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戒体三种什么意思
Posted 种子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戒体三种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防非止恶之功能(即戒体,又译无作、无表),其性通于大小乘,古来有三种异说,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一)色法:说一切有部认为戒体乃依四大而生之无见无对之实色,摄于色蕴之中,称无表业或无表色。如俱舍论卷十三所载(大二九‧七○上):「毘婆沙师说有实物,名无表色,是我所宗。」 (二)心法:经部、唯识宗之主张。谓受戒时有发动思之心所,由此心所之种子相续而生防非止恶之功能,故戒体虽依受戒时之表色而生,附以色名,然实为心法。如成唯识论卷一所载(大三一‧四下):「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行思立,故是假有。」盖大乘唯识宗主张无表虽非色,但由其所防与所发,假名为色。又就别解脱戒而言,谓无表以思心所种子上之功能为体;若就道共戒与定共戒而言,则以现行之思为体。 (三)非色非心法:成实论之主张。谓戒体无形质,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如成实论卷七无作品所载(大三二‧二九○中):「若人在不善、无记心,若无心,亦名持戒。(中略)无作法非心,今为是色,为是心不相应行。(中略)色是恼坏相,是无作中恼坏相不可得故,非色性。」道宣亦主此说,系于四分律之当分,依准成实宗之所立,立非色非心之戒体。但道宣于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复举出南山圆宗之戒体说,即视四分律分通于大乘,而以藏识(真妄和合之现识)中熏习之善种子为戒体,此「种子戒体说」实为道宣之正义。 此外,天台宗智顗大师于菩萨戒义疏卷上谓戒体为假色,但据其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摩诃止观卷四上所载,则以心性为戒体。天台一家虽有色心戒体二说,但仍以色法戒体为定准。密教亦主张戒体为心法,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佛性三摩耶戒之戒体。〔俱舍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卷中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大乘义章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授菩萨戒仪、释氏要览卷上、梵网经玄义〕 p2920相关参考
防非止恶之功能(即戒体,又译无作、无表),其性通于大小乘,古来有三种异说,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一)色法:说一切有部认为戒体乃依四大而生之无见无对之实色,摄于色蕴之中,称无表业或无表色。如俱舍论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
子题:圆教宗作戒心造、圆教宗无作戒心种、戒无别体即虚妄业、纵妄成业禁业名戒,羯磨疏‧诸戒受法篇:「愚人谓异,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济
指声尘、色尘、法尘三者。(一)声,如于佛世时,闻金口之声而得道者,是以声尘为经。(二)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者,是以色尘为经。(三)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
指声尘、色尘、法尘三者。(一)声,如于佛世时,闻金口之声而得道者,是以声尘为经。(二)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者,是以色尘为经。(三)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