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八大人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不曾扬帆,何以至远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八大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大人》

  《八大人》,一卷,後安世高。安息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王子,父殁後,王位而皈依佛,出家道,博藏,尤其精通阿昙禅。桓帝,安息到洛,是我佛教初期的僧。有《安般守意》、《持入》、《修行道地》等三十四部四十卷。我早期佛的流布,因之奠定基。

  本主旨在明佛菩等大人知思念的八方法,因此《八大人》。《佛教》、《四十二章》合佛教三。

  全然短短三百余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目分明,者易把握文的本意。

   第一:悟世常,土危脆;四大苦空,五我;生,主;心是源,形罪薮;如是察,生死。

  是佛教的世界。明“世常,土危脆”的“常”;“四大苦空”的“苦空”;“五我”的“我”;“心是源,形罪薮”的“不”。

  修菩道的人悟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世,到都是不安不,因和合的四大五的我,真正起是苦的、空的、我的、生的、的、的、有主宰的。著的妄心,是罪的源流;幻的色身,是罪集聚的所。能懂得以上的道理,常常思察,就可以的生死苦的回。

> 第二:知多欲苦。生死疲,欲起;少欲,身心自在。

  第二悟到第七悟,是佛教的人生。也就是明多欲生死的根本。生在三界六道回,生死死生,受著的苦迫,都是由欲而引起的。坡:“人之所欲,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科技步,物文明,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古人:“人到求品自高。”求的境界就是欲的境界,人能欲,品格自然提升,苦自然少。

第三:知心足,惟得多求,增罪;菩不,常念知足,安守道,惟慧是。

  是知足守道的根本。世的罪,人生的患,都是由於“心足”而,人然明明知道“般不去,唯有身”,但活一天,要世求一天。因此,要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不能有所成就。修菩道的人,能安於,清守道,把“求智能、求解”做事。

第四:知懈怠落,常行精,破,摧伏四魔,出界。

  是精降魔的根本。在世上,做什事,必要有大雄、大力、大畏的精神。我人在社上所的事,在佛法所修的道,可能遭遇到的障、魔,一定很多,如果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一事成。

  “懈怠”,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的放,就是於修善的事不力。懈怠是人生的病患,治懈怠的方就是精。精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未生的念令不生,已生的念令速。

  四魔就是:魔──指等能害身心之魔;五魔──指色受想行等五能生一切苦之魔;死魔──指能人之生存命根之魔;天魔──指能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五就是指五和合的有情色身,五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世,都是常不,是不可依的牢,要“破,摧伏四魔”才能“出界”。生不懈怠,精修道,五之身,三界牢以後,得常住法身,逍自在,那就是一光明、解、安的世界!

第五:悟愚生死。菩常念,多,增智能,成就才,教化一切,悉以大。

  是智能化愚的根本。愚,是指心性暗昧,有通事理的智能,也就是“明”。人因愚,起惑造,回生死,受著的痛苦。人不能自己,不能解,就是由於愚。

  愚,有解上的愚,有思想上的愚。解上的愚就是:身、、邪、戒取、取。思想上的愚,就是:欲、恚、愚、慢、疑惑。生因有上述解上的愚及思想上的愚,因此而感受生死。悟了的菩,一定要法愚和生死。在菩的心中,希望的是世出世法,教,增智能,成就才,教化一切生,大家快,把喜布在人。

第六:知苦多怨,,菩布施,等念怨,不念,不憎人。

  是布施度人的根本。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自依,困苦,因此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嫉他人的富有和博,恨人的,甚至想出害人的方法,造下的,下的。

  修菩道的人,是是富,都不怨天尤人,相反的,菩意把自己的所有布施人。布施,是最好的方法。佛菩有三十二相、八十好,都是由於累生累劫修布施而得的,大乘行者,修六度行,布施是第一波蜜。

  一般人布施人或是所的人容易,而布施自己所怨恨的人就。菩布施,“等念怨”,是怨家、人,只要是生有所需要,菩都平等行施。

  “不念,不憎人”,佛的人人有隔宿的仇恨,“天下人我,我不天下人”,就是他人有待我的地方,也要原他,他一忏悔改的。

  有黑暗,不出光明;有毒,不到善良;此即佛法所的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人、不,只要有“等念怨”的念,是我的恩惠,人是我的知,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

第七:悟五欲患。俗人,不染世;常念三衣,瓦法器;志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慈悲一切。

  是持戒欲的根本。世人有智能,以五欲是非常快的;而悟了的菩,知道五欲生起失,甚至有流生死的患。

  修道的人,以法代替世,以修道代替欲,生活自然美自在。以修道治五欲,有生活的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要能不被五欲的洪流,至少要奉持五戒:不而仁慈,不取而重,不邪淫而有,不而信,不酒而智清。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文中:“常念三衣,瓦法器;志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身有出家,而心要常常念出家僧的生活清,不忘三衣,瓦法器,在生活中要能有一部份出家僧的持戒生活,如能,就可以束,保持人格的清白。

  出家僧要“梵行高,慈悲一切”。“梵”是清的意思,“行”是指所修之行。欲,就是梵行。“慈”是指能生快,“悲”是指能拔除生痛苦。教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之行,修得崇高大,用我的慈悲待一切生,把恩惠布在人。

第八:生死然,苦量;大乘心,普一切。代生,受量苦;令生,竟大。

  是本的宗要,明大乘心普的根本。本始到束,都是世是“苦空、常、我、不”,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三界要,好象本完全是小乘出世的思想;而本的宗要,要佛者起大乘普的悲心,在世代生苦,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小乘,只求自己的解,於如何救世,一情也有,那善其身的生活,充了人主的色彩。但是到了大乘行者,不但自己要求解,而且更一步的救人救世的悲,向社展普的活,才是本的主旨和心要。

  本的文然,而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本的思想系看,是要修菩行者,先小乘入,世幻不的名利,能放下,身心所的生活做一底的磨,事於的准,到了能不受世染污的候,再活活的世,做解救世的工作,才名真正的菩!

  是小乘行者要世也好,或是大乘行者要救世也好,大小乘行者,世的“生死燃,苦量”,都有著共同的看法。

  生在生死回之,,身犯淫,心具,造作的量罪,像常的劫火,烈的燃著世界,燃著我的身心,遭遇了量的身苦心。我人既苦所包,因此,是什人,有一共同的望,那就是要求苦。所以菩的任,就是要能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意自己苦,是每人的希求,然也有下劣生不望苦的,更有喜坐牢的人;意人苦,是有大善心的人;意代生受苦,就非大乘心的菩不可了。像文殊、普、音、地藏,都是大乘心的菩,他都能“令生”,“竟”能得清解涅的“大”安“”!

  本的“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佛菩大人之所悟。精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岸;生死,度生。以前八事,一切,令生,生死苦,五欲,修心道。若佛弟子,此八事,於念念中,量罪;趣菩提,速登正;永生死,常住快。

  本的容,主要是“六波蜜”。六波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智能,是菩必修的行。在文,好象有直接到忍辱、禅定二波蜜,其六波蜜是不可分的,六波蜜的精神是的。

  “修心道”,道就是指八道,即正、正思、正、正、正命、正精、正念、正定。八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蜜中的禅定波蜜。至於忍辱,我常,“知足常,能忍自安”,知足忍辱就是安法。因此,“五欲”、“生死,度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文中精道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蜜中以智能最重要,佛陀一切生母,智能一切佛母,“五度足,智能目”,人有行路,但若眼睛,前途就危重重。有智能,一切佛法,都成了世法,所以菩心道,了生死,度生,是布施、持戒、精等,智能是最重要的。有了智能,再能精行道、慈悲度生,就可“乘法身船,至涅岸”了。

  菩涅以後,再到人受生死,就把此“以前”所“八”“事”理,“一切”,“令生”,也“”悟到“生死”的“苦”,喜“”“”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而行“道”。

  本其它典不同的地方有二:

  文只有起序,而有信序。如首:“佛弟子,常於夜,至心念,八大人。”

  流通分中有天八部等已喜信受奉行的。

  本在《阿含》、《佛教》、《成》中均有,其序、名,然旨趣同。如《中阿含》卷十八《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欲,非有欲得,乃至道智能,非愚得。於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其前,大人八念。即:

  道欲,非有欲得。又作少欲、欲。是比丘修道,於一切境不生希欲之心,自得欲,而不令他知,所以得道。即《八大人》的第二。

  道知足,非得。又作知足。是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知足。即《八大人》的第三。

  道,非聚得。又作寂、、。是比丘修道,於世法及己身心俱。即《八大人》的第七。

  道精勤,非懈怠得。又作不疲倦、精。比丘修道,常行精,、不善,修善法,自起意,一固,不方便。即《八大人》的第四。

  道正念,非邪念得。又作正念、正、不忘念、守正念、制心。比丘修道,察身心外法悉皆空寂,有邪念。即《八大人》的第六。

  道定意,非意得。又作定意、定心、正定。比丘修道,,凝心禅定,有散。即《八大人》的第一。

  道智能,非愚得。又作智能、正慧。比丘修道,察世衰之法,而得智能明,悉除惑,生死苦。即《八大人》的第五。

  道不,非行得。又作、不。比丘修道,常寂,嬉之、游之行,安住之理,正意而解。即《八大人》的第八。

  本今收於《高藏》第十四、《碛砂藏》第十三、《藏》第四十五、《正藏》第二十二、《大正藏》第十七。

  其注疏如次:

  八大人略解  一卷  明‧智旭解

  八大人疏   一卷  清‧法集

  八大人      太

  八大人      瑛

  八大人十      星

述本的宗要。

例明知足修道者的重要。

述精的意及其利益。

述愚的。

 

相关参考

佛教 佛八大人

  《佛八大人》  後沙安世高  佛弟子,常於夜,至心念八大人:  第一悟:世常,土危脆,四大苦空,五我,生,主。心是源,形罪薮,如是察,生死。  第二知:多欲苦,生死疲,欲起;少欲,身心自在。  第

佛教 佛八大人

  《佛八大人》  後沙安世高  佛弟子,常於夜,至心念八大人:  第一悟:世常,土危脆,四大苦空,五我,生,主。心是源,形罪薮,如是察,生死。  第二知:多欲苦,生死疲,欲起;少欲,身心自在。  第

佛教 八大人觉什么意思

指大人八种教法。又作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依中阿含经卷十八之八念经,八大人觉,即:(一)少欲觉,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二)

佛教 八大人觉什么意思

指大人八种教法。又作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依中阿含经卷十八之八念经,八大人觉,即:(一)少欲觉,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二)

佛教 八大人觉什么意思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佛教 八大人觉什么意思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佛教 八大山人什么意思

(1626~1705)明末江西人。以书画著称于世,为我国绘画史上「明末四僧」(或「清初四僧」)之一。系明宗室朱权后裔。本名朱耷,字雪[人/亅],号驴、[人/亅]山驴、传綮、拾得、雪衲、人屋等。八岁即能

佛教 八大山人什么意思

(1626~1705)明末江西人。以书画著称于世,为我国绘画史上「明末四僧」(或「清初四僧」)之一。系明宗室朱权后裔。本名朱耷,字雪[人/亅],号驴、[人/亅]山驴、传綮、拾得、雪衲、人屋等。八岁即能

佛教 寺院朝拜的八大禁忌

1、佛不必立於中,唯虔敬拜即可。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生起心念,佛一不知,只要出於至心、恭敬心,什位置皆是好地方。2、不佛殿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佛以三拜即可;人修行其意,若殿大

佛教 寺院朝拜的八大禁忌

1、佛不必立於中,唯虔敬拜即可。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生起心念,佛一不知,只要出於至心、恭敬心,什位置皆是好地方。2、不佛殿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佛以三拜即可;人修行其意,若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