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福建陶瓷 (第五章)

Posted 青瓷

篇首语: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福建陶瓷 (第五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福建陶瓷 (第五章 )

             闽国的豪华与气派

  从唐末天祐三年朱温灭唐到宋初建隆以前(公元907——959年),中国分裂为五代十国。十国之一的闽国,是河南光州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地方建立的割据政权。王氏兄弟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劝农桑,定租税,招抚流亡,交好邻国,奖励通商,经济文化一度呈现升平气象。王审知死后,继位人多是暴君。闽国政权前后维持了50余年。这一时期的福建陶瓷手工业,承前启后,其主要窑场,集中于闽郡,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与城市建设

  闽国政权的首都,设在今福州市。为了拓展城池,建立了专门烧造砖瓦建筑材料的窑场。宋梁克家《三山志》,明王应山《闽都记》记载:“陶灶,在战坂西,闽王审知筑南北夹城,陶砖于此。审知令砖悉印钱纹,后归吴越,人以为先兆云。”

  这座陶灶,地址在今福州市北郊古城山麓,是专门烧造建筑用材钱纹砖的,砖上模印圆形方穿的钱纹,承袭了唐代以来的装饰作风,与后来闽国浙江吴越钱氏政权所吞并事件无关,仅仅是后人附会上的钱文意义偶然巧合而已。

  福州的城市建设,最早开始于西汉闽越王无诸时代,称作东冶,是闽越国的都城。冶都遗址在今福州市屏山(也称越王山)南麓一带,由于年代久远人世沧桑,遗迹多被淹灭,其规模与布局难以稽考。西晋太康年间,晋安郡守严嵩在福州建筑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后人称为子城。以后历经渐次增拓,城廓都局限在屏山南麓一带。

  王审知治闽时期,对福州城朝廷了大规模扩充,第一次把屏山及其南部的于山、乌石山囊括了起来,福州城别号三山缘由于此。《十国春秋》卷九十《闽太祖世家》记载:

  唐末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王审知“筑福州外罗城四十里”。天祐二年(公元906年),“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周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大城之门八,南月城之门二,北月城之门二,复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以镇之”。命唐国子四门博士黄滔为碑文以纪其事。

  碑文略曰:“公之筑城也,恢守地养民之本,隆暂劳永逸之策,其名举一而生三,法阳数也。……基鑿于地有十五尺,杵土胎石而上,上高二十尺,厚十有七尺,甃以砖凡一千五百万片。上架以屋,其屋曰廊。其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有十间,自廊凸而出之为敌楼;楼之层者二十有三。又角立楼六,其二者复层焉,皆栏杆钩联参差焕赫。”

  由这些记载情形考察,闽都的建设,引进了中原封建王朝“造廓以守民,筑城以卫君”的传统礼制。罗城在外围,相当于廓城;大城居中,相当于王城。罗城的遗迹,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已难以稽考。大城的建筑,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将三山包围在内,平面略似圆形。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南北城外加筑用来屏障城门的半月形小城,故称夹城、月城。设施的完善和建筑的宏伟程度,可谓登峰造极。如果福州城砖皆由陶灶供应的话,可以想象窑火是何等兴旺,需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了。

  闽国政权在拓展福州城的同时,大兴土木建造宫署御苑和寺院宫观。

  宫署建筑集中于屏山南麓一带,称为闽王宫,多造于王审知子孙执政年间,“宫有宝皇、大明、长春、紫徽、东华、跃龙;殿有文明、文德、九龙、大酺、明威;门有紫宸、启圣、应天、东清、安泰、金德”。《十国春秋·闽世家》称王审知长子王延翰“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擬天子制”,又“骄淫奢侈,跨城西西湖筑室十余里号曰水晶宫,每携后庭游宴从子城复道以出”;次子王延钧“酷信神仙之术,龙启元年春正月黄龙见真封宅,王更命其宅曰龙跃宫,又造东华宫,穷工极丽”;孙王继鹏:“通文二年夏四月作紫徽宫以水晶饰之,……土木之盛倍于宝皇宫”。

  闽王宫现已荡然无存,1980年福州市文管会在屏山一带基建工地采集的一批宫殿建筑材料,有筒瓦、板瓦,莲花纹、兽面纹瓦当,菊花纹铺地砖,兽首脊吻等构件,均系泥质灰陶烧成,质地坚致,装饰富丽,可以想见当年闽王宫的堂皇气派。

  为巩固政权,王氏家族极力提倡佛教,故道光《福建通志》称“寺观之盛,几遍闽中,实自审知启之”。在闽都福州,王宰知增建佛寺267座,其中著名的鼓山涌泉寺,遭会昌灭佛之难,沦为废墟。由审知重建,以神晏为主持,号国师,馆徒千百。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王审知为报答父母及兄长养育之恩,兴建报恩定光多宝塔,木构砖砌,八角七层,雕梁画栋,高66.7米,俗称白塔。永隆三年(公元941年)王延曦建造崇妙保圣坚牢塔,八角七层,层层浮雕佛像花卉图案,高35米,俗称乌塔。宋人以“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形容闽都塔寺之繁华景象。

  如此巨大规模的都市建设,砖瓦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是惊人的,远非一座陶灶所能够胜任。因此,福州城郊的窑场改写设置了许多座,烧成的大宗陶瓷产品,不仅是建筑材料,而且还包括日用生活器皿和雕塑艺术品。

  第二节 王氏家族的御用陶瓷

  作为闽国政权的统治阶层,王氏家族的御用陶瓷,通常是高档的产品,除了地产以外,还包括国内其他地区及至海外输入的商品,这种状况的王氏家族墓葬随葬品中得到了印证。

  一、王审知夫妇墓出土瓷器

  1981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福州北郊莲花峰麓王审知夫妇陵墓维修清理中,发现一批瓷器,有青瓷与白资。

  青瓷器3件。莲瓣碗,直壁、深腹、圈足较高。内外施釉,釉色莹润,青中闪黄。圈足内露灰黄色胎,胎质细腻。腹壁外刻双层仰莲瓣,近口沿处饰二道凹弦纹。唾盂,喇叭口,束颈、球形腹、圈足。内外施釉,釉色晶莹翠绿,釉面光洁。内底与圈足露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壶嘴,曲状、圆管,施青绿釉,釉色莹润,胎质细腻,呈灰色。

  这几件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作风,都与浙江越窑青瓷产品雷同,应当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钱氏政权命令越窑烧造、庶民不得使用的供奉“秘色”瓷器。唐五代越窑青瓷居全国青瓷之冠,秘色瓷又是其中最佳者,是唐五代空中广告的专用精品。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徐寅奉闽王王审知之命,出使后唐朝贡,所作《贡余秘色茶盏》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赞咏了秘色瓷的美妙精致。闽与吴越毗邻,王审知执政时期两国关系比较融洽,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吴越牙内先锋都指挥使钱传珦(钱鏐的儿子)来闽聘妇,闽和吴越从此通好。因此,这些青瓷可能是吴越王钱鏐给闽王的馈赠品,或是王审知向吴越定购的。

  器形中,莲瓣碗口大腹深,时称注碗;壶咀细长,属注子器。注碗与注子,合为一套盛酒和温酒的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碗中,注碗内盛热水可以温酒,筵席中随注随饮,可以保温。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这套酒器的使用情形。这种瓷质酒器仿金银器造型,始于唐末五代,至北宋盛行,多为景德镇青白瓷器。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酒楼条》记载:“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从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茶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唾壶,又称唾器,卫生用具。三国、晋初早期越窑已大量烧制,器型为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其形似尊,以后逐渐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唐五代南北窑场均有烧造,口沿多呈漏斗形碗状。此器是五代越窑的典型器物。

  白瓷器4件。

  2件盒。1件缺盖,盒身子母口,直壁,下腹内折弧收,圈足底刻铭文“易”字。通体施釉,釉色洁白。口沿与圈足底露白胎,质量细腻。1件有盖,盖呈复盘状,直壁弧顶。釉色洁白晶莹,口沿露白胎,质量细腻。盒身釉色与前件相同。

  2件碗。1件葵口外敞,斜壁内收,矮圈足,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黄。  圈足底露乳白色胎,胎质细腻。1件器残仅存底部,釉色、大小与前件类似。

  这些白瓷的胎釉造型都与五代定窑的产品相同,其中“易”字刻铭更是定窑烧成的确切证据。定窑的产地在河北曲阳县,属定州辖地,“易”字即“曲阳”的省称。《汉书·地理志》:“交趾郡曲阳县”,唐颜师古注云:“易字古阳字”。因而可知易字即阳字的古写法。传世定窑器中,除“易”款外,还有“易定”款,易字表示地名,定字作为窑名,其意义实际上相当于曲阳、定州,但确切的名称应当是曲阳定碗、定器、定瓷一类。定器中,还见“官”、“新官”款,显然是一种官瓷。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先后统治定州,定窑的上乘之作亦属宫廷定制的贡品。

  河北定瓷何以出现于闽地呢?这是因为王审知治闽期间,为了保障本土的安全,凭借中原王朝的声势,适时向北方称臣纳贡,保持良好的关系。《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风遣使泛海,自(山东半岛)登、莱朝贡于梁,使者于海,复溺常十三四”。因此,这些定瓷很可能就是贡使带回的梁太祖给王审知的赏赐品。

  白瓷中,碗类属饮食器具,盒形体较大用于盛贮糖果之类的食品。

  王审知夫妇墓出土的瓷器,当系墓主生前使用的器皿,死后作为随葬品的。据《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记载:闽王墓曾在明宣德四年被附近驻扎的三十名屯军盗窃。随葬品瓷器数量有可能比现存的更多。

  二、刘华墓出土陶瓷

  刘华系南汉南平王刘隐次女,封燕国明惠夫人。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嫁与王审知次子、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为妻。墓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麓,西距王审知夫妇墓约一里。该墓于1965年发掘清理,出土陶俑、陶瓷器皿等随葬品。

  陶瓷生活器皿中,有青瓷和白瓷。

  青釉瓶,完整及可复原的6件。直口,沿稍外卷,长颈、椭圆腹、平底略内凹。内外上黄绿色釉,外底部露胎,呈灰红色。就其出土残片看,这类瓷瓶有十数件,分置前后墓室靠壁的周围。

  青釉碟1件。敞口、浅腹,青绿釉,碟内上釉,外露胎,胎灰青。

  白釉碗1件。敞口、厚沿,浅圈足,近平底,薄壁,内外上灰白釉,外足底露胎,胎色白。

  这些瓷器,质量不如王审知墓出土的精美。青釉器是本地窑场烧造的产品。白釉碗的胎釉造型特征,类似于景德镇湖田窑五代产品的工艺作风,可能是由江西输入的。

  放置有墓穴前室的3件孔雀兰釉陶瓶,格外引人瞩目,为国内罕见之物。造型作敛口、广腹、小底,状如橄榄。橙红胎,质粗疏。通体上釉,釉厚晶莹,瓶内彩色青灰。一种肩颈部附三耳,外腹壁贴塑三组幡幢状纹饰,下腹部有一道粗绳状的贴塑纹。一种颈肩附四耳,腹壁环贴四道粗绳状的纹饰。

  这种陶瓶的胎釉、造型和装饰工艺,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同类的器物在西亚伊朗、伊拉克等国发现较多,是古代波斯的产品,其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9世纪前后。王审知执政时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这个位于福州沿海的甘棠港,开辟了远至东南亚等地的航线,“佛齐诸国,虽同临照,靡袭冠裳。舟车罕通,琛赆罔献。亦逾沧海,来集鸿胪”,“帆樯荡漾以随波,篱檝崩腾而激水”,福州城呈现“填郊溢郭,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福州而外,泉州洪的贸易活动也很兴旺,王延彬“权知泉州军州画”,“前后历二十六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在频繁的水上贸易活动中,从东南亚远至西亚等国输入了大宗商品,有的供应王氏家族使用,有的则作为向中原王朝的贡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记》记载:“福州贡玳瑁玻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药、奇品、海味,色类良多,价累千万”。王审知墓出土的玻璃器,刘华墓出土的孔雀兰釉陶瓶,显然也是海上贸易输入商品的一部分。

  陶瓶置于墓室时,底部以石雕复莲器座固定,由于该墓亦早年被盗,故经移动,陶瓶内的原来盛贮灯油亦散失。瓶油的作用是供应点燃灯火的,墓内点灯,在古代葬俗中,称为长明灯、长生灯。金元时代《秘葬经·辨掩闭骨殖篇》称:“凡墓堂内安长生灯者,主子孙聪明安定,主子孙不患也。墓内安金石者,子孙先风疾之患”。

相关参考

希腊神话 第五章-法厄同

  太阳神的宫殿,是用华丽的圆柱支撑的,镶着闪亮的黄金和璀灿的宝石。飞檐嵌着雪白的象牙,两扇银质的大门上雕着美丽的花纹和人像,记载着人间无数美好而又古老的传说。一天,太阳神福玻斯的儿子法厄同跨进宫殿,

传统文化 第五章 卧室的风水与设计

第五章卧室的风水与设计家居风水秘决卧室篇人的一生三分之一时光在卧室度过。应考虑位置、通风、采光。1、基本要素设计1)房门。不宜与卫生间、厨房门相对,防水气、秽气等异味扩散,环境避潮湿、噪音。2)床:略

传统文化 第五章 卧室的风水与设计

第五章卧室的风水与设计家居风水秘决卧室篇人的一生三分之一时光在卧室度过。应考虑位置、通风、采光。1、基本要素设计1)房门。不宜与卫生间、厨房门相对,防水气、秽气等异味扩散,环境避潮湿、噪音。2)床:略

文史百科 秧歌(第五章)

月香回来了没有多少天,已经觉得完全安顿下来了,就像是她从来没有离开这里过。  早晨,金根在院子里工作,把青竹竿剖成两半,削出薄片来。然后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他从屋子里拖出两只已经完工了的大竹筐,掇过一

传统文化 第五章 山星向首 正零水就

第五章山星向首正零水就二十四星飞伏法要现在开始教导大家飞星进阶的深一层理论,这部分称为理气学。我们要看一个三元地理的风水,第一点要知道的,就是现在所行是什么世运。由二00四年开始,地球进如八运之中,七

传统文化 第五章 山星向首 正零水就

第五章山星向首正零水就二十四星飞伏法要现在开始教导大家飞星进阶的深一层理论,这部分称为理气学。我们要看一个三元地理的风水,第一点要知道的,就是现在所行是什么世运。由二00四年开始,地球进如八运之中,七

传统文化 第五章 山星向首 正零水就

第五章山星向首正零水就二十四星飞伏法要现在开始教导大家飞星进阶的深一层理论,这部分称为理气学。我们要看一个三元地理的风水,第一点要知道的,就是现在所行是什么世运。由二00四年开始,地球进如八运之中,七

传统文化 福建陶瓷 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  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  福建陶瓷文化

传统文化 福建陶瓷 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  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  福建陶瓷文化

传统文化 第五章 中州派玄空三诀

第五章 中州派玄空三诀据中州派所传有三个古诀即安星诀、排龙诀、收山出煞诀。此三诀自王亭之先生未公布之前,在任何的风水书籍上均无记载。特别是排龙一诀,可以说是玄空风水的精髓之所在。若但知后天立向而不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