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有什么关系?
Posted 孔子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有什么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 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毫无疑问,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显然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论语·八佾》如下一段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相关参考
船山研究的历史回顾 清末湘人以船山仁与礼能纲维万世,大肆宣传船山、出版船山著作并上请清王朝,使船山入祀于孔庙,并成为明末三大儒。民国的船山被赋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反对专制主义的武器。同时,
船山研究的历史回顾 清末湘人以船山仁与礼能纲维万世,大肆宣传船山、出版船山著作并上请清王朝,使船山入祀于孔庙,并成为明末三大儒。民国的船山被赋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反对专制主义的武器。同时,
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简称“儒学”。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明儒学的特点,那么,可以说,儒学就是解释经典的学问。那些被解释的经典的内容,是孔子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思想指导地位的成分。比如说吧,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在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涌现过一大批学术大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有关军事,有关政事,有关文化。他们会向其他人宣传自己的学说,会招收弟子以扩大自己的门派,这就是百家争鸣。在这其中,有一家比较特殊,它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涌现过一大批学术大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有关军事,有关政事,有关文化。他们会向其他人宣传自己的学说,会招收弟子以扩大自己的门派,这就是百家争鸣。在这其中,有一家比较特殊,它以
孔子这位圣人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儒家学说,在他不朽的一生中,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期间也留下了很多轶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流传甚广传诵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有孔子学琴及孔子相师的故
孔子这位圣人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儒家学说,在他不朽的一生中,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期间也留下了很多轶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流传甚广传诵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有孔子学琴及孔子相师的故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
季氏将伐颛臾、苛政猛于虎、两小儿辩日、义利之辩、孔子学琴。一、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
1、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