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悔之无及什么意思?悔之无及典故介绍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悔之无及什么意思?悔之无及典故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北伐的重任,不过蜀国很多大臣并不信任他。觉得诸葛亮都没办法完成的事情,难道换成你姜维就可以办到么?所以很多大臣主张姜维放弃北伐,还是以防守为主。但是姜维深知防守只是坐以待毙,而北伐还能创造一片生机。悔之无及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是讲述了此事,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主人公为费祎和姜维。原文如下: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费祎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对丞相诸葛亮相比,相差的太远。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还不如保国治民,守住江山社稷,留下丞相建立的功业去等待有能力的人来继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打一次大仗就能决定天下胜负。那样做的话,一旦事态发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费祎之口,叫做“悔之无及”,意为后悔都来不及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左丘明所撰《左传》中的“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自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国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蒋琬辅政时期,蜀汉的国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蒋琬根据蜀汉连年征战,国力疲惫的现状,改变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出击的做法,在边境地区采用积极防御、伺机进攻的策略应付来自曹魏的袭击。费祎继任后,对外战略更加保守,费祎认为自己的才能远逊与诸葛亮,而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可见难度之大,以自己的能力更加不宜常年出兵北伐并取得胜利。因此,费祎继续沿用了蒋琬时期所采用的防御性策略。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姜维的看法与蒋琬、费祎等人大相径庭。他始终认为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又有在凉州多年的生活经历,可以诱使羌、胡等少数民族的作为内应,拿下陇西地区易如反掌,这样一来就可以乘势夺取凉州进而出兵中原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故此,等到了姜维执政时期,他先后发动了九次北伐,不但劳而无功,反倒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最终也导致了蜀汉帝国的灭亡。
相关参考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
无分别慧之无分别相瑜伽七十四卷七页云: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为由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
无分别慧之无分别相瑜伽七十四卷七页云: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为由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导语:天秤座是公认的社交专家,对星座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秤座很善于结交朋友,人脉圈也特别广,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天秤座为什么能够成为社交专家?他们究竟凭借怎样的特质笼络人心呢?下文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