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相二卷
Posted 佛教
篇首语: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相二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1273部第102二卷] 第1273部~相二卷
德慧法造
相卷上
中解十六谛 十六谛。物有十六。名有十六耶。答毗(防夷反)(判何反)沙(翻解)解。物有十六故。立十六名。有其故物。波提(翻欲修善)解。名有十六。物唯有七苦谛有四。常苦空我。集道三谛各一。合七。佛本波提。以解。佛後阿迦旃延等。出先所。以解中。如弟子造解。故名波提。毗婆沙波提中出。略波提。既是出故。不言毗婆沙。今先依前故。常有法。力不能自起。藉方起。如孩小不能自起。藉他扶持方得起。所言者。即是及。必具此二法。五方得生。能生果。能生。若著生者。果亦不起。由如地水等能生谷牙。若人功以谷子安置地中。牙不得生。未起及。果是起。及因和合。果方得生。生是有。力若果。成。即是先後。先後系於故。言故名常。逼性故名苦。逼有。一逆逼。二逼。若於佛弟子。是逆逼。佛弟子於生死中生怖畏。中譬。譬如利火光耀眼。人之在欲以相害。於念念中生大怖畏。佛弟子怖畏生死亦如此。此下是逆。而生老病死等。相逼故苦。若於凡夫是逼。凡夫著生死。即是。如兄弟二人。兄甚弟弟兄。兄受自之。凡夫著生死。受苦著之。故以逼性苦。治我所故名空。凡夫一切法言是我所。今明一切悉非我所。治此故名空治我故名。我凡夫。五等以我。今明一切法悉有我。治此故我(此四是苦谛)。次集谛四名。子法道理故名因能生果是子法。具四。是其道理。四者。一子破不能生。如取子磨之令破。具不能生牙。等。亦是生果之子。若道所破。具余不能生果。二宿故。具亦不能生牙。以子久故。等生果。亦如此。六十大劫修行。百大劫修行。佛三阿僧劫修行。三乘人在未心之前。於一提位中起等。生。所感果。未受之。修行已去多。功德智慧既深。映蔽先因力用衰弱。具余不能生果。大有。九十八惑生一。一生九十八惑。如因具生九十八惑。皆能生。三失故。具余不生牙。如春生冬不生。因失亦不能生果。如掘魔。因明二千命。死必入地。而身得成阿。先所作以差故。具余不得生果。四因不具。不破不宿不失。亦不生牙。如地水人功等因不具故不能生牙。因生果亦。未被破未久及失。而因不具不能生果。若生作能生果。具三事。一近善知。二有信向心。三作功力。三事此求之。若三事。因不具不能得果故。丑陋。若生生人中而作。因不具故。乃於畜生等中受果。若作於畜生等中受生。因不具。乃於人中受果。如阿。具有。以。伴故。不能生。又如中阿那含。用已。而未。不得受色界生。生在中中。又如得初果。竟起修道所。生。具。由道所破故。不得用新受生。世子法。必具四道理方得生牙。及子法亦。必具四道理方能生果。生果故名因。及。何者正子。答正。生。不能生。是本故。又有。必不能生。有。由得中生。
二故名集起。有。一相。令果得生。未生果。未生。二能於境界。境界是鄙。而心。境界好。即境界令好。如一女人。三往之。凡夫之可之境。虎狼之是可食之物。人之骨藏。骨藏。此是境而知。可可食。由此境故。由。生境。於中起染著故。得生果。若此二。果不得生。明此。集起。外道一切法唯有一因生。言自在天。一因生一切物。今破此。明集聚方能生果。集聚。若不能令果起。亦非因。集聚而令果起方得是因。二亦明集聚。亦明令果起。故以集起。如埏埴水等。聚集共生一瓶。能拔出果令成就故名。因直感果令起。能令果生。使一期得具足成就。次谛四名。五不生故名。此果。在五。未五不生故名。今取名目耳。谛自以。不取五。不生。五不生有三世。谛是。非三世法。五不生。有三世者。如利弗目等五。是去不生。凡夫五於未方不生。若在人五。是在不生。法中五。五不於此中生故。用不生以目。又五若不生。方得此故。以不生。目故。名。能三火故名寂。三火有。一欲嗔三火。此三有三故名火。一能生一切善根。二此三能使心。即有心。三能然三界故名火。此三遍三界中。六六根六生。此根皆是有流。由此三故。不得安。三如火能然。根如薪是所燃。上界嗔。今那得言有嗔耶。答凡夫生上界者。具有谛。在上界非之。但不得起故言。今言有者就理。二以三苦三火。此三苦能生。令不得安。若欲界具三苦。色界具行二苦。色界唯有行苦。三苦即是三。苦苦是火。苦是水。行苦是。有此二。三火喧。以此二三火故名寂。三故名妙。三者。生老死三苦。此三苦平等遍三界中故。偏此三苦三。三界皆有生故有生苦。若欲界有白面之老。六天及色界乃此老相貌。亦有改。如采始分明可。久采色歇薄。上界色身亦有此。即名此老。色界心亦有老。果之。心用改。昔定心固。定心劣弱。欲退。故三界皆有老苦。三界皆有故。皆有死苦。所以名此者。凡夫之性求安。所以修世俗善望得。而此三。使其受苦故。名三苦三。之中此三。故名妙。上界生自不苦。何故名苦耶。答未必生苦。受故名苦。生是苦本故名苦。不生所以苦。生死有生所以有苦。故名生苦。如地是所之名。非苦。但能生苦故。名地苦。生苦三苦中是何苦。耶答若是苦受生是苦。苦若受生是苦。受生是行苦。欲界生具有三苦。色界生具二苦。苦行苦。色界唯是行苦。老苦亦具三苦。若苦。是苦苦。若苦。。是苦。。是行苦。三界。此死苦亦具三苦。前可解耳。中有苦耶。答有量苦。此所八苦。以外分。有苦。但止七苦耳。八苦中不病苦。七苦竟。言等等余苦。所以不病苦者。病苦唯在欲界人中。近不遍欲界天中。故不之。天中所以病苦者。病外生。外寒不平等食不故。致病苦。者或行多令四大弱。或坐多令四大弱。四大弱故成病。上界外寒不平等食不之。四大既。有行坐差之故。不得有病苦。曲解亦有病。六天作欲事。或三日不食。乃至七日。不至七日死。未死之前四大弱。亦得名病苦。余四苦何。答五若通三界。求不得怨憎。此三苦上二界定。以名自住果。有住一故。此三苦。欲界六天具有之。下品天上品不得故生苦。即求不得苦。阿修斗。即怨憎苦。斗不如。阿修所所破。即苦。解一切失故名永。一切失者。是因果。因是是。所受五是果。此三是失法。究竟解此三。非解。故名永。何故因。答是子。正能生故名因。若有。不能生。若有。得生中。若得果。由生故得果。次道谛四名。於中行故名道。凡有。一生智是能行。戒定慧是所行。苦法智道比智。十二心皆。是智。第十三心。是生智。戒有有流本是有流。由智行之故。成流定。亦如此智有三。思修。修慧亦有有流流。亦由智行之。故成流。智行之者。苦流智前。具八分道。戒定本是有流。今智行之。故成流。智有二。一是正。二是正思惟。同常而有粗。正思惟粗。而此二互得相生。若以正智。亦得言使正成流。是比智令智慧成流。如此明。一中智所行故。令戒定慧成流。以性故得同。乃至阿悉如此。若以正望正。正思惟望正思惟者。不得同。必以前正使後正成流。正思惟亦。一中不得有。一性法故。若如此明。明智慧。智所行乃至阿悉如此。生智所行。乃至阿悉如此。生智行故。戒定慧成流者。谛有後十心。後十心果。若陀洹人。作十二心者。是生智。使同戒定慧及慧成流。苦法即是生智。何不之耶。答苦法若形待苦法智。亦得名其作生智。若望苦智者。其苦智。作本上界。智。既不定。是生智故。悉智。唯第十三心定故。可生智。第二解言。戒定慧流心所行成流故名道。以流心能行。戒定慧所行。生智是助心法故。前解後。言於中者。於戒定慧中理相故。名如者。若通四相理相故名如。若不不常中道理相故名如。如是得理之智。若以邪思惟不如破之。不能使其成不如故名如。
正所作故名正行。若人正正教。正名生正。正生正修。作如此次第。名所作。若是及佛。正思生正修。有正名生正。以此乘根利。自能思惟得悟。及佛。根本悉法故。得生思惟修慧。何故正生正思耶。答宿世非不。今即事。非是昔所乎。作此。依此依此而生思慧。直端然思惟自得悟理。必依思惟之。永度故名出。有解。一解言。由邪思惟故生。生生果。此等皆是不正思惟故。若生流智慧。智慧生戒定等。皆悉是正。正不正相反。正即度不正。非度。及是永度。又一解。是倒。智慧是不倒。倒不倒相反。不倒永度倒。前解。後解略。故有用。前家又一解十六名言。非永法性故名常。若法本是有。永有生永住。有法生住。此法性故名常。明生故。苦者不解世事故。苦近不解世事。已自是苦。不解真甚深理邪。是大苦明根本。是苦由明故。受生死故。生死不苦。中人所故名空。六根是中。佛自以聚落譬六根。今言中如聚落之中。我人不在此中故。言人所。以我人所故名空。不自在故名我者。自在有。一不依他故名自在。若不由他生住是自在。二者意所作故名自在。若欲令火冷火辄冷。欲令水不水即不者。此是自在。一切有法依他故。有生住。又不得如意。若有神通能者。依定等修方有此用。既不免依故自在。既自在故有我。道理故名因。今次第譬之。以子譬。如有子不藉余自有生之力。未生而子既有。能生力能令牙等後。在分四分。初分者。作善。不藉余。便自有能感果力。果至命在未。既有能感果力。能令果後。在有能令之道理故。言道理名因。出道理故。名集起者。子本能生。牙枝等。本在未。今以子土中。藉地水等外方得出牙。牙才起在子即。亦如此。本能感果。果在未。在既。先受中生。中生才起。初分即。有能出中之道理。必因聚集。中果方生故。言出道理。故名集起。行度故名生者。牙先出在。牙生。初至未生。以名行度。行者增。度牙位才生牙。便亦如此。先受中牙。中牙。受正生柯初。至第七分之。名行度。增故名行。中位故名度柯。才生第二分便。柯等次第生故名生。此生生故名。故。言行度故。名生。第三分自用。若用。有余生果。不得起。
所依道理故名。先未生。生以去至子。子又生未。皆名所依道理。果等皆依此位子。而得生。才生子。第三分便。亦如此。柯初。至第七分。未能作生死因及解。至六根具足第二那已去。能造生死解。因此位是第四分。此第四分初以去。若苦若若善。皆依第四分。第四分。是依道理故名。第四分才生。第三分便。第四分。自用亦。果既已生。藉余弱。正由用故果得具足。若第二分感中生。因俱弱。以因。。二事俱弱。不可以子全譬。止少分譬耳。作具能感此四位。果逐有。有此四。此位故。分四分。一那忽俱感此果耶。答就一那明一。亦得分三分。前分後分弱。中分明。弱感中。感生果。若流初後弱。生果子若耶。答此不同。若依婆多等部。明有法皆那。那者。一子。且十那。若分相生者。第一那能生第二那。第二那能生第三。次明相生。第一生而即。不至第二。能生第三耶。若就向分因。相者。第一那同分因。即能生第二那。以去乃至同分因。此果在未。第一那。第二那。同分即。第三那以去果在未。後去次第此。若第一那子本。不得有第二第三那。次第相故。初一那子。以得其能生。後果言同分因者。子四大即四分。同能生一果故有此名。不如有同得其因果。若正量部。色不念念。有住。子未生牙。只是一子耳。若分生果。正生牙果。若相。亦有生等。後去皆如此。不。自。有失法在。其果令不失。今且戒善。戒有根本。根本有前方便及正方便。前方便有三事。一大和合受戒。二正乞戒。三。者。要期形息一切。正方便者。其。一白三羯磨。至第三羯磨竟。即得身口善。此善即是戒。以要期心等之。以此根本。形不。此後相流。若中作罪。戒不流。若忏悔竟流。言流者。根本流出一那戒善。所流出者。亦生即。不此那戒生第二那戒。根本流出第二那戒。如此後生者。能根本流出。若是婆多。有同得系之戒善。生同得系。其住在去。系果在未。若正量部戒善。生此善。失法俱生。其不有能。生即。失法不果令不失。失法非念念法。是待法。其有住。待果生其方。若是定戒。皆有根本相流。布施物物在善流。若流善不能得果。有失法善俱生。有出在余心流善流。失法俱生。同是有法。何故。失法不耶。答善是心相法。故生而即。失法非心相法。故不念念。婆多同。得亦念念。但非心相法。自相不。布施善流定何。答身口是。以相貌身。以言口。手捉物。或取物或擎物前人。此即是相貌。即以此相貌身。言呼取某物施某人。此言即是口。起身口有三。一三善根。二三善根生正思惟。三正思惟生作意。作施意。若用。此三身口。近正是作意。身口。言布施者。以三身口故名布施善。菩默念而雨。意亦是施。田有三。一福德田。如佛及菩等。二恩田。如父母等。三田。即寒生等。若施福德田。善根多。若施田嗔善根多。生。必起慈悲故。嗔善根多。一中乃具三善根。所田故。不多少之。施有二。一恭敬施。二利益施。若恭敬施善生。施竟善不流。所以者。如佛已涅。恭敬佛故。以衣食等供。又如世人。以衣食等供去世尊。亦有恭敬故。既人受用此物故。善不得事而流。二利益施者。利益前人四大。以前人受用此物。四大增故。利益而施者。善三事流。三事者。一三善根。二余物。三生。三事中若一事不具。善不流。如余物未。生受用之。而施主已死。或起邪善根。善根本善不流。若施主生存。善根不。能受用人未。而余物已。善亦不流。若施主不善根。亦不死。余物又未。而能受用人已。人受用之。善亦不流。余人用。非施主本心所期。唐自受用善不。若檀越施心通普。此用。皆有善故。福田者。受他施。其。若意用。所回施。生福。若不者。辄回他。乖施主心。回施人非但福。亦更招罪。乃至後道中更相。此不容易故宜慎之。善根竟。善既根本。何得更生善耶。答此更作。陀洹初道流。有流根本。何得以阿退起修道所破。不善根本。何得生耶。答生有因。一先生因。二俱生因。先生因即是三善根。未作善先有此善根。能生所作善。故名先生因。俱生因者。即是作意思故善生。只思是善生。故名俱生因。若善根未。作善之因生。若善根已。作善之。唯俱生因生。若善生接三善根。令善心得相。善根非是善根。都。直以邪隔之。有善心。其相名之。若流道生者。有流善根。陀洹初道流。前未有流善根。唯俱生阿退起。三不善根已。亦但俱生因生。小乘佛受施食。食此食作便利不。答佛便利。佛颔下向。各有千筋。受一切食味。食下至此便血肉。故便利。王有解。一有便利。一有。三乘同凡夫。亦有便利。若六天食名陀。翻善。陀翻。此食精妙。亦不成便利。
共系是。共系故名。例前止有後句。而有前句者。天竺尼陀。此一名有十。覆亦名尼陀。亦名尼陀。亦名尼陀。今示不余故。以初句分之。中阿含中有解系。佛比丘。在汝眼中。汝之。若。汝眼亦。因眼色生。共系。即系。眼及色境界是系。若系。眼等系亦。譬之。如以系人置牢中。是一系。是一系。若打除。又。二系。共系生故言共系。解故言。解境界故言。此即是除余涅。是有余涅。境界是余涅。眼既如此。耳鼻等悉然。三有相解故名寂。三有自有二。一以三世三有相。二以生老三有相。所以不明有住者有法。住住是相故不之。由邪思惟故起。生。生果。既有因果相生故有三世。法因果相生。故三世。有法本是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法本有故生。生故老。有法具有二。二相喧故非寂。法解此二。三相既喧故名寂。就一有一解。九十八。即有九十八解法本不生。不生即解。生倒故。於色等而起著。因著生。生果。著色。不能所之理。所。即是此若被。即得此故。九十八惑。有九十八及果逐。有。
真善故名妙。善自有四。一真善。二自性善。三相善。四起善。真善者。即是涅。生死是法。涅不因生。故名真善。自性善者。即是嗔三善根。此三善根不藉余。性能治嗔三。涅三。其涅相故名善。譬如三非藉余。性能治病。油能治。能治。蜜能治淡。三相善者是意善。由三善根相故。生信智等善。信智等生。心及助心法。三善根相。悉皆成善。未之。三善根各能治一。心及助心法。不三善根相。治用。相之。能破。如未相和之。各能治病。和以後。所不治四起善者。是身口善。身口本善。由意善。起身口故。身口生善。譬如水本非。以水中而煮之。由起水使水亦成。三善根皆由真善故得成善。是粗法。是真善。故名妙好。心及助心法三善根相。一中具三善根相不。答一中具三善根相。如信智等前。此心得理即是。嗔不起即是嗔。心及助心法三不善根相。一中具三不善根相不。答心前此心乖理。明相。苦相。不嗔相。以性相反故。三善根是心法不。答非心法。故有不心相。如僧等部。生心性本。客所污。即是三善根。生始生死已有客。即是。即是眠等。眠。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善根故生信智等。信智等生三善根相扶。故名相。由有三不善根故。起嗔等不善。不善生三不善相扶。故言相。若起邪三善根。三善根非永。後若生善接之令生。若三不善根者。永不生。最息故名永者。如人在怨之中。不得安息。若怨。之未。乃有安息。非最安息。若都出其境界者。方是最安息。合亦。若在怨中。都未安息。若稍。之未乃有安息。非最安息。之若。永出外。方是最安息。阿都。永不生。是最安息。陀洹谛都。永不生。亦是最安息。
治邪道故名道。九十六沙。皆行邪道。所以邪道者。行此道者。去所至。故名邪道。若行戒定慧正直道者。得至涅。治邪道故。戒定慧道。又解言可故名道。如人期心欲至一方。先道路。若欲求解。先出世道。戒定慧是可之故名道。治非如故名如。有解。一明治非如理。二明治非如行。四倒理不相。即是非如。以常我置生死中。以常苦我不置涅中。今生死是常苦我不。涅是常我。理相即是如。小乘涅何。得是我耶。是我一切法不皆是我。答小乘明一切法中我。故名我耳。涅有。有即是法我。治行不如者。外道有常。常者。我不於未受。未故。於在修苦行。凡有十一事。一永坐。坐不起。二大行。不住不避山谷而漫行。三不食。食自。四倚。立一。五日仰日。朝日上落之不懈。六五炙。大以日炙。四然火以炙身。七眠刺。取刺置一。以眠其上。八投。九赴火。十投水。十一供天。自挑出筋。琵琶弦之。而供天。者。身我亦。有未在。恣心所作造罪。此行不正行相故。名不如行。今不常不。二行中道。涅相事故名正行所以呼涅者有二。一大力人所故。大力人即是佛。及阿。得涅有失。故言。二怨不侵故。涅之中永。即是不侵。不事有三。一不肯去。二僻路。三疑路。若起我者。以生死。不求涅。即是不肯去。欲求而修戒取。即是僻路。於流八定及有流八定。不知何者是正。即是疑路。若修流慧。分是非。即除疑路。既除疑路。亦除僻路。不著生死。即除不肯去。修流慧。能除我戒取疑等。涅。即是涅相事。此事不邪故名正行。治一切怖畏是名出。一切怖畏者。佛波斯匿王。有人。有大山方下。地上日。如是次第明有人。余三方有大山。汝今欲作何。王答佛言。世尊。此不可以而得之。不可以布施而得之。不可作怖畏事而得之。不可兵而得之。非此四方便所。如我今唯一心急修八分道以求出耳。
佛又。如有火汝汝衣。汝先火。先修八分道耶。王答言。世尊。火我及衣。我若火乃是得免苦。非是永免。若修八分道永苦。我先修八分道不先火。四方山即譬老病死四苦。老苦能少。病苦能健。死苦能命。苦能乖富。前皆是出。天所同波提。
相卷下 主。如我所信所解。今之。有生有故名常。有法有生故。不得是常。生即是有。即是。先有後故是常。生何故非常生。何故非常。而言生是常耶。解言。生於故非常。生故生亦常。相性故名苦。五是苦聚。逆生心。令其受苦。生不所受身。以衣服食。而其不知此恩。生苦逆生心。於衣食增之。生苦。欲令得安。所以坐久生苦。坐行。久行又生苦。如此四威中相逆。所以逆生心者。由所境界非真故。逆生苦。所故名空。一切法皆是假名。有名有而有。和合能生是因。於和合中以立因名。所生是果。於所生中以立果名。而因果。何以故然。根和合能生。根外。有因耶。和合故生。和合外。有生耶。有因果能作能用。有因果。是有因果名。能作者。因真能作。能用者。果真。能受用苦名。中即是所。故名空。自人故名我。佛有法不出十八界。若言有我。是何界所。若十八界不。故知我。此破跋和弗多可住子部。其救。我遍十八界中。可令一界所耶。其所我言。不一不。是不可藏。今更破之。如眼根色是所。眼是能。根故生。今先就所中破之。我遍在根中。一。若其者。所。有根我三法。佛何故止二不三耶。若言有我於根。而佛不所者。此我用。又若言根者。汝不此。若言我根一。唯有根。何有我。汝不一又。次就能破之。我一耶。若能有二。我及。若有二法。佛何故不耶。若有而佛不。我用。又汝不。若我一。生。既是有。我亦是有。汝立我非有非。此言。又汝言不一。此言又。若破外道我者。外道立我。以四智知有我。一智。二比智。三譬智。四智。以此四智知有我。外道有常二。若是者。即此身是我。故身我亦。既即身是有身。即是智知有我。若出息入息等五是我相。既其相知有我。此即是比智知有我。若自身有我。知他身亦有我。即是譬智知有我。有我知有我。是智知有我。若常者。唯比二智知有我耳。常者言。及我不可。非智所知。有常者亦言。我是智所知。其眼中之白精是月。白之中赤精是日。赤之中青精。言是空。青精中人子是我。我常。此亦可故。是智所知。月是母造。日是父造。空是自在天造。我非因造故是常。所以名青精空者。若覆之不知其是空。天次第破之。智所知不七法。即是六及。六及非是我。得智所知耶。比智所知者。如眼色空作意等因。生眼。即是明用。既其有用。比智知必有眼。我用。以何比知有我耶。譬智者。如家牛形容。譬知野牛形容。亦如此。我既非智所知。亦非譬智所知。智者其我。是言有我。我信。故立有我。此亦不然。汝有常二。若如跋婆梨柯。阿伽也(荷反)。迦(何反)等三外道。起常言有我有未。若是诃梨多。陀阿耶那等三外道。起言我不有未。汝所有自不定。可以此有我耶。言自人者。我者言。我是五主。居五中。譬如王。是自己所有不他共。今明五主故言自人。故名我。外道明我有何用耶。若有用可以比智知。答其我外相有五相有九。此是迦等作此。外相有五者。一出息。二入息。三瞬。四。五命。具此五相故知有我。五相即五用。今破之。若以前四相知有我者。如卵前四相。有我邪。其救。前四相。有第五相知有我。又破之。命必身相接。汝明我得解。我身。我身命。得以命知有我邪。相者其我是常。心是。心亦是常。有法非法。法者是善。非法是。法非法能令我心共合。我心共合生九法。我心生。能知故。生苦。苦生欲憎。於生欲。於苦起憎。欲憎生功力。作功力欲苦求。功力生法非法。若常者。有未故。於在修苦行。名之法。若者。未故。於在恣心造。名非法。法非法生修。修既熟其用速疾。修疾即是因力。修疾故能疾念去事。由有法非法合之。故九法中生法非法。有作善。有作。有法非法。凡有五事。一能使火上升。二能使傍行。三能使地水沉下。四能使和合。五能使我心和合。外道有二。一中。二火。中者。凡三百千拘胝。即是三百千拘胝劫。一百千拘胝火。一百千拘胝水。一百千拘胝世界。於火。世界一劫一劫生。水亦。粗。本相而住。生是法非法使其共合。法合善道。非法合道。本既合。此增。更生。故成世界。我心亦逐外合。度三百千拘胝。中。至火。三百拘胝。世界一向。本一向相而住。我心亦一向相而住。我解。度三百千拘胝火。法非法使其共合。火何故上。何故傍行。地水何故下。答火能成熟物。若火不上升。生以得成熟食等物。又火有光明。主於智慧故。在上自在天。身有六道。心向上是人天。心下向至。是阿修及鬼。下至足。是畜生及地。人天光明有智慧故在上。火有光明主於智慧故在上。若不傍行。生以得去。如船在海。若沉下上升船不得。由傍行故有去。地水若不在下。生依。地水生惑。惑地畜生。故在下。地畜生而有惑。故在下地。地水生惑故在下。欲永得解故。修戒施苦行定四法。四法生正法。正法者是其得道。正法生生智。智者受天中果。智慧若後法非法。我心永相。九法永不得生。永得解。若破我及。此自。。欲有四。一我。是不分欲。二我。是不分更有欲。三我有劣是分更有欲。四有相接欲。今且次第之。第一我者。於在言身中有我。而不分。一我余非我。亦不分。五都非我。而於我生。於我所色香味等境。生染著心故名欲。我及是道所破。欲是修道所破。第二欲者。常者。我不得至未故名我分。不向未。言更有我。於更有我生。於我所六生染著。故名欲。第三我。如向。亦不分有劣。是分者。分未我。或受苦或受。或於上地生。或於下地生。此即是劣。更有欲不向解。第四欲文乃不我。亦是我欲。我分不向解。我不得至未。於未生起染著故。推此身即後身。前後二有命相接不故言。有相接欲不向解。。中佛。五者以欲根本。欲集起。欲生。欲。中。欲有四。更次第列前四名。後乃之。因。第一欲。是五初根本故名因。如子果者。根本是因故初。引言以欲根本。即是欲因。今以根本因。言初根本者。先於在我生欲。此欲即有感未果力故名初。如有子。便有生果之力。故言如子果。
集起。第二欲者。是五集起。能令果故。譬如牙等果者。第二欲。未有我及生。以欲共和合。能令果在故。名欲集起。由如牙乃至能生等等及。果即是。生。第三欲者。是五生。能生五劣。譬如果田水土等。故有香味力熟。感德者。第三欲。分未有劣故。受之有升有沈。由第三欲。使未劣得生故。名第三欲生。第二誓以果。今言果亦取果。果已生田及水土等。果作。增其香味等。田等有肥瘦等力用不同。果於中生香味等。有亦。欲分故得果。有有劣。香依正量部及外道立。有三。一香二臭三平。平者香臭。若是余部止有香臭。余。而香臭各有二。一增。二。如麝香。人若嗅之增鼻。有此香鼻。等臭。人若嗅人鼻。狗嗅之增鼻。味有七。甜苦辛酢灰汁味。者如生查等。灰味私只是淡味耳。力者有十。即重冷滑漱(俟苟反)(丘酉反)。果子熟如林檎之流。其肉糗。熟者有三。一甜。二酸。三刺。此非三味。以三味名耳。食果入腹。熟成淡者名甜。熟成者名酸。熟成者名刺。淡甜滑重故名淡甜。使酢咽故名酸。能使身瘦面。刺肥而故名刺。人身有三分。心向上是淡位。心下至是位。下至足是位。此三分若相通者。病。若壅不通成病。若以六味之熟不同。甘二味熟成甜。酢味熟成酸。苦辛三味熟成刺。威德者。木等自有威德。或根能出光。或能鬼。或能除毒。如摩伽所生之。一切毒草皆毒。力果有此不同。以喻生感差。
。第四欲者。是五生。五其起故。譬如果故生者。第四欲染著未生。二有使相接。未五其得起故。名第四欲。如故得生。事故名者。事即十二生。此因事。以因不相故名。即明第一欲。今十六谛有十六物故。下四各以一法。苦故名寂。苦不苦受。前生者是果。名果苦。前明因今明果。若果更生喧不已。寂。由果故。所以寂。此即明第二欲。第二欲。初欲生。即是果上故名美妙者。最等故言上。即明第三欲。第三欲分。今明唯劣。即除劣。欲不更故。名永者。若出而更。非永。今出而不。故名永。即明第四欲。第四欲有令相接。是更生死。今此不得。流心所行故名道者。道即戒定慧。流心生名之行。流心自有三。一熟。二直。三明。熟故退。明故不迷。直故是真也。得修慧散故熟。熟故不退失也。若心迷境。由明故不迷也。若有邪僻不得名直。正趣不邪故名直。直而故真。流心既具此三德。所生之道。亦具三德也。通真境故名如。四谛理真境界相故名如也。定故名正行。如。唯此是道更道。清故者。之等之者。故名定。若更有一法此法成不定。若更有法等此法者亦非是定。不定不得正行也。引定故。言唯此是道法等之之。故言更道也。有。一是僻。即五也。二是正。即智也。智即阿。已所得智也。能除僻。得阿正故。言清故也。若曲解道。第十三心亦得名正。以能清故。名正行。故唯正行是道。此外有道耶。竟度故名出者。谛是竟。以竟不生故也。流智除。越流得故名度。既是竟。得度亦竟故。以谛。竟之名目。度名竟。以竟度故出也。。中又。生有四。一常。二。三我所。四我。佛破此四故。常苦空我。此者。起之必先起我。起我即具起余三。起我者我常。即起常。我既是常。如刀不能斫火不可。既不可破。此即是。即是。既有我我所在。即是我所。即是我所。若破我余三俱被破。僧世等作此也。僧世等。又起常。不有有不。一切法。不成有。有有。有不成故。一切法皆是常。一切法。有生者。此是耳。非其始生。非其。如金。金不曾生也。其自性生空等五大。五大生五根。何者自性生空。空俱起。空是本是末。是空德空最物能破之。自性生。俱起。是本是末。即是德。粗空。以空破。於空。具德。自德是。他德是色。自性生火。火色俱生。火是本色是末。色即是火德。火粗。破火。火於。火具三德。自德是色。他德是。自性生水。水味俱生。水是本味是末。味即是水德。水粗火。火破水。水於火。水具四德。自德是味。他德是。色也。自性生地。地香俱起。地是本香是末。香是地德。地粗而水。水破地。地於水。地具五德。自德是香。他德是。色味也。五大作因生五根。五根是果。空生耳。耳取空。自德不取他德故。唯於不色等也。生皮。皮即皮肉等也。皮取。自德唯取不取余德也。以火生眼。以水生舌。以地生鼻。前可解耳。五根既五大生。五根五大。耳根空。乃至鼻根地。故法是常也。破常者。明未有已有即是先後故是常。其言不有。今明未有有。未有是。本是今成有。不。其言有不。今明已有。先是有今成。有不有也。火何能破水。答色是火德。水中有色即是以火破水也。何者是自性。而其能生耶。答有三法。一名自性。二名人。三名。三中初一但名自性。人但名人。亦名自性。亦名。所以者。初一知。故不得名人。故不得名。故但自性也。人有知不能取。不得名自性。故不得名。但得名人也。三德以去悉知。其能生後故名性。他生有故名也。三法悉是常前是常。而。後一是常而。如金性不改而有之。人即是我也。自性如盲人能行而不路人。如有目而足人。能不能行。自性能作而不能知。人能知而不能作。人自性共合生自性。自性凡有八。一根本自性。二三德自性。三大自性。四我自性。五唯自性。六大自性。七知根自性。八根自性。三中之第一是根本自性。本有之。根本自性。生七自性。七自性是自性也。根本性生三德自性。三德者天竺。第一名。的相翻翻。言妙有。其生精妙而是有也。二名阿社(常荷反)。正翻。而能染。染故名。三名多摩。正翻。其塞也。若以立者。第一名光。第二名持。第三名重塞一切法若若外。不出此三。先外。外法四大之者。空大及火大是光。大是持。而能持物令不落也。地水是重塞。其重而塞也。六趣者。天是光。人是持。四趣是重塞也。法之者。受是光。受是持。心而捉於境。苦受是重塞。智慧是光。是持。嗔是重塞也。初生三德。妙有始。外法未後方也。三德自性。生大自性。大者是。是知之本。有察之用也。大自性生我自性。言有我他也。若是僧。我生唯。唯生大。若世。大生唯。今且依前。言唯者。唯有五。余法未也。五生大。即五大。一切法出其外者。故名大也。者一切法。去皆在此五中。一切法自有。其常在。如眼根空大。眼根自有。空大不。乃至鼻根地亦。故名也。大生知根。眼等五根能知故也。知根生根。根有五。一口。二手。三。四尻。五男女根。口能之根。即是口。手捉根。捉是手。行根。行是。尻放根。能放。放是尻。男女根能生子。生子根。生子是男女根也。此即是二十五句。谛。五根。五知根。五。五大。二十。我二十一。大二十二。三德二十三。人二十四。自性二十五也。五大三德。五大只大。那忽三德耶。答其性三德。五大自大。由如一牙分多牙。或刻。或刻象。象性是牙。五大亦。五大自大。逐其性相。自三德也。前言自性生空等。即根本。自性能生也。僧明因中具有果。如多子中具足已有枝果。自性之中已具足有七自性。人其合。七次第。名之生耳。非先後有名生也。三德有智慧及三。何物境。答其是妙有法不境起。如佛家三善根。三不善根何所起耶。三德中有智慧。大言是。那忽言自性悉非知耶。人是知者。人能知耳。七自知用。如人能斫故名刀。能斫耳。刀不能斫也。唯是色等五。何用大耶。答五大是不可。色等五是五大之末。末方得本。色等五非故可也。自性是能生。亦是能。三德望自性是所生所。望大是能生能。何故自性能生得受生名。能不得受名。而三德具受名耶。答能能生是因名。所所生是果名。直呼直呼生者。此是果名。果起方是是生耳。因未有及生也。今言自性。能生者即是能。能能生耳。其非所故。不得受名。三德具能所二。故受名也。何以能生自性耶。答能生是本。本是自性。故受自性名。人亦是本。何不受自性名耶。答其作用。不能他故。不受自性名也。者。尼捷子等起。言生死真是涅真是苦。其推之。如人一手一目。此是苦不。若是苦者。一手一目以自是苦。都此身非苦耶。涅中既五。故涅是真苦也。一手一目。傍人治。更得一手一目此是不。是者。得一手一目以自是。具足一身。非。在世既具有五根。故知有身真是也。僧世。又起。生死真有有苦。人天是真。地畜生等真是苦。其以因推之。因既真有善有。能感苦。善能感。以因真故。知果亦真也。破此者。生死互相待故生耳。何以知然。以粗。以苦。如鬼地苦。自其。畜生鬼苦。自其。阿修畜生苦。自其。如此人天色色界中。互相形待。妄。至非想。若以涅望非想。非想苦。涅。既有涅者。故涅是真。生死真是苦。若大乘三乘涅有。今不此也。常言。上罪地。中罪畜生。下罪鬼。今那得言畜生鬼耶。答若小乘如所引大乘理。畜生鬼。鬼火而行。受重之苦。小腹大。患渴。值清流猛火。畜生之中此等事。故知也。破後者。生死以有流因。是善因善亦有流。既是有流故非真。如有好食以毒中。不成好食。善既非真。是真耶。言我作器故名我所者。僧世作此。一是作器。二是外作器。我是知者作者受者。知是我法。即是九法中之法也。心是我作器。根是我外作器。是我。知有五根各五。心只是一。心及我皆常。非法令其共合。已前解所以。名作器者。如世斧等。是工巧人之作器。其用之作床等。心及根亦。我用之色。故名作器。由生知故名也。以作器有我。以外作器有作器。以有根。我法通有我及作器也。作器有我者。我是作者。若有我。使心在眼。或在耳鼻舌中耶。故知有我也。外作器有作器者。凡。一心是一。心若是多。何故一中不生五知以知五耶。故知只是一心。在眼中能不能。在耳中能不能色。故五根不用也。二心是有。若有心者既有。有我有五根。何不生知知五耶。心在根中。方能知。故知必定有心也。有外作器者。若外作器。眼根何故不色耶。故知必有外作器也。我法通四事者。心非是知。根亦。若有我。得有知。我是知者。故知是我法既有我。法有我也。若有心。一中有五知。若知色不能知。故知必定有心。在根中故知得生亦得以知心是一。心若不一。五心在根中。一一中有五知也。若有根。根之。何故不生知耶。若有五。知何所知耶。心我共合故。名作器。根不我合故。名外作器。是前境。能生我法。名我也。其即名我作器。及我我所也。
僧立有我。以五。一聚集他故知有我。如世人弘通法故聚集。非是自。乃是他。又如世人聚集床席。亦非自。乃他。既聚集他。有他人也。生身亦。五四大五根五等聚集。其聚集。知非自必是他。他即是我故。知有我也。二自性。三德等七法故知有我。自性非知。其不能。三德等七法。既能。三德等七法。知必有知者合之方得有。知者即是我故。知有我也。
三。中有故知有我。自性非。自性是本是末。本既。末中不有。中既有。故知有。未合自性故。中有。即是我。是我故知有我也。此一事即我被系。以生我故也。四有可用故知有我。既有可用知必有能用。自性是可用。我是能用。既有可用故。知必有能用。故知有我也。其譬。如女人是可用男子是能用。有女即知有男也。自性是可用。故我之合。合故三德等七法。七法系於我。後教得思修慧。知自性生此系住在生死。於自性及系生。既生。永系故。我得解。其譬。如男子於中病癞女人共欲事。之了。後於光明中之即生。若是性女人。就此男子。若是性者。一被即不。不。有。自性一被。永不我共合。一性女人。及此自性性者也。五住真有故知有我。既知自性生故被系。修得智慧。於自性生。自性既我相故。我住。我住故。我得解。若有我住。住既真有故。知有我也。後委悉破我。不也。
相关参考
[第1299部第105一卷]第1299部~集大乘相二卷 吉祥智菩造 集大乘相卷上 命妙吉祥菩摩诃。我今略大乘相。菩提心出生大悲相。所一切法。即了知一切法我。此所知相。是故今。 此中何名一切
[第1299部第105一卷]第1299部~集大乘相二卷 吉祥智菩造 集大乘相卷上 命妙吉祥菩摩诃。我今略大乘相。菩提心出生大悲相。所一切法。即了知一切法我。此所知相。是故今。 此中何名一切
色蕴相二种如色蕴相中说。
天台宗于进行「一空」之观法时,由其破执之行相差异来分别,可将所观之空法分为性空、相空两种,合称性相二空。(参阅「性空相空」3230)p3232
天台宗于进行「一空」之观法时,由其破执之行相差异来分别,可将所观之空法分为性空、相空两种,合称性相二空。(参阅「性空相空」3230)p3232
天台宗于进行「一空」之观法时,由其破执之行相差异来分别,可将所观之空法分为性空、相空两种,合称性相二空。(参阅「性空相空」3230)p3232
天台宗于进行「一空」之观法时,由其破执之行相差异来分别,可将所观之空法分为性空、相空两种,合称性相二空。(参阅「性空相空」3230)p3232
心厌患相二十种如瑜伽二十卷十六页至十八页广说。
心厌患相二十种如瑜伽二十卷十六页至十八页广说。
心安住相二十种如瑜伽二十卷十八页至二十一页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