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金白(第五至十二品)
Posted 菩提
篇首语: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金白(第五至十二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五品 如理分
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如。何以故?如所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若相非相,如。
文:
“菩提!你怎看?可以循著身相貌到如?”“不可以,世尊!不,可以循身相貌到如。什呢?如所身相貌,就是指佛的清自性。”佛告菩提:“凡是有形象的事物,都是而不的。若能透象看到本,便是到如了。”
提示:
古德:“「菩但如所教住」止,一部金,大已,以下是一重一重疑。”疑固是,然意未完足。因,所以然不明,有疑惑。若知其所以然,疑惑自然除。
此「身相」「如」,即指事物的形象本性。“本句是向生:可以就汝之身相而得汝之本性?”可用“周”代表“身相”,用“心”代表“本性”。有,但心是空的;相有,但性是空的;相即性;若要性,唯有相。
物然有外表,有形相,但其,心是空的。所以,原子向怎分,到最後最微小的粒子後,再往看,就什也有了,空空的,有。相,是由心中的妄念所的。要到佛的「如」或「本性」,我必去除心中的障,才能找回「本性」。障是什呢?就是「妄想」、「著」。佛“一切生皆具如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著而不能得。”
障是怎的呢?「名」的,佛“一念不而有名。”「名」,即是明。心中有了明,就打「妄想」,妄想一生就出了色相;到了色相,心中就始其「分」,分出相好,那相不好後,就是「著」、「著」那。妄想、著又反增了明,使本明了的本性越越不明了。破除妄想,破除分,破除著都有助於我去除心中的障。凡是有利於破除妄想,破除分,破除著的都是菩行。
佛在本中多次到「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明生於四相的分、著根深蒂固,以真有其事。是下生的病根,不容易破除呀。
身相:此非指佛的身相,而是一切事物的身形象。
如:指真如本性。是相之本,本空。空不是有,有,但有形相。不但找不到、拿不出,就是想也想象不到。若要知本性如何,只能通其外在形象如何使人自行,法直接出。
本性:是外部象的在定力量,是事物的根本性,根本性定了事物的一切外部象,有其它。本性如何,身相就如何。身相就是本性的,所以身相如何,必有何之本性,性相一如。相即性,若要性需相。,要完全了解一人如何,只察看一下他的形貌就可以知道了。只是一般人都有能力,所以才“人不可貌相”。非真得不可以貌取人,是你的能力不行了。其人的一切都在上,人看不出,我就地活著了。
不也,不,可以:一句的「不也」,不作完全否定,是唯唯否否,“但看著不著。著相者,相即障,而不得性,故答言不可。苟不著,即相可以性,相如物之表面,性如物之面,倘物之表面如玻璃明,即能其面,故答「可以身相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有生,得如是言章句,生信不?佛告菩提:莫作是。如後,後五百,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善根,已於量千佛所,善根。是章句,乃至一念生信者,菩提!如悉知悉,是生,得如是量福德。
何以故?是生,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法相,亦非法相。何以故?是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生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生、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生者。是故不取法,不取非法。以是故,如常:汝等比丘,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何非法。
文:
菩提向佛教道:“世尊!有多生,有到的言,能真相信?”佛告菩提:“不要。如去世後,後五百年中,仍然有持戒、修福的人,於些道理,能相信,是真的。知道,人不是在一尊佛、尊佛、三四五尊佛那培植的善根,已在尊佛那培植了多善根。到些道理,甚至在一念之中完全相信的人,菩提!如都能知道和看到,些生,都能得到像他那量的福德。”
“什呢?些生,不再著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哪些是生的、些又能存在多久呢。即揭了事物的表面象,也了事物的本性。什呢?些生,倘若心中定某些事物是真存在的,即是我、他、生、存在著的分心。若被事物的表面象所迷惑,就是我、他、生、存在著的分心。什呢?如果抓住事物的本不放的,同是我、人、生、存在著的分心。因此不著事物的表面象,也不著事物的在律。因原因,如常:你些比丘,知道我所的佛法,就如同渡河用的木筏(河之後,便筏子,而不再筏前行)。修行方法尚且,更何是所得的福、果位呢!”
提示:
供阿一,可得九十劫不受的果。何是能「生信」者,去生中供「量千佛」呢?人,供佛所得福德量。但是,佛在此地:此章句,「一念生信者」,就能得到像供佛所得一多的福德。
下段中,明了著相就是有分。在「法相」和「非法相」句之用了一句「何以故」,下句如何成上句的原因呢?上句「取法相」是用分心,什呢?因,下句指出了「法相」有一立面「非法相」,立本身就是分。同,佛用上下列的句指出:如果都著,是分心。所以,有後一句「不取法,不取非法」,意思是要空、有都不取,才叫做「所住」。“中庸”的意思不同,因“中庸”是各取一部分,即是佛在此所最心的都取,那就根本法分心了。
言章句:言,世尊所的。章句,古著述文。代指佛在本中所的道理。
信:真相信,是指能了解如是之真。
後五百:自有三解。一是如寂之後,即指如後之五百年。二是以如後第一五百年前,第二五百年中,第三五百年後。三是如後第五五百年,即世尊正法住世一千年的第三五百年,即如後第五五百年。
持戒、修福:是佛所的能「生信」者的件。只要是真正喜持戒、修福的人,他就真相信佛的。「持戒」,指定地遵守佛所制定的相戒律。「修福」,指佛所的「行於布施」,可以得福。
善根:培植修行善之心。善根,即善心之根。
信:心地很清,且完全相信。
非法:法之本性,就是空,有形象。空,不能著。但凡夫之人,要立空相,以真有。
法相:一切能著的事物的表面象。著,就是以真有、真能得到,即是取,亦是有。
非法相:不能著的法之本性所立的形象,即空相。非法相,本有形象,不能著的,
但是凡夫之人,要立空相,加以著。
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就是著;只要你有分、著,必定四相都起了。四相是妄的,句,你的生活都在妄之中。在妄境界面生活,苦,害,就是六道回。
法:「法」之法,指佛法,是佛所一切法。此地所指是佛所的修行方法。
筏喻:用木筏、竹筏作比喻。籍筏渡河,乘坐而已,不能抓住筏子不放。不是像通常所的河後再筏,而是渡河心就在彼岸,而不能和筏子在一起。
非法:本人是理解的,即此地指在佛法修行途中所得的福、果位。
第七品 得分
菩提!於意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有定法,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亦有定法,如可。何以故?如所法,皆不可取,不可,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皆以法而有差。
文:
“菩提!你怎看?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了?如又有哪些佛法可以宣呢?”菩提回答:“按我佛所道理的,有一定的法,叫做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如也有具的佛法可以宣。什呢?如所的些法,都不能奉死的教,其中的道理不可言,是依前的因而的,依理而行。是什呢?因,一切者、人之所以等位次不同,都是因其心地清程度的不同而生的差。”
提示:
“佛法不是定法,涵了一切法。”佛法,非有、非空,即不能、也可,是只可意,不可言之事,所以「法者法可」;但是,如果佛什也不,我又怎明了呢?所以,“佛常以一定法例道理明白,我依一法而悟一切法,自悟、自修、自。”
菩提尊者依者、人存在等、次第的差一事「如所法」行了上述的,其中的因果系是怎回事呢?
因,佛法述的是不生不的事真相,的就是「涅」之法:「所住,行於布施」,即空、有毫不取;在「一切」中,有的了布施而布施,是取法;有的唯言是,是法可以言;有的人唯佛所教的定法是,是有法;有的所作,是取非法;唯佛大菩方能「所住,行於布施」。著上述「一切」佛所的「涅」之法的著程度的差,生了不同等、次第的者、人。
非法:生之法,不是真地有法。是教人不著某方法。
非非法:也不是有法,只是因人而了。是教人不著空,不能什事情都不做,心消就了。
:菩有五十一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其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至等「」;如,故「一切」。
法:末句中的「」是什法中人的念而的,是道家的法,原意是清,本意是所而所不,一所而一切事。用白,就是心作事,做事不能有心,不能有目的去做,出於公心是私心,都不能有。那心怎做事?目的干什呢?就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不能超凡俗,更何超凡入呢?什呢?因,只有心才是真心,有心就是妄心,就是凡夫心。只有心,心才在正道上,有心就是邪行。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活,插柳柳成”。怎才能心而呢?“一天真邪的小朋友,看到路的小乞丐就起心,他硬。就是心而,公私、不什而之。”心,就是差心,就是大慈悲心,即是良知、良心的本面目,心才是真的,是唯一靠的住的那心。什是而一切呢?用真心布施哪怕一分,全部的美德都在一行中。一件善行具足一切善,一切善行皆一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菩提!於意何?若人三千大千世界七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福德多。
若有人,於此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他人,其福彼。何以故?菩提!一切佛,及佛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法,皆此出。菩提!所佛、法者,即非佛、法。
文:
“菩提!你怎看?倘若有人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物拿布施,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菩提回答:“甚多,世尊!什呢?些可以受用的福,非福德本身,所以如按照受用的程度而言福德多。”
“倘若再有人,部中,接受依教奉行全部、部分乃至於四句偈等等,他人演,得到的福德七布施的人。什呢?菩提!所有佛陀,以及位佛陀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方法,全都出自部。菩提!此所的佛陀佛法,是指生的本面目修行的道理。”
提示:
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太系一天下,四一天下一位世界;一千位世界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即是一大千世界是10003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一大千世界。
七:七物。「七」在中表之意。《陀》中,七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瑙,而世界有物,每物的量也量。所以,七泛指一切物。
受持:任何件地完全接受,依教奉行。
四句偈:古印度以四句一偈,不句子之短。和唐中句相似,不像句工整、仗。
福德性:福德的本性。福德,是指我可以享受的福,也只能通受用的程度和短面描述福德有多少。就福德本身而言,是有形相的,有大小、多少之分,不能多少。
佛、法:指上句中所的「一切佛,及佛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法」,是就相起曰。
非佛、法:是本性上,本性空寂,哪有什佛法;只有事相上看,才有佛法,所以佛、法都是事相的;佛法本身有形象,是生的心自行出的形象。
本人理解:非佛,即如,指生的本面目;非法,即法理,指修行方法的道理。佛八四千法,其都只一共通的路“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法的根本旨趣,是最直接、最殊、最,也是唯一成佛法,法怎、怎化、如何如之何,其最都是了教人“佛、念佛”,前必定佛。道理是什呢?道理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定律”。什有念佛因,成佛果一因果呢?因有“一切法由心想生”一事,佛也不例外,“念即是想,想什就出什,想佛想多了就成佛了嘛!”
第九品 一相相分
菩提!於意何?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陀洹名入流,而所入,不入色香味法,是名陀洹。
菩提!於意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往,是名斯陀含。
菩提!於意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不,而,是故名阿那含。
菩提!於意何?阿能作是念,我得阿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有法,名阿。世尊!若阿作是念,我得阿道,即著我人生者。
世尊!佛我得诤三昧,人中最第一,是第一欲阿。我不作是念,我是欲阿。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道,世尊不菩提是阿那行者。以菩提所行,而名菩提是阿那行。
文:
“菩提!你怎看?陀洹能否想:我得陀洹果了?”菩提回答:“不的,世尊!什呢?陀洹名‘入流’,流可入,完全了物、音、味、味道、感、想法的束,只是之陀洹而已。”
“菩提!你怎看?斯陀含能否想:我得斯陀含果了?”菩提回答:“不的,世尊!什呢?斯陀含名‘一往’,其有往的差感受,只是斯陀含了。”
“菩提!你怎看?阿那含能否想:我得阿那含果了?”菩提回答:“不的,世尊!什呢?阿那含名‘不’,也不再,因此之阿那含。”
“菩提!你怎看?阿能否想:我得阿道了?”菩提回答:“不的,世尊!什呢?上有可得之道,做阿。世尊!若阿想:我得阿道了,他有我、他、生、存在著的分心。
“世尊!佛常我已完全有了斗的念,一切人中第一,是第一欲阿。我不想:我是欲阿。世尊!我若:我得阿道了,世尊便不菩提是得意於清修行的人。因菩提上有具的修行方法,所以才菩提得意於清修行。”
提示:
所,即非,是名: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佛法,本是不能用言的法。然而,如若世尊不,我怎能明了,所以得要。法的候,世尊采用的方便,以定法而道法。佛所的法,都是定法,都有相,都是法相。因此,所“名相”是世尊籍相起曰,就相上我法;“即非”是告我法相的本空寂,是就性上“名相”的真相是即空;“是名”即假名,世尊法便不得以而立的名相。
何以是假名呢?又何以要假名呢?然我相是真的,“那西就是那西,什要假名呢?”其,以如果地境界看,即使是以菩提的阿境界看,世尊所的那些名相及其所指的事物都不是真存在的。在一切的眼,有任何事物是真存在的,所以法要“假名”,只是了法而已。法,但世尊是要清楚「即非,是名」,是了提醒我「凡所有相,皆是忘。若相非相,即如。」因此,我起世事常,常常以《金》照,及修正自己的念行持。
陀洹:梵,意思是“入流”,小乘初果,天上、人七次往才能阿果出三界。入流,是入人一流,就是前面所的一切之流,不再是凡夫了。
斯陀含:梵,意思是“一往”,小乘二果。要天上、人一次往才阿果出三界。
阿那含:梵,意思是“不”,小乘三果。不用再人,就可阿果出三界。
阿:梵,意思有“、供、不生”,小乘四果。就是;他是福田,接受生供,福,所以供他,一切生得福;得生法忍,真的不生了,不再到六道面回。
得道:即道家所的“得道成仙”之得道。是得阿果,是中人的法。
诤三昧:就是不,一切平等,不自在,故能诤。诤,不他,意在守他心,令不生。三昧,是梵,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句的意思是,菩提尊者真正到了到人、不自在的享受,且在其中。
欲:阿本意就是欲,、色、名、食、睡五欲,思完全除了。
阿那:是梵,意思是寂,也叫「事」,「心事相」、一念不生。行而道,修而法,心才清,所以菩提有修行阿道,佛才他「是阿那行者」。如果心中有一要得之道,心便不寂了。所以,唯修、唯行,而心中所求。「所住,行於布施。」
第十品 土分
佛告菩提:於意何?如昔在然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在然佛所,於法所得。
菩提!於意何?菩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佛土者,非,是名。是故菩提!菩摩诃,如是生清心。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法生心,所住而生其心。
菩提!譬如有人,身如山王。於意何?是身大不?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非身,是名大身。
文:
佛菩提:“你怎看?如去在然佛那,得到什佛法有?”“世尊!如在然佛那,上有得到任何修行法。”
“菩提!你怎看?菩是否去美化佛呢?”“不需要的,世尊!什呢?所美化佛,根本不用去美化而自然美化,只是假名美化。”“因此菩提!位菩大菩,像修清心。要物的羁而修清心,要音、味、味道、感、念的左右而修清心,放下任何著而修清心。”
“菩提!比如有人,身像山那高大。你怎看?身大不大呢?”菩提回答:“甚大,世尊!什呢?佛的是身而非法身,所以大身。”
提示:
在菩位上有三段:七地、八地、九地,三位次菩所的叫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取其中,八地菩生法忍。
世尊在行菩道的候,遇到然佛,因法而八地菩位,得生法忍。八地菩地位很高,但是跟佛一比,佛是果位,他是因位,有到究竟的佛果。
若「有」就是有障,「有」就是障。所「得」,只是放下了一些著,原本具有的德能透露出了而已,不是真的得到了什西。什也有得到,也有什可得之事,“本一物”嘛,只有放下而已,所以是“得所得”。如果你“我得到了”,那你只不是“放下了一些,又拿起了一些”而已,是有放下。“放下是真的,得是假的。”因,“放下”就可以名“得”,名就是假名。“放下”然有“得”,然是得而得,是以假名“得”,之得所得,或更容易使人理解“假名”的所以然。
生法忍:法既然不生,然就不,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你把它明、,就得生法忍。「忍」,有同意的意思。佛一切法不生不,你到了,是不生不,佛假,所以它有可、有同意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使重、整,就是搞家建。《陀》回向偈中有“以此功德,佛土。”一世界,生所得功德越大、越殊,世界就的越美好。所以,菩皆以自己的功德回向土,其不是了土,是了福德而不自受用,以免因享福而落。就事相上,菩在佛土,故之。然而,佛土不是真地需要。
山王:即指山,代指身相之大,大到了。山,一位世界,山下是四天下,太系或一天下,山腰有四大天王天,山是三十三天,玉皇大帝所在中央天即在此山。
身:是多劫勤修六度行,福慧,功行,方能得,所相好身也。此身微妙,有形相,然而非地上菩不能得。「甚大」,指明此妙大身真不。
法身:真如本身。此身遍沙世界,其大外;遍入微,其小;形相,量。
第十一品 福分
菩提!如河中所有沙,如是沙等河,於意何?是河沙,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但河,尚多,何其沙。菩提!我今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所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他人,而此福德,前福德。
文:
“菩提!就像河中所有沙粒,如果有像些沙粒一多的河,你怎看?些河中的沙粒,多不多呢?”菩提回答:“甚多,世尊!那些河尚且,何是河中的沙粒呢?”“菩提!我在告你: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聚集像那些河沙粒一多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物,用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菩提回答:“甚多,世尊!”佛告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部中,接受依教奉行全部、部分乃至於四句偈等等,他人演,所得的福德,就前面七布施的福德。”
提示:
大千世界七布施,就算能超生天界,天了後仍不免於向下落。而於此,受持四句偈,其福便於充量大千世界之布施,何受持全者耶!知金般若,直指本性。若能性,便可成佛。只自己了生死,令生了生死而已,可度生,皆使之成佛。隆佛,莫此。其福德之大,不可思,止前大千世界施之福德而已!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次,菩提!是,乃至四句偈等,知此,一切世天人阿修,皆供,如佛塔。何有人能受持。菩提!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典所在之,有佛,若尊重弟子。
文:
“其次,菩提!地演部,全部、部分乃至於只四句偈等情下,知道地方,世一切天人、人、阿修,都像待佛塔、寺一予以供。更何有人能接受依教奉行、全部的文呢。菩提!知道,人成就了上、第一希有的修行。凡是此所在的地方,便如同有佛,及尊者弟子在。”
提示:
此品文,宏佛法的所都能如此受人尊重,更何是法的人呢。在不可思,若不是世尊我明,我怎也想不出其中的所以然,像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殊功德利益,原就在受持、人演中成就了。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法也。《陀》:迦牟尼佛,能甚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土,五世,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甚希有,即第一希有也。
:者,、不限定之意。所不定,象不定,不定,真的是地。
天:指生活在天界的天人。
阿修:指生活在阿修道的阿修。
供:有事供,像香、花、璎珞、末香、香、香、幡、衣服、伎、合掌拜等;有法供,像如法修行、利益生、受生,乃至不菩、不菩提心等。
弟子:即佛弟子,上至等菩,下至一般的善男信女的。
相关参考
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菩提!於意何?汝等勿如作是念:我度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有生如度者。若有生如度者,如有我人生者。菩提!如有我者,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有我。菩提!凡夫者,如非凡夫。
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菩提!於意何?汝等勿如作是念:我度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有生如度者。若有生如度者,如有我人生者。菩提!如有我者,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有我。菩提!凡夫者,如非凡夫。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名此?我等何奉持?佛告菩提:是名金般若波蜜。以是名字,汝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般若波蜜,非般若波蜜。 菩提!於意何?如有所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名此?我等何奉持?佛告菩提:是名金般若波蜜。以是名字,汝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般若波蜜,非般若波蜜。 菩提!於意何?如有所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
《大般涅第三十七卷》(第十二品 迦菩 第五 佛性 空) 大般涅 第十二品 迦菩 第五 佛性 空 本主: 1 情之物,是名佛性。 2 一切世,非是空空。 3 空之性,非去、非未、
《大般涅第三十七卷》(第十二品 迦菩 第五 佛性 空) 大般涅 第十二品 迦菩 第五 佛性 空 本主: 1 情之物,是名佛性。 2 一切世,非是空空。 3 空之性,非去、非未、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