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谁有初二第一次月考的模拟试题急啊
Posted 温度
篇首语: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谁有初二第一次月考的模拟试题急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你没说是哪一科,但是我还是把物理给你吧
八年级物理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D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2 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3 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A.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切气体都可用降低温度方法液化 B 用液化石油气是为了减轻重量
C 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白气”不是小水珠
D 夏天自来水管外表面常常湿漉漉的,这是水管漏水造成的
5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天热扇扇子觉得凉快些,是因为空气的温度降低了
B. 冬天看到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 被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还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
D. 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6 在26℃的室内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将会:( )
A.立即上升 B。
先上升后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D。
一直不变
7 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8 闷热的夏天,从电冰箱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台式秤盘中,过一会秤的示数将:( )
A.增大 B。
减小
C.保持不变 D。
无法判断
9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 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 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 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 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11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
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
海波和萘
12 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
13 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
A 一定是固态 B 一定是液态
C 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4 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
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
水银温度计
15 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 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 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 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 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6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
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
无法确定
17 放在箱子中的卫生球不见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
汽化
C。
升华 D。
同时升华和汽化
18 在夏天会看到冰棍冒出白色的“气”,这是因为:( )
A 冰棍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B 冰棍升华产生的小冰晶
C 冰棍熔化成小水珠 D 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9 白炽灯炮使用久了,玻璃壁会变黑,这是因为:( )
A. 落上了灰尘 B。
钨丝发生升华现象
C. 钨丝发生凝华现象 D。
发生了升华与凝华现象
20 下列现象中都发生了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卫生球放了一段时间会变小 B 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C 擦在玻璃上的酒精很快干了 D 冰块吸热后逐渐熔化
21 下面几组物态变化过程,都是放出热量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
凝固、液化、凝华
C.熔化、液化、凝华 D。
凝固、汽化、升华
22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霜的形成 B。
露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
水结成冰
23 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
A 干冰熔化变为水
B 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 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 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24 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 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
ii.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iii. 常见的温度计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
iv.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5 某同学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6.5℃和38.2℃,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 )
A.36.5℃和38.2℃ B。
37.5℃和38.2℃
C.36.5℃和37.5℃ D。
37.5℃和37.5℃
二:填空题
26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a)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b)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c)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d)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27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变为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28 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a) 冬天早晨出来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_现象.
b) 冰雪化成水,是________现象.
c) 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_现象.
d) 钢水变成钢锭,是_____现象.
e) 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________现象.
f) 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现象。
g)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三、问答题
29、储存在关好的饭橱里的面包和放在桌子上的面包哪个硬的快些?
答:同样的面包, 硬的快些,这是因为 的空气比 的空气流动
(填快些或慢些),面包里的水分也就蒸发的 ,所以面包硬的快些。
30、请解释下面的实验:取一张牛皮纸,把它的四个角用细绳吊起来,然后向里面装上适量的水,并在下面烧火,看看水会不会沸腾,牛皮纸会不会烧着。
答: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牛皮纸 (填会或不会)烧着,牛皮纸装水,放在火焰上,火焰放出的热量通过牛皮纸被水吸收,是水 ,因为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温度会保持在 ,牛皮纸装水,水渗入牛皮纸面把它湿润了,所以牛皮纸的温度跟水的温度 ,这样的温度低于牛皮纸的着火点,是不会把牛皮纸点燃的。
相关参考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总分:一、单项选择题(2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A、1661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总分:一、单项选择题(2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A、1661
世界古代史考点及知识清单(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第一课时第2课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世界古代史考点及知识清单(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第一课时第2课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世界古代史考点及知识清单(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第一课时第2课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好的歌曲,能够昌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D.渡江战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好的歌曲,能够昌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D.渡江战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好的歌曲,能够昌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D.渡江战役,
初二历史期末试题-1一、单项选择(30%)1、清朝国势衰落开始于()A、雍正B、乾隆时C、嘉庆时D、道光时2、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
初二历史期末试题-1一、单项选择(30%)1、清朝国势衰落开始于()A、雍正B、乾隆时C、嘉庆时D、道光时2、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