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

Posted 纹饰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

  近几十年来,西安出土与征集了相当丰富的明代玉器,为研究明代社会、了解明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的玉有和田玉、南阳玉、岫岩玉、蓝田玉,还有玛瑙、水晶等等,其中和田玉最具代表性,数量也较丰富。品种有佩饰品、艺术晶、实用品、复古品及少量的礼器。造型和纹饰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花卉、山水、楼阁等等,主要是民俗体裁,寓意吉祥。例如雕刻一大一小双龙为“苍龙教子”,三只羊为“三阳开泰”,鱼为“年年有余”等等。早在宋代,我国文物收藏之风就已萌发,金石之学兴起,仿古品随之大量涌现,史有“唐创新,宋摹古”之说。到了明代尚古风气仍在流行,集古玉与鉴赏古玉为时尚,盛行仿制古玉。现选择西安地区出土明代玉器介绍如下:

  玉龙纹带铸:在传世明代玉器中,相对讲玉带挎多见。玉带是古代官服嵌玉带镕的腰带。它在唐初就已形成,当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职才能佩戴,到明代仍在流行,至清消失。明墓出土带铕的有南京北郊中央门外张家洼明洪武四年(1371年)荣禄大夫汪兴祖墓、山东邹县九龙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鲁荒王朱檀墓、北 素面玉带锌(未按规定摆)京市南苑苇子坑正德十年(1515年)庆阳伯夏儒墓、甘肃兰州明中期彭泽夫人墓、江西南城岳口乡游家巷明万历年间益宣王及王妃墓、西安市南郊南廓门明墓等。带挎有雕刻纹饰的,也有光素无纹的,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玉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据《明史‘舆服志》《明

  会要·舆服》记载,玉带的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按九晶官阶分别使用

  不同质地革带。大祀、庆功、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要穿着朝服,所佩革带只有一晶用玉,其余为犀、金、银、乌角等。明朝玉带形制逐渐规范,《正字通》铐字条云:“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扫≥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可知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扫[方、鱼尾、辅弼5部分组成,共13块。但也有14块,甚或20块的。例如南京板仓明太子太傅徐甫正德十二年(1517年)出土的玉带上的带镑共20块,是一件规范的玉带。其中三台是由长方形搁>方与两块长条形辅弼组成,圆桃,即桃形6块:排方,长方形共有8块(其中有三台中间1块),鱼尾(铊尾)长方形一窄面为弧形,共2块;辅弼有4块,其中2件与1排方组成三台,另2件分别置于圆桃与铊尾之间,一般是细长条形。玉带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另一种雕刻纹饰。其纹饰分为龙纹、麒麟、鹤、婴戏、鹿纹、花卉等,有的还设鎏金铜托。从有纪年墓中出土的玉带板看,光素无纹的占多数,从明神宗朱翊钧皇帝的定陵中出土的玉带挎就光素无纹。由此可见玉带挎有无纹样与官职品级无关。

  为什么明代玉带铐相对多呢?这与当时的历史有关。明代皇帝、皇亲与一

  品文武以上官员,他们的着装很多,有朝服、公服、常服等,不同场合着不同的服饰,戴不同的玉带。玉带在明代是地位与权利、等级与财富的象征,对于上层官吏来说拥有玉带标志身份高贵,于是一些贪官污吏就拼命聚敛。据《天山冰山录》记载,查抄严嵩家时,玉带达200余条,抄朱宁家时,玉带达2500余条。到了中晚期,国家腐败,有很多制度陷于“崩毁”,可以说是“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反抗起义不断。例如明初规定龙纹玉带只能皇帝佩用,太子、公主、王公及重臣都不能使用,但实际上处处乱用。连官品低下的官员也冒犯僭用玉带。《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六年世宗登基,诏曰:‘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yin)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既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一看来当时滥用玉带现象已很严重。在传世品中龙纹玉带挎较多,就是玉带滥用的例证。

  玉带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春秋战国到汉代曾一度盛行,与同时期

  的铜质带钩造型一样。汉代以后逐渐衰落,隋唐时期从考古资料看很少发现玉

  带钩,到宋代又开始出现,属复古品。明代使用较普遍,用途更多,除了作带钩用,还作文房用品或挂物件。例如明文震享《长物志》记:玉带钩“斋中多设,以备悬壁挂画及拂尘、羽扇等用,最雅”。玉带钩也可以作镇纸。1980年初西安市文物部门曾一次征收玉带钩20多件,内明代的占三分之一。上海市龙华三队明代万历潘氏墓出土白玉龙首螭纹带钩,长8.5厘米,具有明确纪年,其造型是龙首角分叉延伸脑后,下有三撮短发向后飘浮,耳后抿,眉毛向上弯,如同勾云纹,眼呈水滴状凸出,鼻宽,口微张,有一排牙,两侧有延长的嘴角线,腮部凸起,钩腹为板片状,上有匍匐状螭纹,五官靠前,发向后飘,背刻双阴线,表示脊骨,肩与大腿上有火焰纹飘毛,螭首与龙首距离小,钩钮圆矮。在出土与传世玉带钩中,宋元明清的带钩多为龙首或螭首,貌似相同,容易混淆,要认真区分。首先从主要部位分辨,宋代的钩首龙头造型面额平坦,五官雕刻无大起伏,钩钮较高并靠近尾部。元代带钩出土增多,说明较前朝使用普遍。西安南郊电子城元代刘达墓出土1件、小寨南乡瓦胡同村出土1件、户县元代贺氏家族墓出土1件。结合外地出土元代带钩看,早期的保留宋代风格较多。元代常见带钩,眉粗,眼睛不凸出,蒜头鼻增高,腮帮下肌肉大增,猫形耳向后耸立,角为单角向后分叉,根刻二字形,整个龙首面额有起伏变化,腹体扁薄,钩颈空间较大,钩钮比宋代相对向前并显短,中晚期钩钮还出现长方形,带有环孔,腹背上若有螭兽的与钩首对峙,螭须向后飘曳。明代带钩特征分早晚二期,早期带有元代遗风,螭上还有元代流行的双阴刻脊柱,以表示胁骨的冰纹,但钩首变窄,钩腹为螳螂形,呈片状,钮矮,龙首的眉毛排列阴刻线,眼睛在眉下突出为水滴形,生“V”字形角,口较大,改口腔钻孔,有延伸的嘴角线。到了明代晚期仍保留早期特征,腹背螭纹作匍匐状,面部器官集中在睑下端,背上表示胁骨的冰纹消失,钩首与背螭之间距离变小,钩腹变薄,钩钮变得更矮。清代钩首龙头的角、6艮睛、鼻、耳及腮帮都是凸起的,角短,虾米6艮且前凸,鼻翼出鼻尖,张口而口角深,露舌,如意形鼻,头形矮,吻部“斜杀”。腹部上的螭兽,发与首同宽,顺身飘拂,体浑圆,僵直无起伏状,腹体成板条,钮更薄,柱更短,从这里可以看出宋至清代带钩的变化。

  玉带扣与带钩造型不同,是用于便服的。图4为明代螭纹带扣,长方形倭角,背面有两个圆形钮,用于扣丝腰带,面凸起上浮雕双缡纹,大缡纹口含灵芝,四肢用力攀登,后尾上飘,如腾云向上,回首顾盼小螭。小螭腾跃跟随在后争抢灵芝,嬉戏玩耍,意寓“苍龙教子”。玉带为白玉,长6.2厘米,宽5.3厘米,系西安市征集。明代螭纹特征,螭纹头较前朝短而宽,螭耳尖并向两侧或斜上方竖立,五官在前二分之一处,背脊用2条阴线表示,筋骨线在明早期用阴线表示胁骨,明中期后已消失。(待续)

  摘自《收藏》2004第12期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真玉源头—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征

真玉源头—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征  兴隆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已确认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为迄今所知最早采用真玉(即阳起石和透闪石

传统文化 真玉源头—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征

真玉源头—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征  兴隆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已确认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为迄今所知最早采用真玉(即阳起石和透闪石

传统文化 浅谈花鸟画的起源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花鸟画的起源及其审美特征  花鸟画的萌芽始自于原始社会。由于鸟图腾崇拜遍及华夏各部落联盟。故在原始社会的彩陶、玉器、岩画乃至夏商青铜器上都存在着大量的禽乌形象。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增帛、砖石、镜鉴等器

传统文化 浅谈花鸟画的起源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花鸟画的起源及其审美特征  花鸟画的萌芽始自于原始社会。由于鸟图腾崇拜遍及华夏各部落联盟。故在原始社会的彩陶、玉器、岩画乃至夏商青铜器上都存在着大量的禽乌形象。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增帛、砖石、镜鉴等器

传统文化 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

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

传统文化 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

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

传统文化 明代玉器欣赏

明代玉器欣赏  明代(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有着276年的历史。  明代早期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一派盛世景象。  明代中晚期的万历年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

传统文化 明代玉器欣赏

明代玉器欣赏  明代(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有着276年的历史。  明代早期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一派盛世景象。  明代中晚期的万历年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

传统文化 春秋时期玉器的一些工艺特征

春秋时期玉器的一些工艺特征额头的鳞片和腹部的V型斜线,很形象的表现手法。两侧身上是具象的龙头。所见顺向独立龙头疏隔排列的唯一典例两龙头反向构图,吐舌为典型的绞丝纹,两龙头连接空白处饰以斜线。侧面延续主

传统文化 春秋时期玉器的一些工艺特征

春秋时期玉器的一些工艺特征额头的鳞片和腹部的V型斜线,很形象的表现手法。两侧身上是具象的龙头。所见顺向独立龙头疏隔排列的唯一典例两龙头反向构图,吐舌为典型的绞丝纹,两龙头连接空白处饰以斜线。侧面延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