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缂丝辨名
Posted 缂丝
篇首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缂丝辨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缂丝辨名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织物。缂丝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古人形容其“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关于缂丝的称谓,历来有所不同。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的《文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间清赏》诸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剋丝”。“缂”、“刻”、“克”、“剋”四字音同,字互假借,然而错杂生乱,又有似是而非之说,我们在此辨名正义。
缂丝 中国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做“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本字应当是“缂”,探其究竟,对于丝织工艺当谓“缂”,而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字各有所当,故“刻”、“克”皆为假借。
刻丝 《说文》中释“刻,镂也”。《玉篇》则释为“割也”。《尔雅》中说“木谓之刻”,明代吕种玉在《言鲭》中说宋代通作“刻丝”。大概宋代人本作“缂”,大众不识“缂”字,而用“刻”字假借,又以为此种工艺品“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由此看来,认为本应为“刻”字的人也只是因为一些表面的视觉效果罢了。
克丝 “缂”写作“克”字,则可能是商人喜用笔画简练之字,约定俗成,既通行之后,读书人也沿用以为称呼。古人笔记也往往为随笔记录之书,于字之究竟也未加考核。
剋丝 写“剋”字者,作以纬剋经之说。但“剋”本字在《尔雅》中释为“胜也”,《集韵》释为“杀也”。“剋丝”大概是由“克丝”演变而来,而假借者不能穷究其源。
缀锦 缀锦为日本对“缂丝”的叫法。日本有美术研究者认为缂丝即古代所谓“缀织”或“缀锦”,并且确信汉代已有此种织物。
织成锦 还有一些著作将“缂丝”与“织成”混同起来。“织成”的概念泛指按服饰或装饰用品的形制规格进行设计并加工织造成的各种纺织品,而“缂丝”则专指一种丝织美术工艺品。
编辑:覃聪
相关参考
[专家点评]清乾隆缂丝岁寒三友图清乾隆 缂丝岁寒三友图(提款)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我国织绣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品种之一,织造过程“通经断纬”,费时耗工,色彩丰富,变化多样,为其他织绣所不及。缂丝
[专家点评]清乾隆缂丝岁寒三友图清乾隆 缂丝岁寒三友图(提款)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我国织绣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品种之一,织造过程“通经断纬”,费时耗工,色彩丰富,变化多样,为其他织绣所不及。缂丝
[专家点评]清缂丝云鹤望日补子 这件缂丝云鹤望日补子,纵29厘米,横31厘米。缂丝工艺是采用平纹组织,通常先把图稿描绘在经丝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件补子以”通经断纬”手法缂织出纹饰
[专家点评]清缂丝云鹤望日补子 这件缂丝云鹤望日补子,纵29厘米,横31厘米。缂丝工艺是采用平纹组织,通常先把图稿描绘在经丝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件补子以”通经断纬”手法缂织出纹饰
[专家点评]北宋缂丝紫鸾鹊谱 北宋缂丝紫鸾鹊谱,纵131.6厘米,横55.6厘米。花鸟部分采用双套缂的创新技艺。鸾鹊缂织纬短,线较细密,色彩调和婉转,翅羽晕色丰富;莲花中的花瓣和花蕊采用分色相嵌排列
[专家点评]北宋缂丝紫鸾鹊谱 北宋缂丝紫鸾鹊谱,纵131.6厘米,横55.6厘米。花鸟部分采用双套缂的创新技艺。鸾鹊缂织纬短,线较细密,色彩调和婉转,翅羽晕色丰富;莲花中的花瓣和花蕊采用分色相嵌排列
资持记‧释释相篇:「初别脱对境彰名,定、道从心为目,与定慧二心同时,故并言共,亦名为俱;其定戒者,成论离禅定为二戒,色无色别故,多宗合为一,俱不动业故;道戒,或名道俱、道共、无漏等异。此辨名也。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