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目犍连子帝须什么意思

Posted 比丘

篇首语: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目犍连子帝须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梵名 Maudgaliputra Tiśya,巴利名 Moggaliputta-tissa。单称帝须。印度阿育王时代人。以大梵天帝须自梵天下降,托生于目犍连婆罗门家,故称目犍连子帝须。年十六,投沙门私伽婆(梵 Siggava)为沙弥,后依旃陀跋阇(梵 Candavajji)受具足戒,精通三藏。并得私伽婆之付法,护持律藏,证得阿罗汉果,为阿育王之师,教化人民。阿育王即位第六年(262 B.C.),王劝化摩哂陀王子随从帝须出家研学三藏。三年之后,帝须栖隐阿烋河山(巴 Ahogavgā-pabbata),由摩哂陀统领僧伽。当时,佛教因阿育王之外护,而大为兴盛,故有许多外道为求衣食而混入僧团,破坏正法。阿育王乃礼请帝须复出为上座,驱逐外道,净化僧团,并召集六万比丘布萨说戒;又自众中精选知晓三藏而得三达智之比丘一千人结集法藏,即所谓第三结集。结集终了,并派遣末阐提等诸长老分赴罽宾等地弘宣佛法。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251 B.C.),帝须集录当时之迦他跋偷(Kathā-vatthu,即论事)传世。示寂时,法腊八十。又舍利弗问经所举之目犍罗优婆提舍,与帝须恐系同一人。〔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卷二、佛教小史卷二〕 p2109

相关参考

佛教 帝须什么意思

梵名Tisya。印度阿育王时,有二位比丘同此名:(一)第三次经典结集之上座,称为目犍连子帝须。(二)阿育王之弟,即七日王。得罪于王后乃观无常而出家,名为帝须比丘。〔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阅「目犍连子帝

佛教 帝须什么意思

梵名Tisya。印度阿育王时,有二位比丘同此名:(一)第三次经典结集之上座,称为目犍连子帝须。(二)阿育王之弟,即七日王。得罪于王后乃观无常而出家,名为帝须比丘。〔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阅「目犍连子帝

佛教 帝须什么意思

梵名Tisya。印度阿育王时,有二位比丘同此名:(一)第三次经典结集之上座,称为目犍连子帝须。(二)阿育王之弟,即七日王。得罪于王后乃观无常而出家,名为帝须比丘。〔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阅「目犍连子帝

佛教 帝须什么意思

梵名Tisya。印度阿育王时,有二位比丘同此名:(一)第三次经典结集之上座,称为目犍连子帝须。(二)阿育王之弟,即七日王。得罪于王后乃观无常而出家,名为帝须比丘。〔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阅「目犍连子帝

佛教 南传大藏经什么意思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巴利文大藏经。又作巴利三藏。原本仅称三藏(巴Ti-pitaka)。释尊入灭后,摩诃迦叶等弟子结集三藏。至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巴Moggaliputta-tissa)再次结集,编辑

佛教 南传大藏经什么意思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巴利文大藏经。又作巴利三藏。原本仅称三藏(巴Ti-pitaka)。释尊入灭后,摩诃迦叶等弟子结集三藏。至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巴Moggaliputta-tissa)再次结集,编辑

佛教 南传大藏经什么意思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巴利文大藏经。又作巴利三藏。原本仅称三藏(巴Ti-pitaka)。释尊入灭后,摩诃迦叶等弟子结集三藏。至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巴Moggaliputta-tissa)再次结集,编辑

佛教 南传大藏经什么意思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巴利文大藏经。又作巴利三藏。原本仅称三藏(巴Ti-pitaka)。释尊入灭后,摩诃迦叶等弟子结集三藏。至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巴Moggaliputta-tissa)再次结集,编辑

佛教 目犍连什么意思

意思为:见摩诃目犍连条。

佛教 波咤利弗城结集什么意思

 (故事)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灭二百三十五年,目犍连帝须为上座,会一千比丘,于波咤利弗城诵出法藏。帝须更自作论事Kathāvatthuppakaraṇa一千章,驳击异议邪说。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