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为什么踩高跷又称为“柳木腿”、“脚把”
Posted 踩高跷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为什么踩高跷又称为“柳木腿”、“脚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列子。说符》上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是说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叫兰子的艺人,擅于杂技表演,把一对长木棍绑在脚上,能跑能跳,手上还同时轮流抛耍七把剑,技艺高超。一般都认为这是最早的有关踩高跷的记载。
早期的农业社会,在迎神、庙会或节庆游行时,都可以看见踩高跷的民俗技艺表演,其动作允文允武,时而诙谐时而惊险,所以深受大人小孩喜爱。那么,为什么踩高跷又叫“柳木腿”、“脚把”呢?
踩高跷的“跷”,古作“趫”字,。《说文解字》上载:“趫,善缘木之士也。”就是擅于爬树的人。“踩高跷”就是把双脚绑上长约三至五尺的木棍,并能在上面且歌且舞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踩高跷”还有多种俗称,如缚柴脚、扎高脚、走高腿、拐子、踏跷等,这些俗称应都源于双脚上绑着的长木棍。
“踩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技术更臻完备纯熟,花样也更多;唐宋时期,“踩高跷”活动已经在民间盛行;至明清时则成为迎神赛事、庙会、节庆活动中的重要表演项目,而“高跷”一词也是在清朝时才被使用。
踩高跷是表演者双脚踩在长木棍上,凭着杰出的平衡感和超群绝技,行动自如的演出行走、跳跃、前后翻滚、舞剑等特技动作。他们大都浓妆艳抹,造型各异,并依所扮角色穿着不同的戏服。高跷的表演形式又分为“文高跷”、“武高跷”,前者有剧情重扮象,讲究扭、逗及角色情节的诠释;后者则强调武术和个人技巧,以高难度技能为主,如叠罗汉、跳高桌、单腿跳、倒立等。按跷脚长短,高跷又有高跷、中跷、低跷(又叫跑跷)三种,最长可达一丈多,最短的不足两尺。高跷阵的组成无人数限制,六七个、甚至十多个都能成阵。
“踩高跷”是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它融合了地方戏曲、杂技、音乐、舞蹈、武术等,可文可武,动作活泼多样,精湛的技巧,老少咸宜,因此才能流传至今。
相关参考
1、上元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1、上元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
每当春节到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另一种舞蹈就是踩高跷。看,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在南方,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
每当春节到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另一种舞蹈就是踩高跷。看,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在南方,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
提示:点击上方"诗经情话"↑免费订阅本刊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多吃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舞狮、踩高跷等娱乐活动,这一连串热闹欢乐的庆典被称为“闹元宵”。那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