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为什么诸葛亮死后要姜维设计杀魏延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为什么诸葛亮死后要姜维设计杀魏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神机妙算,助刘备定天下,夺皇位。魏延一生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屡次追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那这么一个威名远望的人,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让人设计杀了他呢?二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吗?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在临终之前,他曾开过一次机密会议,杨仪、姜维、费伟等人都参加了此次机密会议。诸葛亮说,他死了之后就不要再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军队撤离的时候就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就是说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开拔就撤离回国。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
费伟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病逝了,可是我魏廷还活着啊,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伟继续部署北伐,费伟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伟,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杨仪气急败坏,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了,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而费祎就对刘禅说杨仪是个文人,是个书呆子怎么可能造反。刘禅就让蒋琬带兵去堵截魏延,而杨仪也同样去拦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并且追上了就对他带的兵说丞相刚死你们就这样,那些兵一哄而散,没剩几个,而魏延只能带着亲信往南走,到了汉中被马岱斩其首级,给了杨仪。杨仪估计是当年被魏延虐得太厉害了,心理变态的拿着魏延的头当球踢,还上奏刘禅灭了魏延三族。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魏延并没有反叛,如果他反叛的话他大可直接率队去投魏,而不是回成都。倒是杨仪不能为相后,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
最后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没有一个好的继承者,魏延狂傲不易相处,杨仪就是个小人,姜维也未能学习到诸葛亮综合打击体系的精髓,而且当时还是个没什么大功劳的降将,根本上无法服众。
以上内容均是根据《三国志》相关记载所述而成,如你想了解更多,敬请关注中国!
>相关参考
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的次数比诸葛亮更加疯狂,在24年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差不多两年一次。但是姜维的战绩还是不错的,整体来说胜多败少,但是最后为什么蜀国还是灭亡了呢?因为当时两国已经不属于一个量级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北伐的重任,不过蜀国很多大臣并不信任他。觉得诸葛亮都没办法完成的事情,难道换成你姜维就可以办到么?所以很多大臣主张姜维放弃北伐,还是以防守为主。但是姜维深知防守只是坐以待毙,而北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北伐的重任,不过蜀国很多大臣并不信任他。觉得诸葛亮都没办法完成的事情,难道换成你姜维就可以办到么?所以很多大臣主张姜维放弃北伐,还是以防守为主。但是姜维深知防守只是坐以待毙,而北
说到魏延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人好像是被低估了的一个人了,因为好像经常有人说了,这个人好像是被诸葛亮给压制了,而且最为人们所觉得尴尬的事情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件事情了,那么魏延的这个计策到底好不好呢
文史百科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蜀汉是不是很富有?
三国时期,蜀国的人口一直都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一个,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看,可以说蜀国都不占据优势,最厉害的自然是实力最强的魏国。然而,尽管如此,蜀国仍旧经历了诸葛亮和姜维两个人加起来一共十多次的北伐,这
魏延在蜀汉的位置一直比较尴尬,自己一心为蜀,但却吃力不讨好,最后还被诸葛亮披上了一个反骨罪。不过魏延的确好像比较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当年在摆七星灯续命时,就是因为鲁莽的魏延把主灯给踢翻了,导致诸葛亮续命
魏延在蜀汉的位置一直比较尴尬,自己一心为蜀,但却吃力不讨好,最后还被诸葛亮披上了一个反骨罪。不过魏延的确好像比较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当年在摆七星灯续命时,就是因为鲁莽的魏延把主灯给踢翻了,导致诸葛亮续命
姜维被称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去世后接过了北伐大旗,势必要完成诸葛亮遗愿。但到了后期,姜维同朝中多为大臣意见出现分歧,导致姜维不敢回到成都,只能自己开田屯兵。当姜维再次期间却罢免了一位诸葛亮赏识的人
姜维被称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去世后接过了北伐大旗,势必要完成诸葛亮遗愿。但到了后期,姜维同朝中多为大臣意见出现分歧,导致姜维不敢回到成都,只能自己开田屯兵。当姜维再次期间却罢免了一位诸葛亮赏识的人
算无遗策的意思是指计算精准,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这次成语的典故就发生在三国时期,姜维所说的一番话。其实姜维的各方面能力都不比诸葛亮差,所以姜维在北伐取得的成就也要比诸葛亮更加显著,只是姜维一人之力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