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羌族和汉族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Posted 基因
篇首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羌族和汉族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有个认知错误,就是“羌汉同源于古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羌族的概念,古羌人的祖先从哪里来,何时何地形成古羌族族群认同,他们的后裔分化到哪里去了。
从现在的民族研究看,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有两支,一支是云端里的民族的山地羌人,一支是察隅地区的僜巴人,因为这两个民族顽固地坚守祖先的生活习俗,人种非常存粹。两个民族的基因统计基本一致,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调查结果,这两个族群的基因中95%的O3和少量C、D、N,其中O3——M117占90%强,O3——M134——f444占5%,这个基因形态基本代表了古羌人的人种结构。基于这个统计结果,再看古羌人主体的这两个基因人种的来源和去处,以及与汉族的关系。
古羌人占95%的主体基因现在在平原和山谷的羌人部落里的占比已经下降到了36%,这是与其他民族混居融合的结果。
而现在说O3这个父系基因,在基因体系里O3是汉人的特有基因,其谱系基因的大致生成时间为:
2。5万年前在滇缅形成O——M175——F75;
2。34(±0。19)万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岛分化出O1a——M119成为百越侗台的祖先;
2。3万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岛分化出O3*——M122,O3*——M122成为百僕族的祖先;
2。2万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岛分化出O2*——M268,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是日韩O2人种的祖先。
2。15(±0。21)万年前O3*——M122突变出O3——M324,成为华夏羌藏族的祖先;
2。08(±0。4)万年前O3——M324——L465(KL1)分化出来,是伏羲基因的上游基因。
2(±0。14)万年前O3——M324进而分为O3——M324——P201,此为连山氏基因,神农氏的上游基因。
2万年前,O1a——M119、O3——M324——L465(KL1)为主的族团开始沿海岸向东迁徙,O3*——M122、O3——M324——P201为主的族团进入两广。
O3——M324——P201原型,及其下游M188基因,高频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及其台湾少数民族、东南亚。2万年前产生的基因在岭南广泛分布,此后生成的基因在岭南分布很少,都是近2千多年内南迁的结果。就是说连山氏神农氏和古羌人的远祖基因产生在中南半岛,古羌人和神农后裔基因M134以下的基因在岭南没有原生的分布,所以古羌基因和神农基因是M324——P201迁徙过南岭后生成出来的。证明这一点还有一个逻辑就是西北民族的母系基因,因为所有父系Y——O系人种的基因的原配母系基因应为mt——N系列基因,而西北部落的母系基因已经变成了mt——M,说明从中原迁徙到西北的母系部落的父系M324——P201系人种,到西北后与Y——C/D部落融合后,母系基因发生结构变化,mt——M成为部落的母系基因主体。检验一下现在羌族母系的基因构成,能证明古羌是在什么时间与西北汉民族分离的,如果羌人的母系还维持mt——N为主,则古羌在1。2万年前就应该分离出去了,没有经历仙女木时间后的部落大融合;如果mt——M为主,则应该在与mt——M部落如何后,在1万年内分离出去向甘南迁徙的。
1。84(±0。16)万年前P201在湘西鄂西附近分化出M134,(连山氏基因,神农炎黄的祖先,向西北迁徙)
1。8万年末次冰期结束后,所有在岭南和沿海躲避严寒的人种,均随植被带向北向西的延伸而迁徙。O3——M324*——KL1自沿海向西。P201和其下游的M134先向北后向西北迁徙。
1。69(±0。21)万年前N基因中突变出N2,在中国西北祁连山地区,从祁连山成扇形向北扩展,在华东分部极少,这也是匈奴人崇拜昆仑神的原因。N2在7——5kaBP突变出N3极北基因。
1。64(±0。16)万年前M134中进一步分化出M117(藏羌族群、华北汉族,据说是黄帝皇族的基因,基因检测已确认是黄金家族的基因)。
1。61(±0。8)万年前P201在两湖地区分化出M7(华中汉族、苗瑶族群比例偏高),
1。54(±0。15)万年前O3——M324*——KL1在江淮地区分化出JST002611(大巢氏基因,伏羲部族的祖先)
1。25万年前发生了新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气温持续下降了6到9摄氏度,持续时间只有一千年,未达到冰期的降温级别。此事件使西北、北方、东北的部族大距离地向南向东回撤,西北汉族从阿尔泰、祁连山一带撤回河湟、渭水流域,而古羌人很可能撤回了甘南地区,这就是人们认为羌汉同源而源于古羌的原因。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西北民族是O3基因通过滇缅,跨越横断山,通过云南、四川、甘南来到西北的,这个说法没有考虑古气候、古部落的生存方式等因素。O3分化的时间是末次冰期的冰盛期,而末次冰期在中国被李四光命名为大理冰期,其时云南、川西的贡嘎山、到甘南的很多高山被冰川覆盖,下面为冻土,植被很晚才发育。而且古人的迁徙不是现在的驴友,一天走个几百公里,他们是无目的地追逐猎物,作为生态链的一环随植被和动物迁徙。从滇缅到西北估计要两千年左右的时间,每年一两公里的迁徙而已,所以所经路途必须能长期生存。那时候没有畜牧,只有采摘和有限的狩猎,所以不可能走西北路线。现在西南的少数民族中汉族特征的O3比例很低,母系基因mt——N的比例也很低,完全不能支持西北汉族从这里通过的结论。
可以确定,汉人的祖先不是一支,江淮的伏羲集团O3——M324——KL1——jst002611基因系列人种,今天占中国人的16%,华东吴越的M119大禹基因系列人种占中国人的10%,华北C3——M217及西南C3——M407系列基因人种的原住民占中国人的10%,江汉岭南西南的汉人的上游基因人种O2、N1、K——M9、03——M7等占中国人的29%,氐族和藏族为代表的Y——D基因占2%,西北周族的Q1占3%,而西北汉族的代表基因M134——f444和M117占25%,这其中因为其生成的位置也在中原,江汉民族和华北民族中均有广泛分布。
所以说所谓汉族源于西北是不成立的,只能说炎帝部落与古羌人同源,而且是中原人的子孙。尧帝基因为M117是大概率的,因为陶寺的高品级墓葬基因检测基本为M117。黄帝部落是中原部落,基因是否为M117不一定,但可以肯定占羌人36%和占藏人30%的M117基因与中原主体民族的基因是共祖的。
还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羌姜的来源,说文解字说这两个字是羊字头,其实错的离谱,因为,有羌姜的时代在1。25万年前,而羊1万年前在两河流域开始驯化,到五千年前在新疆才有出土,在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羊骨在四千年前,这个问题跟古羌人与古汉人的先后关系一样完全搞反了。
羌和姜的来源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连山图腾,一个是祁连山,连山的图腾就是姜字,这是图形的来源,而发音上祁、姜和羌是一致的,以前说黄帝祖先姓祁,所以都说明内在的关联,这些部族的祖先在仙女木事件过程中在祁连山、焉支山到昆仑山之间的草原上避寒,形成了族群认同和图腾等文化因素。连山氏的形成在此之前,他们为祁连山命名,而另一个弇兹氏部落为焉支山命名,而之后的古羌和姜姓各部均将连山的图腾作为自己的族徽,进一步演化为母系部落的姓。
古羌人在形成部落后,经过万年左右的演化,现在有三个去向,一个现在还自认是羌族,在甘肃、四川、青海、云南、西藏均有分布,一支与氐族人种共同融合成为了藏族,一支在西北与氐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成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
先说藏民族,最近看资料说西藏发现了7千年前的人类遗迹,把西藏有人生息的记录提前了两千年。也就是说因为第四季冰期和仙女木事件,这里的冰川褪去之后土壤缓慢发育、之后草场发育,逐渐成为可狩猎的地方,直到5000年前牦牛被驯化,这里的草原才成为可供人群生息的地方。
现在的分子基因考古对藏民族进行基因抽样调查发现,Y——D基因占60%,Y——O基因占31%,而在可以开展农业生产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林芝、甘南到日喀则地区,O3的比例高于45%,有的地区高于60%。在藏人的Y——O中,主要为羌人的M117及其上游的M134,所以向南迁徙的古羌人是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古羌后裔集中在卫藏,藏王家族出于藏南,与羌人关系很大。古羌人的原始生活形态偏向于山地采集与狩猎,以及山地农耕。
西北的羌族经几千年的采集狩猎,在五千年前完成了牦牛的驯化,期间与Y——D主导的民族发生了融合,羌氐之间在西南山区还有明显民族差别,而在青藏草原和甘南草原的游牧部落中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分了。
马家窑文化羌人应该是主体民族,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后期自云贵川东向北发展的氐族势力渗透到西北,逐渐改变了西北河湟地区的人种结构。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氐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武帝时代,匈奴控制了甘青地区,羌人接受匈奴官员的管理,即使汉朝打通了丝绸之路后汉族势力也没有对羌氐游牧的甘青地区进行覆盖,因为这里不能农耕,也没有可资控制的游牧政权。这时在甘青的羌氐,也没有形成强烈的族群和民族意识。汉末三国时代西凉的部族部分参与了西北的战事,但基本为附庸,这时羌氐已经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公元307至312年,鲜卑族慕容氏部落的一支,在部落首领吐谷浑率领下,从辽东西部迁至今内蒙古西部,继而又迁牧于今甘肃西南青海东南部。逐步征服了当地羌人和氐人的部落,势力不断壮大。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将祖父的名字命名为国家和民族的名称,建立起吐谷浑政权。其势力范围东到现在的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至青海南部,西到新疆若羌、且末,北至祁连山。公元663年,吐蕃大军占领了吐谷浑全境,经历了350年历史的吐谷浑王国覆灭。吐谷浑的贵族为鲜卑慕容,而子民为与藏民族没有人种差别的羌族和氐族后裔,吐谷浑人的文化传承族群后来形成藏族的安多人。而北方鲜卑的Y——C基因也少量渗透到藏族中。
唐朝时,羌人与氐人融合成藏族,藏王室大概率是藏南地区的羌人后裔,形成的吐蕃王朝空前强大,控制了甘青和南疆的大部分土地,经常威胁长安一带。
唐朝后期,西北的羌氐族群,在拓跋鲜卑后裔的领导下,形成了党项族,党项族建立了西夏。这个西夏与夏朝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均是以讹传讹的封赏,或政治人物为自己贴金的需要,如周朝Q1a人群,硬要说自己是中原黄帝的嫡系子孙一样。
综合来看,羌人是连山氏祖先的分支,是华夏汉族的兄弟,其文化传承基本断绝,其人种传承形成了藏民族,并可能主导了藏民族的文化和政治发展。而在西北的古羌人,由于其游牧的特性,与中亚、蒙古等游牧民族均有基因交流,对目前这些地区民族很高比例的M117人种分布有一定贡献(小部分)。
汉族人是在末次冰期前后两次,从中南半岛迁徙到东亚的,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展农耕活动人群的嫡传后裔。只向西、西北、北和东北输出了基因和人口,绝少受到游牧民族基因的稀释。
羌人,是昆仑文明的代表,也就是最后的昆仑族群。人类出现后,由于气候和大地的变化,曾经反反复复从东部迁移到西部,又从西部迁徙到东北。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和古羌人是一体的。
2015年在昆仑山脉东端的郎木寺一个羌人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从我们现在文明中心的角度,青藏高原是边缘。如果从昆仑文明中心的角度,我们是边缘。
日夜奔流不息的叶尔羌河,从喀喇昆仑山飞奔而下,一路高歌注入滔滔的塔里木河,滋养了两岸的万顷良田。生活在两岸的人民,在享受叶尔羌河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在口耳相传中述说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久远玄黄文明的年代,喀什南部的昆仑山脚下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说不上富庶,但日子过得也不缺吃少穿。村里有个叫叶尔羌的小伙子,从小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全村的人都是他的衣食父母。
叶尔羌18岁那年,村里遇到了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流淌了万年的河水也干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颗汗珠掉地上摔八瓣种下的庄稼,在烈日下卷叶打蔫,日渐枯黄。眼看着要死去的庄稼,善良的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部落酋长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决定挑选一名机智勇敢的小伙子,沿着干涸的河床去寻找水源。村民们思来想去,觉得叶尔羌最合适,因为他的聪明和智慧是有目共睹的。
叶尔羌被选中后,非常感动。他认为,这不仅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更是他报答乡亲们养育之恩的时候了。叶尔羌二话没说,朝乡亲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背着东家送来的香馕、西家送来的葡萄,上路了。那个时候,葡萄叫蟠桃,蟠是远古的象形文字,意思是和虫,即蛇,一样串在一起的珠子一样的水果,种植在田园里,生长在人们搭起的架子上。
他走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了一座山,眼前又出现一座山。两个月过去了,叶尔羌还没有找到水源,身上的干粮和水却消耗光了。又一座雪山横在了眼前,他双手捧起积雪,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毕竟雪代替不了食品,疲惫的叶尔羌没走多远就倒在了雪野中。积雪软绵绵的,叶尔羌躺在上面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山上的积雪在烈日的照射下慢慢消融,变成了一条小溪流向远方的村庄。他带着笑容醒了过来,眼前依然是皑皑白雪。
从现代气象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地球最严重的干旱往往出现水被冰封的事情,也就是寒热周期温度最低过后。
叶尔羌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在心中责问自己:“村里人都等着用水呢,你却躺在这里睡大觉!你还是个人吗?”他硬撑着从雪地上爬起来,继续向前寻找。终于,在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走过九十九条山路后,在一座大山上遇见了一位满头银发、胡子齐腰的老人。叶尔羌礼貌地鞠了一躬问:“请问长者,您知道哪里有水源吗?”老人捋着胡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反问道:“孩子,这事对你很重要吗?”“重要,太重要了!”叶尔羌喘着粗气回答。接着,他一五一十地把村里闹旱灾的事告诉了老人。老人说:“要找到水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吃得起大苦,才能成功。”从老人的话中,叶尔羌看到了希望。他迫不及待地回答:“尊敬的长者,天大的苦我都能吃,只要能让乡亲们用上水,我甘愿赴汤蹈火!”老人被叶尔羌的真诚所打动,微笑着点点头,从怀中拿出一个水葫芦,郑重地对他说:“这是一个宝葫芦。回村后,你要站在最高的地方,把里面的水倒出来,就会有泉水涌出了。”老人叮嘱他,站得越高?水流越大。叶尔羌小心地接过宝葫芦,谢过老人后便风雨兼程、没日没夜地往回赶。
回到久别的村庄,叶尔羌顾不上与乡亲们打声招呼,也顾不上吃口热饭,就气喘吁吁地往村后那座最高的山上跑。太阳已经偏西,叶尔羌快要爬到山顶时,双脚被荆棘绊了一下,失手将手中的宝葫芦跌入山涧。宝葫芦倒下的地方立刻冒出一眼清泉,只是流量太小。叶尔羌跪在山坡上,感叹这么小的泉眼怎能养活全村老小呢?叶尔羌悔恨交加,纵身跳下山崖,跌入汩汩的泉眼。顿时,那眼清泉变成一条波浪翻滚的大河。
从此,村里干旱少水的现状得到了彻底改变,方圆几百里的农民都成了这条河的受益者。河水浇灌过的土地,乌黑发亮,抓一把都会冒出油来。稻谷饱满,玉米粗壮,棉花硕大。安居乐业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青年,就给这条河起了一个英雄的名字——叶尔羌河。羌人是最古老的人种,羌河流过他们的田园,汇入塔里木海,也就是河流汇集的地方。
叶尔,是黄色的意思,指土地。羌,是高山上的水往下流的意思,水色为玄色,即藏青色。因此,昆仑人的叶尔羌就是东部海陆的玄黄时期讲述的是一个远古故事。象形文字羌还表达手持权杖的使徒从高山上神的国度给大家引来河水的意思。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新近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这便是古代北海海床,西南高,东北低,帕米尔高原当时海拔还只有1000米时,与现在的海洋相比,这里算是浅海。盆地西南的陆地在第二太阳纪,4800——4200万年开始有人居住,就是在现在的叶城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昆仑文明。
确实是这样的,羌汉同源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今天的羌人和汉人,都是来源于古羌人,是历史上古羌人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分支。
古羌人最早生活在我国西部大片地区,而青海的河湟谷底一带,则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区域,古羌人游牧为生,在部族壮大后势必会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来满足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
因此古羌人不断向四周迁徙,这其中就有向东迁徙的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在向东迁徙的过程中,沿途不断征服其他部落,从而形成炎帝部落联盟,最终在到达中原地区之后,同黄帝部落联盟展开争夺土地的激战,最终两大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是为华夏族的前身。
炎帝部落来源于古羌人,这种说法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而更有说法说黄帝部落也是来源于古羌,且二人是叔侄关系。
西北的古羌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都融入到了周边其他各民族中。
而今天的羌人,则是从河湟谷底南下迁徙的古羌人的一部分,他们在战胜岷山一带的土著居民之后,世代定居于此,由于此地山高谷深,易守难攻,这部分羌人较为平静的延续到了今天。
而他们也是唯一一支传承着古羌人文明血脉,继承着古羌人族称的人,是古羌人最直接的后裔。
相关参考
现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羌族,他们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古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为生。大约在5
现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羌族,他们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古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为生。大约在5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
订婚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
订婚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
普米是古代羌族的一支遗裔,原来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后来沿横断山脉南下。他们称汉族为“夏米”,即夏人。汉唐之际,他们曾生活在四川省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广阔地带。普米族古老相传说,其先
普米是古代羌族的一支遗裔,原来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后来沿横断山脉南下。他们称汉族为“夏米”,即夏人。汉唐之际,他们曾生活在四川省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广阔地带。普米族古老相传说,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