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十种得戒缘什么意思
Posted 作法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十种得戒缘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小乘有部,得具足戒之缘有十种。即:(一)自然得,自然发得具足戒之意。指佛与缘觉发尽智时,无师自然得具足戒,不通于余人。(二)见谛得,又作见道得。入见道观四谛理时所得。即世尊成道之初,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时,彼等闻四谛之理而自得戒。(三)善来得,佛见耶舍之机已熟,称之善来比丘,彼乃即座得戒;是唯佛独善之。(四)自誓得,自坚誓而得戒。如大迦叶信受佛为大师,自誓言而得戒;唯大迦叶能,不通于余人。(五)论议得,与佛陀问答论议而得受戒,如苏陀夷。(六)受重得,又作敬重得、八敬得。指受持八尊重法(八敬)而得戒,如佛陀之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七)遣信得,又作遣使得。由佛遣音信而得戒。如法授尼。(八)边五得,又作五人得。由五人授之作法得戒。边地僧侣少,不能从正式仪规行三师七证之十人受时,以四僧众与一羯磨师作法授戒。(九)羯磨得,又作十众得。即在国境内立三师七证,依规定行羯磨作法授戒。(十)三归得,闻归依佛法僧三宝即得戒,如六十贤圣三度听闻归依三宝而受得具足戒。上述出自十诵律卷五十六、杂心论卷三、俱舍论卷十四,但得戒之缘依诸律、论所载互有异同。〔顺正理论卷三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 p492相关参考
十种得戒缘之一。谓将受戒之比丘尼,容姿端丽者,若往精舍受戒之途中,有遇难之虞,佛则遣使,为授具足戒。〔俱舍论卷十四〕(参阅「十种得戒缘」492)p5942
十种得戒缘之一。谓将受戒之比丘尼,容姿端丽者,若往精舍受戒之途中,有遇难之虞,佛则遣使,为授具足戒。〔俱舍论卷十四〕(参阅「十种得戒缘」492)p5942
指于边地由五人传授之作法得戒。为十种得戒缘之一。又作五人得。以边国僧众数少,受戒者不能从正式仪规行三师七证等十人受戒时,即以四僧众与一羯摩师作法授戒,依之而得具足戒。〔十诵律卷五十六、杂心论卷三、俱舍
指于边地由五人传授之作法得戒。为十种得戒缘之一。又作五人得。以边国僧众数少,受戒者不能从正式仪规行三师七证等十人受戒时,即以四僧众与一羯摩师作法授戒,依之而得具足戒。〔十诵律卷五十六、杂心论卷三、俱舍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谓边国以僧侣少,不能从正式行三师七证之十人受,故减人数,以四僧众与一羯磨师,作法授戒,依之而得具足戒也。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谓边国以僧侣少,不能从正式行三师七证之十人受,故减人数,以四僧众与一羯磨师,作法授戒,依之而得具足戒也。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为十种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然具足,方可得戒。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为十种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然具足,方可得戒。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为十种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然具足,方可得戒。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为十种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然具足,方可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