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大乘理趣六波蜜多第七品(安忍品)

Posted 本性

篇首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大乘理趣六波蜜多第七品(安忍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乘理趣六波蜜多

  三藏般若奉诏

  安忍波蜜多品第七

  佛薄伽梵。如是戒波蜜多已。慈氏菩即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菩修行安忍波蜜多。何求而得。然此安忍有。若修行者功用如何。唯示我等

  佛薄伽梵。慈氏菩摩诃言。善哉善哉。汝今欲利益安一切生。能如是甚深趣。汝今谛善思念之。吾今汝分解。善男子知生死涅。悉皆平等以分。是名安忍波蜜多。次若有愚下狂生。辱者安忍受之。譬如醉象可禁制。以而伏之。嗔心醉象亦如是。以忍辱而制御之。令其伏名安忍波蜜多。次若有情。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叉。而侵害菩。唯安忍波蜜多能破彼。乃至八四千怨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之。非唯如是天魔大怨。乃至下微小怨。亦以安忍而伏之。是名安忍波蜜多。次譬如王子善王法。父王崩已次王位。以正法告四方。率土之悉皆奉行五正法。何五。一不生命二不行三欲邪行四不诳五不分外物。若王境有犯者。其王便第六分罪。偷邪行及以妄亦如是。何以故若法非法王根本。於罪於福第六一分皆於王。菩摩诃亦如是。心土大悲王。以五忍法宣布境。所打忿恚弄。如是五法皆安忍之。若犯者大重罪。次慈氏譬如夫欲植。引水故先理渠。功之次中遇山石。穿掘由於斯便止。菩摩诃不如是。於生死流大野中。欲穿智渠引甘露水。既修次遇嗔恚石方除遣。唯有安忍谛察而穿破之。次一切王大臣者居士。以璎珞而。佛法王大菩等。常以安忍璎珞而自身。若遇生非理欺。大悲安忍而救之。又此安忍刍刍尼而。范。以信念定慧而林。以戒枝。於此林嗔火起。焚戒枝由。以安忍雨而得除。在未一切苦永患。安忍者於世中。行住坐有安。於未世有耶。菩摩诃以安忍力而甲胄。彼造罪人旃荼。以嗔恚手妄想弓。放粗箭射安忍甲。而彼弓箭自然摧折。安忍甲胄一。其碎弓箭花。知菩如是修行。是名安忍波蜜多。次譬如世阿伽陀。能除自他一切毒病。菩亦忍伽陀。能治自他一切嗔恚毒病。是名安忍波蜜多。譬如世明月珠商主持行度大野。砂碛之中水。於夜月中持珠向月。以器承之水即出。商主之得度野。菩亦持此安忍明月珠。度於生死野碛中。智水之。於佛智月持忍辱珠。承佛法水菩之。出於生死至涅岸。次慈氏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依之得生。一切有情依之而住。安忍亦一切菩摩诃。於十地中修六波蜜多。依之生由斯而住。次如有梯高大。生登陟直至梵天。安忍之梯高大亦。菩登陟至天中天。次如巧像彩成就。安忍亦如是。功德成就。次譬如空起大密。降注洪雨瀑水泛。漂一切草木花果。入伽河至大海。菩亦心如空。能起一切大悲密。降大法雨安忍瀑流。漂一切嗔恚草木愚果。流入智河至涅清大海。次菩生死流苦。以安忍力代受之。量劫不倦。亦而取涅。次菩摩诃以安忍力。能一切目髓身肉手足。及身命心吝惜。凡夫智之怖。身毛皆何能之。菩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容貌端正。一切生之所。於大中常佛之所

>

我自己水,在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物,都有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它善的息,它得很善很美,是博士我做的。譬如比如我平常喝的杯水,你在水上「感恩」,「」字,水的量就特好,你要是相反的,我「我你」、「我恨你」,那水的量就特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生病。然後你就懂得什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道理。

在我得水有知,我用大悲咒水晶杯,就是大悲水。什候上去,一小以後你再喝,它就管用,你不念也系,水看,所以方法很好。

大悲咒水晶杯 敬加微信18680571807 期 全年流通

>

  次菩摩诃。安住忍力固不。如妙高山旋岚猛所不能。忍妙高山亦如是。嗔恚猛所不能。次一切外道因知。生邪心修苦行。裸形自五炙身投赴火。得生天不信正法。菩已起大悲心。示同苦行倍於彼。是外道尊敬菩以范。然後之示以正法。今彼邪徒住於正。有外道而作是言。此身有我住在心中。如大母指而障亦形相。唯天眼者方得之。而此眼根我侍者。眼既得已我知。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以此因若有生我者。人能之得生天上。忍受者死三。譬如多人同事一。若我共之。若不者人有罪。菩以安忍力。愍彼邪皆忍受之。以方便除彼邪。譬如雨彼草木。而能滋增成。菩安忍亦如是。薄伽梵而言

  如天欲雨出穴  聚土封作穴居

  父母不集成身  妄於中我

  相色力恃豪  智者谛如幻焰

  一念之作微  如象蹈封皆散

  息那速生  行住坐皆苦

  若了色身苦常  智人於此何著

  天梵住苦行者  毒能害

  有中咒解  常毒螫救

  善法易修悉  欲苦求

  智者之所成  如垢衣郁金染

  菩摩诃外道我法。汝所我在耶在外耶。前耶後去耶。汝言有者汝命不能救。既不能救明知我。譬如忠臣一心奉主。若在危主必救之。今既不能定知我。若有我者得自在。何乃被常耶。而生被常鬼苦所逼。肢分奄然而逝。若有我者得免之。既不免故知我。以是因汝外道。始奉事於我。造受苦。知此我少恩分。汝久事他汝而去。遂汝身付豺狼虎豹而啖食。然我汝余身。始捐汝等。若其量。在未亦如是。次汝若心即是神。我身僮。知此身即是我所。始受身量莫知其。如是身一我耶多我耶。若我多者即是常。以常故我不成。若我是一即常住。守一身不移去。以不住故一亦不成。由此因汝思察。多我一我不成。以是知心非是我。察身非我所亦非僮。身若我行住坐。生老病死我分。我未教敕相次而明不我。若我者生常生不老死。行住坐亦如是。改易非常定非我所。以此定知我我所。次知所我者汝之大怨。何以故汝於前世集善根。五欲果今世受。在造作。以力故付卒。若有我者何不相救。菩摩诃以安忍力於我我所鬼之中。救拔有情置正。我我所一切法本性空寂。是名菩修安忍波蜜多。次慈氏如有人。子故造作咒。令鬼不得侵害。菩亦用安忍咒生。嗔等怨能害。次慈氏譬如有人刺刺欲以皮遍覆大地。於上游行免有患。智者曰汝所求皮欲作何事。此人具如上因。智者诃咄哉愚人不如是。但以少皮用充革屣。足得行李不被。何用多皮覆於大地。凡夫生亦如是。遍造怨害。持刀欲大地怨家。菩之深生悲愍。但以安忍而革屣汝身心。何有怨持刀遍害。是名安忍波蜜多。譬如有人以毒言。菩之不卒暴而起嗔心。察之如是者是耶。受者是耶。彼此二身各十二。眼色耳。鼻嗅香舌味。身意知法。而是眼非是我。若非我者自他眼失耶。若有者治。如是察俱失。既失受而嗔恚耶。如是察乃至法亦如是。十二外更一物。者受者二俱是空。以此思惟嗔心息。若粗谛察。如是言何者是粗。粗二字生不同。粗非非粗。那生各不相待。二字尚多。以是察百千劫中。作是粗言不成辱。又察能之人及所法。二俱常那不住何有嗔耶。以是知去已未未至在不住。法既空我身亦。同彼常生不住。以不住故一切皆空。作是量怨一消。若此取相分。但名安忍不得名波蜜多。五我乃至十八界等。悉亦我如幻如化。平等本性空寂亦如是

  次慈氏。菩摩诃者生愍。如是之人嗔魔所持所覆作是。我今欲辟除此魔。善修忍陀尼不生嗔恨。令嗔恚及余害生。我若嗔者鬼魅我身。由此因於彼者。生大悲愍而安忍之。能如是但名安忍。若分是名曰波蜜多

  次慈氏。菩摩诃行安忍。若有人持利刀其手足。於是人生欣慰心善知想。如有人施已。我於今者得大福。於彼受者常恩德。傍人之皆生喜。菩亦割截者生大慰。除我罪施我法。由我故。受名失於人天解之受三苦。以是因我善友作我良伴。成我安忍波蜜多。我於彼人生敬重。乃至菩提不忘恩德。反生嗔。若起嗔恚是恩德。由是故倍生敬心作善想。能如是忍能忍。由於自他未亡分。但名安忍不得名波蜜多

  次菩住寂。而有人菩言。汝不取作淫欲行打治。菩摩诃而安忍之作是思惟。非他失是我宿世。曾於他打治。以我余殃招彼治。彼因害我趣。於是人生大悲愍。自思惟我今此心。畏地生安忍心。又欲自成忍波蜜。令割截者三。如是思惟深生愧。菩是已已。於割截者生愧心。善知想深生尊重。但名安忍非波蜜多。何以故由於自他有分故

  次菩了嗔恚法苦所因。知行安忍行根本。以是因而行安忍。但名安忍非波蜜多。何以故由於善生分故

  次菩五身五失。苦所集那常。五不三十六物。我我所一切皆空。外道邪身安。常住是清法有我我所。菩谛此五法。一切有情亦如是。既知是已。不嗔不喜。但名安忍非波蜜多

  次慈氏略菩安忍三十二。所是安忍不害是安忍。是安忍嗔是安忍。恨是安忍忿是安忍。诤是安忍不染欲境是安忍。能自他是安忍菩提心是安忍。分心是安忍不著生死是安忍。果是安忍身清是安忍。口意清是安忍固不退是安忍。言自在是安忍遍是安忍。自智是安忍彼意是安忍。修四梵行不禅生是安忍於人天得自在是安忍。相好是安忍梵音深妙是安忍。除是安忍悭垢是安忍。除嫉妒是安忍怨是安忍。近菩提分是安忍不善是安忍。寂是安忍佛法是安忍。慈氏如是三十二安忍波蜜多。菩修行能得生法忍。速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次慈氏何名安忍波蜜多。若人此如谷。若被打此身如像。若被嗔此心如幻化。若忿怒此心性。若得利此心自性伏不生喜。若失利此心善妙寂不生嗔恚。若遭此身如空不加。若遇自身性我慢而不高。若得心性本空寂不生忻慰。若被嫌本心性怖畏不生戚。若遇苦法性本逼迫不苦相。若受性常住不苦相。菩摩诃住安忍。如是八不能。何以故以菩提心住真相。於彼我法身故。次有不安事皆忍受之。欲降伏魔怨故。行一切行苦行。外道邪故。慈氏知我今略安忍波蜜多

  次慈氏若常彼我相。心得安忍非真忍。若法善不善相。心得安忍非真忍。若谛十二忍。於根恚相。而得安忍非真忍。若恚以倒忍真正。邪正忍。非真忍。次忍有理恚理。此取相忍非真忍

  次住八正忍八邪忍。道非道忍非真忍。次不法常我不苦忍。唯法常我生法忍。此相忍非真忍。次於空法忍不忍。相法忍有相不忍。法忍有不忍。行法忍有行不忍。法忍有不忍。善法忍非善不忍。出世法忍世不忍。法忍有不忍。漏法忍有漏不忍。涅法忍生死不忍。如是忍是治忍非究竟忍

  慈氏菩摩诃。白佛言世尊如是忍者既非究竟。何名曰究竟忍耶。唯如分解。薄伽梵告慈氏菩摩诃言。善男子真忍者。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本性皆空。即此空性一切法本性二故。一切法性空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以是知世法即是空。空即是世法。二法本性不相故。如是忍者名究竟忍。次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性即相性。相性即一切法。本性二故。一切法性本相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以是知一切法即相。相即一切法。二法本性不相故。如是忍者名究竟忍

  次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性即性。性即一切法性。本性二故。性一切法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是以知一切法即。即一切法。二法本性不相故。如是忍者名究竟忍

  次以正智慧了一切行性即行性。此行性一切行性。本性二故。一切行性行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次以正智慧了性即性。性性。本性二故。性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次以正智慧了一切善性即不善性。不善性即一切善性。本性二故。善性不善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次以正智慧了出世法性即世法性。世法性即出世法性。本性二故。出世法性世法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次以正智慧了失性即失性。失性即失性。本性二故。失性失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次以正智慧了漏法性即有漏法性。有漏法性即漏法性。本性二故。漏法性有漏法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次以正智慧了涅性即生死性。生死性即涅性。本性二故涅性生死性正智本性清二二分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佛告慈氏如是真究竟安忍。於一切法非自非他非有非。非生非不生非非不。此忍者名真究竟生法忍。是名安忍波蜜多。佛此安忍波蜜多。慈氏菩而上首。量大菩摩诃及此大。口同音薄伽梵言。善哉善哉希有善逝甚奇世尊。即以量珍妙供具而供之。所妙香瞻卜。花香香香末香。花衣服缯彩幢幡。空中以供。音而。歌如。是生佛此安忍波蜜多。不不不怖不畏。悉得如真法忍。所散香花供。在空中遍三千大千世界

  薄伽梵告慈氏菩摩诃言。善男子汝安置如是花香衣服乃至幡。慈氏菩摩诃。白佛言世尊。我已安置如是香花衣服。各各置在菩等天。本身之中而所。慈氏菩是已。即入一切色身三昧。入是定已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遍空花香。衣服缯彩乃至幡。以定力故悉入慈氏之中不相障。而供具亦不小。菩之身亦不大

  藏菩摩诃。慈氏菩摩诃言。善男子此三昧名字何等。住此定中能令如是供具悉入[/(刀*ㄚ*(留-刀-田))/肉]中。汝身不增物不。慈氏菩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入一切色身三昧。藏菩言。大士此三昧神境界其事何。慈氏菩言。仁者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入我[ /(刀*ㄚ*(留-刀-田))/肉]。我身不增彼像不。何以故法性如是。中或有菩天鬼神人非人等作是念。我等欲是三昧境界神不知何。薄伽梵。知菩天大心之所念。告慈氏菩摩诃言。善男子汝此三昧神令同知。慈氏菩久已修如是三昧。善得熟障。令菩他方大。及在此刍僧及佛世尊。一切悉入慈氏身中。而有情亦怖。得未曾有身心安。譬如方量阿僧企耶世界。有世界名璎珞。而彼生所受用物。皆以珍而受快。而此身中天人大所受快。如彼世界等有。此大皆悉了知在慈氏身都障

  慈氏菩神力。大及佛世尊。各本座俨然而住。是大一切有情。都不知有往相

  藏菩白慈氏菩言。希有大士此三摩地神之事。得未曾有昔所未。慈氏菩言仁者。非但此一切大入我身中。以三千大千世界妙高山。及十山大山大海江河日月星辰天尊神。五趣四生人非人等。悉身中亦妨。我身不增彼亦。是生亦不知有往相。法性如是此耶。薄伽梵此安忍波蜜多及大神。中有七十六那庾多人天。皆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三二千菩皆得生法忍。佛告慈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此安忍波蜜多名能生信心。是人定不地鬼趣傍生。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永退。我今是安忍波蜜多。究竟利益安一切生

  大乘理趣六波蜜多卷第六

 

相关参考

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七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七】  三藏沙般若奉诏  波蜜多品第八  勒菩摩诃白佛言。世尊。以何因。殷勤住阿若修菩行。而不住於余修菩行。如一在鹫山。菩法要而作是言。菩或止淫女家。近屠者示教利喜。方便益生。妙

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七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七】  三藏沙般若奉诏  波蜜多品第八  勒菩摩诃白佛言。世尊。以何因。殷勤住阿若修菩行。而不住於余修菩行。如一在鹫山。菩法要而作是言。菩或止淫女家。近屠者示教利喜。方便益生。妙

佛教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意思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意思?六度是佛教的教之一,又事究竟、到彼岸、度,度;音波蜜、波蜜多、播弭多;梵六波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音》卷十二:“波蜜者,是外,此翻度,亦名到彼岸。”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

佛教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意思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意思?六度是佛教的教之一,又事究竟、到彼岸、度,度;音波蜜、波蜜多、播弭多;梵六波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音》卷十二:“波蜜者,是外,此翻度,亦名到彼岸。”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

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

 【忍辱】>  梵ks!a^nti,巴利khanti,西藏bzod-pa。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即令心安,堪忍外在之侮辱、害等,亦即凡加身心之苦、苦痛,皆

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

 【忍辱】>  梵ks!a^nti,巴利khanti,西藏bzod-pa。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即令心安,堪忍外在之侮辱、害等,亦即凡加身心之苦、苦痛,皆

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

 【忍辱】>  梵ks!a^nti,巴利khanti,西藏bzod-pa。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即令心安,堪忍外在之侮辱、害等,亦即凡加身心之苦、苦痛,皆

佛教 仁王般若波蜜多

《仁王般若波蜜多》《仁王般若波蜜多》,又《仁王》、《新仁王》、《仁王》。二卷。唐代不空(705-774)三藏。我四大翻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子人,唐玄宗元八年(720)抵洛。天五年(746)玄

佛教 仁王般若波蜜多

《仁王般若波蜜多》《仁王般若波蜜多》,又《仁王》、《新仁王》、《仁王》。二卷。唐代不空(705-774)三藏。我四大翻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子人,唐玄宗元八年(720)抵洛。天五年(746)玄

佛教 佛了般若波蜜多一卷

  [第986部第62一卷]第0986部~佛了般若波蜜多一卷  宋北印度三藏沙施  佛了般若波蜜多  世尊。告尊者利子言。汝今知。有菩摩诃欲修般若波蜜多相行者。於法如了知有所作一切相。是尊者利子。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