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解一卷
Posted 比丘
篇首语: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佛解一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152部第34一卷] 第0152部~佛解一卷
天竺三藏真谛
佛解
不可言二品第一
如是我。一佛婆伽婆。住王城耆崛山。大比丘九九千人俱。皆阿漏已。所作已重。得己利有。心善得解善得自在。善得奢摩他毗婆那。其名曰命阿若如等。乃至住阿那三昧定。菩提等有大比丘尼三六千人俱。摩诃波波提。乃至跋陀迦比比丘尼等以上首。有量婆塞婆夷。婆娑王等而上首。有菩摩诃量百千。是劫中菩。或住此土或他方。一生勒菩。文殊利菩。世音菩等而上首。皆悉通大深法性。易化善行平等。修菩道。一切生真善知。得陀尼。不退法。已曾供量佛。如是等皆悉聚集。
如理正菩。能解甚深菩言。佛子。一切法二。一切法二此言何。能解甚深菩言。善男子。是一切法不此二。所作非所作。所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作者。非非所作亦非所作。如理正菩言。佛子。何所作非所作非非所作。及非所作非非所作亦非所作。能解甚深菩言。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正教言句。若是大正教言句。即是世所立言。分起。此世言若分起。由分及所言一向不成。故非所作。善男子。非所作者。言教。若有法所作及非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教可不。非有。若有者相何。所不可言。惟是人分知之所了。欲令他了。如是不可言。是故大此言教。是法所作。善男子。非所作者。此是大正教言句。若是大正教言句。即是世所立言。分起。此世言若分起。由分。及所言一向不成。故非非所作。善男子。所作者。言教。若有法非所作及於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教可不。非有。若有者相何。所不可言。惟是人分知之所了。欲令他了。如是不可言。是故大此言教。是法非所作。善男子。如巧幻及幻弟子。於四衢道。或取草及木石等。聚集一幻事。象兵兵兵步兵。摩尼真珠珊瑚玉石。及等若有人凡夫愚邪智。不能了草等幻本。是人若若作是思惟。有此象四兵及以藏。若若能力著。作是言。此是真此非真。是人重更思量。若有人非凡夫。及愚邪智知如是草等幻本。若若作是思惟。有如是象等物及以藏。是人若若能力不著。作如是言。如我所思。此是真此非真。世言。是人不重更思惟。善男子。如此凡夫。未得出世真如慧。未法不可言。是人若若法所作及非所作。作是思惟。有如是法所作及非所作。何以故。可可知故。是人若若能力著。。此是真此非真。是人重思量。若有人非凡夫。已真。及得出世真如慧。已法不可言若若作是思惟。如所知法所作及非所作。皆非有。但有假相。分起如幻化事欺诳凡心。於此中起所作非所作名及余名。是人如所不生著。不作是言。此是真此非真。世言。是人不重更思惟。善男子。如是人由知。已能了不可言。欲令他法相故教句。是所作非所作等。
能解甚深菩。即偈言。
佛言法 二非凡境
愚夫於中迷 二著
不邪故 常有
智人 中
境品第二
昙竭菩白佛言。世尊。此娑诃世界。向最方世界。七十七河沙世界。有世界曰善名。佛大善修伽陀住。我於一往彼佛所。即於彼中一方地。有七十七千外道。以先聚集而坐。欲思量法相。外道思惟量。安立法相。依其所求相能得者。起相斗诤。乃至言相害由口。刀杖互相便各分散。我此已作是思惟。希有希有。佛世尊出於世。由佛出世。境甚深法相通了皆得。菩已。佛即告言。如是法上。如是相境。我了已他解。安立正教示令易。何以故。我真但是人自所。若是凡夫境界自他可。法上。以是故。知相於一切境界。次法上。我真非相行。一切相行。以是故。知相境。次法上。我真不可言。一切但由言。故知相境。次法上。我真於四事。知一切四事起。次法上。我真相斗诤。一切斗诤境界。以是故。知相境。法上。譬如有人一期食苦味。能比度持蜜等甜味。有是。次譬如有人欲欲焦之所然。能比度持。不相依。有是。次譬如有人言诤邪。能比度持默然定。有是。次譬如有人行知。能比度持四事身是般涅。有是。次法上。譬如有人由蓄行征伐。能比度持北郁越。有我所所蓄。不相斗诤是法。有是。法上。如是人在於。能思量比度持。非境有是。佛竟重偈言。
自相法 言四事
诤法通相 境
一品第三
慧菩白佛言。世尊。是言正甚深希有。如世尊是真理。微甚深可通。一相。世尊。我於一一方地。大菩修菩提行在地。於此方所聚集而坐。欲思量法相。行法一。是中有菩如是言。是真相不行。有菩真相行不一。有菩起疑惑心不信一。如是言。此一中何人何人。何者正行何者邪行。一。世尊。我此事作是思惟。善男子。愚了非如理行。何以故。是善男子。未能通微甚深真之法。行等一相。菩已。佛即告言。如是慧。如是法。善男子。愚了非如理行。如通微甚深真之法。行等一相。何以故。慧。若如此。依行法修真。能能真如之理。有是。何以故。慧。若真如行相不者。一切凡夫真如。次一切生正在凡位。得上如安涅。次一切生於凡位中。亦能得上菩提。若真如相於行相。一切人已真如。不能伏行相。由不伏行相故。真谛不能解相系。若於相不得解。亦不解粗重系。若不解二系。不能得上如安余涅。亦不得上菩提。慧。由凡夫不真如。在凡夫位不得上如安涅。亦不能得上菩提。以是故。真如之理行一。是不然。若有人真如行相不者。由此故。知是人不如理行。次慧。一切人由真如。已能伏法行相。非不能故。已能解一切相及粗重惑。非不解。由二解。已得上如安涅。乃至已得上菩提。是故真如行相。是不然。若有人真行相。以是故。知此人不如理行。次慧。若真如行相不者。如行相於惑相。真相亦惑相。次慧。若真如相行相者。真如非行通相。慧。以此真如不惑相。一切行通相。由是故。真如行亦一亦。皆不然。若有人真如行亦一亦。以是故。知是人不如理行。次慧。若真如行相不者。如真相。於行中通差。行相亦通。是故修行人。於行中。不此知修真。次若真如相行相者。以是故。一切行但惟我及以性非真。次一不品各各相。慧。由行相但不通。由行人於行中。知修真。由行我性所是真。乃至不品。亦非一各各相。以是故。真如行亦一亦。是不然。若有人真如行亦一亦。知是人不如理行。慧。譬如白色。不可安立螺一。赤色金不一不。亦如是。譬如毗音美妙。不可安立毗一毗。如沉香香可。不可安立沈一。亦如摩梨遮其味辛辣。不可安立摩梨遮一。呵梨勒亦如是。如纩其柔。不可安立一。醍醐不一不。亦如是。如一切有流苦。一切行常。一切法我。如是苦等。不可安立法一。亦如欲嗔恚愚慢等。寂相。不可安立其一。慧。如是真如一切行。不可安立一。慧。如是真如微甚深可通。我了已。他解安立正教。示令易。佛已重偈言。
真行法 一俱相
若一俱 行不如理
修行奢摩他 及毗那
是人能解 相惑粗重
一味品第四
佛告菩提言。菩提。汝汝知多生。在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自所得。次汝汝知多生。在生界增上慢。不由慢心自所得。菩提言。世尊。我我知少有生。在生界增上慢。不由慢心自所得。世尊。我我知量不可。生等在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自所得。世尊。我又一住阿若寂林中。有多比丘大聚集。去我不住若。我又一日中後分。此大互相聚集。其所法相。己修行自所得。有比丘。由其所得。或有比丘相。或有比丘生。或有比丘。或有比丘。或有比丘道。如於中有六相。或有比丘入自所得。乃至入及入道。或有比丘生自所得。乃至生生道。或有比丘食。或有比丘四谛。或有比丘界。及界差界。乃至界及界道。或有比丘念及念。相念。治念治道念。修未生念念生已生念。念住及不忘失增。自所得。如念正勤如意足根力分道。道相道。治道。治道道。修未生道。道生已生道。道住。及不忘失增。自所得。世尊。我此已作是思惟。如老所法相。自所得。此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自所得。是事。何以故。如其所自法。知是人未能了一味真如遍一切。世尊。如世尊言。一味真遍一切。微甚深可通。此言希有是。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行比丘等。一味真遍一切。尚通。外道在正教外。能知一味真。佛言如是。菩提如是。微最微。甚深最甚深。最。遍一切一味真。我了已他解安立正教。示令易。何以故。菩提。於五中清境界。是我所名真。菩提。於十二入十二生。四食四谛界念。正勤如意足根力分八道中清境界。是我所名真。此清境界。一切平等一味。差相。如於中乃至道分中。清境界平等一味皆差。菩提。以是故。知一味真如遍一切。次菩提。修行比丘。若已通一真如人法我。不更一一余所有真如。於十二入十二生。四食四谛界念。正勤如意足根力分八道分。若已通一分真如人法我。不更余道分所有真如。分後智。有能真如。所余法一味真遍一切。但以分後智。前分智。一切法一味真持至得。菩提。以是故。汝知。真之理遍一切唯一味相。次菩提。如互有相。如十二入十二生。四食四谛界念。正勤如意足根力分八道分。互有相。若法真如人法我互有相。法如如人法我不成真。由因生。若由因生成有。若是有非真。若非真更於此求真。菩提。由此真不因生。非是有非不真。於中不求真。何以故。此法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皆悉常住。菩提。以是故。汝知。一味真等一切。菩提。譬如色差更互不同。於色中空相。有差有。於一切同一味相。如是法各各。汝知。於法中一味真如等差。亦如是。世尊是已重偈言。
法通相一味 佛平等
若於中 是人增上慢
逆生死流道 微深
欲染覆故 凡人不能得
世音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佛得如是解深法。得未曾有戴奉持。世尊。何名此何受持。佛告世音菩。此名了正。亦名真境智正。亦名十地波蜜依止正。汝等如是受持。佛是已。八菩皆得大乘威德三昧。量菩於生法得生法忍。生於流心得解。生於大乘法生信心。
相关参考
晨暮鼓――佛解(1)引言晨暮鼓人一起佛教寺院,想到怒目的金、笑面的勒,缭的香,悠的鼓……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暮鼓之。因它雄激越,深沉清,警世醒人,余。人晨暮鼓的余之中,可去追那富的文
晨暮鼓――佛解(1)引言晨暮鼓人一起佛教寺院,想到怒目的金、笑面的勒,缭的香,悠的鼓……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暮鼓之。因它雄激越,深沉清,警世醒人,余。人晨暮鼓的余之中,可去追那富的文
晨暮鼓――佛解(3) 三戒 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定信念和恪守清的意志外,首先必佛教戒律中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後的年或更,履行受沙戒、比丘戒、菩戒“三大戒”的隆重式。式
晨暮鼓――佛解(3) 三戒 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定信念和恪守清的意志外,首先必佛教戒律中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後的年或更,履行受沙戒、比丘戒、菩戒“三大戒”的隆重式。式
(传说)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经律异相二十八。
(传说)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经律异相二十八。
(传说)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经律异相二十八。
(传说)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经律异相二十八。
全一卷。日本净土真宗觉如撰,或谓存觉(1290~1373)撰。又称四法大意、教行信证名义。本书叙述亲鸾所著「教行信证」六卷之大意。注疏有略解一卷(道振)、管窥录(善让)、听记一卷(俊岭)等。p4600
全一卷。日本净土真宗觉如撰,或谓存觉(1290~1373)撰。又称四法大意、教行信证名义。本书叙述亲鸾所著「教行信证」六卷之大意。注疏有略解一卷(道振)、管窥录(善让)、听记一卷(俊岭)等。p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