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三藏精要

Posted 比丘

篇首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三藏精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藏精要

  秀居士

  佛言:

  善男子!是能令菩未心者菩提心。

  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喜心。有著者,起能心。

  悭者,起布施心。多慢者,起持戒心。

  嗔恚盛者,起忍耐心。生懈怠者,起精心。

  散者,起禅定心。於愚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者,起十善心。

  有者,志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有漏者,起漏心。多者,在除心。《量》

  吾愍汝等、天人之、苦心谕、教令修善。

  器、授法、承用之者、任意所、

  皆令得道。佛所游履: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日月清明、雨以、不起,

  民安、兵弋不用、德崇仁、修。《量》

  序篇

  著者 秀

  助 孟林

  ◎佛一大事因出於世,佛知,示佛知,悟佛知,入佛知。《法》

  ◎佛言:我之出於世,如大,能一切;欲令使枯渴生,皆苦,得安。安生,世能及我者;大,如露之法,其法一昧,惟有解涅。我以一音,演唱斯,常大,作因。我一切,普皆平等,有彼此憎之心,著,障,一切,平等法。一人多人之,常演法,曾他事,去坐立之,亦。於、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容者、及者、正者、邪者、利根及根等,等雨法雨而倦。一切生,我法者,其能力,各上位。《法》

  ◎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佛教。《涅》

  ◎怨恨之教,是佛教;诤之教,是佛教;之教,是佛教。《藏》

  ◎自他之法,是名佛教;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宜之法,是名佛教。《筐》

  ◎佛惟有此事,曰:利一切世,世眼,一切非道而出也。《大法炬陀尼》

  ◎佛言:我之哀愍汝等天人民,甚於父母之念子。我今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消除五痛,五,以善攻,拔生死苦,令五德,升安。《量》

  ◎多疑者,一切世出世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得;疑,不能敬之;疑自,非;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泱定心而者,不可有此三事。《成》

  ◎佛言:夫道者,如水中之木,流而行。不岸,不人所取,不鬼神所遮,不洄流所住,亦不腐,吾保此木,定入海。道之人,不情欲所惑,不邪所,精,吾保此人必得道。若法而不足者,悟不可思法。《》

  ◎他,具十六事:一者以,二者,三者至心,四者恭敬,五者不求,六者不,七者不,八者不者,九者不法,十者不自,十一者五,十二者受持,十三者除五欲,十四者具信心,十五者生,十六者根。《婆塞戒》

  ◎法者,法人,作王想,作拔苦想,作法甘露想,作醍醐想。法者,作解增想,作愈病想。若者者,能如是用意,皆堪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

  ◎有人渴欲水,之至大 既至,而不。傍人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得水,不之何故?答曰:若得之,然此水多,而不能,是故我不也。人之,大嗤。人佛教,不能解之,遂不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

  ◎於三中,不能善,但以多因,他人者,是人障善法。《佛藏》

  ◎但以多,不能入如法。如人美馔,自不能食;人,自疾不能疾;他,自半文分;亦如生於王,而受;者奏琶,他而不自;盲人缋象,示他而不自;於法不修行,多亦如是。《》

  ◎若佛,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小和以蜜。《十住毗婆娑》

  ◎佛法行,不不行。但能勤行,寡,亦先入道。《智度》

  ◎少,能解昧,不多,不了於;作心之,不以心作。《涅》

  ◎多,若不修行,不等。如人食,不能。《楞》

  ◎持法者,不必多,若少有所,具足法身行,是持法人,以法自。多,放逸不正,如牧他牛,非沙正道。《出曜》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重,行深泥中,疲,不敢左右;出淤泥,乃得息。人之情欲,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於苦。《四十二章》

  ◎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第一。《正法念》

  ◎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佛。《》

  ◎自如得道已,四十余年,常生演法四相之;苦,空,常,我,大小,生,一相相,法性法相,本空寂,不不去,不出不。《量》

  第一篇 依

  第一章 信仰

  ◎投依伏,故曰依。依之相,如子父;依服之,如民依王,如怯依勇。《大乘》

  ◎依佛如,故曰依佛。《 同上》

  ◎法,故曰依法。《同上》

  ◎依僧友,故曰依僧。《同上》

  ◎如人有手,入山中,自在取;有信亦,入佛法中,取漏。《》

  ◎如人手,至山,所得;信手者,逢三,亦所得。《心地》

  ◎佛法如大海,以信能入。《智度》

  ◎入佛法海,以信本;渡生死河,以戒船筏。《 心地》

  ◎如王,於城造檀,地固,使不能,家安,外制怨。佛子,固信仰如,信根已立,不他之沙,梵士,魔,及世,是得信之城,佛子除不善,修善法。《中阿含》

  ◎有信而解者,增明;有解而信者,增邪;信解通,方行之本。《涅》

  ◎信常住之理,名曰信心。《》

  ◎到涅,信法,要得智慧,不放逸而通;如是,由此世入最上界而。《巴利文 增一阿含》

  ◎信心法之因,法信心之因。《涅》

  ◎就善友,得深妙法,得尊所重,如殊智慧遍空,所之法,惟佛能悟;是故,博正法,信我教之真。得人界之身甚,遇如教亦。是故,法者精。《量如》

  ◎正法有因,近善友也;近善友有因,信心也,起信心有三因,法思惟。《涅》

  ◎信心有四:一者信根本,所念真如法也。二者信佛有量功德,常念近,供,恭敬,起善根,求一切智。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波蜜。四者信僧能修行自利利他。常近菩,求如行。《起信》

  ◎信有二:一者生,二者恩生。是人生而不思生者,名信不具足。有二:一者信有道,二者信得道,是人之信心,唯信有道而不信有得道人者,名信不具足。《涅》

  ◎若有生,明信佛智乃至智,作功德,信心回向者,此生,於七中,自然化生,跏趺而生,臾之,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菩,具足成就。《量》

  ◎信是佛子,是故智者,常近於信。《》

  ◎若求菩提,利生,彼等生之最者也,此比,有上耶!是故,得此法,智者常生法心,得大福聚,速得上道。《出生菩提心》

  ◎或阿褥多三藐三菩提,信心因,是菩提因,有量,若信心,即已。《涅》

  ◎菩提心,大道,能使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眼,悉能睹邪正故。菩提心,明月,白法,悉故。菩提心,水,洗濯一切垢故。菩提心,良田,生白故。菩提心,一切佛子,能生一切佛法故。《》

  ◎大信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涅》

  ◎菩提清月,游於竟空,生心水,菩提影中。《》

  ◎佛知一切生死之之道,神人,明示知法,使人或或,皆得安心。佛道人,善人,定人,漏人,而身命,有大智慧之大人也。《巴利文 增一阿含》

  ◎比丘依佛法而生信,信如世尊、等正、明行足、善逝、世解、上、御丈夫、天人。得病安泰,不寒不,中庸之忍耐勉。得不不迷,如於主前,,住精,不善法,起善法,依善法而定勉牢固。成有智慧人,得上智。《同上》

  ◎我一瞬,不深智而明晰法之佛。著及苦法之佛陀,於他所比。我不夜,以心眼之,我自信乍而夜,臾不之。我信,心念,使我依佛教。如是智慧高大之人,不之何方所,我亦於其依,我身老力,不能到彼,而我心定,常行其,是我心彼符合故也。《巴利文 中阿含》

  ◎一心欲佛,不自惜身命,我及憎,俱出鹫山。《法》

  ◎世尊!若此法唯世尊成就,比丘不得成就;或比丘得成就,比丘尼不得成就;或比巨尼得成就,在家婆塞婆夷及欲者不得成就;其法不完全。然是法,世尊得成就,比丘比丘尼亦成就,在家婆塞婆夷及欲者, 悉得成就,故信是法完全也。《巴利文 中阿含》

  ◎佛言:若有菩,以意,於我所,起父想,彼人得入如,如我。《》

  ◎欲到涅,信奉法,求得智慧,精能通。《巴利文 阿含》

  ◎一切行以信首,德根本也。《梵》

  ◎一切功德,以信使命,於之中,信最第一。《大》

  ◎信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除疑出流,示涅上道。信心清垢,除慢恭敬本,亦法藏第一,清手受行。信能惠施心。信能喜入佛法。信能增智功德。信能必到如地。信使根明利。信力固能。信能永本。信能向佛功德。信於境界所著。得。信能超出魔道。示上解道。信不破功德。信能生菩提。信能增益最上智。信能示一切佛。《》

  ◎若有生,未菩提心,得一佛名,定成菩提。《》

  ◎若人善根,疑花不;信心清者,即佛。《十住毗婆娑》

  ◎菩於生死,最初心,一向求菩提,固不可。彼一念功德,深涯,如分,劫不能。《》

  ◎一切生心,悉分可知,一切微,尚可算其;十方空界,一毛可量,菩初心,究竟不可。《》

  ◎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空界,不能容受者。《》

  ◎若一句未普之法,生大喜,得三千大千世界中珍。《》

  ◎佛勒,彼佛名,喜,乃至一念,知此人,得大利。是具足上功德。《量》

  ◎佛言,法能不忘,敬得大,我善友。《同上》

  ◎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若求福如,如河沙佛,皆悉造寺造塔,不及道心十六分。《出生菩提心》

  ◎譬如浮檀金,除如意,一切。菩提心之浮檀金,亦如是,除一切智,功德。《》

  ◎譬如迦楞毗伽,在中,有大力,余不能及。菩摩诃,亦如是,於生死,菩提心,功德力,,所不能及。《同上》

  ◎譬如波利多,一日薰衣,瞻卜,婆,薰千,不能所及。菩提心,亦如是,一日所薰功德,香十方佛所;,以漏智,熏功德百千劫,亦不能所及。《同上》

  ◎由我等之感情,怒,患及疑心生者,不可求;惟欲,慈,安心生者,及信奉佛陀真理之所生者,永劫不。《巴利文小阿含》

  ◎此法信心,喜疑者,速成上道,如等。《》

  ◎心水器,莫不影,常在前,但破器心之生,不如法身之影像。《同上》

  ◎若能信解慢,心即得如;若有谄曲不心,劫求值遇。《同上》

  ◎慢弊懈怠,以信此法;宿世佛,如是教。《量》

  ◎王那先比丘言:人未得涅之道,如何知涅?那先言,人生未曾截手足,能知其痛之,由他之截手足者呻吟;前者,既得涅之道,其,以此故,信其也。《那先比丘》

  ◎疑得正智,救世上主,世尊假名,信行住菩提。《》

  第二章 念佛

  ◎佛告迦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心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若夜,若坐,若,佛世尊,常此人,如目前。《涅》

  ◎佛告阿及提希,佛如,是法界身,入一切生心想中,是故等,心想佛,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正遍知海,心想生。《量》

  ◎若念佛者,知此人是人中之芬陀利,世音菩,大至菩,其友,常在道,生佛家。《同上》

  ◎若能至心系念,在端坐正受,佛色身,知是人,心如佛心,佛。在中,不覆蔽,於未世,雨大法雨。《佛》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谄曲,常在佛前。《十二佛名》

  ◎若有人,日日如名,是生,能黑,次得。如是念南佛,不空,如是,名大炬能照破。《》

  ◎依敬佛,必出生死至涅,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至一南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生死,善根,於天人中,受富,得最後般涅。《般若》

  ◎大王白佛,念佛之功,其何?佛告父王,如伊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旃檀,有根芽,未出土,其伊林惟臭而香,若有啖其花果者,狂而死。後旃檀根芽生,才成,香昌盛,遂能改此林,普皆香美,生者,皆生希百心。佛告父王,一切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必得往生,即能改一切,或大慈悲。如彼香之改伊林。《佛三昧》

  ◎王那先比丘曰:言人在世作至百,死之,若能念佛,死後生天者,此我不信。一生,死即入泥犁中者 我不信之。那先比丘曰:有人持小石,置在水上 其石浮也也。王曰其石矣。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也否也。王曰,不 那先目,船中百枚大石,因船固不得,人有大,若一念佛,以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 何不信也?其小石沉者,如人作,不知有佛 死後便入泥犁,何不信也。王曰,善哉!善哉!《那先比丘》

  ◎譬如有人,得不可之,一切怨,不得其便。菩摩诃,亦如是。得菩提心不可之法,一切,魔,怨等,所不能。譬如有人,得住水珠,其身璎珞,深入水中,不能溺;得菩提心之住水珠,入生死海,而不沉。譬如金,於百千劫,水中,亦不;菩提心亦如是,於量劫,生死中,,不能,亦。《》

  ◎譬如善王,一切病,菩提心,一切生,病。《同上》

  ◎譬如牛羊乳,含在一器,以子乳,投彼器中,余乳消,直。如以子菩提心乳,著於量劫所诘乳中,皆悉消。《同上》

  ◎佛告阿,捕,得故,置於大池水,使吞食,吞已,在池中,不久可出。阿!一切生,於佛所,得生敬信,善根,修行布施,乃至心,得一念信,余不善所覆障,在地鬼畜生,佛世尊,以佛眼此生心殊故,地拔之而出,既拔出已,置涅岸。《大悲》

  ◎一行三昧者,空,意,系心理,想念一佛,念念相,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十方佛,大才。《文殊般若》

  第三章 忏悔

  ◎作之行,悔微薄,日悔不懈怠,罪根永可拔。《增一阿含》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自更,如珠。《法句》

  ◎人有,而不自悔,息其心,罪赴身,如水海,成深。若人有,自解知非,改行善,罪自消,如病得汗,有痊耳。《四十二章》

  ◎犯而非,能追悔善,是明照世,如日之昙。《法句》

  ◎前心作,如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

  ◎有知非,改得善,罪日消,後得道。《四十二章》

  ◎如百年垢衣,於一日瀚,可使洗。如是百千劫中所集不善,以佛法力故,善思惟,於一日一,能消。《大集》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差》

  ◎譬如有金色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作罪多;不如少德。佛作僭者,同於盲人以不自,想人亦不己作事。故於佛前,大忏悔,罪本自性故,善必。《涅》

  ◎一切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普》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悉皆除;如劫火世,大海。忏悔能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忏悔雨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忏悔能入常,忏悔能出三界,忏悔能菩提,忏悔得佛大,忏悔能令至所。《心地》

  ◎欲忏悔者,招佛,至心到,求破身心一切,於念念中,罪得消。《普》

  ◎我昔所造,皆由始嗔,身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以四弘,建立菩提。《》

  ◎相法,著一切法,皆是妄想。《》

  第二篇 修善破

  第一章 修善破

  ◎言行忠信,表相。《量》

  ◎譬喻,言教。《法》

  ◎言道,心行。故名不可思。《正五上》

  ◎莫少,以殃,水滴微,盈大器。《涅》

  ◎端心正意,戒清,一日一夜;在量,善百年。所以者何,彼佛土,自然,皆善,毛之也。於此修善十日十夜,於他方佛土,善千。所以者何?他方佛,善者多,者少,福德自然,造之地也。《量》

  ◎耆婆言,臣佛,修一善心,破百,大王!如少金,能;亦如少火,能一切;如少毒,能害生;少善亦然,名少善,其是大,何以故?破大故。《涅》

  ◎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含有信之人,四方告者,四大山由四方崩,害人民,如何策?王言:世尊!若有斯事,何避,惟心持戒施。佛言,善哉!大王!我四山,即生之生老病死也,常切人,安可不修戒施乎。王言,世尊七!持戒布施,得何等果?佛告大王,生人神,多受快。《涅》

  ◎知,不,能忍苦,不生恐怖心,具此四法者,不作。修善法,分善,正法,愍生,知宿命,具此五者,不。若人忍心,若愧心,行道莫自慢。人之,使和合;人善、咎,莫人之。於,生怨想;於善法,生想;供父母,此不作事。《婆塞戒》

  ◎佛告利弗,菩於一切,身命,各邪欲之行;妄舌,绮,嗔恚,邪,常成就白行。《菩正法》

  ◎有一切行之功果者,唯世欲根生。《巴利文 增一阿含》

  ◎福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得生天上,知一切事,由行前得,不依祭祀而得。《藏》

  第二章 自利

  第一 制心

  ◎佛言,人常目所欺,目所欺,鼻所欺,口所欺,身所欺。《阿含正行》

  ◎若念分眼目鼻舌身意六根色香昧法六境者,不道。眼色,若好若丑,好喜,不喜;耳,若好若丑,好喜,不好不喜,鼻舌身意亦如是。如六,所以不同,若有人取之,取狗、野狐、猴、、蛇、,皆悉之,共系一,放之,六,各有性行:狗之意中,欲趣赴村中;野狐之意中,欲趣赴冢;之意中,欲趣水中;猕猴之意中,欲向山林;毒蛇之意中,欲入穴中;之意中,欲在空;六,各有性行,俱不同。有人,取此六,系著一,使不得西南北,是六,,亦不故。人之六情亦如是,各有所主,其事不同,所,若好若丑。比巨,系此六情,著於一。是故比丘,念精,意不。,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一阿含》

  ◎佛在世,有一道人,在河下道,十二年,想不除,心意散,但念六欲,即思念得目色、耳、鼻香、口昧、身、意法,身意游,曾息。佛知彼道人司度,往至其所,共宿下,臾,河中出,至下。有一水狗,而求食,相逢,便欲啖,其尾及其四藏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少,出足,行步如故,水狗不能奈何,逐得。於是道人佛,此有命铠,水狗不能得其便。佛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不知常,放姿六情,外魔得便,形神去,生死端,五道,苦百千,此非皆意之所造,宜自勉,求度之安。’於是,佛即偈曰:‘藏六如,防意如城,慧魔,患。’《法句》

  ◎五根者,心其主,是故汝等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教》

  ◎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制五根,勿含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杖之,不含逸,犯人苗稼。若五根,非惟五欲涯畔,不可制也。亦如,不以制,人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殃及累世,害甚重,可不慎哉!是故智者制而不,持之如,不令逸。假含之,皆亦不久磨,此五根者,心其主,是故等好制心。《教》

  ◎佛告沙,慎勿信意,意不可信。《四十二章》

  ◎此身作,皆由心起,故先心,莫苦於身,身如木石知,何故心苦。《佛本行》

  ◎游心之士,非後悔,心之,重若。《忍辱》

  ◎作自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意》

  ◎自破骨破胸,不心作。唯力士不多力,能自端心者,於力士。佛心诤已,其劫,不敢心,勤力精,自成佛也。《涅》

  ◎宜自,端身正行,益作善,修己,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相,善能自度,相拯,精明求,累善本。《量》

  ◎汝端目,汝端目,汝端鼻,汝端口,汝端身,汝端意。《正行》

  ◎佛言,汝等比丘,谄曲之心,道相,是故宜直其心。知谄曲但欺诳,入道之人,是,是故汝等,宜端心,以直本。《教》

  ◎譬若征,百之,恃名以。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忿怒、奢、诤、精行道,若名之。《四自浸》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作,不,身度,其福德。《量》

  ◎譬如一人有四,第一夫所重,坐起行步,作息,未普相,食衣服,常先之,寒暑渴,摩,其所欲,未曾诤。第二,坐起言,常在左右,之喜,之。第三,有合,困疲,相思念。第四,使作,有事往,而未,常放之。夫死,呼第一曰:‘汝我去?’曰:‘我不卿。’夫曰:‘我甚重,常汝旨,那不相。’曰:‘卿重我,我不能卿。’夫便呼第二曰:‘汝我去?’曰:‘卿所重之第一,尚不卿,我卿去耶?’夫曰:‘我初求汝,苦不可言,寒逢暑,忍耐渴,那不相也?’曰:‘卿自欲,求及我,我不求卿,何得持苦相也?’夫便呼第三曰:‘汝我去?’曰:‘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不能行到卿所至之。’夫便呼第四曰:‘汝我去也?’曰:‘我本父母,使於卿,死生苦,卿之所到。’此夫意之三,得不能自,唯苦丑不意者得去。佛言,上所譬喻,第一者,是人身也。人好身,第一,至命,身僵地,不肯去。第二者,是人也。得之喜,不得之,及命,存世,亦不肯去。等三者,是父母、妻子、兄弟、知、奴婢也。生以恩相思慕,至命,涕哭至城外冢,便死人,各自,思不能十日,便共食,捐忘死人。第四者,是人意也,天下有自而守意者,皆放心姿意,欲嗔恚,不信正道,而命,唯此意去,道,是故,自端心正意。《阿含》

  ◎坐人中,不羞人,人所敬者,心端故也。《正行》

  ◎心性本,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利》

  ◎人去滓而成器者,器即精。好道人,去心垢染,行即清也。《四十二章》

  ◎由心生,反以心;如生垢,消其形。《孛》

  ◎如人以,安徐精,洗除心垢,工匠金。由心生,自身;如生垢,反其形。《法句》

  ◎波奈,有居士,字曰□提,此人有子,名婆□提,後年大,家煎。父物,含肆,有耶贳轲阿,往到其,法,教令系念,以黑白石子富算,善念下白,念下黑,婆□提,奉受其教,善之念,辄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渺少;修,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黑石,惟有白石;善念已盛,得初果。《愚》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

  ◎自身,他人身;自意,他人意;自法,他人法。《忠心》

  ◎夫心者,制心一,事不。《教》

  ◎智者以慧心,究垢,如,入百,成精金,如大海,目夜沸,成大,人亦如是,夜役心不止,便果。《出曜》

  第二

  ◎昔有,遭遇枯旱,湖干渴,不能自到有食之池。有大,往集其,哀求,乞相度,啄之,。都邑,不默曰:是何?何故不止?便欲之,口地,人屠食。夫人愚,口舌不亦如是。《警喻》

  ◎佛言,弟子!之,常自守所言,知、法、以利益人之外,不笑。《》

  ◎世人,在世,舌上自然生斤,所口毒,害自身。《起世因本》

  ◎不得妄人,含入罪法;不得言,相斗言;不得中人意;勿不言,勿不言。《阿含正行》

  ◎者,不假布施、持戒、、多。但修,得量福。《智度》

  ◎童子佛曰:‘者何也?’佛告彼,有三:不诳佛,不诳己身,不诳生也。又曰:‘者何?’答言:‘不多、守、不用粗,是。’《大集》

  ◎妄之言,一切生,彼常如黑暗,有命,同於死。《正法念》

  ◎弟子!妄,常言真,谛,亦不妄。《》

  ◎妄有十罪:一者口臭;二者善神之,非人得便;三者有,人不信受;四者智人,常不;五者常被,丑之,周天下;六者人不敬,有事教敕,人不承用;七者需多愁;八者因;九者身命,地;十者若出人,常被。《智度》

  ◎妄,世人,或有眼,或有耳,一切皆信。,物,一切世人,供如王。一切人中,人之光明,恰如星中之月光明。一切中,之。欲度生死,一切船中,之船最,若欲一切行,妄最。一切中,之最。一切道之善中,之最。一切世之受用物中,之物最。一切治病中,之最。一切迅力中,之力最。一切中,之最。一切知,最。若人取之,於世,曾行,不,得天比近。《正法念》

  ◎佛告阿,人生世,口出。口甚如猛火,猛火然,世;口然,七。一切生,口出,故口身斧,身刃。《恩》

  ◎言、詈,慢蔑人,是行起,疾怨生。言,尊敬人,怨,忍,疾怨自,夫士之生於世也,斧在口中,身所以,由其言。《法句》

  ◎被,是二俱,好以口哙斗,是後皆不安。《法句》

  ◎尚勿粗言,言畏,往,刀支,出言以善,如叩,身,渡出安。《法句》

  ◎好口舌,出他人之,如是不善人,而不造《子》

  ◎佛言舌,破心,使斗诤散人人和合,又口,粗犷苦言,如自他,之。《》

  ◎甚多言者,他人畏之,舌其第一。舌人,於在世,受善果;知、友、兄弟、妻子、奴婢等和,皆悉固,人能。《正法》

  第三 忍受

  ◎菩忍受一切。向生,心平等;不,如大地。《》

  ◎若以诤止诤,竟不得止,惟忍能止诤,是法真尊上。《中阿含》

  ◎如有暴人,非理相加,智者以言,安忍能除之。《法集要》

  ◎生梵志,求佛言,佛弟子他人,有何差?又有何功德?佛告生梵志,我出家弟子及在家弟子,作若,亦啼哭,亦不狂。我弟子,能被渴寒等所逼;以杖捶,以,而能忍之。是他人所不能也。我弟子有此功德。生梵志受教,直依三成婆塞。《阿含》

  ◎世尊言,以利腹,截肌,自投火中,慎勿履;戴,迫其命,投於巨海,所吞,慎勿。《忍辱》

  ◎多名,苦行者忍之,不自言苦,亦不起,恐怖者,此山林之也,是躁生,不成出家法;仁者堪忍上中下,心住者,是出家法也。由他人言,不能使汝成劫;又由他人,不得使汝成;如汝自知己,天亦如汝。《比丘避女人名》

  ◎菩百千劫之所詈,亦不生嗔心;又百千劫之所,亦不喜,此了知人言,音之生,如如。《智度》

  ◎由五,以嗔恚;一一切生,始以,於我有恩。二一切生,常念念。三唯法而有生,何者有能所。四一切生,皆自受苦,何加以苦。五一切生,皆是我子,何欲生害。《大乘》

  ◎人善,故,汝自禁息,毋嗔之,彼紊者,遂自之。《四十二章》

  ◎沙者,以忍先。尚如清水,所不,水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洗之,然水之清不。亦持心如帚之地,所不,帚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之,然帚不。亦如火之力光,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吹亦,然火之力光不,若人,欲己,己亦不嗔。欲己,己亦不嗔。欲谮己,己亦不嗔。欲笑己,己亦不嗔。欲已,令不事佛法,己亦不嗔。但慈心正意,罪福生。《意》

  ◎忍有十事:一我及我所相;二念姓;三破除慢;四不;五常相;六修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渴苦等事;九除嗔意;十修智慧。若人能成就如是十事,知是人能修忍。《》

  ◎善,由,令生,拜佛法,欲人佛所,王疑此比丘,非欲略取王位或土耶?乃命四人丈夫,塞比丘前,言,且如刀杖。然比丘不嗔恨。王更以四人丈夫比丘,前四人之仇,我亦添刀,然比丘不。王又示金等,汝不以方便彼物耶?我亦欲助!比丘曰,我,不能存,不者不取。王是,怅然而。《》

  ◎菩常能修忍耐法,卑,恭敬,和;不害自,不害他;不自,不他;不自,不他。菩但作此念,我常法,一切,令、填、、、心、悭、嫉、谄曲,以大忍法令安立。菩以成就清忍法,假有生,出詈鄙,又各手刀杖,捶害,菩作此念,而不恚:我若因苦生恚心,自不伏,不守,不明了,不寂,不真;何得起喜心,令解也。如此者,菩恚恨行也。《》

  ◎辱一切生,名忍辱波蜜;自身破亦不嗔,名近波密;法令菩提心,名真波蜜,成就此三,之成就羼提波蜜。《般若》

  ◎如後,若有人,佛法僧,汝等不可嗔恨,作此念;我等若生嗔恨心,非沙,非沙法,不道。《手》

  ◎恚能自制,如止奔,是善御,冥入明。《法句》

  ◎忿怒不法,忿怒不知道;若能除忿怒,福善常身。《同上》

  ◎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自身不嗔恚之夫所染,即是自和平;既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也。《大乘》

  ◎有摩伽天子,偈佛:何得安眠,何得喜,何等之人,瞿昙所?世尊,偈答曰:若嗔恚者,安得睡眠,若能嗔恚,令人得喜,嗔恚毒之本,之我所,彼嗔恚己,夜患。《阿含》

  ◎佛告大,忍世最,忍是安道,忍孤身,之所欣,忍能作友,忍增美名譬,忍得富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能照世,忍能成工巧,忍力怨,忍力伏,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忍者招,忍者趣善道,忍者得,忍者得三位,忍不害生,忍偷,邪淫,妄,舌,绮,欲,嗔恚等,忍成施戒禅智,是佛法也。《大集》

  ◎佛言,若有菩住慈忍,有十利益:何等十,一者火不能,二者刀不能割;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五者鬼神所;六者得身相;七者道;八者其所生梵天;九者夜常安;十者其身不喜。《月三昧》

  ◎忍之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有力大人。《教》

  ◎佛言,忍耐多力也,不故,兼加安健。忍者,必人所尊。《四十二章》

  ◎忍之明,於日。象之力,盛猛,比之忍,不及一。七之耀,凡俗所,然招其,以致患;忍之,始安。布施十方,有大福,福不如忍;忍行慈,世世怨,中心恬然,毒害。世所怙,惟忍可恃,忍安宅也,怪不生。忍神铠,兵不加。忍大舟,可以渡。忍良,能救命。忍者之志何不。《忍辱》

  ◎佛在迦毗,差摩竭佛言,菩行向,疾得上正真道,具三十二相;至,心不,不八;於一切法,得也?佛答,菩之行,忍耐本,忍耐有四:一者受詈,默而不;二者捶不恨;三者有嗔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者,不念其。《菩生地》

  ◎忍耐即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即是忍之果也。《婆塞戒》

  ◎能忍唇者,佛菩提。《》

  第四 勤

  ◎汝等比丘,若勤精,事。是故,汝等比丘,勤精;譬如小水常流,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懈,譬如火未熟而息,欲得火,火可得。《教》

  ◎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一乘,乘,以前故,先至。信解之人,早勤精,先至涅。《毗婆娑》

  ◎佛弟子,薄具言:我自出家以,八十年中,未曾偃,不著床,背不倚。《薄具》

  ◎昔有伎,作伎,至者家,乞牛,者不欲牛故,告伎言:汝若能作伎,夜不息一者,之。伎答言:我能作,主人能否?者言,我能之。伎之,大喜,一心作,三日三夜,毫休止。者不能,即命子弟牛,之伎。比丘行道亦如是,得不必要劫,精笃,得疾矣。《譬喻》

  ◎菩勤而最精,故不欲、嗔恚、愚、慢、害、悭嫉、嫌恨、谄曲、、愧之所。菩常作此念,我不欲生故精,悉分一切生精,知一切生死此生彼精,知佛法精,知平等法精,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精,得佛法精,知佛大智慧善巧方便精,知一切佛法,生分精。菩如此精修行。若有人,量劫,受大地苦,而使生究竟涅耶,菩答言,我悉世界一一生,受地苦;我受苦後受;我代一切生受苦,普使生,悉究竟涅。然後我成上菩提,如此曰菩行。《》

  ◎菩修行而不懈,勇猛之力,能制伏者,能足一切智。《》

  ◎有十精,菩能行之:一者生得解,破除障,披精甲;二者一念精力;三者有空之著精;四者利益有情精;五者得菩提,加行精;六者相精;七者清精;八者他者不能精;九者不他之邪教精:十者高慢心精。菩勤行精,不己,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利益一切有情也。《除菩所》

  ◎只沙,坐而自誓曰,我若不得道,不起座,欲睡眠,我八寸,刺髀,痛不能眠,一年而得道。《法句譬如》

  ◎汝等比丘,勤修善法,勿令失;初夜後夜,亦勿有;中夜,以自消息;勿以睡眠因,一生空,令所得。念常之火,世,早求自度,勿令睡眠,,常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也。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睡在汝室;以持戒之,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人也。《教》

  ◎放逸之,一切中最最上。《正法念法》

  ◎愚者放逸,常受苦,若放逸者,得常安。一切苦,放逸根本,是故欲苦,放逸。《同上》

  ◎佛告毗城黎子言:放逸非赴涅之道。放逸有十三:一世不善,二益言,三久睡眠,四世事,五近友,六常懈怠惰,七常被他人所,八有忘,九地,十根不能伏,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空寂,十三所不正。若放逸人,得近佛及佛弟子,。《涅》

  ◎佛言:夫懈怠者,行之累也。在家若懈怠,衣食不供,不;出家若懈怠,不能出生死苦。一切事皆由精而起,在家精,衣食,,近;出家精,三十七道品成就,截生死流,得至涅安岸。《菩本行》

  ◎夫放逸是之本,不放逸乃是善之源也。《涅》

  ◎佛在精,有弟子二十者,前夜後夜,不眠,精勤修道品。自念:於戒律中,我第一,然漏心,未能解。我父母家富,我今欲戒家,只修布施福?佛以他心智,如二十之心,乃使侍者,二十告之:二十!汝居家,善琴,若弦急,音可也,否也?二十答曰:不也,世尊!佛又:弦,其音可也,否也?二十答曰:不也,世尊!佛又,急得中如何?二十答曰,世尊!其音。佛告之曰:二十!大精,心;若不精,心生懈怠;若得其中,必得解。《中阿含》

  ◎勤首菩偈,如燧取火,未出而息,火至,懈怠者亦然。《》

  ◎若能精勤,系念不散,休息,不久得成上菩提。《大集月藏》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境界,皆是心之所者,愦,昏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楞伽》

  ◎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毗婆那,行住坐,正念察,曾。《念佛三昧》

  ◎佛阿,勒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道意,以大精,超越九劫,得於上正真之道。《勒所》

  ◎六度初三是戒,是心,般若是慧,惟精遍於一切。《瑜伽地》

  ◎菩於底沙佛,合十指掌,於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佛功德,便超九劫。《阿毗磨》

  ◎夫道者,譬如一人人,铠出,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而,沙道,持其心,精勇,不畏前境,破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

  ◎以心系心,以心住心,心一故,次第,得定心故,心常寂。《》

  ◎至心道,大勇猛,菩提。《大乘》

  第五 色欲

  ◎色欲,世之枷也,凡夫著,不能自拔。色欲,世之重患也,凡夫困苦,迄死不免。色欲,世之也,凡夫遭之,不受厄。佛法行者,既得之,又念之;如出又欲入,亦如病愈又欲得病。故智者呵之正其狂。《日明菩》

  ◎弟子!邪淫,自妻室知足矣!於他女人,不生一念慕情。《》

  ◎自妻不足,好淫他者,是人有愧,受苦而常,世未世,苦所。《尼干子》

  ◎知邪淫有六:何六,一自身不,二妻子不,三家不,四以疑生,五怨家得便,六苦。既有斯,事,未致之不,既者消;久之耗矣。《善生子》

  ◎犯人女者,被夫或人知,殃,刀杖所加,身,首足;或王法所捕,著被重刑。先被火所,再生人,亦,善法,常恐怖而不安。佛偈言:淫不行,迷惑失正道,命而早死,受罪,死道,此故勿淫。佛邪淫有十罪:何等十,一者己夫或妻所被危害,二者夫不睦,而常斗诤,三者不善法日增,善法日,四者身不而妻子孤寡,五者日耗,六者有事,常人疑,七者族知,所不受善,八者受怨,因,九者命入地,十者世人,女他女人被一夫所使,男妻不。《智度》

  ◎陀延王白佛言:我被女言所,欲害世尊,我信女人是大毒。除此大毒。佛告王言:王!女人之罪,先丈夫之罪。丈夫有四,被女人所:一者耽逸,不知近沙,受清戒,以修福;受我教者,亦不深信,喜邪女人之歌舞笑,愚人之法。二者父母欲利子,作所作,不而能忍;又欲速令成,於乳哺育忘疲,依辛苦所得之,以辨子之用具而不。然子女人,於老逆而之;所有消,甚至使父母住所,又或逐放出家。三者邪,不身之,自欺诳,如此多耽女人本。四者正事悭??,耽女人不惜,然被女所,所凌,所辱,捶打呵叱,亦喜之。若女人有戚,念如何能使其。男子已如此,被女人之言所欺,不知所止。男子若正,何被女人所耶?王之大喜,依三,婆塞。《》

  ◎凡夫重色,甘之,身,之辛苦。《日明菩》

  ◎阿乞食已,持水行,一女水,阿乞水於女,女即水,後阿而行,其所止而。告母摩言,母!欲使我嫁,勿他人,我於水,一沙,彼因向我乞水,我水,其名,彼答阿,我得阿嫁,若不得我不嫁。母乃出阿,知阿佛弟子,母告女言,阿事佛道,肯汝夫耶?女啼不食。母知道,阿,女便大喜,其母告阿言,我女欲卿之妻。阿言,我持戒,不畜妻。母言,我女若不得卿夫欲死。阿言,我佛也,不女人交。母入以此事女,女母啼言,勿使阿出,日暮自夫。母乃,以道法阿。哺至,女大身而入,阿不就床。母於作火,阿衣言,汝若不我女之夫,我欲汝於火中。阿大苦,念佛,佛心知阿,救佛所。女阿去,啼哭不止,明日自求阿,阿托,阿後,看阿足,阿面。阿避,而女不止。阿白佛言:摩女今日我後。佛使人摩女,之:汝逐阿何索也?女言:我阿,我亦夫,故欲其妻也。佛告女言,阿,汝今有,汝若能剃,我使阿汝夫。女言,我能剃。佛言,然告汝母,剃!女具告於母。母言,我自生汝,汝限,然何,欲得沙夫也。中有大富豪,我欲使汝嫁之。女言,我死,亦欲作阿妻。母言,汝辱我族也。下刀剃已,女乃到佛所言,我己剃矣。佛言,汝阿何也?女言,我阿之眼,阿之鼻,阿之口,阿之耳,阿之,阿之行步。佛言,眼中但有,鼻中但有,口中但有唾,口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之臭不。有夫有露,由露而生子,已有子有死亡,死亡便哭泣。於此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身中露,心自端正,得阿。佛知既得道,乃告之曰,汝起,至阿!女即愧,垂跪佛前言,我愚故,遂阿;我今心,如暗中得火,如盲人得,如老人得杖;今佛我道,我心如是也。佛告比丘,摩女於去五百世以前夫,常相敬意;今夫相,如兄如妹。如是佛道,者必有用。《摩女》

  ◎佛言,利,男女之色勿,如是非正生活也。《梵》

  第六 愧

  ◎世有二妙法,世,所愧也。若此二法,世父母、兄弟、妻子、知、尊,大小不,即畜同等也。《增一阿含》

  ◎以愧水洗,身心俱清器。《心地》

  ◎愧之服,於,最第一。如,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愧,勿得替!若愧,失功德。有愧之人,有善法;若愧者,禽,相也。世若有人,能知愧,是易,如策良。《孛》

  ◎愧有二,一者性,二者因。性者,如自所作之非法,怖而愧也。因者,於自所作,恐人知而愧。性之愧,非因而得也。又愧有四:一者不可作者之而愧,二者可作者不而愧,三者心自生疑而愧,四者罪覆藏恐人知者而愧是也。《善戒》

  ◎愧,善之衣服也。《大》

  ◎愧者,罪即除,清如故。《涅》

  第七 劫

  ◎弟子,劫,生之具知足。他人之物,不不取!《》

  ◎偷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常被人疑,三者行奸,四者人朋善,五者破身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物被官收,八者造之因,九者死地,十者世人勤苦,得亦被人共用,或被,火所,或不子散。《智度》

  ◎不他人物者大富,不被官人水火,掠,怨家,子,人所敬,到,永除患畏。《海王》

  ◎若於道物,若金若及其他,拾已唱曰,此是之物也。若有人言,斯我物也,其相,若之。若人,每七日出,持之日日唱之,斯又主,以之附托王,大臣,或州群,王大臣州群等不完其主者,以之持佛法。《正法念》

  ◎若衣之,唱,使人之。若主,於高,使人之。若有人言,此我物也.之,汝失於何也?答若相,之;不然停之。斯三月後,塔中拾者,供於塔用;僧中得者,供於四方僧用。若如金璎珞者,不露而唱,拾者谛其形,然後之,有主,答能相,於人前之,不得於屏之。《僧律》

  ◎可守道,而死,不道,富而生。《六度集》

  ◎佛言,比丘!多欲苦矣,生死疲,由欲起;少欲,知身心自在也。《八大人》

  ◎生苟,如喙,耐唇,名曰生。廉苦,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曰生。《法句》

  ◎佛言,汝等比丘!知,多欲之人,求利多故,苦亦多;少欲之人,求欲,照此患。是故苦,尚修少欲,向少欲能生功德。少欲之人,诏曲以求人意,不根所。行少欲者,心坦然,所畏,事有余,常不定。少欲者,有涅。《教》

  ◎人多集,得不生足,明心倒,常念侵他;在怨憎多,身道。是故智者,念知足。《尼干子》

  ◎若人心足,唯多求,罪增。菩不,常念知足,安守道,知唯慧是。《八大人》

  ◎出家有四病,是故不得四沙果。何等四病,四欲也:一者衣欲,二者食欲,三者具欲,四者世欲,是名四欲。是出家之病也。有四良,能是病:衣,能比丘治衣之欲;乞食,能破食之欲;下,能破具之欲;身心寂,能比丘破世之欲。以是四,除是四病,是名行,得名少欲知足。少欲者,不求不取也;知足者,得少,心悔恨也。《涅》

  ◎汝等比丘!若欲苦,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安也。知足之人,地上,安;不知足者,天堂,亦不意。不知足者,富而;知足之人,而富。不知足者,常五欲所,知足之所愍,是知足。《教》

  ◎夫求富甚苦,既得己守亦苦,後失之,念苦,於三中,都有。《百》

  ◎尊卑,富,少男女,共;累念,心走使,或安;有田田,有宅宅,有牛六畜,奴婢,衣食什物,共之。重思,念愁怖。又罹非常水火之,焚漂劫而消散,之更增,遂忪忪而解,怒於心中,不能。然身碎命亡,於之,唯去耳,可者,尊豪富,亦有此。《量》

  ◎孤者佛言:世尊!世行欲有?佛言,凡世中行欲有十:一者非法道而求,得之,不能安;亦不能安父母,妻子,奴婢;又不供沙。二者非法道而求,得之自安;又安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沙。三者非法道而求,得之自安,又安父母妻子奴婢;又供沙。四者法又非法而求,得之不自安,又不安父母妻子奴婢,亦不供沙。五者法又非法而求,能自安,而能安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沙。六者法又非法而求,能自安,而能安父母妻子奴婢,而能供沙。七者於法求,不自安,又不安父母妻子奴婢,亦不安沙。八者於法求,能自安,又安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沙。九者於法求,能自安,又安父母妻子奴婢,亦能供沙。十者於法求,安自己及父母妻子奴婢,又供沙。於所染,所,患施不惜。此等十之行人,行中最尊行也。《中阿含》

  ◎佛言,求有六非道,一者博而求者,非道也;二者非而求者,非道也;三者酒放逸而求者,非道也;四者友而求者,非道也;五者喜妓求者,非道也;六者惰而求者,非道也。《中阿含》

  ◎由四危,保汝。四危者:一者他王,一者,三者火,四者水。《巴利文增一阿含》

  第八 酒有多失

  ◎酒者,不善之根也,若能除之,罪。《涅》

  ◎酒,生,散件罪因。若人酒,不善。以能害及善法;如植果,不作障。《成》

  ◎若手自酒器人,以使酒者,五百世中手,何自!不得教一切人,及一切生酒,自也?《梵》

  ◎佛言,酒有多失,放逸,如葶苈子,犯罪既。若用消病苦者,非先所。《利弗》

  ◎夫酒者,有六失:一者失,二者生病,三者斗,四者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阿含》

  ◎佛言:於人世,喜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人酒醉,子不敬父,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有上下;二者言多;三者醉便再多口;四者道自他之伏匿私;五者醉便天尿社,不避忌;六者醉便道中,不能,或忘所持什物;七者醉便不能自正;八者醉便低仰行,或坑;九者醉便倒起,身破;十者,妄於抵;十一醉便失事,不治生;十二所有物耗;十三醉便不念妻子塞;十四醉便;不避王法;十五醉便解衣,裸形而走;十六醉便妄入人家,人女,言干,其;十七人其傍,欲共斗;十八蹋地呼,四,十九醉便妄豸;二十醉便中什物而破碎之;二十一醉便家室如罪因,言口而出;二十二朋人;二十三疏;二十四醉,身如疾病;二十五醉便吐逆,若出露,妻子憎其所;二十六醉便意欲前,象狼亦所不避;二十七醉便不敬明者,不敬道士,不敬沙;二十八醉便淫佚,所畏避;二十九醉便如狂人,人之皆走;三十醉便如死人,所知;三十一醉或得疱面,或得酒病,正萎;三十二天鬼神,皆以酒;三十三厚知日之;三十四醉便蹲踞,而吏;三十五之後,入泰山地,常以入口,焦腹中,下去;如是求生得,求死亦得,千也;三十六地中出,生人,常愚,所知。今有人愚,所知者,皆由故世宿命,喜嗜酒之所致也。如是分明?酒亦可慎!《分善所起》

  ◎不得酒,不得嗜酒,不得酒。《沙尼戒》

  ◎自今已去,以我者,乃至草之滴酒,不得入口。

  第九 和四大

  ◎佛言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食易消,而不作病,五者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久。《七三昧》

  ◎比丘,常室。室若有臭,香泥;若臭,室之四隅,香!《四分律》

  ◎世尊告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何五?一者除,二者病愈,三者除去垢,四者身便,五得肥白。《增一阿含》

  ◎朝夕漱口,漱口有法,以水著口,三度回,是名口法。《十律》

  ◎口中臭者,可嚼枝。嚼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四)防病,(五)除痰瘾。嚼已,以水洗,之。《同上》

  ◎佛告弟子曰:弟子!,爪,衣裳垢,不知直,多者;名比丘五辱法。《僧律》

  ◎一切道俗七等,用水漉之而用!水已,言之,能得掌中之,而後用之。《同上》

  ◎宿之水,若,恐生,故非漉治,勿用。《正法念》

  ◎人食太,身重生懈怠,於世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他人,又迷寐,故量食物。《尼干子》

  ◎若分食,急身,百不。使心壅塞,坐安。又少食,身羸心,意不固。《增一阿含》

  ◎於一切地,猥大小者,五百身拔波地。二十小劫之,含抱大小便,臭之地。《波只王》

  ◎不得於人前,唾著地。若欲睡,於作,勿使人。《毗尼母》

  ◎造,不得於,必於北,而道於南西。往使者,不得默而入,指,然後入。若有人,逆指而之。《僧律》

  ◎若欲睡於地者,置唾於一,底入以沙,或灰疆石;作於此中。中之唾,常之,勿令生臭。以清水洗,覆干而後可再用。《同上》

  ◎人得病有十因:一者久坐不,二者食,三者愁,四者疲,五者淫,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十者制下。《》

  ◎人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也。一大不,百一病生;四大俱不,四百四病,同俱生。《五王》

  ◎有生得病,服,及看病人而死者,曰死。次王法所者,曰死。次耽於游,放逸,淫事,酒等度之所害者,曰死。次水所溺者,曰死。次火所者,曰死。次入子虎豹等中被害者,曰死。次因於渴而死者,曰死。次被毒等所害者,曰死。次投而死者,曰死。《如本》

  ◎生死有九因。一者食不可食物,二者食非量,三者不知冬夏,至他不知俗,食不消;四者前食未消重食,且不服;五者大小便,不之;六者不守五戒,七者近人,八者入冥山,或至有所,九者避所所不避。若避此九因,有福,一者,二者故正教而行之。《九》

  ◎病人,若九法成就,必死;一者知益之食而食之,二者不知量,三者食未消而食,四者食未消而岖吐出,五者已消出而持,六者食不病,七者病食而不量,八者要心懈怠,九者智慧,是也。《僧律》

  第三章 利他

  第一 知恩恩

  ◎佛告王城之妙德者,勇猛者,善法者等言,者!我今妙,欲利益未知未世之恩德者。世出世之恩有四:一者父母恩,二者生恩,三者王恩,四者三恩,是四恩,一切生,平等荷。《心地》

  ◎知恩者,在生死,善根不;不知恩者,善根。是故,佛知恩德者。《大方不思境界》

  ◎世尊,告比丘;若有生知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大恩!此百千由旬,亦不近我,我常。若有生,不知反者,大恩尚不,何小恩!彼近我,我不近彼,正使披僧衣在吾左右,此人。《增一阿含》

  ◎知恩者,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恩者,亦教一切生,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大方便佛恩》

  ◎若有言,是知恩,能恩者乎?正答曰:佛是如恩,能恩者也。何以故,一切世,知恩恩者,於佛故。《般若》

  ◎不地神乎!我大地,一切所有,及山之重亦不。然我於三人,有心:一者叛逆心,欲害人王者。二者恩,不孝父母者。三者因果,三尊,破法 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亦不欲任持之。《》

  第二 君王主

  ◎君率化,善教令臣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夫教其,家室外,朋友,相教,作善道,奉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尊,卑,男,女,戒清,莫不喜,理和,慈孝,自相。《大阿陀》

  ◎君如首,以久持。《自》

  ◎王恩者,王者,福德最,生人,得自在故。三十三天天子等,其力而守故。於其界,山河大地,大海之,王。其福德一切生之福故。是大王,以正法化,能使生,悉皆安。譬如世一切殿堂,柱根本;人民,王根本。王所有也。王若不以正法治,人民所依。若以正法治,他侵逼者,自界中叛逆者,鬼,疾病,馑,不雨害之恐怖者,不入也。王群民如子,夜不心。之恩,可大矣。王有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故。二名,以大福智,故。三名,以大安,人民故。四名伏怨,伏一切怨故。五名怖,能,恐怖故。六名任,集人,任事故。七名法本,人民安住土故。八名持世,以法持世故。九名主,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以王主故也。一切王,以先世福,成就如是十德。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仁王,尊重如佛者,是人世安,有所求,莫不心。王之恩德,大如是矣。《心地》

  ◎王如父母,念差;人如子,忠孝。《佛光天子王法》

  ◎王以慈心,人民既如子;彼一切人民,亦於王,如其父母。《王所》

  ◎人以王命,王以法身,世道既和平,佛法始。《》

  ◎有君王,一切安,是故王以一切生安本。在家出家,精心道者,皆依正住持,演化流布。若王力,功行不成,法余,焉得利也。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土。王福如山,崇固而。《》

  ◎王尼干子言,彼王等,何故名王?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母也;能依法生,以令安故,名之王。大王!知王之民,如母之於赤子,推干去者,不待言也。何以故?大王!知王者之得立,以民也。民心不安,危矣。是故,王者常民,如母之念赤子,不於心。知人民之苦,以按行,知水知旱,知知雨,知熟不熟,知知,知有知,知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如有罪,知罪,知知重;若於王子大臣官,如有功者,知功者,如是知者,名不心。大王!知王於,如是知已,以力。所者,及;所取者,念量。役吏知,不民利,禁暴,民得安,是名。名之王。《尼干子》

  ◎王又尼干子言:以何等法,名王,使小王,依彼法,治理民,是名如法,能生?答曰:大王!倒欲心,倒嗔恚心,倒愚心。依治,依,依差,依利益。依治,依者,所治法也。所名不之善根,不嗔之善根;不之善根。何能起所治法能治法:所治法者,放逸心及慈心,能治法者,行法行之王,有不放逸心,大慈悲心。知身常生常,自身,失,能知如,受用生。行法行之王,得自在,不行非法,如是名不放逸心。大王!知依王之法,不可得物,得亦不可取,所得,非不取。若依得之物,於人,逼不取。至於,,反逆,相害,如此,起慈心,不避危害,生;者,施衣食; 於行者,教以善法,是名慈心。大王!知,依此二法,是毛行法行之王。正持生,有不放逸心,大慈悲心。王向大言:行法行之王,有慈悲心,何能治彼行生?答曰:大王!行法行之王,若欲治彼行生,先起慈心,以智慧察,思惟五法,然後治。何等五:一者依不依不,二者依不依不,三者依不依,四者依柔不依粗犷,五者依慈心不依嗔心。《尼干子》

  ◎王又尼干子言:行法行之王,何治彼起逆生?答言:大王!行法行之王,先以善言,如法示,若王命,即逆心,罪於王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使依其土王,不,不,亦不出。何以故,欲使王知有三事,何等三事: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有大力。使未降伏者降伏,已降伏者不敢更作,欲反逆者不敢起。大王!知,彼有罪之人,得免其罪,位,人民安矣。彼如法之王,得福量,善名流布。若彼罪人,大王命,不肯伏罪,加重治,不得命又身;,斥於土人民之他,何以故?使余之生,不起逆故。大王!知,如是名行法行之王,彼起逆生治罪。《尼干子》

  ◎有王,起,先入道,敬,祈福,祠祭祖宗,思恩德;教人孝敬,冥益方;了後朝大臣,理王事,事,此三事了後。次沐浴,游林。日之,王殿敷座,有大智慧之沙婆,令演正法,之。咨,何善,何,何正,何邪,何可行,何可止。又集宿智臣,高德者,政,使其得失。如是故自省,王德增,威伏疆,群臣,外一心。《》

  ◎夫王,行五事。何等五:一理民,有枉;二育士,;三念善法,福德不;四信忠臣正直之谏,勿受言正直士;五欲,心不放逸。行此七事,名四海,福自;此正事,不,民思,士衰。福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谏,心放逸,王政不理,民多怨。《法句譬喻》

  ◎佛言:昔迦有王,作非法,使百姓苦。有一者,欲谏王,令鹉鹦言曰:王有七非法,王身危矣。一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嗜酒,不恤民;三棋博,不修敬;四游生,慈心;五好言,善言;六重役,倍法;七不以理,劫民。此七非法,王身危矣。又:一近邪佞谄人;二不信人,不受善;三好伐他,不善人民。此三非法,危矣。王若不除此非法,旦夕之矣。夫王者,率士皆仰。如,民共度;如秤,疏俱公平;王如日,善照世;如月,物清;如父母,恩育,慈矜;如天,覆一切;如地,物;如火,除患;如水,民。如去王,以十善教民。王大愧,後修正行,教盛行,名消,夫人臣佐皆忠敬,人民皆喜。《藏》

  ◎大夫奴害婢便有五事:一以令食,衣被,二病瘦延治,三不得妄捶之,四有私不得之,五分付物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早起,勿令大夫呼;二所作者,自用心之;三惜大夫物;四大夫出入送迎之;五大夫善,不得其。《六方》

  ◎者奴婢事:力便之,衣食,分昧,垂教,疾病令息之;是者五事也。善作,善作成,受付,夜,早起,,作勤,家亦不慢,空乏亦不,出者,是奴婢十事也。主如此,善事不衰。《善生子》

  第三 慈孝

  ◎善之莫大於孝,之不孝也。《忍辱》

  ◎自地珍,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亦不如供父母。《末末》

  ◎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

  ◎世若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

  ◎孝供父母功德之果,一生菩之功德一等也。《增一阿含》

  ◎佛言:非但今日慈孝,於量劫,常亦。《藏》

  ◎慈父悲母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心地》

  ◎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母,其量而不,供衣食,所需,未能父母之深恩。《本事》

  ◎父母子有五事:一令去就善,二教以疏,三令持戒,四使娶,五家中所有。《六方》

  ◎母之悲恩,我一劫之住世而,亦。我今宣少分:者!有福人,百人行婆,百人神仙,百人朋友,於七堂;供百千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床具;以白治病,百千劫,亦莫若起一念孝心,以微少物,供悲母,供侍。悲母之念子,物可比也。自入胎十月,行住坐,受苦,口不能宣也。所欲食衣服,得亦不喜之,心休息,但思生好。若,如百千刃,割之;若安,眷共喜,如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一忘之矣。如音之,子於母之胸臆,以左右膝,游履,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其恩德,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若慈母之教而者,天念之,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母恩,一劫之,每日三,割自身肉,以父母,亦未能一日之恩。《心地》

  ◎於世,何者最富,何者最?悲母在堂,名之富,悲母不在,名之;悲母在名日中,悲母死名日;悲母在名月明,悲母亡名夜;是故汝等,勤加修,孝父母。如是之人,供佛所得之福,等有。《心地》

  ◎夫人子者,以五事,敬父母,何五:一者供奉能使乏;二者凡有所,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恭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背;五者父母所,正不。《阿

相关参考

佛教 佛法精要―因果

佛法精要---因果­因果,於佛教的基理,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因果律不是佛陀所定或制造的,而是客存在的律,佛陀只不把它揭示出了。印光法:“如成正,生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佛教 佛法精要―因果

佛法精要---因果­因果,於佛教的基理,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因果律不是佛陀所定或制造的,而是客存在的律,佛陀只不把它揭示出了。印光法:“如成正,生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佛教 积聚精要心什么意思

 (术语)四种心之一。见心条。

佛教 积聚精要心什么意思

 (术语)四种心之一。见心条。

佛教 积聚精要心什么意思

为摩诃止观卷一上所列三心之一,宗镜录所列四心之一。谓能积聚诸经中所有之核心要义,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与大日经疏列举二心中之第二干栗驮心同义,然天台宗反对此说,于摩诃止观卷二谓干栗驮系真实

佛教 积聚精要心什么意思

为摩诃止观卷一上所列三心之一,宗镜录所列四心之一。谓能积聚诸经中所有之核心要义,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与大日经疏列举二心中之第二干栗驮心同义,然天台宗反对此说,于摩诃止观卷二谓干栗驮系真实

佛教 吠檀多精要什么意思

梵名Vedānta-sāra。十五世纪末,沙达难多(梵Sadānanda)著,共计十二篇,二○四颂。系综合商羯罗(梵Śavkarā)之「梵我不二一元论」与罗摩拏遮(梵Rāmānuja)之「制限一元论」

佛教 吠檀多精要什么意思

梵名Vedānta-sāra。十五世纪末,沙达难多(梵Sadānanda)著,共计十二篇,二○四颂。系综合商羯罗(梵Śavkarā)之「梵我不二一元论」与罗摩拏遮(梵Rāmānuja)之「制限一元论」

佛教 吠檀多精要什么意思

梵名Vedānta-sāra。十五世纪末,沙达难多(梵Sadānanda)著,共计十二篇,二○四颂。系综合商羯罗(梵Śavkarā)之「梵我不二一元论」与罗摩拏遮(梵Rāmānuja)之「制限一元论」

佛教 吠檀多精要什么意思

梵名Vedānta-sāra。十五世纪末,沙达难多(梵Sadānanda)著,共计十二篇,二○四颂。系综合商羯罗(梵Śavkarā)之「梵我不二一元论」与罗摩拏遮(梵Rāmānuja)之「制限一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