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

Posted 本生

篇首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忍辱】>  梵ks!a^nti,巴利khanti,西藏 bzod-pa。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即令心安,堪忍外在之侮辱、害等,亦即凡加身心之苦、苦痛,皆堪忍之。瑜伽地卷五十七,忍辱含不忿怒、不怨、心不意等三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最,以忍辱六波蜜之一,乃菩所必修行之德目。 >  、二乘菩皆行忍,其意大,婆塞戒卷七羼提波蜜品二乘所行之忍辱,唯忍辱,非波蜜,菩所行之忍辱特忍辱波蜜(梵ks!a^nti -pa^ramita^ ,意忍度)。大乘理趣六波蜜多卷六安忍波蜜多品亦行一切皆空之安忍,安忍波蜜,除外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分之安忍安忍,此等分安忍波蜜。解深密卷四地波蜜多品忍辱波蜜之,包括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苦)、谛察法忍(能谛察法)等三。又十善行中有忍辱行,即指忍受各侮辱害而不起嗔恨心之修行。[阿含卷二十一斗品、增一阿含卷四十四‘十不善品’、大乘大集地藏十卷九福田相品、十律卷五十七、大乘本卷中、唐大乘卷七、大乘章卷十二](‘六波蜜’1273、‘波蜜’3445)>  【忍辱六功德力】>  法集卷三,菩修行忍辱波蜜,有六功德力,即: (一)能忍所,菩得‘如平等智力’,被人叱,而能忍受不加。如,如空谷之答。(二)能忍所打,菩得‘像平等智力’,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像,如明之印像。(三)能忍所,菩得‘如幻平等智力’,被人害,而能忍受不加。如幻,如幻而不。(四)能忍所嗔,菩得‘清平等智力’,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五)八法不,菩得‘世法清平等智力’,故不世利、衰、、、、、苦、等八法所。(六)不染,菩得‘集因平等智力’,故一切皆不能染。>  【忍辱太子】>  尊本生之一。即去毗婆佛入後像法之世,印度波□王之子。大方便佛恩卷三,昔毗婆佛,有波□,其王睿仁,常以正法治,王有子,性善而不嗔,故名忍辱。王病笃,奸臣除太子而唯有不嗔之人眼、入髓方能治病,太子以己性不嗔,遂剜二目,骨出髓,以妙。彼之太子即尊之前身。此有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律相卷三十一](‘忍辱仙’2894)>  【忍辱仙】>  梵名Ks!a^nti -va^di-r!s!i ,巴利名Khanti-va^di-ta^pasa 。又作羼提波梨(梵Ks!a^nti -pa^la )、羼提和(梵Ks!a^nti -va^din )。意作忍、忍。迦佛於因位修菩道之名。愚卷二羼提波梨品,去久劫,印度波□迦梨王(梵Ka^li )在位,有仙人羼提波梨五百弟子居住山林,修忍辱行。王因女色之故,截仙人手足、耳鼻等,仙人忍之,成佛後以慧刀王之、嗔、三毒,王遂忏悔而供之。彼之仙人即尊之前身,王及其四大臣後之那等五比丘。此一著名,巴利文本生(Khantiva^di-ja^taka )、出曜卷二十三泥洹品、六度集卷五、金般若波蜜等均其事,但巴利文本生及出曜中,王名迦浮(梵Kala^bu )。>  另大唐西域卷三仗那,此事生於,都城揭厘城之有忍辱仙之塔,乃佛陀於往昔作忍辱仙,羯利王割截肢。近代德考古家葛德( A. Gru|nwedel)所搜集(Kizil)寺之壁中,有描王右手持、仙人手被截之情,或即示此一。此外,大方便佛恩卷三所去印度波□忍辱太子剜目出髓之事,亦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中本起卷上法品、菩本行卷下、僧伽所集卷上、婆沙卷九、大智度卷十四、卷二十六、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 A. Gru|nwedel: Alt-Kutscha](‘忍辱太子’2893)>  【忍辱地】>  指生忍法忍。生忍,即安忍有情之嗔捶打或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雨、渴、老病等之非情害;於此二忍能安然不,故忍辱地。法卷五安行品(大九·一七一中):‘菩摩诃住忍辱地,柔和善而不卒暴,心亦不。’(‘二忍’196、‘法忍’3351)>  【忍辱衣】>  (一)指忍辱之心。忍辱之心能防止一切外障,故喻如身之衣。[法法品](二)袈裟之名。袈裟能使人忍辱柔和,故有此。[氏耍卷上](‘袈裟’4784)>  【忍辱草】>  略忍辱。於印度雪山(喜拉雅山)。牛食此草,其乳能出世第一之醍醐味。亦用以比喻念佛生善之殊功德。[北本涅卷二十七](‘醍醐’6321)>           【忍辱】――《丁福保佛大典》>  【忍辱】>  ()梵羼提K&sdotblw;&amacron;nti,曰忍辱,忍受侮辱害而恚恨也,六波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摩佛品曰:‘忍辱是菩土,菩成佛三十二相,生生其。’注‘肇曰:忍辱和,故系以容相,而直形而已。’>  【忍辱衣】>  (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袈裟之名。法法品曰:‘如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氏要上曰:‘如幻三昧袈裟名忍辱铠。’>  【忍辱仙】>  ()迦如,於因位忍辱仙,修忍辱之行,歌利王支分其身。道歌曰:‘我得然佛,多劫曾忍辱仙。’>  【忍辱地】>  ()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嗔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雨渴老病等之非情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故名忍辱地。法安行品曰:‘菩摩诃,住忍辱地,柔和善,而不卒暴。’>  【忍辱草】>  (植物)生於雪山之草名。涅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忍辱,牛若食者,出醍醐。’>  【忍辱】>  (名)忍辱之略。>  【忍辱铠】>  (譬喻)忍辱能防一切之外,故譬以甲铠。法持品曰:‘鬼入其身,詈辱我。我等敬信佛,著忍辱铠。’>  【忍辱太子】>  (本生)昔毗婆佛,波捺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以不嗔人肉。太子自念我生不嗔,因名忍辱,可充此。中有不嗔者,可以彼救我耶?遂自割肉充,父母病即愈。大方便佛恩二,律相三十一。>  【忍辱波蜜】>  ()六波蜜之一。波蜜。>  【忍辱波蜜菩】>  (菩)胎藏界曼荼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蜜菩之一。主三忍,梵乞叉底波蜜多,密帝利金。肉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名小二指,余屈,刀印,坐赤上。>           【忍辱】――《中佛教百科全》>  【忍辱(梵ks!a^nti,巴khanti^、khanti,藏bzod-pa)】>  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作安忍或忍。即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害。《大乘章》卷十二(大正44·70 5b)‘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名之辱,於辱能安目之忍。’《瑜伽地》卷五十七忍辱有三行相,即不忿怒、不怨、不。梵ks!a^nti,系由根ks!am(有‘忍’之)而的女性名,故有忍耐或安忍之意。此忍辱世、出世及大乘、小乘等所尊崇之法。尤其大乘之最重,以之六波蜜之一,系菩必修行的要目。>  依《大智度》卷六所,忍有生忍、法忍二>  (1)生忍生加,心不嗔恚;又供,心亦不喜;且生初、中、後,不常、二,不生邪。>  (2)法忍於甚深法中心。>  《婆塞戒》卷七〈羼提波蜜品〉,忍有世、出世二,文(大正24·1072c)‘忍有二,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渴寒苦,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智慧正,忍佛法僧,詈、打、口、事,嗔等悉能忍之,能忍忍、施、作,名出世忍。’其下文又所行之忍辱唯是忍辱,非波蜜。唯菩所行之忍辱乃能忍辱波蜜。即以四句分忍辱忍辱波蜜(大正24·1073a)>  ‘是忍辱非波蜜者,所世忍,所行忍辱。是波蜜非忍辱者,所禅波蜜。亦是忍辱亦波蜜者,所若被割截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嗔心,檀波蜜、波蜜,般若波蜜。非忍辱非波蜜者,所持戒布施。’>  又依《大乘大集地藏十》卷九〈福田相品〉所,菩的安忍有世、出世相。所世安忍乃有情的有取有相,依果福等而起的有漏忍;普利一切有情而起的漏忍,出世安忍。又世安忍是所共有,故不可名之大甲胄,出世安忍由菩所成,故名之大甲胄。另依《大乘理趣六波蜜多》卷六〈安忍波蜜多品〉所述,一切皆空而行的安忍,安忍波蜜,若非如此,唯名安忍。又,存自他或善分的安忍,唯名安忍;此等分者,名安忍波蜜。由上所述,可知二乘及菩皆行忍,然其志意大有所。>  此外,《解深密》卷四〈地波蜜多品〉等,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其中耐怨害忍又耐他怨害忍、他不益忍、忍辱忍、他辱忍;安受苦忍又安受苦忍、安苦忍、安受忍;谛察法忍又法思惟解忍、法思解忍、通忍、法忍或察法忍。唐《大乘》卷七(大正31·356c)>  ‘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益有情事,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苦,由此忍力於生死中受苦而不退。谛察法忍堪能谛察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二忍。’>  又,性《大乘》卷七亦耐怨害忍是有情成熟的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能忍受寒渴等苦事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此中,前二忍相《大智度》所生忍,谛察法忍相彼之法忍。>  又,《》卷一菩有十忍,即忍、外忍、法忍、佛教忍、方所忍、修忍、非所忍、不逼忍、非心忍、誓忍。新《》卷五十八〈世品〉亦菩有十清忍,文(大正10·305a)>  ‘所安受訾辱清忍生故,安受刀杖清忍善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忍其心不故,不卑清忍上能故,有救清忍自身命故,我慢清忍不未故,不嗔清忍察如幻故,有犯清忍不自他故,不清忍境界故,菩真智知一切法生清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又,《大乘理趣六波蜜多》卷六〈安忍波蜜多品〉亦列、不害、等三十二安忍。《瑜伽地》卷四十二〈忍品〉忍有自性忍、一切忍、行忍、一切忍、善士忍、一切忍、遂求忍、此世他世忍、清忍九。此中,一切忍分在家、出家,又各有耐怨害等三。行忍有三,一切忍有四,善士忍有五,一切忍有十三,遂求忍有八,此世他世忍有九,清忍有十。>  於忍的功德利益的述多。如《大》卷七十八〈富那·具善根品〉,忍辱十力之本,佛神通之原,智大悲皆以忍本,四谛、念、正勤、根、力、、道分皆以忍本。《大智度》卷三十亦(大正 25·280c)>  ‘忍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能於中奇特事。忍能守,令施戒不。忍大铠,兵不加。忍良,能除毒。忍善 □,於生死道安患。忍大藏,施苦人大。忍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彼岸。’>  [考料] 《中阿含》卷十七;《佛教》;《正法念》卷六十〈天品〉;《大般若》卷三六六〈巧方便品〉;《大品般若》卷一〈序品〉;《六度集》卷五;《成唯》卷九;《大般涅》卷下。>  【忍辱仙(梵Ks!antiva^di-rsi,巴Khanti-va^di-tapasa,藏Bzod-pa-smra-ba shes-bya-bah!idran%-sron%)】>  尊修因位菩行之一仙人。又作羼提波梨、羼提和。依《愚》卷二〈羼提波梨品〉所述,去久劫,有一波捺王,名迦梨。中有一大仙名羼提波梨,五百弟子共於山林,修忍辱行。一日,王四大臣及夫人女等游山林。,王因疲累而小睡。女等乃王游行,欲花林。羼提波梨端坐思惟,遂生敬心,即散花於其身。坐於前,其法。王而知之,疑其女等,怒仙人‘所修何事?’答曰‘修行忍辱。’王欲之,即拔截其手、足、耳。然仙人色不,忍辱。王大曰‘汝忍辱,以何?’仙人答曰‘我若至,血乳,身。’言,血果成乳,身平如故。,仙人又告王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我後若成佛,以慧刀汝三毒。’王乃忏悔。後,常仙人至中供。文仙人羼提波梨即今之尊,迦梨王及四大臣即如等五比丘。>  在巴利《本生》、《中本起》卷上〈法品〉、《出曜》卷二十三〈泥洹品〉、《六度集》卷五、《金般若波蜜》、《婆沙》卷九、《大智度》卷十四等皆述及此事,然巴利《本生》及《出曜》王名迦浮;《大唐西域》卷三此事生於仗那,此都城之有忍辱仙塔。又,由近古威德(A. Gru□□nwedel)所搜集克孜(Kizil)寺的壁中,有似描此故事者。中有王右手持,作切仙人手之。>  除上述之外,忍辱本生另有其他故事,如依《大方便佛恩》卷三〈品〉所述,去毗婆佛像法之世,波捺太子以性善不嗔之故,名忍辱。王病笃之,中奸臣等欲奸除去太子,乃惟得不嗔之人的眼睛,方能治愈王病,遂太子骨、取其髓。又剜太子目。此太子即今之尊。>  [考料] 《菩本行》卷下;《僧伽所集》卷上;《父子合集》卷五;《大智度》卷二十六;《解西域》。  

相关参考

佛教 “忍辱”的意及功德

 【忍辱】>  梵ks!a^nti,巴利khanti,西藏bzod-pa。音羼提、羼底、乞叉底。意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蜜之一,十波蜜之一。即令心安,堪忍外在之侮辱、害等,亦即凡加身心之苦、苦痛,皆

佛教 普十大行喜功德--喜的意

普十大行(二十三)>五者喜功德1──喜的意>於自由90.05.05(六)刊  「」是、不背;「喜」是喜、。「喜功德」,就是著所所,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大事或小事,都能以喜的心和、。譬如有人敬、慈化弟幼

佛教 普十大行喜功德--喜的意

普十大行(二十三)>五者喜功德1──喜的意>於自由90.05.05(六)刊  「」是、不背;「喜」是喜、。「喜功德」,就是著所所,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大事或小事,都能以喜的心和、。譬如有人敬、慈化弟幼

佛教 十供的意功德

以十供做功德:香、花、、、果、茶、食、、珠、衣等十物品供,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功德。十供源自於《梁皇忏》,又名《慈悲道忏法》。其象征意如下:1.香供:象征意:戒香。2.花供:象征意:微妙行,花果。3.供

佛教 十供的意功德

以十供做功德:香、花、、、果、茶、食、、珠、衣等十物品供,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功德。十供源自於《梁皇忏》,又名《慈悲道忏法》。其象征意如下:1.香供:象征意:戒香。2.花供:象征意:微妙行,花果。3.供

佛教 四月初八浴佛的意功德

  浴佛的意化人的身口意,我手持水向悉多太子象沐浴,心祝,除欲、恨、愚的污垢,自行身行、言、心意都能保持,希望社清安,有暴力、欺、邪等事件,境能美清,且借著浴佛的功德,化自己的垢,美化我的社土,五世清

佛教 四月初八浴佛的意功德

  浴佛的意化人的身口意,我手持水向悉多太子象沐浴,心祝,除欲、恨、愚的污垢,自行身行、言、心意都能保持,希望社清安,有暴力、欺、邪等事件,境能美清,且借著浴佛的功德,化自己的垢,美化我的社土,五世清

佛教 超度的意、象和功德

>超度的意>>一、超三道:得升三善道或常往土,免遭三世流.二、指引正方向:落回的生,有如行走於茺野中的瞎子,前路茫茫.超度可以指引生用自己本性的智能之光,明黑暗.三、消除障:生罪,迦牟尼佛消除生罪,授

佛教 超度的意、象和功德

>超度的意>>一、超三道:得升三善道或常往土,免遭三世流.二、指引正方向:落回的生,有如行走於茺野中的瞎子,前路茫茫.超度可以指引生用自己本性的智能之光,明黑暗.三、消除障:生罪,迦牟尼佛消除生罪,授

佛教 《地藏》的代意及如何

1、《地藏》的功能分二:  1.1《地藏》是一部著物生其生、老、病、死的程,及如何人自己改命以起死回生的方法,能超去世的冤主,令其究竟解的因果。人的生自始劫以皆回不已,福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是他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