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

Posted 君主

篇首语: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

  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相违背,因此,其言论不为执政者所接受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后人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贾谊;积极多为;清静无为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权贵所排挤。西汉的刘向就持这一观点,《汉书·贾谊传》记载:“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刘向认为,贾谊之才堪比伊、管,但不幸为庸臣所害,故刘向对此深感惋惜。东汉时,也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据《后汉书·崔驷列传》记载,崔驷上书朝廷说:“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斯贾生之所以排于绛、灌,屈子之所以摅其幽愤者也。”崔寔认为,周勃、灌婴因为嫉贤妒能,故而极力排斥贾谊。李白也持这一观点,他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白居易也认为:“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现、当代的学者们更是如此,任继愈先生在谈到贾谊时说:“他终于被那帮元老旧臣排挤出去,以致悒郁而死。”金春峰先生也说:“贾谊青年奋发,锐意改革,……由是受大臣周勃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贾谊“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可见,贾谊才高遭嫉,为权贵所排挤而被贬,几成定论。

  而我们认为,把贾谊被贬的原因简单地归之为才高遭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他被贬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白居易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他说:

  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认为,楚怀王昏庸无道,故屈原被逐还可以理解,可是汉文帝是一代明君,贾谊却也同样落得被贬的下场,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白居易只好无奈地将贾谊被贬的原因归结为“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认为这是由于复杂的人事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偶然现象。换句话说,对于贾谊被贬,白居易也没有能够找出明确的原因,所以只能对贾谊报以同情。而我们认为,贾谊之所以被贬,是有其明确的主、客观原因的。

  我们先看主观原因。贾谊二十几岁就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诸老先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年少的贾谊竟能一一应对,可见其才华横溢,因此不久就被超迁至太中大夫。自负其才的贾谊急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他毕竟是一个得志的“少年”,由于年少与阅历较浅的原因,使他在许多方面表现得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社会现状把握不准。《新书·数宁》记载了贾谊多次上书言政事,他说: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因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夫本末舛逆,首尾横决,国制抢攘,非有纪也,胡可谓治!

  贾谊认为当时的局势犹如置身于底部已经起火的积薪之上,是十分危险的。文中所说的“可为痛哭者”是指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汉朝廷;“可为流涕者”是指匈奴边患和国家无蓄积;“可为长大息者”主要是说当时礼制混乱,君臣无别。贾谊的目光是敏锐的,他看到了社会潜在的危机。他谈的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并非如他所说的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特别是其中礼制混乱的问题,更是如此。

  文帝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安定时期,而贾谊说当时社会危机重重,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贾谊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年少幼稚,看问题不准,使他无意地夸大了社会危机的程度;二是他可能有意地效法先秦纵横家的夸饰文风,夸大事实,耸人听闻,以引起君主的关注,给自己以大展宏图的机会。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先秦纵横家的已经大不一样了。战国时代,战争频仍,各国君主都有一种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感觉,耸人听闻的言论更容易撼动其思想;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家、君主很多,纵横家们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当他们在某个君主面前无法兜售其术时,他们可以转身去寻找另一个君主,如苏秦即是。而贾谊所面对的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和一个圣明的君主,当他的经过“夸饰”过的言论不被君主接受时,他就别无出路了。

  由于贾谊过分夸大了社会危机,使得他的言论很难为文帝全盘接受。先秦人就已经意识到大臣在向君主汇报时要“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而贾谊就有“传其溢言”的嫌疑,因此难以得到君主的信任。

  第二,年轻气盛、急于求成。贾谊认为当时社会危机重重,基于这一认识,他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汉书·贾谊传》记载: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贾谊屡次上书文帝,要求改正朔、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为解决诸侯王问题,贾谊还专门提出了“未生子而先分家”的推恩法策略:“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马上就把诸侯的土地分为若干块,等他们的子孙出世后再划归于这些子孙名下,目的是尽快削弱诸侯的势力。在短时间内,贾谊骤然提出了众多的改革建议,特别是其中对待诸侯王的“未生子而先分家”的策略,反映出贾谊急于求成的迫切心理,而当时文帝刚即位不久,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文帝本人意愿,一时都很难接受和施行这么大规模的改革。可见,贾谊犯了孔子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大忌。

  第三,贾谊的部分主张很幼稚,甚至自相矛盾。从贾谊认为当时社会矛盾重重的错误认识来看,他的思想是比较幼稚、不成熟的,不仅如此,他针对“种种社会危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以他解决匈奴问题的“五饵三表”方案为例,来说明其策略的幼稚。《新书·匈奴》说:

  臣为陛下建三表,设五饵,以此与单于争其民,则下匈奴犹振槁也。夫无道之人,何宜敢捍此其久?陛下肯幸用臣之计,臣且以事势谕天子之信,使匈奴大众之信陛下也。为通言耳,必行而弗易,梦中许人,觉且不背,其信陛下已诺,若日出之灼灼。故闻君一言,虽有微远,其志不疑;仇雠之人,其心不殆,若此则信谕矣。所孤莫不行矣,一表。臣又且以事势谕陛下之爱,令匈奴之自视也,苟胡面而戎状者,其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若子之遌慈母也。若此,则爱谕矣,一表。臣又且谕陛下之好,令胡人之自视也,苟其技之所长与其所工,一可当天子之意。若此则好谕矣,一表。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帝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此谓三表。

  贾谊认为,解决匈奴问题的关键是“与单于争其民”,只要通过对匈奴民众宣传汉天子的诚信、慈爱和爱好匈奴人的技能,以仁义来感化匈奴民众,那么一定会使匈奴民众归附汉朝。这就是贾谊提出的“三表”。再看“五饵”:以华车美服、酒肉美食、好女美乐、高楼大宅、特殊恩宠这五者大肆赏赐匈奴降者,并以此刺激其他未降匈奴人的耳、目、口、腹、心各方面的欲望,从而诱之归降。由此可见,贾谊解决匈奴问题的方针是以德怀之,以利诱之,然而其“五饵三表”的具体措施是不具可行性的。“三表”很难令匈奴人真正信服,而“五饵”则必须要有巨大的财富作支撑,可文帝时国家急于发展经济,不可能腾出这么多财力来招降匈奴。此外,我们注意到,贾谊一方面说国家因为没有蓄积而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却要求文帝花费如此巨大的财力来收买整个匈奴,同时还要进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改服色、兴礼乐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更加说明了贾谊的幼稚和不成熟,而班固对贾谊的这一思想问题也看得十分清楚:“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班固认为,贾谊提出的“五饵三表”等建议确实是疏陋、幼稚的。这种幼稚的主张,自然很难为执政者所认同并采纳。

  其次,我们看客观原因。贾谊被贬的客观原因是他的“多为”主张与当时汉朝“清静无为”的客观环境格格不入,即“积极多为”与“清静无为”的大政方针相左。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文帝即位时,距这一悲惨时代也不过二十多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就完全摆脱如此萧条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文帝初年,国家并不具备“多为”的国力。如在对待匈奴问题上就是如此,武帝时的韩安国曾经分析说:

  孝文皇帝又尝壹拥天下之精兵聚之广武常溪,然终无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无不忧者。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故复合和亲之约。

  文帝曾经聚天下精兵于广武常溪以对付匈奴,然而并无多大成效,百姓对朝廷用兵更是忧惧不堪。这使文帝最终明白,不可用兵以苦天下之民,于是罢兵而结和亲。这一事实证明,文帝时的客观形势需要实行“清静无为”而不适合“积极多为”。正是由于统治者看清了这一客观形势,加之文帝、周勃、灌婴等人对道家思想的偏好,所以制定了“清静无为”的大政方针。可以说,从汉廷君臣到普通百姓都愿意实行“无为”政策。

  而正是在汉朝君民俱欲“无为”的大环境下,贾谊却与之针锋相对,提出要“积极多为”,他批评那些主张“清静无为”的大臣说:

  然而献计者类曰“无动为大”耳。夫无动而可以振天下之败者,何等也?曰:为大夫治,可也;若为大乱,岂若其小?悲夫!俗至不敬也,至无等也,至冒其上也,进计者,犹曰“无为”,可为长大息者此也。

  他极力批评那些不欲摇动天下、主张“无为”的大臣们,认为靠“无动”拯救天下的主张是错误的,这说明贾谊的态度是要以“多为”救天下。他的这一主张是建立在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病入膏肓,且自以为是唯一能拯救天下的良医的认识基础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幼稚、狂傲和孤独。正是由于他对当时社会的客观形势把握不准,所制定的“积极多为”政策不符合客观需要,因此很快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周勃、灌婴等朝廷重臣认为,贾谊提出了一系列“多为”措施对当时安定的社会局面是有害的,故文帝没有采纳他的种种建议,而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汉书》记载:“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因为贾谊积极有为的政治主张与文帝时期的“清静无为”政策严重冲突,所以他就只能离开朝廷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贾谊被贬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认清当时需要“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因而提出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事实证明,那些一贯被人们误认为是嫉贤妒能、排挤贾谊的“庸臣”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清静无为”使整个西汉前期受益匪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狭隘地将贾谊被贬视为才高遭嫉,而应该跳出这个圈子,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他被贬的政治原因。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症结所在。其一,贾谊自比屈原,为自己鸣冤叫屈。在《吊屈原》一文中,他无限悲愤地说道:“乌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鹗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认为自己和屈原一样生不逢时,生活在一个“谄谀得志、贤圣逆曳”的黑暗时代,故而和屈原一样遭受了被贬的不公正对待。他本人的申诉博取了人们的同情,起到了一定的误导后人的作用;其二,司马迁将屈、贾合为一传,他的描写加强了这一误导作用。由于司马迁本人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申诉,因此他自然而然地以屈、贾自况,借此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这就使《史记》对贾谊的命运评价带上了很大的主观色彩,加强了对后人的误导;其三,后世文人如李白、白居易、李贺等纷纷效法司马迁这一做法,每当自己感到怀才不遇时,就习惯性地以贾谊自况,而这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抒情方式,使“贾谊”逐渐演变成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化符号。由于这么多的著名文人都在为贾谊鸣不平,这就使后来的人们误以为贾谊被贬原因真的是才高遭嫉、受权臣排挤,而忽略了其真实原因。

 

  总之,我们认为贾谊是一位志大、才高、量小的才子。贾谊认定“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如此狭小的天下很难容纳如此巨大的自我。他志向高远,然而心胸狭窄,这就注定他很难适应现实社会,因而最终使自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倘若他胸怀宽广一些,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具有更多的忍耐性,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经受磨炼,从而变得更为成熟一些,那么他很可能成为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  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l

文史百科 宋朝时期司马光被贬后来又被高太后重用有哪些原因?

说到司马光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司马光是宋朝时期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司马光是宋朝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司马光个人生平且并不是那么的顺利,早年的司马光被

传统文化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滁州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滁州?原因竟然是陷入了桃色绯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欧阳修被贬滁州,与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有关,直接原因是有人诬陷他卷入桃色事件!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也是宋代政坛上的后起之

传统文化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滁州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滁州?原因竟然是陷入了桃色绯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欧阳修被贬滁州,与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有关,直接原因是有人诬陷他卷入桃色事件!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也是宋代政坛上的后起之

传统文化 抑郁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

传统文化 抑郁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

传统文化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兼对“干越说”质疑  1978-1979年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对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群进行了调

传统文化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            -兼对“干越说”质疑  1978-1979年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对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群进行了调

传统文化 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汉赋大师,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贾谊在一年之内从博士迁升到太中大夫,可见贾谊的才能是被汉文帝认可的。贾谊作品也是被后世广为传颂,他的《过秦论》是一篇史议,那么贾谊在《过秦论》中

传统文化 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汉赋大师,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贾谊在一年之内从博士迁升到太中大夫,可见贾谊的才能是被汉文帝认可的。贾谊作品也是被后世广为传颂,他的《过秦论》是一篇史议,那么贾谊在《过秦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