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魔所
Posted 文殊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魔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魔所
受持此不魔所,反而受魔所供
文殊利所不思佛境界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
如是我。一佛在。孤。大比丘一千人菩十千人俱。有欲界天子色界天子及居天子。其眷量百千周匝。供恭敬佛法。
佛告文殊利菩言。童子。汝有才。善能演。汝今菩大宣妙法。
文殊利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何等法。
佛言童子。汝今佛境界。
文殊利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如是等差境界。是乃名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所入而方便乃能悟入。
文殊利菩白佛言。世尊。如於何等境界而得菩提。
佛言童子。我於空境界得菩提。平等故。相境界得菩提。相平等故。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作境界得菩提。行平等故。童子。我於生起境界得菩提。一切有平等故。
文殊利菩白佛言。世尊。者是何境界。
佛言。童子。者非思量境界。
文殊利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有文字。文字故。所。所故。言。言者。是佛境界也。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佛境界於何求。
文殊利菩言。世尊。佛境界。於一切生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生。即是佛境界故。此正了知生。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辟支佛所行之。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於一切生中求者。佛境界有去乎。
文殊利菩言。不也。世尊。佛境界去。
佛言童子。若佛境界去者。何而言若正了知生。即是佛境界耶。
文殊利菩言。世尊。如佛境界去。自性亦如是去。
佛言童子。何者是自性。
文殊利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自性者。如非平等正。以不故。於一切法平等正名如。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利菩言。世尊。我已了知。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所住平等法。
文殊利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嗔。是如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何一切凡夫起嗔。是如所住平等法。
文殊利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相法中起嗔。是故一切凡夫起嗔。即是如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空是有法而言於中有嗔。
文殊利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嗔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何有。嗔何有。
文殊利菩言。世尊。空以言故有。嗔。亦以言故有。如佛比丘。有生起作。非行法。此生起作。非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於生起作行之法。出。以有故言出耳。此亦如是。若有空。於嗔有出。以有空故等耳。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嗔等一切。莫不皆住於空之中。
文殊利菩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嗔等而求於空。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修行之者。何以故。嗔等一切即空故。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汝於嗔。已出未乎。
文殊利菩言。世尊。嗔性即是平等。我常住於如是平等。是故我於嗔。非已出亦非未。世尊。若有沙婆。自嗔。他有嗔。即是二。何二。常。所以者何。若自身嗔即是。若他身有嗔即是常。世尊。如是之人非正住。夫正住者。不於己他劣故。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若如是者。住於何所名正住。
文殊利菩言。世尊。夫正住者有所住。住所住。是乃名正住之耳。
佛言童子。不以住於正道正住耶。
文殊利菩言。世尊。若住正道住有。若住有不住於平等法性。何以故。有法有生故。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是法不。
文殊利菩言。世尊。者非是法。世尊。若法於者。是有非也。
佛言童子。一切人得法不有耶。
文殊利菩言。世尊。非人於法。已得出法故。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汝成就法。成就非法。
文殊利菩言。世尊。我不成就法。亦不成就非法。世尊。如有化人。成就法。成就非法。
佛言童子。化人不可言成就法。亦不可言成就非法。
文殊利菩言。世尊。佛不一切法皆如幻化。
佛言如是。
文殊利菩言。世尊。一切法如幻化相。我亦如是。何可言成就法成就非法。
世尊文殊利菩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
文殊利菩言。世尊。我得如平等自性境界。
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
文殊利菩言。若世尊於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於佛境界。
老菩提文殊利菩言。大士。如不得佛境界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汝得境界不。
菩提言。大士。心解有境界。是故我今境界可得。
文殊利菩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有境界。何而有所得乎。
菩提言。大士。汝今法。可不初心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我今汝。汝意答。如有良欲治人病。病人心故。不辛酸苦病之。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不。
答言。不也。
文殊利菩言。大德。此亦如是。若法。初心故。甚深法而不。其意欲演粗。能令者出生死苦至涅。有是。
是法。中有五百比丘僧。漏永心得解。八百天子。垢得法眼。有七百天子。其才深生信。皆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汝亦於乘。而生信解。又以此乘法度生不。
文殊利菩言。大德。我於一切乘皆生信解。大德。我信解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菩提言。大士。汝是。是辟支佛。是三藐三佛陀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我是。然不他。是辟支佛。而不大悲及所畏。已成正等。而於一切所作事未休息。
菩提又言。大士。汝何是。
答曰。我一切生未法。是故我。
又言。汝何是辟支佛。
答曰。我能了知一切法皆起。是故我辟支佛。
又言。汝何是三藐三佛陀。
答曰。我常一切法相平等。是故我三藐三佛陀。
菩提又言。大士。汝定住於何地。住地。住辟支佛地住佛地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汝知我定住於一切地。
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定住凡夫地耶。
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及以生。其性即是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定住於凡夫地也。
菩提又言。若一切法及以生。即是定正位者。何建立地差。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譬如世以言故。於空中建立十方。所此是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空差。而方有如是。如是差。此亦如是。如於一切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地。所此是凡夫地。此是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地。此是佛地。正位差。而地有耳。
菩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
文殊利菩言。大德。我已入亦非入。
菩提言。大士。何已入而非入乎。
文殊利菩言。大德知。此是菩智慧善巧。我今汝一譬喻。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有射其超。惟有一子特心。其人有重怨仇。耳不欲眼不欲睹。或其子出外游行。在於路而立。父之。是其怨弓持箭控弦而射。箭既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收得。言射者喻菩也。一子者喻生也。怨家者喻也。言箭者。此喻於智慧也。大德知。菩摩诃。以般若波蜜一切法。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於作。而住辟支佛地。誓化度一切生至佛地矣。
菩提又文殊利菩言。大士。何等菩能行此行。
文殊利菩言。大德。若菩。示行於世而不世法所染。同世不於法起。一切生。勤行精而入於法界不相。不住有。亦不得。生死如游。本未故。不求速上涅。深知我而化生。法自性。如空。而勤修功德佛土。入於法界法平等。而佛身口意故不精。若菩。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菩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汝今此菩所行。非世所能信受。
文殊利菩言。大德。我今欲令生永出世。菩了世法出之行。
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何名出。
文殊利菩言。大德。世法者。所五。其五者何。色受想行。如是。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焰。行如芭蕉。如幻化。是故此中有世亦及以如是言名字。若得是解心不散。心若不散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世法也。
次大德。五法。其性本空。性空二。二我我所。我我所所取著。所取著者即是出世法也。
次大德。五法者。以因有。因有故有力。力主。主我我所。我我所受取。受取。诤。诤者是沙法。沙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若能了知一切法如空中。即是出世法也。
次大德。此五法同於法界。法界者是非界。非界中。眼界色界眼界。耳界界耳界。鼻界香界鼻界。舌界味界舌界。身界界身界。意界法界意界。此中亦地界水界火界界空界界。亦欲界色界色界。亦有界界。我人生者等。如是一切皆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所入而共相。即是出世法也。
是法中比丘二百人。永漏心得解。各各身所著上衣。以奉文殊利菩而作是言。若有生得於此甚深妙法生信受。若不生信欲求悟不可得。
老菩提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
比丘言。大德。得是沙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若有所自矜。矜於魔。若有自言我得我。知是增上慢人。
佛言。比丘。汝等知增上慢不。
比丘答言。世尊。如我意者。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我能集修道。是不知集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生相。集道相。即生相。生相者即是非相。平等相是人。於一切法得解相。是中有知苦集。修道。如是等相而可得者。若有生得如是一切法平等之。而生怖。知是增上慢者。
世尊即告之言。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如是如是。菩提。汝等知此比丘。已於去迦佛所。文殊利童子。得如是甚深之法。以法故疾得神通。今得不逆。菩提。若有人於我法中。得斯生信解者。皆於世勒佛。若未大乘意。於三中悉得解若已大乘意者。皆得住於堪忍之地。
善天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汝常於此浮提中。法。今兜率天上有天子。曾於去值量佛。供恭敬善根。然生在天中耽著境界。不能此法而有受。昔善根今退失。若蒙必更增。惟大士。往天。彼天弘宣法要。
文殊利菩。以神通力即於其。忽然化作兜率天。如其所有悉皆足。令善天子及此中一切人天。皆在於彼天之上。具於彼。林池沼果行列殿堂。宇交柱承梁雕窗。栌磊分布。台绮。其台小有七。或八九。乃至高於二十者。一一台上。皆有天女。盛年好色手足柔。眉面目清。如金常有光明。亦如垢。言含笑止回旋。必合而有。譬如月人所。笙篌琴瑟箫笛鼓。或歌或音相和。妙妓成行。分庭共舞。如是等事宛然。
善天子。自殿及其眷事已。心生疑怪。白文殊利菩言。奇哉大士。何令我及以大瞬息之而至此。
老菩提善天子言。天子。我初亦大皆共至於兜率陀天。而今乃知本不。曾不共往彼天之上。如是所皆是文殊利菩三昧神通之所耳。
善天子即白佛言。世尊。文殊利菩甚希有。乃能以三昧神通不思力。令此不本而言至此兜率陀天。
佛言天子。汝但知文殊利童子神通化少分之力。我之所知有量也。天子。以文殊利神通之力。假使如河沙等佛土。好各各不同。能於一佛土中普令明。
又以如河沙等佛土。集在一如缯束。上方不以。
又以如河沙等佛土。所有大海置一毛孔而令其中生。不不知所娆。
又以如河沙等佛土。所有山王以彼山於一山。以此山於芥子。而令住彼山上一切天。不不知亦所娆。
又以如河沙等佛土。其中所有五道生置右掌中。取是土一切具。一一生以之等差。
又以如河沙等佛土。劫。所有大火集在一。令其大小如一炷。所有火事如本。
又如河沙等佛土。所有日月若於一毛孔。舒光映之普令其明蔽不。
天子。我於一劫若一劫余。文殊利童子三昧神通化之力。不可。
魔波旬自其身作比丘形。在於中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文殊利童子神通之力。不能信受。唯世尊。令於我前其神力使我得。
世尊知是魔比丘。欲令生善根增。故告文殊利菩言。汝自神通之力。令此中量生得善利。
文殊利菩受佛教已。即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已起神通力。於如上所神之事。然明著皆悉前。如佛所言不增不。斯者靡不。
是大睹此神力。未曾有。同唱言。善哉善哉。佛如。生故出世。有如是善大士。同出於世。而能此不可思威神之力。
魔此神事已。喜文殊利菩足。合掌恭敬而向如。作如是言。文殊利童子甚希有。乃能是不可思神通化。有者孰不疑。若有生得此事。能生信受。假使魔如河沙。欲害不能也。世尊。我是魔。常於佛所。伺求其便。心喜害一切生。若有人精勤善。必以威力其障。世尊我今日深誓心。但此法弘宣之。所在土城邑聚落。百由旬我在其中。譬如盲者有所作。不於生而生侵。若有受持思惟解是者。必生尊重供供。世尊我之俦。於佛法而生留。若有人修行於善。要加逼沮令其退失。我今如是事陀尼。即咒曰:
怛侄他阿黎(一)毗黎(二)(音天以反)哆答(三)阿羯波是多咄[口*路](四)誓曳(五)誓耶末底(六)(去)婆末底(七)迷(去下字同)扇底(八)阿普迷(九)普普迷(十)地[口*梨](十一)阿契(十二)莫契(十三)契(十四)弭履(十五)阿伽(去)迷(十六)普(十七)普普(十八)(上下同)迷迷(十九)地[口*梨]地[口*梨](二十)阿那跋底(二十一)哆答(二十二)多遏梯(二十三)多毗(入)提(二十四)毗折(音之反)(音丁合反二十五)摩婆(上)拘(二十六)曷怛陀路迦(二十七)阿(入)跋自多伊婆履耶(二十八)
世尊。此陀尼法。能令其人勇猛精才。一切魔能得便。更令其魔心生喜。以衣服具食。有所而供。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咒日夜不。一切天乾闼婆阿修迦那摩伽人非人等常所守。一切怨憎不能害。
佛魔言。善哉善哉。汝今此陀尼。令河沙等量世界六震。魔王知。汝此才。皆是文殊利童子神力所作。文殊利菩。以神通力令魔波旬。此咒。中三人。皆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利菩。作是已。其神力。即告善天子言。天子我今欲兜率陀天。汝可先往令其集。
善天子。是已其眷。右於佛及文殊利等菩大。於中臾之到彼天。至天已。普告言。汝等知文殊利菩摩诃。愍我等故欲至此。汝等天皆放逸而共集。法故。
善天子。作是已。於天中建立道。其博清好。以天如意所成。西三二千由旬。南北一六千由旬。又於其中置量百千子之座。其座高。以天衣而覆其上。
善天子。道及子座已。曲躬合掌。向文殊利菩。而作是言。我至天所事。唯仁降止今正是。
文殊利菩菩。一二千人。大一千五百人。及余量百千天夜叉乾闼婆等。坐而起佛足。右三匝。於如前而不。臾之至兜率陀天。道中如其敷各坐其座。
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梵天。相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利菩。在兜率陀天欲大法。我等共往其所。欲所未法。及希有事故。作是已。欲色界中量阿僧。天子。於臾。各所住。而共集兜率天。以文殊利菩威神之力。其道中悉皆容受而迫隘。
善天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今此大悉已集。以才明法教。
文殊利菩普告言。仁者。若菩。住四行。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禅。三者神通。四者伏。若能持戒成就多。若能修禅成就般若。若得神通成就智。若住伏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菩住於四行能成就一切善法。仁者。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身行端直。二者淳。三者心瑕垢。四者志尚。五者正命自。六者陀知足。七者不之相。八者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持戒八清。
次仁者。知多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敬。二者摧伏慢。三者精勤持。四者正念不。五者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八清。
次仁者。知禅定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常居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人群聚。三者於外境界所著。四者若身若心好。五者食少欲。六者攀。七者不修音文字。八者教他人令得。
次。仁者。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善知。二者善知界。三者善知。四者善知根。五者善知三解。六者永拔一切根本。七者永出一切等惑。八者永一切所行。是名般若八清。
次。仁者。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一切色有障。二者一切所限隔。三者遍知生心之所行。四者念前著。五者神足游行遍佛。六者一切漏而不非。七者集善根而散。八者如初誓善友生。是名神通八清。
次。仁者。知於智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苦智遍知五。二者集智永。三者智起竟不生。四者道智能有功德。五者因果智知事有相。六者定智了知我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三世。八者一切智智。般若波蜜於一切不入。是名智八清。
次。仁者。知伏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寂。二者外所行。三者不三界。四者起。五者察法其性生。六者察法有作者。七者察法本我。八者竟不起一切。是名伏八清。
次。仁者。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何等八。一者不污。二者多。三者成就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者不自高。七者诤。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清。
仁者。若菩住不放逸。不失三。何者三。所天禅定涅。
又解三道。何者三。所地道畜生道鬼道。
又不三苦之所逼迫。何者三。所生苦老苦死苦。
又永三畏。何者三。所不活畏名畏大威德畏。
又超出三有。何者三。所欲有色有色有。
又除三垢。何者三。所欲垢嗔恚垢愚垢。
又三。何者三。所戒心慧。
又得三清。何者三。所身清清意清。
又具足三所成福。何者三。所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
又能修三解。何者三。所空解相解。解。
又令三性永不。何者三。所佛性法性僧性。
仁者。不放逸行有如是力。是故汝等共修行。
次。仁者。菩所行六波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能除。何等三。自不布施。不欲他施。嗔能施者。自不持戒。不欲他持。嗔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嗔能忍者。自不精。不欲他精。嗔能精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嗔能修者。自智慧。不欲他有。嗔能有者。如是名菩六度一一有三障差。不放逸行之所除。
次仁者。菩所行六波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此三皆不放逸生。何等三。布施三者。一切能不求果回向菩提。持戒三者。重心敬授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柔和恕自他回向菩提。精三者。不善轭去想回向菩提。禅定三者。遍入定所攀回向菩提。般若三者。智光明。回向菩提。如是名菩六度一一三能成法。不放逸行之所生。
次仁者。一切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菩提分等所有善法。於佛上菩提。
何速成菩提分法。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不勤苦疾得。
何修耶。身所有。察所有。心所有。法所有。於一切法皆所得。如是名修四念。又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
何修。菩。察一切法本生得起有作者。如空。而未生不善法令不生故。心正住勤行精。一切法果。而生已生不善法欲令故。心正住勤行精。信解一切法空所有。而未生善法欲令生故。心正住勤行精知法本寂。而已生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故。心正住勤行精。是菩。察一切法。有所作能作者。相平等。是中有少法可得若生若。而常精修不。是名修正勤耳。又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
何修菩永欲。而不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法空所得。而化生勤行精。了知心如幻如化。而不具佛法成正心。知法依作不可取著。而所如理思惟。如是名修神足。又菩。以不放逸故。修五根疾得。何修。菩。依自力而有悟。不他然教化生。令其了知生深信。想亦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於境界念。而於其中不忘不愚。以智光了法。而正定寂然不。常安住平等法性。而翳障分。如是名修五根。又菩。以不放逸故。修五力疾得。
何修。菩。修信力。一切外不能。修精力。一切魔能沮。以修念力。不入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五。以智慧力。永不取於境界。是名修五力。又菩。以不放逸故。修七分疾得。何修耶。菩。於一切善法不忘失。是修念分。於起常察。是修法分。行菩提道永不退。是修精分。知法而足所希求。是修喜分。身心散之失。是修猗分。入空相解是修定分。於生起之心。是修分。是名修七分法。又菩。以不放逸故。修八道疾得。
何修。永於常故。名修正。於欲恚害故。名修正思惟。自他不平等故。名修正。於谄不相故。名修正命。於怯弱身心事故。名修正。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正勤。愚。名修正念。息分。名修正定。是名修八道分。仁者。我以如前所之。言菩住不放逸得成就三十七菩提分等一切善法。於佛上菩提。仁者。此不放逸菩。入於如是菩提分法已。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於一切法。都所。所故所言。所言故得入於竟寂。
何名竟寂。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有用。有用故不可安立。以之有不可安立。以有故。知即是竟寂。
是法。中有一二千天子。垢法眼清
善天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何名修行菩道。
文殊利菩言。天子。若菩不生死。而不生死所染。不住。而修功德。具修行六波蜜。而示辟支佛行。是名修行菩道。
次天子。若菩於空清。而善示境。亦不取於境。於相清。而善入相。亦不於相。於清。而善行三界。亦不著於界。於生清。而善生。亦不受生。所以者何。此伏心菩。了知一切法空所有。然以生於境界中而生著。以著故增。菩欲令著。而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於空相。生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道。
次天子。有往有。名修菩道。何名有往有。生心所欲。名之往。其所而法。名之。自入三昧名之往。令生得於三昧。名之。自行道名之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自得生忍名之往。令生皆得此忍。名之。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往。又令生而得出。名之。心寂名之往。常在生死教化生。名之。自勤察往之行。名之往。生如斯法。名之。修空相解。名之往。令生於三心故而法。名之。誓。名之往。其誓拯生。名之。菩提心坐道。名之往。具修菩所行之行。名之。是名菩往之道。
此法。中有菩五百人。皆得生法忍。
善天子。白文殊利菩言。大士。我曾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何等。於中法。
文殊利菩言。天子。於此上方十二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普如正等。在此土中演正法。
善天子言。大士。我心欲彼之世界及彼如。惟仁慈示我令。
文殊利菩。即入三昧。此三昧名垢光明。其身中放光。其光上十二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色光遍其。彼菩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如言。世尊。今此光明何所。
普佛言。善男子。於此下方。十二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迦牟尼如正等。今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名文殊利。住不退入垢光明三昧。於其身中放光。其光至十方量阿僧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是故今者有此光明。
彼菩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皆得娑婆世界迦牟尼佛。及文殊利菩。
普如。即於足下千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彼下方十二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菩以佛光明。莫不此娑婆世界及迦牟尼佛菩等。此土菩亦彼及普如菩。
普如。告菩言。娑婆世界大法。汝等能往彼受。
中有菩。名智炬。座而起。白言世尊。我今欲承佛神力往娑婆世界。惟如垂哀。
普如言。善男子。今正是疾往。
智炬菩。菩十人俱。敬普如。合掌恭敬右七匝。於彼。譬如士屈伸臂。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善住中文殊利菩之前。曲躬合掌。文殊利菩足。而作是言。大士。汝所舒光至於我。我世尊普如正等。垂我等此世界。大士事瞻仰法故。
欲色界天子。彼土菩已。作是言。善哉善哉。不可思。甚希有。甚希有。文殊利善大士。乃有如是神通化。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菩疾。
此文殊利菩。大宣妙法。中有七十二那由他天子。深生信解。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利菩。於兜率天所事。菩梵四天王等量天。及一切功德光明土菩。不起於坐。於天。一念之到於佛所。皆座起佛足。合掌恭敬右七匝。佛已。智炬菩。其同十人。前白佛言。世尊。普如致起居少病少安行不。
於世尊。如法慰菩已。普一切大。敕令坐。法莫不喜。
世尊。告言。汝等知。此文殊利童子。智炬菩。欲成熟量生。此神通化之事。此二丈夫。已能成就方便。於深理智慧才。已於量阿僧劫施作佛事。生故生於世。若有生得此二菩者。知得六根自在。永不入於魔境界。
智炬菩。及所同菩。入此土得世尊。法故生忍。既得忍已右於佛。敬足。之。此三千大千世界之震。是菩即於佛前。而不。臾之到本。
世尊。告老阿言。此法汝奉持。人。
阿言。唯世尊。此法何名之。何奉持。
佛言。此法。名文殊利所不思佛境界。如是奉持。
佛此已。善天子老阿。及一切世天人。阿修乾闼婆等。皆大喜。信受奉行。>
相关参考
人身得,佛法。 末法,生福薄。 明遇,正法求。 我等末世行人,遵佛教,以戒,行做,自他,荷佛家,住持正法。 佛法慈舟,正航。正知正,乃修佛法之前提,藉此因我等心每日集大德示、佛陀典,者共同
人身得,佛法。 末法,生福薄。 明遇,正法求。 我等末世行人,遵佛教,以戒,行做,自他,荷佛家,住持正法。 佛法慈舟,正航。正知正,乃修佛法之前提,藉此因我等心每日集大德示、佛陀典,者共同
>法之人。得三十二功德。何等三十二。法法。於法人。如父母。於生死中。如梁。所所未。已知。知已思惟。既思惟已。修行入。既修行已。能安住。安立他人。共彼思量。若得衰。其心不。未善根。能善根。思量增上令根熟
>法之人。得三十二功德。何等三十二。法法。於法人。如父母。於生死中。如梁。所所未。已知。知已思惟。既思惟已。修行入。既修行已。能安住。安立他人。共彼思量。若得衰。其心不。未善根。能善根。思量增上令根熟
>>>>>>>>>>[td=1,1,627]第一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盛。在此情下,嗔恚、、愚、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烈地。然我有了珍的人身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候些烈的心不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的感;
>>>>>>>>>>[td=1,1,627]第一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盛。在此情下,嗔恚、、愚、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烈地。然我有了珍的人身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候些烈的心不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的感;
阿佛:“世尊!我蒙如上慈悲教,心已悟真理,自知修佛法,能成就之道。但是,若是末法代一切生,修行佛道,建立道,如何界,才能合佛世尊清?” 佛告阿:“若是末世修之人,意建立道,先取雪山之中,吃食肥香
阿佛:“世尊!我蒙如上慈悲教,心已悟真理,自知修佛法,能成就之道。但是,若是末法代一切生,修行佛道,建立道,如何界,才能合佛世尊清?” 佛告阿:“若是末世修之人,意建立道,先取雪山之中,吃食肥香
第十五 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佛教尤其重生活中的修行,能在日常生活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早晨起床到夜晚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默止,都要效法佛菩,以慈悲
第十五 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佛教尤其重生活中的修行,能在日常生活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早晨起床到夜晚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默止,都要效法佛菩,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