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元宵习俗

Posted 童谣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元宵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农历继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这天晚上,皓月当空,花灯万盏,真个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人们吃元宵,观花灯,放焰火,猜灯谜……把这华夏的“狂欢节”闹得红红火火。这多彩多姿的节俗活动,有许多也保存在儿童传唱的童谣中。

  有一首《哪屋元宵扑鼻香》的童谣这样唱道:

  月亮爷,亮堂堂,哪屋元宵扑鼻香?

  嫂嫂屋内吃几个,奶奶膝前喝碗汤。

  扮哥元宝我不要,爱听嫂嫂兜内金钱响叮当。

  元宵,唐代叫牢丸,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世又称作元宵,或汤圆。它是用糯米粉包上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元宵节食元宵,取其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这首童谣唱出了元宵节这天吃元宵的欢快景象。

  另一首童谣叫《扎灯笼》:

  小灯笼,扎得精,灯笼还用竹篾绷。

  一面绷的是韩湘子,一面绷的是穆桂英;

  一面绷的是三思卖孩子,一面绷的是王祥去卧冰。

  俺把灯笼扎停当,打灯笼送斋宫(即道士)。

  饼去每到元宵节这天,家家都要扎花灯。灯的种类繁多,灯上画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等,统称“灯画儿”。许多地方的儿童,都在这天晚上提灯上街。大家凑在一起,互相比赛,看谁的灯笼扎得样子新,画的画儿好。这首童谣反映的,就是正月十五扎花灯的习俗。

  在江苏民间,许多孩子会唱一首《火把红》的童谣:

  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

  田头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无踪影。

  这首童谣中所说的“炸麻虫”,是江苏北部乡间的习俗。过去每到元宵节的夜晚,人们都要高举灯笼,点火把,绕屋角、路边、场头、沟河边等处行走,把所到之处的野草烧光,名曰“炸麻虫”。据说这样可将害虫烧死,使粮食丰收。

  在河南民间,还流传一首《踏麦青》的童谣:

  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六踏麦青,

  踏了麦青不腰痛。

  踏麦青,踏了麦青不腿痛。

  踏麦青,踏了麦青不腰痛。

  童谣唱出了豫北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时,孩子们便跟随大人走出家门,在村头转井台,到田野里迎刚刚返青的麦苗踏青,边走边唱这首《踏麦青》的童谣,传说这样做有益于一年的健康。

  在山东与河南交界的农村,每年正月十五夜里还有一种“烤百病”的风俗。“烤百病”又称“走百病”或“散百病”。这天傍晚,村里的青少年们齐奔向田野,在种过豆子的田里拔取邦豆时留下的“豆茬”。将豆茬拿回村中,一堆一堆地放在当街,到夜里便点起火来。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一齐赶来,围火堆转。孩子们也趁兴高唱道:

  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

  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

  短短两句童谣,便反映了人们希望身体健康、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然而这些美好愿望,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能真正实现。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