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早期定瓷初探

Posted 产品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早期定瓷初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早期定瓷初探

  定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窑场,素以烧造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在宋代与柴、汝、官、哥诸窑齐名,被世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自从叶麟趾先生考察发现涧磁村定窑遗址以后,中外古陶瓷学者多次对遗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瓷片标本。1960年和1985年,河北省又两次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建国以来各地墓葬、遗址也不断有定瓷出土。这都为进一步探寻定窑的历名渊源和研究定窑产品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定窑”从唐至元经历了几百年的盛衰发展,它的产品种类繁多,烧造量大。但是,过去提及“定瓷”或“定窑产品”仿佛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即指北宋以来定窑所烧造的那种芒口薄胎、纹饰精美的成熟期产品而言。相比之下,宋以前该窑的情况多被忽视。当然这有观念上的和技术上的原因。但是,这种对定窑认识的不全面性,导致了对唐、宋两个时期某些北方瓷器(特别是白釉瓷)鉴定方面的混乱状态。近年来,随着邢窑遗址的发现以及对邢、定两窑的对比研究,人们逐渐对早期定瓷有了更多的关注,并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浙江临安唐光化三年钱宽墓和唐天复元年水邱氏墓出土的“官”、“新官”款定瓷,胎体坚薄,造型精美,釉色洁白。完全打破了以往认为唐代定窑产品胎体厚重的传统观念。本文拟以笔者之所见,对早期定瓷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关于定窑的分期

  建国以来,古陶瓷学者在定窑分期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效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一)将定窑分为晚唐、五代、北宋三个时期。

  (二)将定窑分为唐、五代、北宋(北宋部分细分为早、中、晚期)、金、元。

  (三)将定窑分为晚唐至五代,北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天兴三年至元至正二十八年三个时期。

  第一种分期是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后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划分的。由于当时墓葬出土的定瓷较少,尚不能利用墓葬年代来编年排比出标准器与之验正,加上受历代文献著录的影响,因此地层分期误差较大。例如第一层(试掘报告中定为北宋文化层)中出土的刻花、印花白瓷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属金代产品。因此这一层实际应包含宋金两个时期。第三层(试掘报告中定为晚唐文化层)出土的黄釉深腹碗,直口、深腹、平底微内凹,碗心有三个支钉痕,具有唐代初期的特点。此外本层出土的浅腹平底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胎厚重,制作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因此这一层应包含唐代早期至晚期。第二层(试掘报告中定为五代文化层)则应为晚唐至五代。

  第二种分期利用大量具有确切记年的墓葬编年进行排比,并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种分期主要侧重于北宋以后。北宋分为三期,早期从太祖建隆元年至真宗乾兴元年,中期从仁宗天圣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后期从哲宗元佑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金代从太宗天会五年至哀宗天兴三年。宋代以前没有正式列入定窑分期,仅有简要介绍。

  第三种分期是从研究定窑的烧造工艺、制瓷原料以及烧窑所用的燃料等方面入手,结合窑址出土的大量标本,将定窑分为三期。这种分期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陶瓷产品并不完全随时代的更替而变化,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生产时间往往是跨时代的。这一点与目前定窑晚唐与五代,北宋与金代的产品尚难准确区分的现实是相一致的。因此这种分期在实际鉴定工作中最为实用。

  以上几种分期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定窑从北宋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此之前的定窑产品即唐、五代时期定窑生产的瓷器,应属“早期定瓷”范畴。

  二、定窑遗址出土的早期定瓷

  从窑址出土及采集的瓷片标本看,早期定瓷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

  (一)黄釉瓷

  碗,多数为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平底或玉璧形底,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砂粒等杂质,多为灰色或灰黄色。碗外壁上半部施黄釉,釉色以青黄为主,也有青绿或褐黄色。内壁及器口施白釉,釉色多为灰白或白中泛青色,也有少数呈乳白色。碗心均有三个支钉痕。有一种内外均施黄釉的大碗,造型与内施白釉的浅腹碗相似,只是口沿向外撇。此外还有一种数量较少的直口深腹碗,玉璧形底,胎质灰黄粗松,釉色青绿,玻璃质强,有开片,碗心有三个支钉痕。

  钵,敛口,平唇或圆唇,均为平底。灰色胎粗松厚重,淡青或青黄色釉,有的有开片。

  罐,直口,折肩,深腹,平底。胎质粗松。施褐黄色釉。一种圆唇,短颈,球腹,平底。胎质较细,施黄色釉,釉质较好。

  盆,侈口,折沿,宽圈足。胎体厚重,呈灰黄色。外施淡青色釉,内施白釉,釉质较粗。

  执壶,侈口,深腹,少数器腹由上向下渐大,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肩部安圆形短流,有的在流上做出粗螺旋纹。釉色以青黄为主,光泽较好。多饰以席纹、菱纹网格或戳点纹。

  三足炉,圆唇,筒腹,平底,下承三足。灰黄色胎,施黄色釉,釉面光泽较好。外壁划菱形网格纹。

  (二)褐釉瓷

  碗,多为外褐釉内白釉,造型与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相同,碗心有三个支钉痕。此外还有一种内外均施褐釉的浅腹小碗,平底微内凹,外壁施半釉。

  钵,敛口,斜唇,平底,胎体粗厚,外壁施半釉。

  罐 ,直口,深腹,平底,肩部有凸棱。胎质坚实厚重。里外满釉。一种直口,斜唇,丰肩,深腹,平底,肩安对称的双泥条系,胎体厚重,施褐绿色釉。

  葫芦形瓶,瓶体呈葫芦形,有双系。胎体较坚致,施黑褐色釉。

  (三)粗白瓷

  粗白瓷从胎质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胎质粗松,从断面能清晰地看到大量杂质和气孔。釉色灰白或白中泛青,有细开片,外壁仅施半釉,器型以碗为主,形状与外黄釉内白釉碗相同。

  第二类胎质较细,呈浅灰或灰白色,没有明显的黑点等杂质,气孔也大大减少。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少数已近纯白。

  碗,造型仍以侈口浅腹为基形,但口、底变化较多,器口有侈口、敛口、唇口。唇口又有宽窄之分,有一种宽唇口将口沿翻折过来粘合,从断面能看到明显的孔洞。底足有平底、玉璧形底和五环形底。外壁施釉大多不到底,釉色不够稳定,多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

  钵,直口,斜唇,唇口作锯齿形花边,圈足较宽。一种敛口,鼓腹,平底。

  执壶,侈口,斜肩,长圆腹,肩部安短流,颈肩之内安双泥条曲柄,有的两侧还有对称的双泥条系,平底或圈足。施淡青色或乳白色釉。淡青色釉玻璃质强,有开片。

  三足炉,直口,平唇,筒形腹,平底下承三足。周身饰弦纹。釉色淡青透明,有开片。

  (四)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质有纯白和白中泛灰两种。前者坚致细密,瓷化程度很高。后者略显粗松,断面有时能看到少量小气孔。由于胎体白度的提高,已经完全不需使用化妆土。釉色仍不稳定,有白中泛青,乳白和纯白色。

  碗,造型仍以浅腹为主,器口变化更加丰富,有侈口、敛口、宽唇口、窄唇口、花口等。唇口的宽窄及作法各不相同,有的在旋胚时直接在口沿留出,一般较窄;有的是将口沿翻折过来,形成宽厚的唇口。底足有玉璧形底,玉环形底以及宽窄不等的圈足。粗瓷中常见的平底已不再用。器足处理大多不够精细,足面切削不平,棱角不清。器壁的厚薄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很薄,有的则较厚。施釉大多到底,仅少数近底部无釉。

  盘,盘的数量相对比碗少,但造型富于变化,特别是各式花口盘的盘口丰富多彩,有尖瓣式、宽瓣式、双脊式。也有的仅在盘口作出很小的缺口。瓣口有三瓣、四瓣、五瓣不等,这类器型当为仿金银器造型。

  盏托,有圆口和花口两种,均为浅盘式,盘心凸起一圈作为托口。花口的作法一种在盘沿削出形状、数量不等的小缺口,另一种在胎未干时用手指将盘沿向内推卷形成花口。还有一种将碗放在盏托上挂釉后一起入炉焙烧,使碗和盏托烧结成一体。

  瓶,圆唇,直颈,丰肩,深腹,圈足。此外还有一类尺寸很小的长颈瓶和模仿波斯金银器造型的凤首瓶。

  钵,造型与粗白瓷花口钵相同。

  茶臼,浅腹,圈足,仅外壁施釉。内壁划分成四等分,错刻斜线,线内戳刻鳞纹。有的在内壁交叉划刻平行弧线,空白处加刻短平行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执壶,造型与粗白瓷执壶相同。

  筒形带系盒,盒体修长呈直筒形,口部有子口,盒身的上下各有一对横系,圈足,底部无釉。

  三足炉,造型与粗白瓷三足炉相同。

  水盂,直口或敛口,鼓腹,平底,尺寸很小,似非实用品。

  小玩具,均为各种造型的人物和小动物。人物中有一种盘腿坐像,其形与《记一组邢窑茶具与同出的瓷人像》中介绍的瓷人(陆羽)像十分相似。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种骑马人像。以上两种瓷人像多为青白或纯白色,釉面非常光润。小动物的造型生动活泼,有羊、马、狗、兔、猴等。有些小动物的眼部或身上还点有褐色斑点。

  此外,定窑遗址出土、采集的标本中还有许多不能复原成形的残片以及带有“官”字款的瓷片,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介绍的是定窑遗址出土、采集标本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1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来说,几百平方米的发掘以及地表采集的标本不过是管中窥豹,远远代表不了定窑丰富的内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标本特别是发掘出具有地层关系的标本,仍能较清晰地看出早期定瓷发展变化的轨迹。

  定窑初创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器。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釉质粗劣,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产品主要以碗类为主,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其中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是定窑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笔者最近在涧磁村附近看到不少烧制粗瓷下水管的小窑,制胎所用的原料是一种当地称之为“矸子土”的杂质很多的粘土,制釉所用的原料叫作“白土”,这两种原料涧磁村附近蕴藏量非常丰富。下水管成品的釉色颇不稳定,有黑褐、褐绿、青绿、青黄等,有些与唐代粗胎黄釉、褐釉瓷的颜色十分接近,粗松的胎质也十分相像。由此推断,定窑初创时期生产的粗胎产品也应是使用窑址附近的这两种原料。关于定窑创烧时间,笔者认为应在唐代早期。因为一方面窑址出土的黄釉深腹碗、褐釉双系罐等均具有唐代早期风格,另一方面定窑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生产的白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之前必然应当有一个由粗到精逐步发展的阶段。此外从五代朝廷派遣官员在龙泉镇征收瓷器税来看,定窑当时已经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烧瓷技术也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定窑的创烧时间必定大大早于此时。

  唐代中期,定窑产品的质量已有明显提高。经过淘洗处理的胎体杂质大大减少,但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多为浅灰或灰白色,仍需使用化妆土来提高釉面白度。器物品种除碗之外还有钵、罐、执壶等。胎体质量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产品较之早期轻薄坚致。装烧方法除延用三叉支钉叠烧外,大多数已采用匣钵正烧。白釉瓷作为当时的主要产品,其质量很不稳定,胎质粗精不一,釉色从灰白、白中泛青、乳白到接近纯白均有。可以看出此时正处在不断改进工艺、逐步提高质量的阶段。黄釉瓷仍在生产,但数量明显减少,碗、钵圆器已完全被白釉瓷取代,仅见执壶、三足炉等有限的几种器型。此时黄釉瓷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胎质与白釉瓷基本相同,釉面光润均匀,釉色稳定,多为黄色或青黄色。这类产品延续生产的时间较长,河北中、晚唐墓葬中常有出土。

  晚唐五代时期,定窑已能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白瓷。从建国以来出土的资料看,其产品的覆盖面非常广,有些还作为外销瓷远销国外。此时定窑中某些烧造质量较高的瓷窑还被朝廷或官府指定烧造带有"官"字款的瓷器。因此可以说晚唐、五代是定窑烧瓷历史中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产品主要以高品质的胎釉和精美的造型取胜,胎体洁白坚致,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及釉面质量虽然仍有较大差异但光润平整,釉色洁白者已占多数。其中有些精品完全可以同邢窑相媲美。器物造型比早期大为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受邢窑的影响,不仅造型模仿邢窑,在釉色上与邢窑也大体相同;二是模仿当时盛行的金银器皿。”仿金银器类的产品胎体大都较薄,有些花口盘碗的瓣口起伏较大,需由手工切削成型,工艺上难度很大,需要具有熟练高超的技术水平。按照以往的传统观念,这类造型秀巧、胎体坚薄的定瓷大多定为五代,但从近年来不断出土的资料看,晚唐和五代定窑产品从品种到质量均无明显差异,因此就目前而言尚难准确加以区分。

  三、邢窑与早期定窑

  邢窑是唐代北方最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位于河北省临城、内丘两县境内。北距曲阳涧磁村160公里。“由于两窑在地理位置上相处很近,所以相互学习与互相竞争是很自然的。例如两窑烧制的玉璧形底碗,质量基本相同,说明定窑仿邢窑是完全可能的。通过对邢、定两窑在烧造工艺以及器物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早期定瓷的确深受邢窑的影响。”

  参看下图:

  邢 窑  定 窑

  窑址分布情况:窑址规模小而分散,分布在临城、内邱两县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内。 窑址规模大而集中,主要集中在曲阳县内三会河与恒河交汇的三角地区,即涧磁、南镇、北镇之间。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另一处比较集中的窑区在涧磁以西十余里的东、西燕川。

  窑

  炉   馒头窑,燃烧室略成半圆形,窑室呈长方形,后壁有两个长方形烟道。

    与邢窑基本相同。

  窑

  具   盘碗类器皿使用漏斗形匣钵,立体器皿使用筒形匣钵。

    与邢窑基本相同。

  烧

  成   以柴为燃料,在较浓的还原气氛中烧成,温度1320±20℃。

    与邢窑基本相同。

  成型工艺

    旋胚工艺精湛娴熟,所有细节的处理均一丝不苟。产品口、肩、腹、足的加工都有固定程式。规范化的成型工艺保证了产品造型的规整的和统一。     旋胚工艺较粗,一般器里(指盘、碗类)旋削平整,外壁相对较粗,常能看出明显的旋削痕迹,器足处理犹为草率。

  器物造型 古朴简练、庄重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还有一些器型是模仿当时盛行的金银器皿。 一类模仿邢窑,一类模仿金银器皿。

  胎   泥料的陈腐和捏练不够充分,除少量胎质坚致细腻、烧结良好外,多数从标本断面能看到明显的气孔和夹层,并普遍具有微生烧的特点。

    泥料的陈腐和捏练充分,烧结良好,胎质坚致细腻,很少有气孔或夹层出现,生烧现象也不多见。少数胎色较深的胎质略显粗松。

  釉   属“含氧化镁石灰釉”,高温下粘度大,易使釉面光滑平整,且微具乳浊性,对胎体有一定的遮盖性。釉色稳定,多呈粉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釉面光滑莹润,施釉到底,足心大多满釉。

    亦属“含氧化镁石灰釉”。釉料配制不够稳定,釉质的粗精、呈色均有一定差异。有的洁白、平整、光润,有的光泽较差,釉面厚薄不均。足心大多无釉,有的有釉但施釉不均匀。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定窑使用和窑炉、窑具、燃料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均与邢窑基本相同,器物造型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两窑产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胎、釉以及成型工艺方面。

  邢窑细白瓷的胎质总体来看不如早期定瓷。胎体断面经常能看到明显的气孔和夹层,由于原料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较高,因此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烧结。经测试,邢窑白瓷标本的吸水率大多数在2—5%之间,只有少数在1.2%以下。这说明邢窑白瓷的胎体大部分是处于微生烧状态。定窑细白瓷的泥料制备较细,胎体断面大多坚致细腻,瓷化程度很高。定窑胎料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也较高,但却很少出现生烧现象,可见两窑在原料成份配比、泥料制备和烧成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异。

  邢窑白瓷的釉料具有很高的水平,釉面平整光滑,釉色相对稳定,柔润的粉白色是邢窑精品特有的典型色调。邢窑釉料具有较强的遮盖性。因此对胎体质量有较高的宽容度。笔者曾将数块胎质粗精不一的瓷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釉面质量几乎完全不受胎质的影响。定窑白瓷的釉料明显逊于邢窑,釉色以纯白、白中泛青色为主,质量差的还有白中泛灰或白中泛青的色调。釉面有的平滑光润,有的光泽较差。施釉工艺不如邢窑精细,往往出现厚薄不匀,积釉和垂流现象。有些器物足心施釉草率,常有漏釉现象。

  笔者在对比邢、定两窑胎釉的差异时,曾用3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批采自两窑遗址的瓷片标本,发现釉中气泡有一定的规律性。邢窑白瓷釉中气泡分布稀疏,一般以小气泡为主,或大小相同。泡与泡之间一般互不相连,气泡凸起明显,边缘边轮非常清晰。标本中越是洁白光润的,气泡分布越稀疏,边缘轮廓也越清晰。定窑白瓷釉中气泡的分布除极少数与邢窑相似外,大多数密度明显大于邢窑,并常常几个气泡挤在一起,有的甚至密密麻麻连成一片。气泡边缘轮廓模糊不清。

  邢窑精湛的旋胚技术在唐代诸窑中是首屈一指的。除了口、肩、腹等重要部位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外,对器足的处理也非常细致,棱角清晰,整齐规范。定窑的成型工艺相对较粗,除盘碗类内壁旋削比较平整外,其余部位皆较粗率。器物外壁往往高低不平,留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器足处理简单草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晚唐、五代定窑产品除胎体质量好于邢窑外,其它方面均不如邢窑,但定窑中也有部分精品与邢窑相差无几,邢窑产品中也有一些质量较差的和定窑十分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主要是这一类产品。

  邢、定两窑在烧制细白瓷的同时,还大量生产日用粗瓷。邢窑粗白瓷从胎质上也可分为两类,其一,胎质粗糙,呈灰色,器底较厚;其二,胎泥练制较细,胎体致密,个别有小气孔,一般不见夹砂现象,胎白色泛黄。第一类胎质、造型均与定窑同类产品相似,但不见定窑特有的外黄釉内白釉类产品。第二类与定窑同类产品相比釉色方面差异较大。以两窑中数量最多的玉璧形底碗为例,邢窑产品碗内及品部施化妆土,外壁仅薄施亮釉,因此碗内釉色白而光润,外壁则呈银灰色。定窑产品内外均施化妆土,因此釉色一致,在外观和质量上均优于邢窑。

  四、有关早期定瓷的两个问题

  (一)关于“曲阳窑”

  《中国陶瓷史》第五章第三节在“河北白瓷诸窑”部分将涧磁村北宋以前的产品冠以“曲阳窑”之名。涧磁村定窑遗址是一个具有上下叠压关系的整体,这一点《中国陶瓷史》中也有明确记述。“村东窑区在北宋层之下,还有代表两个先后不同时期的堆积层,上层是五代时期的,下层为晚唐堆积,以黄釉、黄绿釉及褐绿釉碗盆的碎片为多,白釉次之。唐代白瓷生产主要在这个窑区。”因此,以时代为界将其分别定名为“曲阳窑”和“定窑”是值得商榷的。这样作即不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定窑的烧瓷历史,在概念上也容易发生混淆。例如论及定窑烧瓷历史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到唐、五代时期,而对定窑进行分期时又需将其略去。因此笔者认为涧磁村窑址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称为“定窑”。唐、五代是定窑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之前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早期定瓷”。

  (二)关于早期定瓷的装饰

  早期定瓷不尚装饰,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标本大多光素无纹,少数带有划花,刻花的多为枕、盘碎片。尽管所占比例很小,但它标志着晚唐、五代时期定窑已开始利用纹饰来美化自己的产品。早期定瓷纹饰的题材主要有蝴蝶和花卉,它们都是唐代金银器上常用的纹饰,由此可见当时瓷器受金银器影响之深。

  定窑遗址出土的蝶纹主要装饰在枕面和盘心,蝴蝶形状与金银器上的蝶纹十分相似,连蝶体轮廓内划刻细密短阴刻划的技法也与唐代金银器、玉器上惯用的手法相同。与之相比,定县五号塔基出土的蝴蝶纹花口盘(盘底有墨书“太平兴国二年”题记)上的蝶纹已开始趋向于图案化,轮廓内的线条也由短阴刻线变为细长的平行线。从风格和技法上看,塔基出土的蝶纹盘似应晚于窑址出土的蝶纹残片。曲阳涧磁村晚唐、五代墓葬中出的长方形划花枕,枕面饰双蝶和花草,这种形式的蝶纹比较少见。

  笔者曾在涧磁村定窑遗址采集到一片刻花卉纹枕残片,枕面刻大朵花卉,花瓣采用较深的偏刀刻出,瓣体微微凸起,刀法圆润,没有明显的棱角,花芯内划刻短阴刻线的技法与窑址出土的蝶纹相同。此外窑址还出土过一件双鹿纹枕和少量胎釉具有早期特征的印花残片。

  由于出土资料较少,特别是缺乏记年墓葬出土的资料,因此目前对带有纹饰的早期定瓷仅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1.釉色多为白中泛青色,釉层凝厚,透明性较差。

  2.装饰技法上浅细的划花、具有一定立体感的刻花以及印花均已出现,线条稚拙,图案不够规整。

  3.纹饰题材比较单调,多为模仿金银器的图案,主要以蝶纹和花卉为主。

  至于早期白瓷纹饰的风格特点以及确切年代的划分,还有待于对更多的出土资料进行排比和深入细致地研究。

  总之,对于早期定窑产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不由此入手即无法了解定窑发展的全过程,也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估定窑的历史地位,在鉴定工作中就缺乏准确的依据。因此,我们强调对定窑全方位研究的意义便在于此。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真品定瓷价几何?

真品定瓷价几何?  随着2007年秋拍的最后一声槌响,国内各类拍卖结果水落石出,对于定瓷而言,61件上拍,24件成交,成交率达39.34%。其中,全年最高成交价55万元出现在12月23日的中拍国际拍卖

传统文化 真品定瓷价几何?

真品定瓷价几何?  随着2007年秋拍的最后一声槌响,国内各类拍卖结果水落石出,对于定瓷而言,61件上拍,24件成交,成交率达39.34%。其中,全年最高成交价55万元出现在12月23日的中拍国际拍卖

传统文化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论文关键词】嚼酒 勿吉族 台湾原住民  【论文摘要】“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

传统文化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论文关键词】嚼酒 勿吉族 台湾原住民  【论文摘要】“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

传统文化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  【论文关键词】嚼酒 勿吉族 台湾原住民  【论文摘要】“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

传统文化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

传统文化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

传统文化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

传统文化 今文《尚书》珍宝名物初探

今文《尚书》珍宝名物初探  今文《尚书》为最早的传世典籍之一,历代研究者甚众。然于其名物者鲜有问津。今以珍宝类名物为例,掇拾其文,遍检古籍,参以考古发现,明其源流。  关键词:尚书;名物;珍宝  先秦

传统文化 《吕氏春秋》一统思想初探

 《吕氏春秋》一统思想初探  《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政治一统趋势的产物,它在编纂上以统一全国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大一统的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吕氏春秋》为西汉文化和政治的一统构架,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