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找及依止上
Posted 功德
篇首语:人生于世,委屈在所难免,消化了就是成长的动力,消化不了就会变成脾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找及依止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在今的五世,尊重道的精神已慢慢湮了,但在上,不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道、雕刻工等,也都是依而的,而且重徒系。既然世俗的些小尚需明指,何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不可自通,我也不冒大。在史上,有任何人曾靠自己看而成佛的先例。有些人:「迦牟尼不就是而成佛的?」然不是!本迦牟尼在示成佛前之往世中,亦曾遍明,甚至牲身命求一偈示。下生的勒菩,上有座小小的佛塔,塔表迦牟尼,菩佩比塔正是表的承源自迦牟尼及表敬之道。在在,一切求成就佛境的菩亦如法地依而。在未,我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甚至只是要得到低的成就,也一要依止明而。 > 要得到佛法上的成就,不只靠,同也有承的加持因素在。的人就似是家中的水,佛就似是水;佛陀的有很大的力量及的悲心,我也或的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水」及「水」,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接起,我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的好,而代父正是些「水管」。如果有水管,管你天天在水旁干等也用!故此知,不是出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而得。即使至小的微步,也因恩而得。如果有,我佛的名字也也不能到。 > 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麽,出的也就是同的。地依止了具格的老,是最可怕的。今的末法代,像的「老」多的是,大家必小心抉。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格的老外,依止了不任的老也不太好。甚麽是「不任的老」呢?譬如,你的通小乘部教法,但不通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的,你或能成一位小乘教法的大,但仍然可是有一可惜了。又或者,具承件,但他法不善巧,也令法有障。故此,我致力於得一位具、所述之所有格的。甚麽我要依止具有所有的明呢?衲以一例子解:如果你要前往某地方,最理想的向莫於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向若只熟知整途的某一段,然你也有很大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熟知全程的向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於依止一位能教授大、小二乘及、密全道的明了。依戒律方面,戒的必具十五德性。依《》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具「明十德」。依部教法,授灌及密法者必具有另外十金上之。故此,一位能如法教授整、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就必完全具以上共三十五格。 > 以大乘部最上等明的格,可分「明十德」: > 1. 持戒清 > 如果一人自己也能伏好,如何能教人呢?所以一好必有好的戒德。一,主要是「戒」的方面。 > 2. 有禅定功夫 > 一也不理解。最上等的明,必具「定」。 > 3. 具足慧 > 是指上等的明不要有戒及定,要具底消除我的「慧」。 > 4. 德行起比自己高 > 而依止,然要找比我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必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 > 5. 修持精勇猛 > 所的「精」,然是指修行善方面的不懈,而非指不良的沈迷。一位好的,必定要自己精勇猛、毫不散,否弟子便不易好。 > 6. 富 > 一位明,必具由本迦牟尼一代一代下的、律及三藏承,而非只有一法的承。承,必包括教法及法承二者。在今末法,有不少子胡八道,明明有承,佛陀中法等等,欲者必小心察抉。 > 7. 通真 > 是指通中成。在大家未知道甚麽是中成,所以不易明白。 > 8. 法善巧及表清晰 > 有些老然自己通教,但表不清,又或不善於察弟子而症下,以致授受程不能到最的程度。一位好,必是法善巧的。 > 9. 不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 如果一人具前述八功德但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一位上等的,必具足悲心,出於真心希弟子能好,而不是了人名利而受徒。 > 10. 徒教不生疲心 > 上等的明已了自利的心,所以他完全不怕累,全心全意地投身於教育弟子的事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以十分喜的心去教。的才是一位好。 > 以上所十,乃完美的大乘明之特征。在今末法期,要得的明,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明德的大不能有,但到底求,以我的少功德恐怕不易遇上。所以,我若能得次一等的好,亦堪作依止了。甚麽是「次一等的好」呢?如果我?>123;佛陀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三。所以,如果未能得具足完美的,我至少也要依止一位上述三有多少量的。 > 我衷於法,但察不能草率快。今的人,常常到宣料便一蜂跑去名依止,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上,我要小心老,在成佛之大事上,我更加需要慎。我在未成立徒系之前,花一段,好好察位的德行等,在察年、完全肯定他具了、所述,方定依止。平我加法等活,只要心中有生起「位是我的!」的定,徒系便未成立,可以只把法者一位佛法上的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求了口或灌,或加了灌法、口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位是我的!」的定,徒系便告成立,察程亦告束,此便必佛了。徒系之成立,不一定像地拜的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位是我的!」的定,即使方不知道,系也便已立,又或你向父求法或受其法,徒系亦成立了。 > 察查格必在徒系成立以前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在的人常常把次序倒反了,是佛教的不幸。有人逼我去依止一位老,完全出於自己的定。如果自己疏於查便草草依止了,的是自己,不能怪人。之,一旦徒系成立了,便必佛,可另拜其它老法,但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佛,乃至批、等。一旦成立了徒系,如果後所、所作佛法的完全背道而,亦只默然另拜其它父,心仍必位其中一位老。其它系的人或尚可批此人的失,但作徒弟的你,不宜批。 > 在我慎的察後、得符合件的一位或多位,如何承事依止呢?分方面,一正的心中依止度,另一在具行上的承事方法。 > 在《》中,及弟子以九心待徒系。首先,弟子必有孝子的心,如孝父母一般,意,永不忤逆。第二,依止心要似石一般固,永不能被摧。譬如有人我的,我的信心亦不退,就是毅的心了。第三,我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荷般,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起。在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大在初法,其巴(Marpa)他有很大的,但同也有大罪,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大。密勒日巴未因此退,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骨,最後建成了所要求的大。座大的,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度,便是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第四,我要如群峰拱山般,始不。第五,我要自己如役,任任怨,即使命我做如倒等低下的工作,我亦於命。第六,我自卑下,不可高我慢,甚至以自己比的修行高。第七,我要有《》中所的「犬心」。甚麽叫「犬心」呢?名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察小狗被主人打,不因恨而反咬主人,多只逃跑。在被主人脾走,亦不走,多在附近溜一,待主人消了,便像事似地回家,也不把才的事恨在心。我作弟子,也有度。,我不恨於心,也不存有全面的心理。第八,我要像梁一般,任何行的事亦勇於承。第九,我像船舟人河一般,去去、日一日地重著同的事工作,永不累。 > 之信心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一切成就的子及魂。如果已建立了徒系,上信心,所作修行便如了的子,不芽生。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度外,弟子上生出信心、佛陀。在察期,我仍可查欲拜於其下之有否缺。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承上成立了徒系後,弟子便不可再上之缺,而常想及其、功德等,要佛。在客上或佛之境界,甚至或只是凡夫境界,但不重要,弟子仍要若佛。佛,不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佛,弟子便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菩,得菩之加持;若只凡夫,即使客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得到任何加持。以前有一人向其求法,其大喝一「利渣」,是印度「!」的意思,但弟子以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後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多即生成就境界的案例,但在代少些殊的事例,正是因今的人的信心薄弱之故。 > 如何才能到佛的信心呢?除非我有宿世的善因,否就需要努力培方能至。弟子必地之功德、,而避免挑剔的失、缺。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一切失的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是迦牟尼,弟子也一可能得自己的身失、毫,就似年提婆多其迦牟尼一般。反,若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其佛陀,便一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佛。一的不易做到完美,少一功德便到,但我要有耐性地自己。 > 如果功德的角度,佛陀的功德是的,功德再高也高不佛,多也只是佛同等,且在客上也有可能根本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功德角度,之功德既有可能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恩德的角度,我的恩比佛的深。甚麽呢?我想想,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然曾弘正法,令多生得益,可是我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或是在三道中,也可能在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於世界的人但未遇佛陀,之我未有福在年遇上佛陀而得度。在,直接度我的是,我授法的是,教我如何成佛的也是。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若果不是有之教授,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佛境」名都未曾!由此角度,我人的恩德,可比佛要深。我得以不三道,乃拜教我止所;我若得以生於人或天界,乃因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若最能得佛境,亦因之教授及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心事及如佛外,弟子更常念之大恩大德。 >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亦要在行上承事。承事的行主要有三,一以供,二事,三依教而奉行。 > 不得需要我的供,做是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才我,是最功德田。甚麽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透悉心照、播、施肥及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地,事、供、等行,我便得到量功德。所以,我能出功德的「功德田」。非唯一的功德田,透供、佛像等,也能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 如果我事,例如替打水、或洗衣等,行於以物供。有一,衲必把例外情明一下:如果我已某人建立徒系,而位叫我替他做一些明佛法背道而的事,譬如他叫我代偷西等,弟子便要很慎理情了。如果我能完全肯定之要求佛法不合,而非只是我的密意要求解,我然不能照。可是,了系自己的徒系之清性,我尚全另一方面,故此我必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而不生突。在推後,我仍如佛,不此上之失而作批判或。一就是前面的、像石般固的信心。在情下,若能方面都照好,便不存在背上的因。一般,我如果在拜前曾好好地察,便很少遇上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多不具格的父,若不察便依止,或便常碰上的奈情,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推,另一同量保全徒系之清性了。 > 三者之中,以依所教地修持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便:「耐苦之修行,是令喜之侍奉!」三者中以第三最,第二次等,第一最基本,非等於我挑的而行。以上所三承事方式,非挑一而做,而期地全部奉行。 > 如法地依止的好有八大: > (1) 由於修上教示故,我可以向佛境。同,由於上是上的功德田,透供及承事,我能於短集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 > (2) 佛很於到有人恭敬。中有:「如理依止善士…余佛陀至心喜」我供佛能得供之功德,但不上令佛喜。供,既能得供之利益,更能得令佛喜之外功德。 > (3) 由於依止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的人。 > (4) 依著的教而止,便不再集罪因及受到其果了。 > (5) 如法地依止,便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 (6) 由於如法敬之因,我生生世世皆有常遇明。 > (7) 不三道。 > (8) 任何心皆能利成。 > 如果我不找一位或多位而依止,便不得到前述依止的八好。如果既已有了,不好好地敬及事,失有八大: > (1) 由於上乃佛之代表,若弟子者,便感召不尊重佛之果。 > (2) 如果自己的生恨心,自己曾之善行。 > (3) 不如法敬及事的弟子,即使修上密法,亦以成就。 > (4) 以不敬之心修持,不但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之因。 > (5) 不敬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不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到自己的上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行神通,父有!」在念一生之,他失去了神通,由天上了下。 > (6) 不如法依止的人,世即感召多不如意的。前有一名叫「佛智」的大。位大的其中一位老是的人。有一次,大受人戴著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位老。由於他名大,一之他便生出了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看不到父,未前相或安。由於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非上天、佛陀或其上他所作之,而是自己不敬所感召之。 > (7) 冒犯的另一果,是在未生中生於地之中,不得出。在多佛中,佛陀曾很清楚地示甚麽感召甚麽地之果,但在《金手灌》中,大至佛陀慢上有何果,佛陀:「我不敢!果的重程度要了出的,大菩都至昏倒!」由此可,慢上的比其它重很多。 > (8) 由於不如法依止之因,於未多生中都不遇明及正法。 > 慢自己的是重的不善。一旦慢了其中一位上,你在其它任何父所得的法,都以成就。所以,慢上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大路障。 > 在修行的道路上,徒系是其中一至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即使所拜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量罪。在古印度,代以的修行人都依些示而事,而得到成就。我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效法他敬及事的方法。曾有人阿底?>123;祖:「甚麽在印度,多大才修行甚短,便有所成就,我西藏人勤修很的,不有成呢?」祖答:「是因西藏人本尊本尊、上凡夫,而印度人上和本尊分!」由此可,佛乃修持成就之因素。 > 有些人:「我依止一位、是多位呢?」答案因人而。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位,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位,因易保自己不犯事方面的。 > 些有敬及事的示,是佛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考《地藏》及《》等。>相关参考
什么是根本上师,可以有多位吗 ‘根本上师’的藏文是TsawaiLama,他是我们成就无上佛果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依止上师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
亦名:开不依止、不依止开缘,子题:不依止者八人,行事钞‧师资相摄篇:「明依止法。先明应法,二明正行。初中,言得不依止者八人。(一、本宗六种)四分六种:一﹑乐静;二﹑守护住处;三﹑有病;四﹑看病;五﹑满
三自性所依止瑜伽七十四卷三页云: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依止三事。谓相、名、分别。问:依他起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及自等流。问:圆成实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
三自性所依止瑜伽七十四卷三页云: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依止三事。谓相、名、分别。问:依他起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及自等流。问:圆成实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
依止灭如依止离等四句中说。
依止灭如依止离等四句中说。
依止清净杂集论十四卷三页云:依止清净者: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取住舍具足者:谓随所欲生,即便能取。既生彼己;随其所欲,寿行分量,即能留住。若欲舍诸寿行;即便能
依止清净杂集论十四卷三页云:依止清净者: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取住舍具足者:谓随所欲生,即便能取。既生彼己;随其所欲,寿行分量,即能留住。若欲舍诸寿行;即便能
寂静依止显扬二卷十四页云:寂静依止者:谓欲界寂静依故。
寂静依止显扬二卷十四页云:寂静依止者:谓欲界寂静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