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金白(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

Posted 菩提

篇首语: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金白(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菩提!於意何?汝等勿如作是念:我度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有生如度者。若有生如度者,如有我人生者。菩提!如有我者,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有我。菩提!凡夫者,如非凡夫。

  文:

  “菩提!你怎看?你不要如有的想法:我度生。菩提!不要有的看法。什呢?上有生是如度的。倘若有生是如度的,如著於我的、他的、生的、存在著的象。菩提!如有我,不是真的有我。然而凡夫俗子,以我真存在。菩提!所凡夫,如其本身非凡夫。”

  提示:

  此品大意,前面「法可」一品相同。不前面是就所之法言,此地是就所度之生言。然而法原度生,度生便法,所以大旨相同。此凡,以明平等法界,不同前。

  有我者,非有我:是法的人我於他、生而立存在,事是生本一,分我、他、生、者,都在一面,只有域色不同而已。所以,不可以分我、他、生、者。

  凡夫,非凡夫:一切生皆具有如智慧德相。如好比清醒的人,凡夫好比是醉酒的人,本身都是人。所以,凡夫本不是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菩提!於意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不?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如。佛言:菩提!若以三十二相如者,王是如。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不以三十二相如。

  ,世尊而偈言:若以色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如。

  文:

  “菩提!你怎看?可以借著三十二相好辨如?”菩提回答:“正是如此,可以三十二相好如。”佛道:“菩提!倘若根三十二相好辨如的,王就是如。”菩提向佛教道:“世尊!按我佛所道理的,不籍著三十二相好辨如。”

  此,世尊便就此而偈:“若依相貌辨如,按音找如,人入了邪道,不能真正到如。”

  提示:

  此品意一如,相即是性。此地的我,是指如,是真我,不是指色相,要到本性才算是真的到我了。

  王:以十善化世,人世第一大福德人,他有。既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所以作王。王,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而成,不同佛之由漏法身而者也。最大的王是金王,治四天下,四天下是一位世界。

  如:在此是指佛所具有的上智慧大能,作如。如果只是到了佛像,而不了解佛的本身所出的性,便是有到如呀。

  第二十七品 分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汝若作是念,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法。莫作是念,何以故?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相。

  文:

  “菩提!你如果有的看法:如不是因修得相貌的故,而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菩提!千不要有的想法:如不是因修得相貌的故,而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菩提!你若生,那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人,便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的。不要有念,什呢?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的。”

  提示:

  表面「具足相」,含修「福德」之也,因具足相,由修福德。在上品中,已明修得「三十二相」的人,不只有佛,人之中的王就已具有了。所以,修得「三十二相」不能成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其,差的著呢,修行呀。

  道理然是,但是,如果你真看的,那就著相了。什「相」呢?「相」。什叫相呢?就是「相」有生有。其自性本有生,然而相化,但有生,只是由一相成了另一相而已,中也有消失。

  什「若作是念」便著「相」呢?愚以“因,而得;不因,而得。都是在‘修因果’的道理。一提到因果,便是生之法,而本性空寂,本有。你如果真那想,那便著法相了。一著,相即有生有。所生,只凡夫的,那不是真的生,是化。所以相,非相。真菩,行千化,依一法而能行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所。”

  :有生有。一切法本自不生,亦不,所以是不生不;,便有回。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分

  菩提!若菩以河沙等世界七布施;若有人,知一切法我,得成於忍,此菩前菩所得功德。菩提!以菩不受福德故。菩提白佛言:世尊!何菩不受福德?菩提!菩所作福德,不著,是故不受福德。

  文:

  “菩提!倘若菩河沙一多的世界中所有物用布施;如果又有人,悟了一切事物都不能分,自了一真相,此菩便前面菩所得的功德。菩提!是因菩不接受福德的故。”菩提向佛教道:“世尊!什菩不接受福德呢?”“菩提!菩所修的福,不和念念不忘,因此不接受福德。”

  提示:

  忍:忍可,真正可,自到了、了、承了。得忍者,心定也,於一切法都不再著,一切修行才能成就。然,要得八地菩的果位,才能真正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的一事真相。

  注:任何人所修的功德,只要一享受,功夫就有了,不六道之只的福在,功德就只剩下福德了。福德再多,不能跳出三界六道,是在回之中打而已。

  第二十九品 威寂分

  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是人不解我所。何以故?如者,所,亦所去,故名如。

  文:

  “菩提!倘若有人:如了、又走了、坐著呢、在躺著。人有我所的道理。什呢?所如,地方,也有地方去,因此如。”

  提示:

  江味居士:“念佛人知,陀接而未曾,往生西方亦未去。然未有去,何妨去。何以故?不不去,是理;有有去,是事相;理事不二,性相必融。所以,管不不去,不有有去;管有有去,其不不去。最要的,去要在不不去上;不不去即在去上做出。是念佛求生之要。得此要,定往生,且定佛。”

  要怎理解呢?愚一例:“一人睡著了,入,他去了哪呢?一人中醒,又哪呢?本身有呀。”所是“非,非幡,仁者心”。

  “又往生西方,只是七池中的花中身出而已,哪去的?佛就在那,花一,你到了,有此接你呀。即便是你念佛之前,本身也早在世界中了,只是有相;佛一起,七池中花化身,有了相而已;不是你本不在那,因佛名才去的。”

  “然而,因果上,也是因念佛名,佛接引,往生。是相的生上,其相有生,只是此由有空,他由空有。相的化明我本在,故我;而又不在,故法身。所以,一往生,一切生,身、法身、化身都能意身。”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微。於意何?是微,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有者,佛不是微。所以者何?佛微,非微,是名微。世尊!如所三千大千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有,是一合相。如一合相,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菩提!一合相者,是不可。但凡夫之人,著其事。

  文:

  “菩提!如果善男信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微。你怎看?其微可以分,些的量多不多呢?”“甚多,世尊!什呢?倘若微是在在的,佛便不微可以再分了。是什呢?佛,本身就是空,立名。世尊!如所三千大千世界,本身空空有,只是立名世界。什呢?如果非要世界上有什是在的,就前而言只有空。如空,本身也是幻像,姑且立名空。”“菩提!所空,本身是法用言形容的。但是凡夫俗子,想然地真有其事。”

  提示:

  微:前面已解。佛微是成物的基本微粒,非最小微粒。微已是人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察到的最微者。七倍微一金,七倍金一水,所金、水,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者,微之可知。七倍水,一兔毛,其等於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之。上微仍可析之七微,非肉眼所能,惟天眼以上能察,至此已是色相的,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察,更可析之,者其近於空,空相於今天所的等於零,恰好比空有色而已,本身空空有。由此可知微是七七四十九集合而,。所以「微,非微」,色即是空。由此可知,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堆的集合,再多的本身是空,有任何的西。

  古德:佛所微是指一微由成的集合之意。所七份、七七四十九份,不是指定的倍,而是方便,是概。

  一合相者,是不可:一堆的集合,是空,空不能再分了,之一合相。因空本身也不是真的,仍然是阿耶的幻境。然而就空本身而言,其非真空,佛所地、水、火、四大同充其中,何有生起便在何相,是方便而已。其,空的真是法可的,不可思的。

  第三十一品 知不生分

  菩提!若人言:佛我人生者。菩提!於意何?是人解我所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所。何以故?世尊我人生者,即非我人生者,是名我人生者。菩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如是知,如是,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提!所言法相者,如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文:

  “菩提!倘若有人:佛我有我的解、他有他的解、生有生的解、一一解。菩提!你怎看?人我所的道理了?”“世尊!人有如所的道理。什呢?世尊所我的、他的、生的解、化不定的解,非我的、他的、生的真之,也不存在化不定的真理,只是假名我的解、他的解、生的解、化不定的解。”“菩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於一切事物,都像去,去看待,去相信和理解,不要去律。菩提!所的律,如只是表面象而非在的道理,所以之律。”

  提示:

  般若,是“空”理。前的是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在又我、人、生、者。“”和“相”有甚分呢?“相”,是以眼,眼睛著相,而著相。“”,是以心取之,前是以眼,是以心,看一象便想然的他就是道理或那道理,即生了一念、解。心要是著到上,是一微的著;那相呢,是一粗的著。粗的著於一皮毛的著;的著是在你的意的分著。所以,皮毛外的相的著容易去,容易空;而的著,於意的著,很把它空了。如果一人的的念、解不把它打破,正,那很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令人不但降心相,而且也要降心。把了,才能到人空和法空、空空的境界。

  我、人、生、者:句可以理解“有妄想、分、著”,因代文化古典文化的,今很找到合的直接注句,在此加以明。

  ,解、念、看法。真之只有一,不我一、他一、大家各自有一,一一看法,一又成另一看法了。真理是唯一的,不是“公公有理,婆婆有理”。然而,世人固己,不意放下成,成放不下,解如所呀!

  法相:人尤其是科家,在察事物,要去其律,搞出一堆原理、定理,而去研究其所以然的道理。但是,往往是律的很好,而道理有局限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以之真理。知立知是明本,到象是知,律是立一知,就落到明去了,要推究其理,於明上又加一重障,想要得到真理是可能的事。其,物世界本上是精神世界,宇宙生全都是阿耶之物,生只有阿耶完全後,才能了知宇宙行和生化的根本道理。

  第三十二品 化非真分

  菩提!若有人以量阿僧世界七,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心者,持於此,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人演,其福彼。何人演?不取於相,如如不。何以故?一切有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作如是。

  佛是已。老菩提,及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一切世天人阿修,佛所,皆大喜。信受奉行。

  文:

  “菩提!倘若有人聚集了量阿僧世界的所有物,用布施。倘若有善男信女,菩心的人,取此全部、部分乃至於取四句偈等等情下,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他人演,所得福德七布施的人。怎他人演呢?不著任何事物,心地清而不起毫妄念。什呢?一切因而生的事物,像、幻、泡、影一幻,又像露水或般瞬即逝,都看待。”

  佛完了部。老菩提,及位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以及世所有的天神、人、阿修,聆了佛所的道理,皆大喜。完全相信、接受,依教奉行。

  提示:

  一切生的事物,都是聚生,散的象。化非常,捉摸不定。就像、幻、泡、影,似有;又像露、一瞬即逝。一切因所生法,看作、幻、泡、影,露、。知道其即空,不生著,乃能不取也。

  知如如不,是真性。也就是所的不生不之法。前:一切,皆以法而有差。今不令法如如不之真性,而令有法生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巧方便也。

  有法:因造作而生的法。意,指一切因所生的事物。一切事物,有生、住、、四象。因,遇到,即生果;因、、果、都是有法。

  比丘:指此次法的出家男。

  比丘尼:指此次法的出家女。

  婆塞:指此次法的在家男。

  婆夷:指此次法的在家女。

  尾:金大

  上的智慧,像金一利破除,光明照破的黑暗。

  1、不道:佛法修行在著衣、持,次弟乞食之的日常索事之中。

  2、如是修持:善男信女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像佛陀化安住。

  3、度而度:菩度量生,生得度,知此事妄心可伏。

  4、住布施:菩心著而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知此事菩提心可住。

  5、相知心:心住菩提而不,便能透象到本,凡夫即能如。

  6、正信希有:此典,一念生信,得福量,方法尚,何是福德?

  7、得:佛法修行,得而得,而,所以佛法福皆。

  8、依法出生:一切佛及佛成佛的法皆此出,依教奉行得福量。

  9、一相相:得所得,得而得,法尚,何功德?

  10 土:心佛土,身大不法身相,著即生菩提心。

  11 福:依教奉行得福量。

  12 尊重正教:凡此之地有如佛塔、寺,凡是典所在之便如有佛。

  13 如法受持:金般若波密,依教奉行,福德量。

  14 相寂:後生可畏,任何著而作布施,功德量。

  15 持功德:此有不可思、不可量、功德,皆供,行。

  16 除障:善男信女依教奉行,除障,不可思,果不可思。

  17 究竟我:做任何事物,都不用分心。

  18 一同心:妄念生生,逝者如斯,下不停,未不及。

  19 法界通化:福德而不有,可在去、在、未流通的等物。

  20 色相:相透露著本性,但再的相也不能其本性完美出。

  21 非所:法之本性不可言,只法相,透出一法性,而。

  22 法可得:如乃得而得,得所得。

  23 心行善:是法平等,有高下,修一切善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24 福智比:受持、演,得福量。

  25 化所化:若名能出高徒,愚民,高徒自不息,方得量福。

  26 法身非相:如遍宇宙,佛有量相,相有量好,不如知其妙。

  27 :物只在化中,有,放下回本面目,如。

  28 不受不:放下必然不受,不受自然,不受不方是本心。

  29 威寂:受妄念生波,後浪推前浪,苦海,回是岸。

  30 一合理相:抽刀水水更流,法分割方是有,唯一真,生二法。

  31 知不生:唯一真,生二法,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

  32 化非真:心外法,一切皆是幻泡影,瞬即逝。

 

相关参考

佛教 金白(第五至十二品)

  第五品如理分  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如。何以故?如所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若相非相,如。  文:  “菩提!你怎看?可以循著身相貌到如?”“不

佛教 金白(第五至十二品)

  第五品如理分  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如。何以故?如所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若相非相,如。  文:  “菩提!你怎看?可以循著身相貌到如?”“不

佛教 二十二品什么意思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佛教 二十二品什么意思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佛教 二十二品什么意思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

佛教 二十二品什么意思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

佛教 大般涅40卷 第三十五卷

  《大般涅第三十五卷》(第十二品 迦菩  第三 善根者 生善根)    大般涅  第十二品 迦菩  第三 善根者 生善根  本主:  1 不能放,就是著,片面,就是著,如是著,不名善。  2 如法,

佛教 大般涅40卷 第三十五卷

  《大般涅第三十五卷》(第十二品 迦菩  第三 善根者 生善根)    大般涅  第十二品 迦菩  第三 善根者 生善根  本主:  1 不能放,就是著,片面,就是著,如是著,不名善。  2 如法,

佛教 十地品什么意思

华严经之品名。即旧译六十华严之第二十二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七),新译八十华严之第二十六品(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此品乃佛于第六会(他化自在天)所说十地之法,内容详述十地菩萨之修业。p424

佛教 十地品什么意思

华严经之品名。即旧译六十华严之第二十二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七),新译八十华严之第二十六品(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此品乃佛于第六会(他化自在天)所说十地之法,内容详述十地菩萨之修业。p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