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谭献与陈宦
Posted 书院
篇首语: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谭献与陈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谭献与陈宦
谭献作为陈宦的恩师,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其“忧生念乱”的创作理念;勤谨务实的行政作风;其爱国主义精神;其宽厚、廉洁、勤苦治学的美德。
关键词:谭献;陈宦;忧生念乱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经亘古未有的变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变。这个时代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近代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近代史研究别具价值,对今人更具重大意义。”学术界对谭献的研究比较着力于其文学方面,比如姚振黎的《谭献词学发微》系统地探究了谭献词学。但是关于他和陈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他的影响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尽管赖晨在《北洋军阀陈宦的另一面》、《陈宦隐逸二十三年之久的原因探析(1916——1939)》、《关于陈宦与锡良关系的两个问题》等文章中有所涉及。这些文章是本文的起点和基础。给本文提供了思路和起点。本文欲就谭献生平及其品质、他与陈宦的关系及对其影响进行一些探讨分析,以加深对这两个近代著名人物的研究,以求知人论世。观照古今。
一、谭献生平及其与陈宦的关系
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半厂 、仲仪(又署谭仪)、山桑宦、非见斋、化书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襁褓之中生父逝世,10岁嗣父(其过继给伯父)逝世,家无隔夜粮,靠寡母针线女红过活。15岁中秀才,16岁设帐授徒,博束修养家。20岁受知于学政万青藜,经岁考、科考补为廪生,每月有3两膏火银,生活渐有改进。他曾经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游学四年(1854——1858),在福州任幕僚7年(1858——1865),在杭州诂经精舍、书局、藩府任监院、主校、幕僚9年(1865——1874),并在1867年考取举人,屡考进士不第,于1874年捐纳为县令。被委任为安徽歙县、全椒、怀宁、合肥、宿松、含山(未莅职)县令13年(1874——1887)。辞官回家隐逸3年之中,因为家境贫穷,“庚寅辛卯,座主张南皮尚书督两湖,招之至江夏,聘为都会经心书院讲席,遂为院长两年矣。”任山长近两年(1890,2——1891)后,因病回乡隐逸10年以诗书自娱,1901年6月逝世于家中。
谭献和陈宦认识并有接触是在武昌经心书院的时候(1890,2——1891),他们两人的身世、家境、童年经历都很相似,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谭献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但是他在襁褓中就失去了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十五岁就宗文义塾读书,补弟子员。十六岁,乃为童子师。岁修脯不及三十缗,养汝祖母不足,赖针纫佐之。尝力疾寒夜操作,龟手流血。予啜泣于旁。”陈宦“幼孤而家寒,赖母徐太夫人抚育,朝夕训诲期于成。……母子相依为命,一家皆赖十指生活,艰辛备尝。年十余,一人襥被读于郡之汉东书院,有屋数十楹,寂然无人,君独苦学,至于五年之久,考取县学生员,补食廪饩。调入经心书院为高材生。”陈宦也曾经有过由母亲做针线陪其在寒夜苦读的心酸经历,“血泪横流怕说旧家常。寒夜孤灯寒昼荻,呵冻手。痛阿娘。”谭献曾经当过他两年的老师(1890,2——1891)。当时谭献59——60岁,名望东南,陈宦22——23岁,风华正茂,师生感情甚洽。陈宦在经心书院“受业于谭复堂先生,有膏火银,始无冻镊之虞。”
当时经心书院有80个学生,由学政在25岁以下的廪生、增生中挑选而来。每个学生住斋舍一间,每月有膏火银3两(相当于银元4。5元,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人民币900元);按季节发给操衣、皮靴,同时发给一套蓝布长袍、青布马褂作为礼服;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按需发给。每月朔望进行考试,除由分教评阅外,均须送往监院复核,以定优劣,颁发奖学金。“超等为8元,特等为6元,平等为4元。”当时学习好的学子,在经心书院不但可以长进学问,而且可以凭膏火银和奖学金养家糊口,陈宦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将近10年时间。期间两年颇受谭献的关照和影响。
二、谭献的品质
爱国。谭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热情和文学理论及其创作方面。他在政治上具有经世致用、维新变法的理想和热情。谭献经历的时代,恰好是鸦片战争前夕,到庚子事变、辛丑和约之时,正好是清中、晚期外患频乱之际。他早年并没有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而是具有经世致用、安邦定国的政治抱负。谭献“少负志节,通知时事,国家政制典礼,能讲求其义,不屑与章句。治经必求西汉诸儒微言大义。读书日有课程:凡所论著,隐括于所为日记。文导源汉魏。”其治经重视今文经学,好言天下治乱得失,故其日记所列师儒表中,首将近代讲求微言大义、经世致用、关心国际民生的公羊学派庄存与、龚自珍、魏源等列为“绝门学”,极为推崇。他有爱国热情,他以36岁中举的身份参与地方政权,拥护洋务运动。当时捐纳为官是被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们歧视的,但他倾心洋务,亲自参与的心情已经按捺不住了。他先后在歙县、全椒、合肥、宿松任县令。在政坛上,由于位微言轻,谭献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始终没有得到洋务领袖们的重用——如果说有一次重用,那就是被洋务领袖张之洞任命为经心书院山长,最后只好退归故里,在野为文,以诗书自娱,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生命支撑,用审美主义对自己进行精神救赎。如果从政治理想和政治热情来看,谭献“不失为当时地主阶级的开明之士和爱国者。”
谭献即使在转向文学创作之后,他的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未改变。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忧生念乱”——观察时代风貌、审视社会政治、真实地反映剧变的时代现实并且具有忧患意识。他评介爱国将领邓廷桢的词说:“然而三事大夫,忧生念乱。竟似新亭之泪,可以观世变也。”谈及董毅诗曰:“而忧生念乱,则不能无悲悼感愤之辞。”上溯金元诗歌时,他发现金元时代与当世社会特征之相通处:“感威柄之亵越,悼征赋之繁重,上帝甚蹈。下民孔哀,予辄录当时忧生念乱之言,以求世变之亟。……世治则可以歌咏功德,扬威烈于无穷;世乱则又托微物以极时变,风谕政教之诗,得绸缪婉笃于伦理之中。”可见谭献的文学观来源于儒家诗论的传统政教观,也即谭献所谓:“诗可以观政,可以观化。何以明之?贤士君子,哀乐过人,以诗为史,风谕得失,陈说疾苦,而当时德礼政刑之迹,阅千载而如见。”
勤谨。他的勤奋严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上;二是政务上。谭献在当时可谓一博古通今的学者,其用力于词学颇深,著作等身。据他自述,填词始于1854年在绍兴村舍时。1878年纂录本朝人词作成《箧中词》五卷,续编一卷,(历史论文 www.cha138.com)正集六卷收词五百九十余首,自吴伟业至庄械共二百零九家作品。其历时“二十余年,而后写定”、“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箧中词》是清人选清词之权威选本,也是晚清时期词坛流传甚广之词选。《箧中词续》四卷仿补人补词之例,录入自边浴礼至许增止共一百九十余家,词约三百七十首。1882年又编成《复堂词录》十卷,其中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录入由唐至明三百四十余词人、一千零四十七首词作,此时已“年至五十。其见始定。”又曾取周济《词辨》所选之唐宋佳作逐首品评,成《谭评词辨》一书,示弟子徐珂以入门津筏。谭评侗辨、《复堂日记》及《箧中词》等书,订名《复堂词话》,谭献的主要词学理论俱见于该书。1900年,徐珂经谭献同意,将其散见各书及日记中之论词评语一百三十一则辑为一书,乃录自《复堂词录序》、《箧中词叙》、《周氏止庵词辨跋》、《复堂词自叙》。他不但勤苦于学术,而且勤谨踏实于政务。他在安徽为官之时“在官一以认真做事,切实为民,从不媕娜取容。……对寅僚上下如一家,怀宁附郭为治,仲修以工代赈,遇到公事,每抗颜力争。……其官声好,抚藩对之都尚能优容,省政巨细,每多咨询及之。仲修在任十八个月,颇以劳怨自任,故能声闻益懋,有‘贤吏能员’之称。……到宿松之后,老百姓知道他是个好官,数十年冤抑纷纠,状求伸理,……至于抑强抚弱,尤能不顾一切,有居乡某武进士,平日凌折乡里,每欲勾结官府,以逞其志,仲修毅然拒之,将他劣状申详上宪,其人因之敛迹。”
廉洁。谭献曾经任高官的幕僚12年,任安徽县令13年,前后为官25年之久,但是当他于1887年因病辞职回家之后:“在杭州无一椽片瓦。全家数口,赁屋而居,一面就医求诊。”一些忮刻薄嘴说他宦囊充足,拥资求安逸,他给自己的儿子的信中说:“挂冠遗履,饰巾待尽,药物自随,山林腾笑。自念流亡早岁,奔走中年,辛苦不足道,而生平获师友之益,稍稍以道义自绳,不敢放纵,百过虽丛,差无诞妄之失,繁诸君子所赖。”夏寅官说他:“自咸丰庚申、辛酉以后,历劫乱离,家无长物,薄宦二十年。萧然儒素。”他人经心书院是因为“晚告归,贫甚,张之洞延主经心书院”。当时山长的年薪有600两银子。
宽厚。谭献“性和蔼,粹然儒者容。”一日他与友人小饮于楼外楼。“隔座有三个少年,亦杭人。方剧谈,盖臧否乡帮人物也。……纵论于谭,评其所刊之《篋中词》,多谰言。”友人为他感到不平。谭献说:“人孰能无过,苦不自知,若辈所言,或不尽诬。且仆年逾五十,亦幸尚能知非耳。矧彼为醉人,听彼言之,庸何伤!”
三、谭献对陈宦的影响
谭献“优生念乱”的文学理念对陈宦的影响最为深刻。陈宦的文学作品真实反映了其注目的时代变乱、“世变之亟”的特征,并力图凭借文学作品以“崇古法先”,观察时代风貌、审视社会政治。如其在《水调歌头》中写道:“逞威权,昧王道,总成空。勤求民隐,忧乐须要与国民。必使千家万户。谨守五伦八德,郅治仰黄农。第一尚廉耻,草偃在风从。”在《南柯子》中写道:“师直方为壮,兵坚不算强。勤修忠信守纲常,制梃亦能挞倒恶贪狼。执政休专断,全民作主张。男儿爱国本天良,皆愿裹尸马革赴疆场。”《八声甘州》中写道:“甚乘时割据逞英雄,万事总凄迷。看悠悠云物,滔滔逝水,恨杀长江。莫说洞吴霸业,赤壁仗周郎。折戟沙沉去,烟锁寒泷。昔日龙盘虎踞,付鱼樵闲话,几度沧桑。指季奴处,一片剩斜阳。试闲行台城旧路,梦草间蹂躏尽牛羊。凄凉是,寒潮呜咽,诉尽兴亡。”陈宦生活在乱世之中。内忧外患不已之时。家国身世之感,通过“寒江”、“台城旧路”抒发兵荒马乱之后人物皆非的伤感,真切感人。陈宦在《寒夜曲》、《织妇吟》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思。谭献的《渡江云——大观亭同阳湖赵敬甫、江夏郑赞侯》一文中也抒发了这样的忧国忧民、自叹身世的伤感:“大江寒日夜,空亭浪卷,千里起悲心。问花花不语。几度轻寒。恁处好登临?春幡颤袅,怜旧时人面难寻。浑不似,故山颜色,莺燕共沉吟。六朝裙履,百战旌旗。付渔樵高枕。何处有、藏鸦细柳,系马平林?钓矶我亦垂纶手,看断云、飞过荒浔。天未暮,帘前只是阴阴。”
陈宦在从政方面的勤谨务实也颇有谭献之风。他在四川期间(1915。5——1916。6)主要做了四件事情:澄清吏治;恢复交通;清乡捌匪;整理币制。尤其在剿匪和整理币制方面。他做得比较成功。那时的四川,四境多盗,萑苻纵横,杀人越货。甚至兵匪不分,地方官懦软不敢穷治,他一开始,即用清乡的办法。但是甲地清乡,歹徒躲到乙地去,乙地开始,又跑回到甲地。和官军捉迷藏。他想出“清族”的措施,查出歹徒姓名的氏族,以“连坐法”。彻底清除,歹徒几无遗漏。“一年之后,民间基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还在辛亥革命期间,革命政府发行公债和各种债券。总共有号码的约有1400万元之多,商民无处兑换。受累甚重。票额也由一元跌落到一、二角。陈宦筹出底款——“把衰世凯给他作为特别费的200万大洋作为底款”,通用银币,划一兑现。实行抽筹还本的办法,责成省银行办理。不到数月,票价提到六角以上,同时把那些烂纸——纸币军票悉数烧毁。商民安居乐业。陈宦在川有年。治安和财政均有相当绩效。如果衰世凯不称帝而让他好好干下去,说不定他会把四川整理得更好些。能基本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但遗憾的是袁世凯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陈宦的爱国、廉洁、宽厚、勤苦治学——这些在赖晨的《北洋军阀陈宦的另一面》(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陈宦隐逸二十三年之久的原因探析(1916——1939))(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9期)、《关于锡良与陈宦关系的两个问题》(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0期)三篇论文中有详细的论述。他这些品质都和谭献相似,可见作为其恩师的谭献,在陈宦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关参考
谭献与陈宦 谭献作为陈宦的恩师,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其“忧生念乱”的创作理念;勤谨务实的行政作风;其爱国主义精神;其宽厚、廉洁、勤苦治学的美德。 关键词:谭献;陈宦
陈宦幕僚之特点及其影响 陈宦幕僚的成份复杂,新旧杂糅、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并存,具有异质性;陈宦的幕僚具有浓郁的地缘与业缘色彩。体现了其地城主义与任人唯索的用人特点。幕僚团队的异质性导致陈宦内部四分五
陈宦幕僚之特点及其影响 陈宦幕僚的成份复杂,新旧杂糅、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并存,具有异质性;陈宦的幕僚具有浓郁的地缘与业缘色彩。体现了其地城主义与任人唯索的用人特点。幕僚团队的异质性导致陈宦内部四分五
陈宦幕僚之特点及其影响 陈宦幕僚的成份复杂,新旧杂糅、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并存,具有异质性;陈宦的幕僚具有浓郁的地缘与业缘色彩。体现了其地城主义与任人唯索的用人特点。幕僚团队的异质性导致陈宦内部四分五
古文观止卷八‧与陈给事书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合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合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
古文观止卷八‧与陈给事书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合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合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
三国猛将赵云的真实面目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看过三国志的人,一定认为史实上的赵云只是个刘备的保镖,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我不认同,我认为赵云能留名后世而到今天还受大众欢迎是他自己争取回来的,其实他是文
三国猛将赵云的真实面目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看过三国志的人,一定认为史实上的赵云只是个刘备的保镖,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我不认同,我认为赵云能留名后世而到今天还受大众欢迎是他自己争取回来的,其实他是文
以般若心经与马图并印于纸上,而作为祈安会或盂兰盆会的供养之用(施于鬼神)。于唐代时,即流行以纸马添加酒脯等,献与神庙,并火化之,以供鬼神之用。至宋、元以降,此风愈盛。明永乐(1403~1424)年间,
以般若心经与马图并印于纸上,而作为祈安会或盂兰盆会的供养之用(施于鬼神)。于唐代时,即流行以纸马添加酒脯等,献与神庙,并火化之,以供鬼神之用。至宋、元以降,此风愈盛。明永乐(1403~1424)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