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论星卦融会贯通之理及其例证

Posted 水口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论星卦融会贯通之理及其例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星卦融会贯通之理及其例证

现代研习玄空术者,不是宗章仲山,便是宗张心.言章仲山一泒用九星,张心言一泒主六十四卦,各立门户,分庭抗礼.求其能融会贯通者,实无几人.

沈竹礽谓:先天出于自然,体也;后天出于人为,用也.因山向飞星己得其用,故只用其体可矣.至张心言,言卦理,丝丝入扣,措未将用法表明,今人不明其理,反诋其法之伪,而先天六十四卦之分金法,不明于世.

沈氏之言,是也.然沈氏亦只将一,二两运之子山午向,排列二图以明之,究亦详其用.(见沈氏玄空学卷二论分金)

余于章仲山与张心言两泒之异同,研之已久,卒之能融会贯通,兹特举例证明之.

一九六六年丙午秋,余为友人黄桂林兄弟点穴于元朗髻山之西南麓,乃回龙顾祖之穴也.

子龙入首,坐艮向坤,中元六运,财星到向,丁星到坐,水口在午,合城门一诀,堂局紧凑,六运之内,勃然兴发,亦其宜也.

再以六十四卦表明之,复卦龙入首,坐无妄卦五爻,向升卦五爻,姤卦水口.

龙山向水换山换向

191937

复妄升姤嗑井

822866

一:来龙与坐山之星数,与洛书数一,九合十;复卦左辅之星数属八,无妄局门之星数属二,亦合十.

二:向首之星数为一,水口之星数为九,亦合十.

三:来龙与向首之星数俱属一,比和为旺.

四:来龙之星数为一,水口之星数为九,亦合十.

五:坐山之星数为九,水口之星数亦为九,比和为旺.

六:坐山无妄卦五爻,变为噬嗑卦,外卦离三属火,内卦震八属木,三八合生成数,又合木火通明,且内卦生外卦,为来龙生坐山,是生入.主招财进宝,出文人秀士.向首升卦五爻,变为井卦,外卦之坎七属水,内卦之巽二属木,二七同道,合生成之数,又合水木清华,且外卦生内卦,是生入;主五子峥嵘,财产丰盛,男聪女秀,子孝孙贤.

六:分金卦爻变为噬嗑坐山,井卦向首,中元六运当旺.

由此显示,星与卦融会贯通,其理明矣.先师尝言:识星不识卦,漫说虚闲话,识卦不识星,枉费用功精.诚确论也.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古代钱币翻砂铸造的例证举隅

古代钱币翻砂铸造的例证举隅  隋唐以来,铸钱工艺废除母范(硬型范)铸钱的方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造,中国金属铸币从而进入了母钱翻砂阶段,此工艺一直沿续到清末采用机器铸币为止。  在宋代,翻砂铸钱每版铸造六

传统文化 古代钱币翻砂铸造的例证举隅

古代钱币翻砂铸造的例证举隅  隋唐以来,铸钱工艺废除母范(硬型范)铸钱的方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造,中国金属铸币从而进入了母钱翻砂阶段,此工艺一直沿续到清末采用机器铸币为止。  在宋代,翻砂铸钱每版铸造六

佛教 三无性论什么意思

梵名Try-asvabhāva-prakarana。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解说三无性之义,以明法空之理。内容先述造论之旨趣,次说分别性品类功用之差别、依他起性成立之理及其

佛教 三无性论什么意思

梵名Try-asvabhāva-prakarana。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解说三无性之义,以明法空之理。内容先述造论之旨趣,次说分别性品类功用之差别、依他起性成立之理及其

佛教 性相融会什么意思

为「性相决判」之对称。性、相二宗于教义上原本即有交互会通之处,而将此二宗交互会通之教说加以系统融和,彰显其会合之旨趣,称为性相融会。乃华严宗三祖法藏学风之特长。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评论戒贤、智光之

佛教 性相融会什么意思

为「性相决判」之对称。性、相二宗于教义上原本即有交互会通之处,而将此二宗交互会通之教说加以系统融和,彰显其会合之旨趣,称为性相融会。乃华严宗三祖法藏学风之特长。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评论戒贤、智光之

佛教 性相融会什么意思

为「性相决判」之对称。性、相二宗于教义上原本即有交互会通之处,而将此二宗交互会通之教说加以系统融和,彰显其会合之旨趣,称为性相融会。乃华严宗三祖法藏学风之特长。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评论戒贤、智光之

佛教 性相融会什么意思

为「性相决判」之对称。性、相二宗于教义上原本即有交互会通之处,而将此二宗交互会通之教说加以系统融和,彰显其会合之旨趣,称为性相融会。乃华严宗三祖法藏学风之特长。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评论戒贤、智光之

佛教 合什么意思

(一)梵语upanaya。因明用语。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第四支。即藉同喻(由正面说明之例证)与异喻(由反面说明之例证),将宗(命题)与因(理由)从正面和反面联系起来之作法。即命题肯定后之应用。以其仅具类

佛教 合什么意思

(一)梵语upanaya。因明用语。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第四支。即藉同喻(由正面说明之例证)与异喻(由反面说明之例证),将宗(命题)与因(理由)从正面和反面联系起来之作法。即命题肯定后之应用。以其仅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