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戒定慧是什意思
Posted 智慧
篇首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戒定慧是什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戒定慧(佛教解)
戒定慧合三,即三。 佛陀教我需要培育的就是三: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於心平;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是次第的系,即循序的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自己的心平;心平了,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典也戒定慧三分八部分,“八支道”:正、正思惟,正、正、正命,正精、正念和正定。其中,正和正思惟於慧,正、正和正命於戒,正精、正念正定於定。也就是:修八支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修行就是枯坐蒲、不吃人火。所的修行,就是修戒、定、慧,培育品德、平和智慧。
根深蒂固,想要除不是件而易、想就的事,它是一漫的程。
由粗到分三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段。修行的三段分可以去除三次的,即:
1. 通持戒去除犯性;
2. 通修定去除困性;
3. 通修慧去除伏性。(整理:念定寺德政)
戒定慧中的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戒”。多人“戒”片面地理解消的禁戒,有了戒就不自由了,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sãla,含有行、、品、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范、行准、好品德、良善的行等。
“戒”的原意看,它是主地培育好的行,成良善的品德、素。
一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就不去做人利己,甚至是天害理、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做出他人造成害、自己受到良心的事情。
戒,也叫做“”,即范、。戒可以分出家人的和在家人的。出家人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就有227,其他小的行范不其。不,然很多,但最的目的只有一――除。
相,在家人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范也不五,“五戒”(pacasatilde;la)。五是通、避免五不良的行成,即:
1. 生;
2. 不取(偷);
3. 欲邪行(邪淫);
4. 妄;
5. 放逸之因的酒(麻醉品)。
五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范。有些人也不理解遵守五的意,那,我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於生命的尊重,我不生。任何有生命的西都惜生命、生怕死;自己不喜被人害、被人害,什要其他的生施暴、要害人呢?正是因自己不希望受害、被害,所以不害、害其他生。是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有的物被偷、被,所以不去偷、去、去占有人的物。
自己希望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夫妻和睦相,所以不在外面搞男女系,拈花惹草、杏出。
自己不喜受人欺,希望自己所的事情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假、人的。人都知道吸、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又害健康,甚至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失理智,醉酒後什事情都可以做出。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之,一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在言行上做出害他人、危害社的行,就不成犯性的奴。通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犯性的。
戒定慧中的禅定
定就是心於平、安、一的。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致力於心平的意思[1] 。
佛陀曾教多修定的方法,《清道》之四十。(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都有一共同的特,即通心注於一的目到心的平。
什心注於一的目就能到心的平呢?
例子:假如一人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甚至到惹是生非。如果他找一份工作,他安下心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所事事、不正了。我的心也是,如果有一好的引方向,它就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浮不定。它注於一特定的目,它就能逐平下。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事心工作的,教我如何引心,善用心,它朝著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展。
在典中,通常培育到某高度的定力“禅定”。禅定,即心於高度注的。一人若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持地持在度喜、快、和殊的一段很的。
佛教禅定分八次,包括四色界禅那和四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定、定、所有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些定境是越往高越殊的。在高禅定中,即使喜、快都消失,心只於度、微妙和殊的。
此外,有一心然注但次比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甸、泰、斯卡等南上座部佛教家,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和著。包括多在家人在的禅修者依照比的教,都能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自明佛陀教的可行性和用性。
禅修者在入禅定的,他的心不出任何的,甚至念都不生起。其,困性完全被大的定力所伏。
想要去除伏性,根除心的,就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智慧,才能把根拔除。
所的智慧,不是指瓜得快,理解能力,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官、、考能打手,青直上。些能力只能叫才或明,不是佛教所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知人生真相、洞察世本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即如照名色法、照世常、苦、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止”。
戒定慧中的智慧
我需要透智慧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成。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五感官,它成了色身(肉之身)。意呢,有六,即六:眼、耳、鼻、舌、身和意。六分知六象:色、音、味、味道、和各象(法所)。我生活在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六象的互[1] 。
我看到美的西、到耳的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很容易生起心,想要追求些西。心接到不喜的象,心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叫做。嗔都是不善心,亦即是。
我用的方法照名色法是如何成的?它如何作?在什情下生起的是善心,什情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後,必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一果,也必定有其因。什有生命呢?因有,有、有追求,想要西、想要那西,於是采取行,造作善或不善。些善或不善遇到因成熟的候,生相的果。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些行的果。一旦有了生命,就著生命;身心接到不同的外境,又生新的。於是,、果三者互因果,形成一性循。如果不致力於,中止循,回之苦是了期。
了知名色名色之因後,必照它都是常、苦、我的。包括身心在的世所有象都不是永的,一切都在那那地生易著,“常”。物都在遭受生的逼迫,所以是“苦”。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所的“自我”、“魂”、“”、“本”存在,“我”。
如此透常、苦、我的智慧照一切世,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去、在、未,一切都是常、苦、我的。通智如此透地照,他的智成熟,即可以除、解一切苦。
智慧跟四谛息息相。在典中,如地了知四谛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象就是四谛。
通智慧了知名色法於苦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谛。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常、苦、我的智慧智。亦即是,智所照的象即是苦谛和集谛。禅修者的智成熟,即生起超越世(出世)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底地除相的,悟涅。涅即是谛,是道智的目。悟涅的道智即是道谛。另外,道谛是致苦之的途,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程道谛。
禅修者底地除一切之後,他即“漏者”――一切的人。又可“阿拉”――值得敬、尊重、供的者。
相关参考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