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一心三惑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一心三惑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作同体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实为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故须修三观以断三惑。此三惑即:(一)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见惑),与迷于现在之事象(思惑),两者并称见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报,故属界内惑;又以其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者所断之惑,故又称通惑。此惑可用空观来加以断除。(二)尘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应知十法界众生具有无边之惑障,及对治众生惑障之无量的教法,然因菩萨以空观破除见思惑,而易执著于空理,以致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之差别相,故此类尘沙惑又称著空惑。又因此惑仅为救度众生之菩萨所特有,故又称别惑。此惑共通于界内、界外,可用假观来对治。(三)无明惑,乃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烦恼,故属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别惑可由假观对治之,而此惑则可由中观断除。盖将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观分别断除,系别教之说法。若以天台圆教而言,三惑既为一体,仅须以一心三观之法门对治即可,而无须次第分别破除。〔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 p22

相关参考

佛教 三惑什么意思

(一)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

佛教 三惑什么意思

(一)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

佛教 三惑同异断什么意思

 (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三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复以空观断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

佛教 三惑同异断什么意思

 (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三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复以空观断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

佛教 始终心要什么意思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证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教 始终心要什么意思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证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教 始终心要什么意思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证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教 始终心要什么意思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证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教 一心刹那什么意思

一心刹那瑜伽三卷六页云: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刹那。又相似相续,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