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有关孔子提倡仁的史籍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有关孔子提倡仁的史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什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
相关参考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
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其原语为拉丁语之mors,系与êthos(习俗)同义;盖习俗乃道德与法律之基础,其中,法律为社会活动中之规范,道德则为人类社会生活规范中必要的个人规制。孔子提倡以仁、德为
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其原语为拉丁语之mors,系与êthos(习俗)同义;盖习俗乃道德与法律之基础,其中,法律为社会活动中之规范,道德则为人类社会生活规范中必要的个人规制。孔子提倡以仁、德为
「爱人」这的答案是对樊迟说的耶!这学生资质本来就不好,而且问了三次答案都不一样,不足以拿来代表仁的意义。当然,之后引用的那些倒大概没什么问题,都是原文嘛。大家有一样的解释也就不用吵几百年了。抱歉我波冷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季氏将伐颛臾、苛政猛于虎、两小儿辩日、义利之辩、孔子学琴。一、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
1、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