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修复中华传统 重建礼乐文明
Posted 礼乐
篇首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修复中华传统 重建礼乐文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数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在多种场合下提到过“修复中华传统,重建礼乐文明”的问题。“重建礼乐文明”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如何去实施这项巨大的工程?对现代社会又有何意义?近日刘毓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重申他的观点。他形象地表述道,人类发展有两个轮子,一是科技,一是人文,两个轮子一起转动,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和平、幸福、快乐、美满。只有一个轮子转,就会翻车。而现在,“人文”这个轮子几乎停止了转动,科学技术却在高速发展。确实科技发展减轻了先前人类肉体所承受的重荷,但它所带来的极大便利,却诱使人类的物欲不断膨胀,随而将人类拖向了残酷竞争的洪流之中,使人类心灵遭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压力和痛苦。
读书报:既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优秀,历史又悠久,为什么会在科技、经济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呢?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毓庆:这里首先有一个对“落后”与“先进”的认识问题。现在人们之所以认为西方国家先进,中国落后,就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比我们发达。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是人们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人类发展更主要的应该指内在于人的精神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应该是人类精神向道德领域的不断提升。因此看到中国经济与“科技”不如美国,就认为中国落后,这种认识起码是不全面的。这里主要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西方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利”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这一文化价值取向确定的发展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会驱动科技的发展,因而西方在物质的现代化方面,就显得格外突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扬的是一个“义”字。贵“义”贱“利”,是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果中国古人不是用“义”节制对“利”的追求,五千年文明古国,说什么也不会在科技上落后于美国。假如中国人要像西方人那样,让征服欲与占有欲无限膨胀,明朝晚期发明的机关枪,就可能把世界全部纳入中国的版图了。中国人考虑的是“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眼前的利益。中国人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当科技、经济有碍于人类身心健康、威胁到人类未来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遏制它的发展。这就是中国近代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
读书报:根据您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优秀,主要表现在精神、道德方面。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道德,比我们还高。这该如何解释呢?
刘毓庆:达到同样的社会秩序与同样的社会道德表现,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西方国家的文明表现,主要是靠法律来完成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法度、刑罚来整顿老百姓,老百姓只是暂时惧怕惩罚而不敢犯罪,并不是懂得了廉耻。用道德、礼仪来教导和规范百姓,人们便懂得了什么是廉耻,犯罪的事自然就不会去做了。显然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想要从人性的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这样难度自然很大,但中国的圣人们还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就是为了人类永久的和平。
读书报:说起“礼”来我想请教一下,您几次提到应该“重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含义是什么?到底好在哪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刘毓庆:“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几次会议上都特别提到“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状态提出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一些人在盲目的金钱崇拜与物欲追求中,享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随而便以为中国文化落后,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丢”,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传统道德与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西方观念与仪式所代替。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西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应该考虑中国古代圣人所倡导的“礼乐文明”的意义。
读书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未来的意义,这个问题曾有不少人提到过。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未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刘毓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复杂,而在哲学的层面上讲,其基本内核只有两个字:“中庸”。其中包含着两种基本的文化精神,一是“包容”,一是“和谐”。这两种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文化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绝高地位的孔子,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孝悌、忠恕等,一切带有温情的道德观念,无不是以“和谐”为基本精神的。所谓的“仁”,实际上强调的是人内在心性的和谐;“义”则是强调平等关系的和谐;“礼”是强调上下关系的和谐;“智”是强调自我与外物的和谐;“信”是强调彼此心理联系上的和谐;“孝悌”是强调血缘内部关系的和谐;“忠恕”是强调集团内部关系的和谐。其他如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等,都是以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为旨归的。而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这个“和”字既是和谐,同时也是讲相互包容的。
而现在,人类最缺少的就是“包容”与“和谐”。从19世纪末以来,在西方文化的主导下,整个世界处在了一个用枪炮对话、用商品对话的时代。波兰律师萨缪尔・皮萨说:“20世纪在血腥中开始,在血腥中结束,现在只等着看世界在核战之后回归史前了。”这种悲观并非没有道理。于是有识之士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和谐精神,有助于唤醒为金钱、为利益争夺而失去本性的灵魂,有助于化解世界的仇恨以及人类的贪婪性与侵略性,使世界各国平等地坐在一起,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消除现代世界的种种纠纷,成为世界大团结的粘合剂。世界需要中国文化,我认为,不少学者将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文化上,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作为中国的学人,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以中国文化为主导,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同时要为建立世界性的“和谐大社会”做出最大的努力。
相关参考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
颠覆与重建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陈独秀在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进行批判和重估的同时。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来树立新的道德观以期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
颠覆与重建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陈独秀在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进行批判和重估的同时。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来树立新的道德观以期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
颠覆与重建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陈独秀在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进行批判和重估的同时。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来树立新的道德观以期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
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比不上古希腊文明,包括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认为。 那么,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下中华文明是不是真的不如古希腊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 1。从时间维度来看。 在明朝之前,也就是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