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天姿迥异 高秀圆润”—董其昌临柳公权书
Posted 柳公权
篇首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天姿迥异 高秀圆润”—董其昌临柳公权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姿迥异 高秀圆润”—董其昌临柳公权书
董其昌(1555-1637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其书风影响了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的主流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邢侗有“南邢北董”之称,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大家”,一生中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但不免有赝品或代笔之作流传于世,“鱼目混珠”的现象大量存在,然而也不乏有精品之作。
这里所介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是其行草书的精品代表作之一。此卷纸本、行书,纵27.2、横1070.5厘米,208行,字体大小均一,诗文每行多以六七字书之,全篇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柳公权书法真迹传世已绝无仅有,今无从得见,所谓柳公权书《兰亭诗》,实际上是唐抄古本,非柳书真迹,之所以定名为唐柳公权书,仅凭借原卷后宋代黄伯思(伪)题跋“此卷唐谏议大夫柳公权书,故自不凡,当为希世珍藏也……”传为柳书。乾隆年间它与历代书法家摹写的王羲之《兰亭序》等七种本子(一:唐虞世南临《兰亭序帖》,二: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帖》,三: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五:清内府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六:清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七: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八:清乾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一并刻入“兰亭八柱”之中,原石至今保存在北京中山公园内。乾隆皇帝亲自题签“兰亭八柱第四”。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为“兰亭八柱第七”,书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时年六十四岁。
卷前乾隆皇帝分别在三十五年及四十三年题记两则,卷后董其昌自识两则,其一则云:“右柳公权书兰亭诗,书法与右军契帖绝异,自开户牖,不倚他人庑下作重台,此所谓善学柳惠者也。或曰陶榖书,恐榖未能特创乃尔,且君谟、长睿已审定矣。”又有明鸥天老渔,清高土奇、陈元龙、张照及乾隆皇帝题跋6则。钤印80余方。曾经清高士奇、张照、乾隆内府等收藏。
著录于清高土奇《江村书画目》、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石渠宝笈续编》等书。
据卷前引首及前隔水上乾隆皇帝题跋可知,此卷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曾被分割成两卷,其一卷:从“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到孙兴公(孙绰)五言诗序(后附有高土奇、陈元龙、张照三跋)”;另一卷:从王羲之书“仰眺望天际,到董其昌自跋”,实际上是四言诗和五言诗之间断开了,断开之处似乎也合情合理,究竟为何原因,大概不外乎几种可能,其一:战乱失散,其二:财产分割,最有可能的是其三:作伪者为了提高其价值,蒙骗一些不知内情之人,把本来是完整的一件书法作品分割为二,利用前半段或后半段的董其昌的真迹,配上仿董字的另一段并添上假款,以冒充其董其昌一完整的手卷。幸运的是这两卷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先后回到清内府,装裱成此卷,得以破镜重圆,使之恢复旧观,再现原貌。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三十七首,此卷书为三十四首,缺少郗曇、虞悦、孙嗣五言诗各一首,及王微之五言诗“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后两句、桓伟五言诗“主人虽无怀,应物寄有尚。宣尼遨沂津,惕然神心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奇唱。今我欢斯避,愠情亦踅畅。”首句、王涣之五言诗“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读往,玄契齐古今。”末句及曹茂之诗之标名,个别处还有缺、漏字。乾隆皇帝在卷后题跋中指出了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的缺字、缺句处,他曾以明代冯惟讷(1512-1572年,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嘉靖年间进土,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的身份离职。擅长诗文,曾纂集书籍多种,著有《冯光禄集》)所编《诗纪》校之。《诗纪》共156卷,前集10卷,录先秦古逸诗;正集130卷,录汉至隋代诗歌,外集4卷,录古小说、笔记中所传仙鬼之诗;别集12卷,选录前人对古诗的评论。它收罗宏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辑古诗的总集。但不知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校出(提到)此本所缺少的三首诗(郗曇、虞悦、孙嗣)。阙句、漏字的地方都一校对出来,而整首的诗篇遗漏却竟无察觉,真是不得其解。笔者查阅冯惟讷《诗纪》的多种版本,每种版本里的三十七首《兰亭诗》,都是完整无缺的。这也许是皇帝日理万机,为大清国操劳过渡,一时疏忽而已罢了。此卷在书写诗文上尽管董其昌有些缺遗,但是就其书法艺术水平并不逊色。
董其昌的书法,广泛继承,博采众长,自谓其对古人书法名迹“无不临仿”,存世墨迹之多,为明代书家之首,在历代书家中似乎没有几个人能与之相比的。观其一生书作,临写作品占有很大比重,尤以临怀素《自叙帖》居多,据记载他在万历初年曾被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请去教其幼子,得以尽睹项氏家藏真迹,并对怀素《自叙帖》极感兴趣,曾多次借临,到晚年还深爱此帖,所以传世的临写《自叙帖》不下十几本,其次是宋四家(苏、黄、米、蔡)及颜真卿、褚遂良、二王帖。而临写本的方法大多用对临、背临或仅以古帖之文而全用己法书之的所谓意临。此卷虽名为临柳公权书,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董其昌并没有完全按照临写的常规,字数、行数等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缺字、漏句的,原因所在吧,要是真正地依样对临,一对一,以上情况自然就能避免。而实际上他确实是以己意运笔挥洒,笔划转折灵变、活泼,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自首迄末,无一懈笔,精神完足,勃勃如生。在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上,都能使观赏者产生振奋之感。此卷虽长,但看不出有哪些用笔、墨法、结体等方面的失误。董其昌认为学书必须临古,所谓“学书不从古人,必坠恶道”,同时也提出了“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主张,要掌握古代书法家的技能,临仿是唯一的途径。因之此卷正是以萧散疏淡、古雅秀润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董氏在书法创作中,对古代名家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借鉴上已达到了一种自然纯熟的境地,做到了形神毕肖。董氏的书法一贯注重师法古人,讲究摹古,但不为陈法所拘,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颜真卿的遒劲,又兼二王的秀丽、苏米的粗犷和自己的风格。在兼法各家的基础上,他以简洁淡雅的运笔、精巧秀丽的结构驰名四方,享誉晚明书坛。到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及张照、刘墉、王文治等,尤为欣赏董其昌的书法,均以“董书”在为楷模,风流遐迩,绵延不绝。康熙皇帝曾称其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於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复绝。”
编辑:之君
相关参考
赵孟頫和董其昌都是书画界两位泰斗人物,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赵孟頫作品赵孟頫为元代人,董其昌为明代人,俩人的谥号都为“文敏”。赵孟頫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被成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的成
赵孟頫和董其昌都是书画界两位泰斗人物,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赵孟頫作品赵孟頫为元代人,董其昌为明代人,俩人的谥号都为“文敏”。赵孟頫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被成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的成
从道家的养生观来看中国传统书画 近年来很多人认识到从事中国传统书画容易长寿。确实,古今书画大师长寿的人举不胜举。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明代的董其昌、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
从道家的养生观来看中国传统书画 近年来很多人认识到从事中国传统书画容易长寿。确实,古今书画大师长寿的人举不胜举。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明代的董其昌、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
[专家点评]清梁同书行书董其昌语 此为梁同书的行书《董其昌语》。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徽县
[专家点评]清梁同书行书董其昌语 此为梁同书的行书《董其昌语》。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徽县
题跋起源于宋代,就是在鉴赏书籍和画作之后,将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而题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书画作品中,一方面体现创作者或者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题跋或多或少都能为历史研究做出资料考证。董其昌因为酷爱书
题跋起源于宋代,就是在鉴赏书籍和画作之后,将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而题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书画作品中,一方面体现创作者或者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题跋或多或少都能为历史研究做出资料考证。董其昌因为酷爱书
(杂名)唐碑名。塔为大达法师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碑本在长乐南原。后移西安府学。见金石史。
(杂名)唐碑名。塔为大达法师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碑本在长乐南原。后移西安府学。见金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