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Posted 鄂温克族
篇首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名称由来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其它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民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优酪乳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胶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著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著吃。涮出的兽肉多挂著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的节庆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乾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相关参考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哈萨克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民族在中国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民族祖先主要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哈萨克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民族在中国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民族祖先主要
塔吉克族的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
塔吉克族的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
传统文化 乌兹别克族的风俗习惯 乌兹别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乌兹别克族的风俗习惯乌兹别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现代乌兹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
传统文化 乌兹别克族的风俗习惯 乌兹别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乌兹别克族的风俗习惯乌兹别克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现代乌兹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
水族的风俗习惯水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水族的民族节日额节额节,意为吃额,是荔波县永康、拉交地区水族的年节,除了没有跑马活动之外,过节的时段与内涵与端节相似。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义为吃卯,在夏收夏
水族的风俗习惯水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水族的民族节日额节额节,意为吃额,是荔波县永康、拉交地区水族的年节,除了没有跑马活动之外,过节的时段与内涵与端节相似。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义为吃卯,在夏收夏
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
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