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
甲午战后,随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人纷纷到日本寻医问药,掀起了晚清留学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满怀救国抱负的中国人东渡日本,当时留日的人数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最多时竟达八千左右,费正清曾这样概括:“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而在这大批留日学生当中,女子留学大为引人注目。女子留学日本有其特定的原因,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到有组织的曲折发展过程。她们在留学期间,除了学习所有课程之外,还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如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等,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宣扬女权。女子留日对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留日运动 出洋运动
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他们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选派学生留学西洋。而此时,对日本这个“蕞尔岛国”并未在意,直到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震动了中国朝野。在甲午战争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许多朝野人士纷纷探讨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大多认为日本兴盛的原因是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所以中国朝野试图从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指出“日本学习欧美,故其强同与欧美。吾若学习欧美如日本,则其强亦如日本然。吾文学风习去欧美甚远,势难直接为之,不若间接学习日本之为便。”于是留学日本以救国的社会思潮兴起了,向日本学习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并成为了中国民众的普遍呼声。
二、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的政策
20世纪初,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为此清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变法革新,实行“新政”,并且为了培养“新政”所需的人才,清政府决定采取鼓励留学的政策。而对于清政府来说,法、美等国都是以共和民主为政体,中国是不能效仿的,而日本的“立宪”则可以起到“尊君权”的作用,这种不动摇皇权却又能进入富强之列的方式是清政府所独钟的。于是,清政府极力鼓励到日本留学,将留日作为维护旧体制挽救其灭亡的应急手段。
而且,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也有其客观的便利条件。“路近省费,可多谴”、“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基于以上这些条件,张之洞总结说:“可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三、日本朝野欢迎中国女子留日
留日运动的高涨除了清政府的鼓励还有日本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导。日本政府感觉到,教育中国的留学生是日本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鼓励清政府派学生赴日本留学,为中国造就人才,当时日本制造舆论分析道:“支那渴望教育,日本教育家苟趁此时容啄于支那教育问题,握其实权,则日后之在支那,为教育之主动者,知识上之母国,种子一播,则将来万种之权,皆由是而起。”[1]为此,日本政府以“酬彼昔师导之恩义”为由,为留日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方便,鼓励清政府派学生留学日本。这样,日本成了清政府派送女子留学的首选。日本方面专门为中国女子留学日本设立了一大批学校,如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等。
四、国内女学兴起,女教师缺乏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中,女子是没有教育地位的。到了清末,尤其是甲午战后,随着维新运动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广泛传播,要求女子受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没有接受教育的女子不能很好的完成“贤妻良母”的职责,这是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普及女学就要又充足的师资,而当时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影响女子教育发展的最大的现实,据《东方杂志》第14卷记载:“前清晚季,风气渐开,远识之士谓女子为国民之母,非教育之不能使尽其重要责任。于是提倡好学,多聘用男教员,殊多不便之处,权为之则无不可,非长久之策也。[2]这非常清晰地描述了当时女学发展,面临师资短缺的现实。1905年以后,清政府明确规定男性不能到女校任教,女教师缺乏的现实更加突出,然而国内教育制度未立,设备落后,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的女教员来适应当时蓬勃发展的女学。于是一些人开始主张女子留学,让她们去接受教育以便回国后充实国内师资,“期年回国,即可得无数分任之教员,以应中小学堂之需,而免教习乏才之叹。”[3]
五、早期留日学生的倡导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向提倡男尊女卑,女子处在森严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敢踏出家门半步,更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到19世纪末,维新派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他们把兴女学、争女权、争取妇女人权作为他们反封建的旗帜,并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这对封建统治下的女子思想起了开化作用,也使众多的女性认识到要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在教育救国思潮涌起的时候,一些女子也认识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女人在世,要想与男人一样平等的为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精神,有做人的道理。这种精神和道理,就是世上的事业。这事业是必须要学的,不是生来就能的。”[4]“中国女子之无权实由于无学,既以无学无权,则欲倡女权,必先兴女学。”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终于出现了一批敢于打破旧观念的女子,她们勇敢地冲破种种束缚,克服种种困难,求学于异地他乡。清末最早留学留学日本的是一位9岁少女夏循兰,1899年前往日本,就读于日本华族学校,此后,前往日本留学的女子络绎不绝。
一些较早到日本留学的女生还积极倡导国内女子留学日本,例如秋瑾。她看到了日本教育的发达之处,所以她大力倡导女子留日,她指出“东洋女学之兴,日见其盛,人人皆执一艺以谋身,上可以扶助父母,下可以助夫教子,使男女无坐食之人,其国焉能不强焉?我诸姐妹如有此志,非游学日本不可;如愿来妹处,俱可照拂一切。”留日女生还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劝国内女子留学日本,如陈彦安的《劝女子留学说》,何香凝的《敬告我同胞姐妹》等,这些文章都呼吁国内的妇女同胞渡外求学,她们的呼吁使许多女子纷纷东渡日本求学。
综上所述,这些原因促使了清末女子走出国门,东渡日本,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女子留日是这次留日运动的奇葩,构成了清末留日运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末的女子留日是中国妇女走向世界的开始,它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无组织状态走向了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留日女生通过组建社团,创办报刊等活动宣传教育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她们是中国女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锋军,在把国外新思想引入国内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妇女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黄福庆:《清末留日女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87页
[2]《留美中国学生会小史》,《东方杂志》第14卷,第12号(1917年)
[3]《南洋驻日监督沈兆禀安徽巡抚公文》,《直隶教育杂志》1905年第4期
[4]《男女平等的必要》,《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2期
[5]《日本实践女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师范工艺速成科规则》,《东方杂志》第二卷第6
相关参考
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 甲午战后,随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人纷纷到日本寻医问药,掀起了晚清留学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满怀救国抱负的中国人东渡日本,当时留日的人数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最多时竟达八
我读经典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术对《战略论》评价是怎样的?
《战略论》简介《战略论》是利德尔·哈特的代表作。该书的撰写、增修和出版,前后经历了近40年。1929年,利德尔·哈特将其多年撰写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一书出版,其中首先使用了“间接战线”一词。194
略论收藏的内涵 作者:臧炳申 应《上海收藏》之邀,笔者曾就收藏的话题,写过一篇感想(拙作发表于《上海收藏》第四期第七版·2002年5月25日)出乎意料的是文章发表后,得到
略论收藏的内涵 作者:臧炳申 应《上海收藏》之邀,笔者曾就收藏的话题,写过一篇感想(拙作发表于《上海收藏》第四期第七版·2002年5月25日)出乎意料的是文章发表后,得到
略论鉴定权威 在文物收藏的圈子里,我们总不免时常提起那些极具鉴定权威的著名专家,如: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刘久庵、谢稚柳,还有像启功、史树青、王世襄、朱家溍、孙会元等都是文物鉴定界
略论鉴定权威 在文物收藏的圈子里,我们总不免时常提起那些极具鉴定权威的著名专家,如: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刘久庵、谢稚柳,还有像启功、史树青、王世襄、朱家溍、孙会元等都是文物鉴定界
请参阅略论安乐净土义
请参阅略论安乐净土义
请参阅略论安乐净土义
请参阅略论安乐净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