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林言范

Posted 住持

篇首语: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佛教林言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佛  二、退  三、警策格言

  四、佛典故  五、信  六、用文件

  前 言

  言是一,用得,人系和,人生旅途平多彩;表不,容易引起和,人又不利己。其,中原之邦,在三五常的理范之下,幼有序,退亦不乖舛。不,著代的,在民主自由的浪潮下,多人已不太「」,常常率性口而出,其合,不懂分寸,粗莽之言表,常令人咋舌!所以:「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退,是愚人。」

  佛教僧有著特的和制度,入中之後,・道安大制定了中佛教第一部僧制,也是清的《僧尼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立《百丈清》,於是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言表上,可依循的范。

  中的僧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事,各司其,使得寺作化、系化;又定各修持行、日用范等,使得僧具足威,心不放逸,身不矩。尤其立住持一,薰修,理寺,林模於焉建立。可惜《百丈清》一代更迭,今已散佚。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奉敕重新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生活而制定的清之下,千百年,佛中人以典雅的林言待人接物,一直持僧的清和。但是著代,佛教在中,林言乎失,而在台之新出家者更不谙此言和。

  佛教,是一很的修行。菩常以布施、、利行、同事之「四法」度,的即是以慈悲、柔、正知正的言,者心生喜而契入佛道。佛言的,不在花言巧,能言善道,而在句句皆出者、平易、的胸,句句都包含人的尊重。

  如在上,一般人出家人的呼有「上人」、「父」、「禅」、「律」……或以其呼,如「香」、「知客」、「察」等,在家人也以「大德」、「居士」、「兄」、「姐」等呼。方置於「大」、「」、「上」、「父」的地位,即是推崇尊敬的表。另外,大相的一套言,如「老慈悲示」、「弟子愧」、「大原」、「迎法座光,弟子(或僧)在此接了」……,都是林和合诤的言。

  了重佛教的林言及各行事范,本篇文佛、退、警策格言、佛典故、信、用文件等面向述。期望些用的容,能所有僧更加平安和及隆固,也期待能而用至一般社,如此更能裨益人的和社的安泰。

  一、 佛

  「」是一,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常代表著,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系佛常理的功用,中更透露出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和尚者,要在六和僧中奉行六和敬,成一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後,法弟任住持者,其被「退居和尚」,弟子、法子任者,被「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中文乃「教」之。授三大戒,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黎」、「教授阿黎」等三及七尊登盟,以及「堂和尚」、「引法」等人共成佛事。阿黎意即「范」,可以范我身心,人正道者,故又「」。

  出家者,除了受戒父之外,有依止父、剃度父。「父」在林中也是的通,例如知客父、察父、家父等,甚至代信徒通所有出家父或法。

  「法」者,「以法,以法人」之。在大乘八宗之中,研修律藏有成者,「律」,例如:道宣律、僧佑律等;研究藏或造以佛法者,「」,例如世、、著等;修坐禅者,「禅」,如大惠能禅、祖道一禅、玄禅等。一宗一派之人,「祖」;承其教法之人,「列祖」;山建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山」,一般「山大」。

  「大」者,在社上通用,凡家、出者即可之。例如大千大、君璧大。大上比丘尼也大,大有「菩」之,菩又「大士」,例如音大士、普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法;只要心,即可「大士」。去大林,凡院、堂主以上即大士。

  憨山大、太大、慈航菩都曾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我菩。」菩依悟解深也有不同的位,他初菩提心始,累修行的功德,以至於佛果,其五十二位(亦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七位之),是十信位、十住位……或十地位,有位不同,但都是菩。如同小生、中生、大生,程度有差距但都是生。

  在家居士也可以「上人」,例如《摩》中文殊菩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於或德兼者,均可尊「上人」,或「大德」、「仁者」、「者」;唯「老」限於戒德具尊的出家始得之,如老利弗、老目犍,及其它十大弟子、十八、佛陀法常的千二百五十人等,皆可「老」。出家受戒十年以下「下座」,十年以上「中座」,二十年以上「上座」。上座者,即可「老」。

  在印度佛教律中,男比丘「大德僧」;女比丘尼「大姐僧」。中於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兼,可一表的高僧「」,含有一民之、帝王之等意,如玉琳、悟等。在寺院中,全心佛教奉而未婚的在家女,「姑」;未行剃染而服作的在家男,「人」,或「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可互「居士」、「兄」、「姐」;出家亦可互「兄」,或「道兄」、「戒兄」、「兄」、「法兄」等。人呼自己的父「家」,尊他人之「令」,自己「僧」、「人」、「末」,或「弟子」等。

  二、 退

  僧大,了僧人能身心束及方便管理,而制定了密的制度。《僧尼范》、《百丈清》、《敕修百丈清》之後,朝也有其它清,如中峰明本禅的《幻住庵清》、明代道盛禅的《昌清》,近代有《金山江天禅寺》、《高寺》、《佛光山禅堂》等。些各寺院作而略有差,但大上,皆遵循古制,依《百丈清》范本而制。

  清是僧健全的圭臬,也是僧言止、日常修行的范,限於篇幅,列一般常用的制和言,供者考。

  (一)

  去佛僧人了求法悟道,四,道。些水僧(也行僧)大都以寺院作禅之地。如同在的校有招生、考、入之程序,僧也有入寺寺及住宿的「」矩。

  「」要有,「」即指衣(枕、棉被、三衣、具、陀十八物等),「搭」或「」,搭,指衣;,指杖。依矩,水僧到某寺院住,其身的杖在壁上,在《祖庭事苑》卷八:

  西域比丘,行必持,有二十五威,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故。

  不著代的,後寺院中的「」已衣、杖的形式,而是指到寺院住之意。

  《百丈清》道:「禀,慕有道尊宿,依求搭。」意思是要出去游,首先向自己的寺院提出申,同意後方可外出游。到了欲的寺院,先拜知客,然後到堂司(那)那,等那把禅堂座位送,定後,再侍者告示住持,同意後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一般林人往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事物)後,即完成程序。

  在程中,也有一套的言。如知客把者迎入屋,熟悉林矩者即:

  「即日恭惟知、尊、禅,尊候起居多福。久道,奉瞻,下情不感激之至。」

  知客回答:「山多幸,特荷,任迎。」

  想拜住持,可跟侍者:「某等特拜和尚,敢侍者通覆。」展具拜和尚言:「某等久道,此日拜尊,下情不喜之至。」或言:「生死事大,常迅速,久道,特依附,伏望慈悲收。」然後一拜言:「和尚搭。」

  如此典雅有貌的林言,假使用得,相信一一往中,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另外,如果是想天,就:「打常住。」想留下,:「近常住。」後,要依寺院的矩安。去受戒者,都要,的程序明如下:

  1.先至客堂,人往凳子坐,衣放在西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料,之後通知知客。

  3.知客穿著大袍由房出,到口看一看可有衣,後即走回椅子,此人要警起身,向上言:「知客父!」知客答:「!」僧即,知客坐下,僧也之坐下。

  4.知客:「何?」「上下何名?」「作什?」此不可以答上○下○,要直自己名○○。若是要期留下,即言:「近常住。」若短期日,即言:「打常住。」

  5.知客戒牒。(有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

  6.送言:「知客父。」

  由茶房、侍者至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在此者先佛三拜,:「寮元父。」然後,寮元喊:「送知客父回寮。」此人要向前二、三步送至,目送知客,直至不身影才,再寮元父的吩咐,交待事及日行程。

  7.若是近常住者,寮元其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清矩。表秀者,往往半年後即由清升做,成事,若是一般行者,就不一定要禅堂。

  在林,也表「人」,除了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不接受水僧,「止」。自己左右的位,「」。寺院而他去,「起」或「抽」。僧後,日久知其行履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安」。拜他人的住,「看」。若犯戒被出,「」。偷偷地常住,「溜」。提供僧住宿,「」。限制接引僧投宿,「海」。安排僧住宿,「送」或「」。

  (二)

  林的任期制度,於人才的成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期尾」(林事的分期、期尾。期指七月十六日,於大;期尾指正月十六日,於小),凡任期者,必分向大和尚或客堂,大和尚邀全山老安排後,完成「」的新任命。

  即指任期了要或再任一期;是於期、期尾的人事,因任期,要向住持。有二:1.到期(任期之做完,要)。2.到期,可以,但常住欣肯定,要其再留任,也。

  古代林,凡系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四十八」事。四十八又分序、列二;序有,列有有。序,代表的是道德、、位,大都是老成持重,於道德修行者任,然有名、有,但,譬如的上、上校等;列,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譬如、司令等,握有。

  ,任期的序者向方丈和尚,列者向客堂。因此去林中,每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在堂禀告宣布:「各位老上座,各位事父,人有打位的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依祖向住持。……」後,於初九、初十,大和尚邀全山老召,分序、列者,老通,送至客堂,客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者吃,委任其下一期原有的,亦即不。未者,大和尚安排新後,大和尚也期新任者聚餐。在此期,十五或十六日,客堂牌:「奉和尚命,○○法堂主兼副寺;○○法充任某事……」,牌以後,天交接,次日上任。就叫做「」。

  依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事、庶之)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拜道:「某等乍入林,事生疏,蒙提拔,下情不恐之至。」事後,堂司行者(那之下,掌之役僧)也高呼:「大新知事。」大一拜之後,又呼道:「新知事大。」

  出家僧,大多抱持法而的心,任何,只求心力奉常住,因此,或上或下的,都能以平常心之,而在和平的式中重完成。

  (三)普茶

  林逢春期,或特定法活之後,住持和尚慰住的辛,行「普茶」式(如今日之茶),大喝茶、吃心。各寺院普茶的、地、形式稍有差。在《金山》道:

  那上殿,命一位在堂照,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炭。大的普茶,皆好。普佛下殿,那在殿:「外寮,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到,那先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引磬,迎和尚堂,至座。那:「大和尚。」尚:「不。」事人散茶。待至吃,那招呼:「大送和尚回方丈。」尚:「免。」那又:「外寮手巾取出,吃不了的心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大法的「普」;全寺大心力、共同的「普」(今俗「出坡」);上供的「普供」,後的「普回向」;用於消、作、喜的延生普佛;用於往生、超、冥的亡普佛,「普佛」是三世一切佛普遍恭敬、普遍、普遍。佛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自我修持或度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遍十方,三,遍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林,巡寮是指住持巡山寮,以谘老病,寮房的缺失等。其起是:佛陀在世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僧房:1.念弟子著於有事;2.念弟子著於俗;3.念弟子著於睡眠;4.探病僧;5.令年少比丘到佛陀的威庠序,心生喜。

  後中林恪遵佛制,也立下巡寮制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房、大寮等各位巡,藉此境及人事物等。去林巡寮,也相於拜各寺,大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巡寮,即各位的巡示告;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父及老假、。

  (五)座法

  林中,大和尚山就,或逢日典,乃至平日大法,都座。依法,座和上堂同,在《敕修百丈清・上堂》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行上堂式。侍者於前一天晚上向住持禀告:「晨祝,上堂。」座前,序事著僧,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然後分列整站立。侍者再住持座,上法座,拈香祝之後,坐下大法。

  百丈禅:「上堂座,主事、徒立聆。」所以按照法的矩,法者站著法,以示法的尊崇。此,《祖庭事苑》卷八「上堂」明,由於禅「不立文字,心印,直指人心,性成佛。所接者俾於一言之下生,所聚之非久而,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三大戒

  三大戒是中佛教特有的授戒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入中戒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於白寺出《僧只律戒本》後,中才始依律戒。

  根中佛教的,出家者必受足三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授沙(尼)戒前之戒忏悔,有堂集法、通二法、戒法、衣法、露罪忏悔法、呈罪量法等。二授比丘(尼)戒前之戒忏悔,有明法、戒法、通白二法、教衣法、戒忏悔法等。三授菩戒前之戒忏悔,有通白二法、戒法、示苦行法等。

  初戒式,於法堂或其它所行。受戒之集,待新戒集法堂,戒道:「僧集否?」引答:「已集。」再:「和合否?」答曰:「和合。」戒接著:「僧今和合,何所作?」引回答:「行者剃受戒。」戒於是:「可。」

  然後,由引班首前往引三和尚。新戒示,戒和尚即受十戒意,行三羯磨;次沙十戒戒相(沙尼亦同)。一一道:「形能持否?」大答:「依教奉行。」初式完成。

  二戒式,於戒行,即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集新戒於法堂,迎戒入戒。十和尚(三七)入拈香佛後,登就座。戒和尚依律命羯磨作白羯磨,接著差教授下沙衣名相,次第十三重及十六遮,以定是否允加入僧;此戒律程序上之,上正式受戒,再此一一重一次。,戒和尚即明授戒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表法)式,沙(尼)授比丘(尼)戒。受了具足戒,戒和尚再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尼)格。

  三戒式,一般多就佛殿行,若新戒多,於丹墀中行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奉本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奉尊十方佛、羯磨文殊菩、教授勒菩及十方菩位。右上高座候所菩戒法。受戒集新戒於佛殿,入式二大致相同。一般於受菩戒之前,和尚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示後,即每人燃香於,或三炷,或九炷,或十二炷,香疤。其後,菩戒三聚戒(即菩戒法):律戒、善法戒、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黎同音作梵。之後,受戒者奉迦如得戒和尚,文殊利菩羯磨阿黎,勒菩教授阿黎,十方一切如尊。之教大忏悔三世罪及十四大。最後依《梵》宣菩十重四十八(若授在家菩,六重二十八)戒相,授受答之方式授比丘戒略同。式後,戒作下座,新戒堂,三束。戒期完,由戒寺院戒牒及同戒。

  在三大戒中,戒、忏摩到正授,受戒者、引及三和尚,於每一段行的白言,都重、文雅和得。如受戒者一始拜引,引求受戒法,沙首代表言:

  「我某甲等,今者心,志求戒。但情久蔽,向由。惟引,不倦人,曲垂引。」

  向和尚戒,引言:「所有乞戒言,汝自白。」

  沙首即:

  「人身得,中生;佛道遇,戒法逢。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光明幢,梵。接引凡流,僧。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恩德。」

  再如和尚示:

  「沙、沙尼,汝等既心,……各谛,夫采如意珠而入海,……此深心奉,是名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大答:「依教奉行。」和尚:「既能依教奉行,……如我所,即奉行。」

  整戒程,一始的「迎三和尚」,到最後「恭送三和尚回寮」,即是在如此穆的佛事中,受戒者得清戒。

  (七)殿堂呼班

  於某些或合,有住持、那或察呼班,大如法的行。如:

  1.除夕

  大於「延生普佛」束,三拜、起具、、分班(面站)。

  ・住持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

  (2)向山大(或父上人),、展具(一字具即可),三拜(大一拜,起具、)。

  注:若父在,最後呼:恭送父上人。

  ・那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展具(一字具即可),三拜(若住持一拜或,大答阿陀佛),起具、。

  (3)恭送和尚(住持)。

  2.正月初一拜年

  早束,佛三拜,起具、、分班(面站)。

  ・住持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

  (2)向山大(或父上人)拜年,、展具(一字具即可),三拜(大一拜,起具、)。

  ・那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拜年(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展具(住持不展具,大一字具即可),三拜(若住持一拜,大答阿陀佛),起具、、分班。

  (3)大互相拜年,一起向上排班,、展具(一字具即可)。

  普三拜(互相拜三拜),起具、、分班。

  3.迎送大德

  ・接

  大集於大殿,佛三拜後,面站。大德入大殿,那呼:大一起向上排班,○○大和尚(或○○大法)接,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

  ・送

  大集於大殿,佛三拜後,面站。大德入大殿,那呼:大一起向上排班,○○大和尚(或○○大和尚)送,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

  4.寺院

  ・假

  (1)由班首司引磬。

  (2)大入殿堂,西排好班(面站)。

  (3)恭住持到殿。

  察(或代表者)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佛三拜。

  (2)向某某道(堂、禅中心……)住持及常住大座,三拜(若住持一拜,大答阿陀佛),。

  (3)恭住持○○法示(大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住持慈悲示,三拜(一拜或),分班(面站)。

  ・告假

  察(或代表者)呼:

  (1)大一起向上排班,佛三拜。

  (2)向住持及常住大告假,三拜(一拜,)。

  (3)恭住持○○法示(大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住持慈悲示,三拜(一拜或),,分班(面站)。

  注:若住持有要示,大告假完,即可。

  (八)日常修行

  修行不只是、拜佛、念佛、禅坐,如惠能大所言:「於念念中自本性清,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下,每一念都清、慈悲,即佛道不。《尼日用》,修行者清晨起床到夜晚睡的每一刻、每一作,如何自己保持正念,大菩提心,皆有明的言。摘,作修心性之提。

  修行者不能惰放逸,睡晏起,一早醒,心中即念:「睡眠始寤,生,一切智,周十方。」

  寺院晨昏,叩者前於前至合掌,道:「此超法界,幽悉皆,清通,一切生成正。」者念:「,;智能,菩提生;地,出火坑;成佛,度生。」

  衣物蔽,使我免同禽之,菩提善根念佛性亦如是,因此穿衣服念道:「整衣束,生,束善根,不令散失。」

  小亦是生命,行走地上,免意中踩。可於心中默念:「若於足,生,出生死海,具善法。」

  上房三指,一面的人知道,二恐有之鬼,他避。排除物才能常保身健康,心中的污呢?因此念道:「大小便,生,,蠲除罪法。」

  洗手念:「以水盥掌,生,得清手,受持佛法。」

  洗:「以水洗面,生,得法,永垢染。」

  吃:「佛一粒米,大如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

  刷牙:「嚼枝,生,其心,噬。」

  漱口:「漱口心,吻水百花香,三清,同佛往西方。」

  睡前先面西佛、念佛,再念道:「以息,生,身得安,心。」

  有,寺院堂吃,前唱「供偈」,以至之心眼前食物先奉佛菩,接著那唱「僧跋」:「佛制比丘,食存五,散心,信施消,大磬,各正念。」提醒大一心受食,大答「阿陀佛」,表示依教奉行。

  如有主供,於唱「供偈」,由知客主至堂,先至佛前佛三拜,跪下,俟「供偈」束,知客即唱道:「今有本寺法信徒○○……,上堂大一堂供。」唱完,大答「阿陀佛」,主起身三拜,然後位一起用餐。

  前作「五想」:「一、功多少,量彼。二、忖己德行,全缺供。三、防心,等宗。四、正事良,形枯。五、成道,受此食。」每餐前都能作此五想,抱持著感恩心、愧心、喜心、平等心、精心受食,即是一大修行。始用餐先吃三口,一一默念:「一切,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後唱「偈」,此的功德回向布施者,祈他幸福安。

  中林,方丈和尚在堂向大宣表白,「表堂」。亦指察於堂、佛堂某事宣,其表堂言如:「老慈悲,大注意,人表堂一件事,今天午,行堂叫香延三分(或打破碗……),後自行至大殿跪香(或忏悔)半小」等等。

  堂用餐含深的修行,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制,僧俗二,三餐都是在居一起堂用餐。

  由上可知,佛搬柴、水、穿衣、吃、睡,非修行,也皆可以修行!

  三、警策格言

  自古以,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去中大的四大名山、四大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在些林道中,不但年有老少、有高低、年有深,甚至有智愚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的生活中,流了一些林,些能作警策的格言,也能我了解林的情形。列如下:

  (一) 要受山戒,扁子身;打了上堂,吃的臭菜;

  出了油,蹲在黑地拜;要受山戒,必要忍耐。

  去,山是全戒道,出家僧有三分之二皆受山戒,每年戒次,每三年一千二百人的戒期。由首打油,不看出戒子在林中求受戒法的心。

  (二) 金山腿子高香,常州天好供,

  焦山包子三江,上海海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高寺、天寺同三大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柔耐久的腿子;高寺坐香最;天寺供最富;晚香禅坐的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寺的矩最散漫。

  是短短句,道破各道的宗,可作僧的考。

  (三)衣二斤半,洗把半。吃四句偈,堂五想。

  道者所有的衣物,加起只不二斤半重;洗所使用的水,好可以弄次,可。吃前要合掌念四句偈,且食存五,表示修道者是道修才接受供,是受食的度及修持。

  不,以代人的生活,「衣斤半」已是不可能,因此我自一首供考:「衣十公斤,褂各一套,洗把半,毛巾只一,鞋各一,枝是牙刷,粉一小包。行李越是少,人越易了。」

  (四)有理三扁,理扁三。

  以情有情,以理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死,汝法身活」的方式接引僧。故在林是非的前提下,必承受三扁、扁三的洗。

  (五)把眼睛收起!

  在林求,察老生好奇的西望,喝斥著「把眼睛收起!」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迷惑,注於心的用功。

  (六)生姜在上,皂角生在地下。

  生姜是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上的。反,是初和尚的示全件的接受、,因初者尚未具有「疑」的件,凡事先「信服」做起,待成候,自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七) 未供先三棒,私造食九。

  五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消。

  食物有供佛之前就先偷,挨三棒;私自煮西吃,要打九;明林生活的格。平吃做五想,能如此,即使是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消受。

  (八) 吃成,思不易;

  事後,唯恐局者迷。

  每一,都是夫耕作、工人制造、商人,同要合水份、土壤、光、空等宇宙所有的因、力量,才能成菜我充填,吃,怎能不感恩忏悔呢?「口出」,平言、莫他非,以免引,懊悔不及。

  (九)佛一粒米,大如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

  一粒米是集多因所成,其功德大如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於道,否信施消,生恐作牛作。

  (十)大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罪汝身。

  禅堂中修行的矩、法,都靠那,故言大慧命所系;那必好好,倘若行不力,就是那的了。

  (十一)生死事大,常迅速;珍惜光,不待人。

  句大都在禅的板上,警惕禅者要珍惜光,精道。

  (十二)堂口之,只准半口。

  「半口」在佛殿、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察各一口,香殿主半口,意即小。堂,大和尚、察各一口,行堂半口,意即行堂若公所需,言要,且只能短一、二句。禅堂,主七和尚、那各一口,半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那示所需,也小,不可干他人。

  林殿堂是非常穆的,不能有言,除了「半口」外,其余皆不可意言,如此,不但彰林,是非,同也清僧,成就道。

  (十三)五堂功,板全。海集,道播。

  五堂功不缺,板全的道,始「林」,也才能求道者慕。

  四、佛典故

  俗:「世好佛。」佛教不理幽微深,佛中的用字遣更是美人。根,佛教入中後,共中增添了三五千多新,不富了中的文涵,日常生活中常的多用也都是佛教的言名相演而。如:

  三生有幸 引用自前身和尚的牧童到李源所唱的偈子:「三生石上精魂,月吟莫要,愧情人相,此身性常存。」三生指前生、今生、生,用比喻得的好。

  天花 出自《心地》:「六欲天供,天花遍空。」根,佛陀法,是感天以香花供,因此原意是指法生,有有色,後人指言妄,不切。

  十不赦 十指身、口、意所造的十,身有、、邪淫;口有妄、口、舌、绮;意有、、。造此十,三道的苦,罪重。中古代刑法也有反、不孝、不、等十重罪,不在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及故犯者不赦。」故有十不赦之,表示罪大,不可恕。

  水到渠成 《景德》卷十二,有僧仰山南塔光禅:「文殊是七佛,文殊有否?」禅答:「遇即有。」又:「如何是文殊?」光禅拂子示之。……僧又:「如何是妙用一句?」禅回答:「水到渠成。」比喻因成熟,事情自能成功。

  作自 出《妙法念》:「果善不善,所作受定,自作自,如等。」後以作自比喻自己事不慎,反陷自己於困境。

  才 出《》:「若能知法永不,得才障。」才原指佛菩法能理通,言,方便善巧,毫,後引申能言善。

  味同嚼 出《楞》卷四,佛陀自:「我欲心,汝行事,於,味同嚼。」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今人用比喻文章或容枯燥乏味,了情趣。

  盲人摸象 此出自《涅》卷三十,有一王位盲人用手摸象,然後他象的相。「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茯根;其耳者,言象如箕;其者,言象如石;其鼻者,言象如杵;其者,言象如木……其尾者言象如……。」今用比喻隘,事情只有片面了解,不能明了全。

  空中 出自《百喻》,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地下二,只要最上面第三的譬喻,告弟子修行非一蹴可,先打好厚的基,今人以此形容幻的事情或想。

  石 全句「生公法,石。」《佛祖》卷三十六,末年道生法於州虎丘山聚石徒,到提亦可成佛,群石皆同,今人以此比喻感化力量之深。

  灰土 原「灰土面」,出自《碧》第四十三:「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目霄;若出世,便灰土面。目霄,即是仞峰;灰土面,即是垂手事。有灰土面,即在仞峰;有仞峰,即是灰土面。其入廛垂手孤峰立一般,源了性差智……。」禅宗提倡「任」、「修修」,生活是佛法。灰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今指蓬垢面的相。

  牛琴 《弘明集》卷一道:「譬盲者五色,者奏五音也。巧,不能之琴;狐貉,不能之人。公明牛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不合其耳矣。」比喻法不根,不到效果。

  水船高 又作,水起,船就跟著浮高。此出自《碧》第二十九:「水船高,泥多佛大。」表示修行功行愈深,成就愈大。比喻事物著其借基的提升而升高。

  有口皆碑 出自《》卷二十二:「君不用镌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意思是人人美,便成了一座形的碑。

  三六臂 佛上所的天神、阿修,往往有相。如《景德》卷十三言:「三六臂天地,忿怒那吒帝锺。」後人以此形容神通大,本非凡。

  同床 源自《》卷三十:「山僧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本指各人修行的境界不同,後喻貌合神。

  水推舟 《》卷七道:「用自然不心力,到作水放船。」著水流的方向推船,原譬喻生根法,今指某形而、事。

  刀直入 《景德》卷九,有僧沩山佑禅:「悟之人更有修否?」佑回答:「……若也刀直入,凡情,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禅者大都直截痛快,常用譬喻做事直接了,不兜圈子。

  花 出自《五元》:「花,雄生卵,七十二年,。」比喻非常罕或的事情。

  人 出《要》:「人面前,不得。」意指佛法深,不能愚人便,免其解著。後比喻事情之荒、不可相信。

  心心相印 《檗禅心法要》:「自如付法迦以,以心印心,心心不……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佛祖代通》卷十六亦:「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知光明受用而已。」本指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後指情情投意合。

  其它如:心花怒放、森象、神通大、河吼、井中月、劫後余生、造、拖泥水、隔靴搔、虎蛇尾、引玉、作心、回光返照、心神、逍自在……,都是源自佛教的常用成。

  此外,反映俗民情,表露社百的中俗中,也充了厚的佛教思想,例如:佛要金,人要衣;家家世音,陀佛;平不香,抱佛;事不登三殿;不死的,不死的僧;善有善,有,不是不,辰未到;善到有,只早;恻之心非人,慈悲之心非佛;若不人行方便,念陀是空;既佛下,都是有人;不死病,佛度有人;如人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回是岸;若知牢苦,便菩提心等。些民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社生了移默化,移易俗的效果。

  五、信

  科技文明日新月,人的通透、真或的送,既方便又快捷,信的往彷佛有被些新科技物取代的。事上,信未著文明的演而被淘汰,因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信表,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信系,多不便直接述的事情,利用信表,婉切;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值。

  信的目的在事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用字宜力求明晰,尤了解套用句及酬的含,使字行自然流露出真的情感。以下就信的、要、信的摺法和信封的等基本常及注意事,一一明。

  (一)信的及要

  信的包括三部分:前文、正文、後文。

  1.前文:包括、提、事敬、起首酬。

  (1):寄信人在信的端受信人的呼,即。要切合收信人寄信人方的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用。如「父大人」、「意公吾」。

  (2)提:接在下,是表示受信人的貌,以及求查的意思,又敬或知照敬。如「膝下」、「尊前」。

  (3)事敬:接在提下,作正文的,多不用。如「敬禀者」、「敬者」。

  (4)起首酬:切合受信人寄信人之的系及情景,表出真的情感,恰生。如「叩慈,保孺慕」。

  2.正文:是信的主旨所在,不能忽草率,凡事、理、情,必文字通,次分明,具扼要地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表方知悉,才算到信的目的。

  若信件容含糊其,不知所,易人生解。

  3.後文:包括尾酬、尾敬、署名、署名之敬、日期等。

  (1)尾酬:是信尾的酬,不外含有候覆、盼、致歉、保重之的。套用些句,合受信人寄信人之的系。用得宜,可增添信的力量,不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2)尾敬:作束上文的敬。尾敬可分部分,一敬,如「此」、「此」、「端此」、「草此」之,敬如用申自己的情意,信中已表示的事作合收尾,「申悃」,如方收,申悃具有系,可起用的敬「」。一安,如父母,用「敬福安」、「跪金安」;友或官,用「敬崇安」、「只安」,,用「敬道安」、「敬叩铎安」;平,用「祺」、「只台安」等。

  (3)署名:信在正文完之後,必在左方下端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一般家及至好友,只名不姓,普通朋友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系的,必和起首的相呼,如父母,用「」、「女」,用「晚」,平用「弟」、「妹」,晚女用「父」、「母」、「愚」等。

  (4)署名下敬:在署名下再加敬,如尊,用「」、「作」、「敬禀」;官用「敬呈」、「敬上」;老用「敬叩」、「敬上」;平用「敬」、「」、「上」、「合十」;晚用「手」、「手」、「手泐」。

  (5)日期:在署名敬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下信的日期,以表示信的效。一般月日,有年月日可全,甚至加上。遇有或特殊日子,亦可加,如「端午」、「中秋前一日」。

  (6)附候或述:在信末尾另行注,除非事上的需要,否宜避免之。於文未述及而必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後,另起一行,「述」。「附候」是附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

  (二)信封注意事

  1.字:力求工整,不可潦草,尤其尊,最好用正楷。

  2.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信及限送,寄信人地址、姓名明,以人收信退回,避免事。

  3.姓名:受信人姓名在信封上方形框格,首字不可低於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明,尤其是寄信及限送信件。不一般平信件多其略化,只姓。

  4.受信人呼:受信人呼,佛教徒可「居士」、「大德」,亦可受信人的身分而定,如「同」、「老」、「法」、「父」等,然於政府官及具有相社地位的人,把受信人的官及姓名一出。

  5. 收字:收字因受信人寄信人之的系不同而有所分。尊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有官者可以用「」,大德通信「慈展」、「尊」、「道」等,老可以用「道」,可以用「」,尊及官可以用「」,平用「大」、「台」、「惠」,於晚可以用「台展」、「台」、「收」、「展」或「」,如密性信,不人看的,可用「」、「」,或「密」。寄明信片,的作,所以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6.票:票的黏定,不票之案多我的光物、先哲名、名典故,其正,若是倒或歪,是不妥。

  7.封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用「」或「寄」字,用「」、「寄」。如果寄明信片,由於有封()的作,所以只能用「寄」。

  8.托人信:在信封方框外右「敬」或「敬」,然後空一字,「吉便交」或「交」、「致」、「」、「呈」、「交」、「面呈」、「面」、「面致」等字。在方框外左下角「○○○拜托」、「○○○敬托」等字,附月日。

  若在「敬」或「敬」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呼,其首字不得低於受信者姓名首字。

  9.方送信人回的信:在信封方框右「藉」或「藉」,「回文」、「回」等字。在方框外左下角「名具」,受信人是尊「名」。

  (三)摺信法

  去於信的摺法十分考究,在比不重,但仍把信摺整,放入信封,使在上方,靠向封口,受信人封,可以先看到呼他的。

  六、用文件

  除了信往,在生活、工作中,也遇到其它用文字言的情,如、幛、便等,各供考。

  (一)

  1.佛寺

  眼前都是有人,相近相,怎不腔喜?

  世上多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江定慧寺)

  山中花香,活天,好妙谛;

  湖上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杭州上天竺寺)

  松,竹,磬,自在;

  山色,水色,霞色,色色皆空。(杭州韬光寺)

  古今宗教何?自由平等,如我佛;

  西文明化,言高尚,法王。(元寺)

  暮鼓晨,醒世名利客;

  佛,回苦海迷人。(普陀普寺)

  一汝今何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佛光山山)

  兜率娑婆去不金座;

  琉璃安左右同尊大法王。(佛光山寺大雄殿)

  永念恩,今日有今日度;

  本地,此心能造此心消。(佛光山寺堂)

  方佛光普照三千界;

  西法水流五大洲。(美西寺山)

  福地同登,修人去;

  山直上,一念一如。(佛光山寺福山寺山)

  2.住持受任

  荷如家

  住持伽

  生智海

  依正教*

  心是菩提十方

  普法界一切生

  色相已空菩提果

  俱妙雨曼陀花

  弘法流名山生色

  住持得主古寺常新

  3.祝

  深妙融天下喜

  慈悲善仁吉祥

  日登仁者域

  作果生福田

  老雍善人多

  一家道必昌

  三德藏最

  量不退

  慧日高天地

  心光普照耀古今

  4.挽

  (出家者)

  高游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大心誓梵厥功告成土

  乘般若船直到彼岸惟再度生

  十年苦林宿已了

  忽一旦作化守戒律後含笑

  (男居士)

  *常般若德

  佛化希垂接引恩

  自古禅都登上

  念佛得往生

  入超凡因具足

  苦得感道交

  能常苦空念慈悲土

  有佛如期接引此身去侍陀

  是佛是心往生世界

  即空即色成就上菩提

  (女居士)

  民造北伐一共吾母即代史

  走遍大河山游行美日土慈好似活地 (挽母──星)

  土我母西方去

  娑婆道祈慈乘

  教子民愧者母

  慈善修心去如

  八十有七母德世少

  百余春忠忱孝悌多

  教子教女功成道就愧母

  修福修德世已有如

  (二)幛

  1.祝

  南山 蓬春 同登常我

  疆 慧命量 祝量福慧具足

  2.祭奠

  得大自在 悲宏深 入佛域 法性不

  乘再 垂范人 大德可 痛失法

  解 花佛 慧炬明 入如地

  高登品 往生邦 化西 心

  上品上生 在人 永居安 往生土

  上生佛 土可期 枝春 化生

  功德 般若清 池海 念佛生西

  拈微笑 菩提果 究竟涅 神安

  母西 懿范存 淑德

  3.

  茶 ──  武夷九曲

  房 ── 橘井流丹 延春

  局 ── 天地精 古今

  餐 ── 色香味 名山特

  (三)便

  便是便的字,也可以是一式的信。

  今之社交酬,除用、真、信、e-mail 往通外,很多候必自走,面商定。但抵目的地後,不一定能到所要的人,方或因事外出,或另有他事,短不能面,此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便。或是有事托、明,也以文字,有有且清楚。

  由於便便,已成今人最常用的一用文,其撰的方法及注意事如下:

  便的不同於信,以明扼要重。

  1.「酬」、「事敬」,甚至「及敬」等,均可省略。交深厚及熟悉的友,始可「及敬」,或「」,在下加冒。

  2.「正文」,便的目的所在,可直接述。

  3.「文後酬」及「尾敬」,看情形而定,如空可,最好一上,以表尊重、。

  4. 「署名」、「日期」等量。不熟悉的友留置便,文末如表明署名,法表明自己的身分、、官(事上也不便在便上自己的位官),此情形,同留置印有位官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自,名字下方,名片左上方「敬○○先生台」等,注意「○○先生台」另起一行。

  另外,於新交或尊,若非不得已,量避免使用便。撰,文字明扼要得,字不潦草,使人容易要。不可太小,以免容易失而未到方手中。

   

  言本是通感情,意思的工具,但修行者而言,言多不好,因不少的是非,都是由於而。在念佛堂,常到句警策的:「多念一句佛,少一句。」在禅堂,不但不可,念都不行,所「打得念死,汝法身活」。禅宗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於言教,社不看重喋喋不休的人。

  本篇文旨在述林的言及相的范。其中佛、各合的退,和信、用文之法等,都是平出寺院甚至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所「於中,形於外」,以敬、尊重的心地,正派、善良、中肯的言,相信定能有遂的人生。

  警策格言有著出家人行能行,忍能忍的修道,果真「金白玉非,唯有袈裟披肩」。而佛典故中,更了解佛教中文字的影。

  言和文字是表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其用中,亦能反人及社文化的水平和量。期人人都能明了善用佛教多富、美又用的言文字,使自己成文雅有,受迎的人,也人之更通,社更更祥和诤。

 

相关参考

佛教 藏佛教和佛教有什不同

>  一、藏佛教和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如承四法印,皈依三,四弟子都按律部定受戒,慈悲心,抑善,以正破除三界,追求解苦苦因等等。>>  二、藏佛教和佛教同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

佛教 藏佛教和佛教有什不同

>  一、藏佛教和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如承四法印,皈依三,四弟子都按律部定受戒,慈悲心,抑善,以正破除三界,追求解苦苦因等等。>>  二、藏佛教和佛教同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

佛教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顺便问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跟"长老部"或"大众部"有关系吗?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梵语:Śrāva

佛教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顺便问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跟"长老部"或"大众部"有关系吗?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梵语:Śrāva

佛教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

小乘佛教是由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吗?顺便问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跟"长老部"或"大众部"有关系吗?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梵语:Śrāva

佛教 佛教的九大象征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的古印度,是迦毗迦族的王太子悉多・摩所立。佛教於公元前1世左右入中。佛教分北、南。北佛教大乘佛教。主要流行於印度、中、日本、朝、越南等。南佛教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卡、甸、泰、

佛教 佛教的九大象征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的古印度,是迦毗迦族的王太子悉多・摩所立。佛教於公元前1世左右入中。佛教分北、南。北佛教大乘佛教。主要流行於印度、中、日本、朝、越南等。南佛教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卡、甸、泰、

佛教 大乘佛教五菩

佛教在古印度的展有段:最初迦牟尼佛自己所的教原始佛教,其後自公元前四世左右,佛教僧因承和解不同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敦(上座部和大部等)。公元一、二世,部派佛教大部中生了大乘佛教(後世原始佛教小乘佛教);

佛教 大乘佛教五菩

佛教在古印度的展有段:最初迦牟尼佛自己所的教原始佛教,其後自公元前四世左右,佛教僧因承和解不同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敦(上座部和大部等)。公元一、二世,部派佛教大部中生了大乘佛教(後世原始佛教小乘佛教);

佛教 佛教徒有的(上)

>  佛教有哪些呢?必先到佛教的容。佛教的容,便是佛、法、僧三。因此,佛教主要的,便是佛、法、僧三。因此,佛教主要的,也就是在於:佛教徒面佛、法、僧三形容,要如何的。>  >  1、佛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