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马踏飞燕说法为什么不对?马超龙雀是什么意思?

Posted 飞燕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马踏飞燕说法为什么不对?马超龙雀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踏飞燕其实是东汉出土的青铜器的名称,但是关于这个正确的叫法一直都有争议,前段时间更是说马踏飞燕其实是一直被交错的名字,正确的叫法应该叫马超龙雀。那马超龙雀和马踏飞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马超龙雀其实也就是一匹马的青铜像,不过是国宝级的文物,马踏飞燕中的飞燕并不是燕子,因为这个铜像上并没有燕子,所以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龙雀。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两种叫法,一起来看看吧。

要说起下面这件铸像,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有所眼观。 作为一件珍贵的文物,它存在于博物馆里。作为声名赫赫的中国旅游标志,它存在于各大火车站、旅游景点。

而作为背后传说众多的载体,它甚至存在于小学、中学课本。

它叫什么?

最近,这个看似最为基础的问题,却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

马踏飞燕是它传播最广的一个名字,但其实,当年官方文件确定的标准称谓居然是“马超龙雀”?

对此,网友们自然也分为了好几派:

有人支持“马踏飞燕”,认为已经习惯了这个称呼,没必要更改,而且这称呼也更有意境。

也有人支持“马超龙雀”,认为还是要尊重事实真相,文物的定名,不应该以哪个名字好听,或者哪个名字传播度更广来决定。(最后一位朋友重点有点歪)

另外还有人认为,什么“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都不正确,铜奔马才是王道。

这三方观点的争执,从来不是近期才开始的。

自这件铸像出土以来,对于它该如何定名的争论就没有停过。

1969年10月,它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一座已遭多次盗掘的东汉墓葬,马的造型,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

后来的1978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件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一侧也画有一匹奔马和一只飞燕。

这件铸像的造型,其实和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通过了对比的方式,反衬出骏马奔驰的速度之快。但铸像将“燕”安排在马蹄下,使得画面重心更为明确,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方式。

出土后,它便有了“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很多人说这名字来自于郭沫若,但就小编搜集资料所见,起码有三种说法:

1、郭沫若说:1971年,郭沫若去兰州参观,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这应该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

2、民间流传说: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同时因其三足腾空,在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悲伤,又有人称之为“马踏飞燕”。

3、官方起名说:1970年6月该铸像被调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出土珍贵文物收藏时,即以“马踏飞燕”的名称登记收藏入库。

这三种说法孰对孰错,由于未找到充足资料,小编在此不做评价,但没有疑问的是,马踏飞燕确实是它自出土后便有的名字。

但后来,学术界也渐渐有了争议,而争议的重点就在于:马蹄下的鸟,真的是飞燕吗?

“飞燕说”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最基本从外型上来讲,燕尾应该是分叉的,而这件铸像的马蹄下的鸟尾却呈楔形,那显然不是燕子。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是飞燕,又怎么能叫马踏飞燕呢?

在1972年,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中将其称为“奔马”、”铜奔马“,但描述中依旧采用了“飞燕”的说法。“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

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发表的《武威雷台汉墓》中,也将其称为“铜奔马”,图注部分又简称为“铜马”。但描述中却认为马蹄下的鸟类更像是鹰——“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

在“马踏飞燕”和“铜奔马”这两个名字打得火热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同时对这两个定名提出了异议。

学者牛龙菲便认为,这两个定名都没有能揭示出这件文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他根据西汉张衡《东京赋》中所载“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等相关文献资料,于1983年向“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提交了《天马半汉,龙雀蟠蜿——说武威雷台出土之铜铸天马》的论文。论文中,认为它是“超越风神龙雀的行空天马”。

简而言之,“马踏飞燕”的称呼不够准确,是因为马非马,燕非燕,而“铜奔马”的称呼不够准确,则是因为名字中有马无鸟,而且天马其实并非在“奔跑”,而是接近于庄子逍遥的“神游”,因此即使是风神龙雀,也无法望其项背。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一文,把牛龙菲的观点简称为“马超龙雀”,从此,马超龙雀的命名,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被收入了权威的《中国美术辞典》,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这篇文章,也成为日前“官方定名为马超龙雀”的主要依据。

但即便有《人民日报》带头,学术界对此的争论还是没有停歇。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马蹄下的应为“鹰”,这一论断,主要是根据物种的外形来判断。

比如我国著名的畜牧学家崔堉溪就曾列举了“马踏飞鹰说”的六项理由:

1、燕子体小,马蹄踏上之后,露出的燕体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

2、燕尾较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

3、鹰飞的速度在鸟中最快,“马踏飞鹰”更能说明马跑的高速度。

4、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而燕罕见。

5、马与鹰在古今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猎鹰与猎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飞奔,对同一猎物追捕,燕子很少有这类行为。

6、古今养鹰人多喜欢在鹰尾上部系一响铃,鹰飞铃响助兴,“铜奔马”模型,飞鸟尾巴上部果然有一个系铃的孔眼。

关于这件铸像称谓混乱、无法达成统一的问题,其实已经存在数十年。

对此,有人认为,杂乱不已的称谓不利于文化的精准传播,也不能确切表达其中蕴含的中国旅游标志的意味,更有碍蕴含其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的表现及深度挖掘。

也有人觉得无所谓,大家心里了解这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件文物就可以了。 那么,你觉得它到底该叫什么呢?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成语马踏飞燕的含义历史故事寓意

这个词不算成语。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

文史百科 成语马踏飞燕的含义历史故事寓意

这个词不算成语。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

文史百科 成语马踏飞燕的含义历史故事寓意

这个词不算成语。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要完整的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要完整的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

文史百科 马踏飞燕的来历要完整的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