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明清皇帝冬季咋取暖
Posted 木炭
篇首语:我走在逃离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明清皇帝冬季咋取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皇帝冬季咋取暖?
中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有气象资料显示,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又是如何度过那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的呢?
原来,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具,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面,形成了“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清代时,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负责冬季“供暖”事务,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资料显示,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相关参考
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17世纪)才出现的,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人。满族人大多居住在东北,这里冬季漫长,干燥寒冷,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30多度。因此,满族房屋的建筑设计重于取暖。在魏晋时期,满
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17世纪)才出现的,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人。满族人大多居住在东北,这里冬季漫长,干燥寒冷,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30多度。因此,满族房屋的建筑设计重于取暖。在魏晋时期,满
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17世纪)才出现的,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人。满族人大多居住在东北,这里冬季漫长,干燥寒冷,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30多度。因此,满族房屋的建筑设计重于取暖。在魏晋时期,满
谜底:曲高和寡
1、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Atthemomenteverythingperfect,nottinghaveisnottheresultofinnovation。2
感谢13的投递时间:2016-12-2614:38来源:本站网查询 ,
感谢13的投递时间:2016-12-2614:38来源:本站网查询 ,
清朝的九大历史贡献第一,屹立世界东方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
清朝的九大历史贡献第一,屹立世界东方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
清朝的九大历史贡献第一,屹立世界东方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