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十种行什么意思

Posted 人欲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十种行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作坐禅人十种行。据解脱道论卷四行门品载,十种行即:(一)令观处明净,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饱不饥,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二)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观察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不令消灭,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不生妄想,易入禅定。(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是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前,三昧可得。(六)心无味着,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故于胜定无所乐着。(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成就正定道业。(十)乐着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 p486

相关参考

佛教 坐禅十种行什么意思

意思为: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

佛教 坐禅人十种行什么意思

若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即:(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

佛教 坐禅人十种行什么意思

若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即:(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

佛教 坐禅人十种行什么意思

若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即:(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

佛教 坐禅人十种行什么意思

若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即:(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

佛教 四种苦与坏等十种行相相摄什么意思

四种苦与坏等十种行相相摄瑜伽五十五卷十四页云:复次如经言:有四种苦。一者、生苦。二、缘内苦。三、缘外苦。四、麤重苦。问:此中何行摄何苦?何苦摄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二苦,展转相摄

佛教 四种苦与坏等十种行相相摄什么意思

四种苦与坏等十种行相相摄瑜伽五十五卷十四页云:复次如经言:有四种苦。一者、生苦。二、缘内苦。三、缘外苦。四、麤重苦。问:此中何行摄何苦?何苦摄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二苦,展转相摄

佛教 请佛住世什么意思

 (术语)十种行愿之一。

佛教 请佛住世什么意思

 (术语)十种行愿之一。

佛教 五种行什么意思

五种行瑜伽六十四卷十六页云:复次有五种行。一、身行。二、语行。三、意行。四、业行。五、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