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七句答什么意思
Posted 因明
篇首语:当你感觉到累的适合,不要灰心,你正在走上坡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七句答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因明用语。据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载,因明对论法中,对诸种质问答辩之种类有七种情形,即对于「A是B,或B是A否」之质问,其答辩有如下七种:(一)顺前句答(梵 pūrvapādaka),即顺应前句,且仅肯定前句之答法,例如:「凡A是B,然B未必是A。(二)顺后句答(梵 Paścātpādaka),与(一)相反,即顺应后句,且仅肯定后句之答法,例如:「凡B是A,然A未必是B。」(三)二句答,即以「或A非B,或B非A」二句作为答辩。(四)三句答,即以「或A非B,或B非A,或A亦B」三句作为答辩。(五)四句答,所谓四句分别即是以:「或A而非B,或B而非A,或A而亦是B,或非A非B。」(六)述可句答,全然以「是」答辩。(七)遮止句答,遮断他人之质问,使其质问无法成立之答辩。〔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参阅「四句分别」1675) p94相关参考
三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俱非数者:
三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俱非数者:
四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
四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
二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页云:谓于所问应二句答。不得有余。如有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若蕴数,亦界数耶?设界数,亦蕴数耶?此应作二句答。或蕴数非界数。谓色蕴识蕴。何以故?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证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证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
励志人生:带七句话上路这个标题是受“带三句话上路”的影响。“带三句话上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文章说的是爸爸送给孩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说的是快乐是一种美德,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给帮过自己的人一份礼物。这
机会,往往就死在这七句话里1、认为骗人不去认真了解,直接下定论。一锤子砸死,导致丧失机会。要仔细想一下,别人能骗你什么呢?骗财还是骗色呢?最坏的又是怎么样的结果呢?2、迟疑思想斗争时间过长,迟迟不下决
(真言)又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也。有四百二十七句,此中最末之八句为心咒。楞严经长水疏曰:「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哆姪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