制品在国内出现,因此有了那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老话,使追求“瓷刻”创作的人们,有了创新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瓷刻的工具解决了,文人墨客们尝试着把与书画紧密结合的篆刻艺术,体现在制作难度更大的“瓷器”上,创作出了“白地黑线”的,集诗文、书法、绘画与篆刻艺术融合的清末瓷刻。

  制瓷业有句老话:“胎为骨,釉为衣”。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经过历朝历代的大量开采,至上世纪30年代,使我国瓷器生产步入了衰落时期。例如:英国当时生产日用陶瓷只有200多年历史,1929年,英国出口陶瓷10.85万吨,换汇2.224亿英磅,即4.8928亿美元。而同年我国出口24.6万吨,换汇1.17亿美元。根据以上的数字来看,我国当年出口的瓷器数量比英国高出了一倍多,而换汇却是英国的四分之一还不到。这说明当时我国瓷器质量就落后于英国。换言之,没有了优质素胎瓷器,是造成清末瓷刻艺术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

  清末瓷刻艺术,要有优质白瓷作为“载体”,创作者又要具备诗文、书法、绘画与篆刻等深厚文化艺术功底,由于人才匮乏,故流传的时间是相当之短。这是造成清末瓷刻艺术渐渐消失的原因之二。

  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内战频繁等因素,使广大文人墨客生活无保障,流落他乡,这是造成清末瓷刻艺术渐渐消失的原因之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旧时被文人们称为“清玩”的清末瓷刻作品,被视为资产阶级“封、资、修”的产物而被废弃。那些年事已高、身怀绝技与有才能的“瓷刻”创作者,受到冲击批判,以至造成后继乏人。这是造成清末瓷刻艺术渐渐消失的原因之四。

  除以上四点,另有一点有待商榷。清末瓷刻创作规模甚小,地域狭窄,当时有些人守旧观念强,认为没有达到返璞归真,因此未形成审美主流,造成只有极少数文人墨客在默默耕耘。

  清末瓷刻艺术,距今只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我们却很难见它的“芳容”。不过它作为中国悠远流长的工艺美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精髓,积淀着的浓厚的历史内涵,超凡脱俗的表现形式,已深为广大喜爱它的雕刻家、篆刻家、书画家、艺术家和收藏鉴赏家所关注,我们不应让它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摘自:《收藏界》200403

相关参考

音乐艺术 活泼自然的评剧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一带,早期叫“蹦蹦戏”“落子”,起源于清末。基于河北的曲艺莲花落,吸收河北梆子、京剧、滦州皮影的剧目、音乐和表演方法,是在对口莲花落

音乐艺术 亲切诱人的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江浙部分地区。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滩黄(当地称“本滩”,在后来的发展中受苏州滩黄的影响。后来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

音乐艺术 支派繁多的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最早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安徽、浙江戏曲的影响,而形成绕河班、乐平班、广信班、东河班、京河班等支派。清末乐平班与绕河班合流,解放后称赣

传统文化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  中国篆刻是一门独步于艺林之艺术,它一般先篆印稿,然后根据印稿镌刻成作品。用时只要粘上印泥钤于纸上即可。清末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一批文人画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完整

传统文化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  中国篆刻是一门独步于艺林之艺术,它一般先篆印稿,然后根据印稿镌刻成作品。用时只要粘上印泥钤于纸上即可。清末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一批文人画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完整

传统文化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票号;盛极而衰;汇兑  Abs

传统文化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票号;盛极而衰;汇兑  Abs

传统文化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票号;盛极而衰;汇兑  Abs

传统文化 清末民国的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清末民国的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明清时期,潮州的陶瓷产区主要分布在高陂、枫溪、九村、惠来等地,产品主要为日用瓷,也用以外销。清末光绪时期,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回光返照

传统文化 清末民国的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清末民国的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明清时期,潮州的陶瓷产区主要分布在高陂、枫溪、九村、惠来等地,产品主要为日用瓷,也用以外销。清末光绪时期,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