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仁在孔子思想中,所代表的意义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就算生活是个悲剧,也要做一个上品青花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仁在孔子思想中,所代表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爱人」这的答案是对樊迟说的耶!
这学生资质本来就不好,而且问了三次答案都不一样,不足以拿来代表仁的意义。
当然,之后引用的那些倒大概没什么问题,都是原文嘛。大家有一样的解释也就不用吵几百年了。
抱歉我波冷水,我的答案等我睡醒再说...
以下所引用之《论语》原文章节,均以我在参考资料上所采用的书为准。
我尽量直接使用白话文翻译来解释,因为这样的沟通效果会比较好。白话文后会加上括弧﹝﹞,里面所写的号码就是《论语》的章节,可在网上查询原文对照。
第一点要说的是,「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就是孔子的哲学能「一以贯之」的主要条件。既然已说是一以贯之,就代表曾参随口说的「忠恕」﹝4-15﹞仅能代表他在那时(小于30岁)的学习心得,未必是孔子的原意。然而,曾参在孔子死后,自己当了老师之后,其进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从他在临终前终于说出「仁」字看来,他已掌握到孔子当初所要告诉他的了。
《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超过一百次(听说是104次,我眼花乱算的答案有110次),可见此概念对孔子及其学生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当学生回忆老师时,却说了「子罕言:利、命与仁。」﹝9-1﹞这种话呢?
这是因为所谓「罕言」,是指「很少主动谈起」,而不是像「子不语怪力乱神」﹝7-21﹞那样不谈论。为什么不主动谈起,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个性与背景不同,随便说一个成为标准,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樊迟,这位资质没那么好的学生先后问了三次,而次次答案不同﹝6-22、12-22、13-19﹞。这就表示了,「仁」并不是一个单纯、固定的概念,他会随着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方向是不变的,否则不可能前后连贯。
因此,当《论语》出现某学生问「仁」的时候,学生不是在问「老师,请问『仁』的定义是什么?」,而是在问「请问老师,以我现在的状况,我该如何『行仁』?」。
既然「仁」是一个动态开展的观念,所以以下将此观念分成三个层次来解析,并搭配原文解读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为必免麻烦,我不用学生自己的话当参考资料。
仁的概念,可分做三个步骤: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也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
人之性这里,必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自觉到人性并非本来就是善,而是趋向于善、喜欢善的。人若无真诚的心意,一辈子都在扮演应对别人的角色,则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人。
孔子很讨厌一个人做事只有外在行为,而无内心情感,因此他两次说「巧言令色,鲜矣仁。」﹝1-3、17-17﹞,意思就是「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意思是:「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礼与乐的发明,就是要让人的情感有适当的发泄。比方说拍手、拥抱、亲吻,都是礼的规定。大家用一样的礼,情感就能以此流通;乐是为了调和礼的区分而产生的,当音乐一响起,就忘了彼此的隔阂,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那么,当我根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却还拥抱他、根本不想与大家打成一片却嘻嘻哈哈的唱歌时,我到底在做什么呢?
孔子的学生宰我曾问孔子为何要有「三年之丧」,他的论点是这个时间太长了,长到忘记礼乐、田园荒芜。孔子则反问,在守丧期间锦衣玉食,心是否安呢?结果这个学生竟然就答「安」。孔子也没办法了,就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离开后,孔子忍不住跟在坐的同学说「予(宰我)之不仁也!」。这里的不仁指的就是「没有真诚的心意」,而非后世的仁义道德之人格评价。孔子认为,小孩生下来,至少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共同遵守,而宰我曾受到父母怀抱三年的照顾吗?﹝17-21﹞
总而言之,人之性是由真诚引发的向善力量,以此才开始走向「行仁」的路。
仁的第二个层次为「人之道」,即「人生正途」。所以加上一个「正」字,就表示并非所有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都是人「应该」去做的事。如何走,需要的是「择善」。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不同,因此他人适合的方法自己未必适用,在此举孔子德行科的两位优秀弟子做介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白话文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在任何时后,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12- 1﹞
所谓「克己复礼」并非为「克制自己」的意思。一则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都已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了,你还要他「克制你的欲望」不是太过份了吗?二则「为仁」也是要「由己」的,怎么这里自己又变成好的意思?这显然矛盾。
因此,孔子告诉颜渊的人生正途是「自己作主去实现礼的要求」,而非因为礼这么规定你才遵守。这真的不容易,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礼要有真诚做基础,而事事真诚、永远凭良心做事,这是需要高度的自我要求才做的到。但是,所有的德行不都是从勉强自己而来的吗?我们也许无法做到事事如此,但应该以此自许。
仁的第三个层次为「人之成」,人之完成在于「止于至善」。既是最终目标,就绝不可能在人生在世的时候完成,因为人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犯错的可能。所以有人问孔子子路是否有答到行仁的标准,孔子只能说子路可以带领诸侯之国的军队,行仁则不知;问冉求,可以当卿大夫的家臣,行仁也不知;问公西华,则能当一个外交官,行仁也是未必。﹝5-7﹞
孔子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使国家太平,几乎可说是「我与天下人适当关系的实现」了。如此孔子才相信,管仲有走在人生正路上。而天下太平后做应该进行的礼乐教化,管仲却没有进一步去发挥,这点是说他度量狭小的原因。
理想不是订来非实现不可的,而是订来确立人生方向的。而「行仁」的最简单解释,即「在在人生正路上」。孔子的「仁」,从人之性为向善,到人之道为择善固执,最后人之成为止于至善。这就是他的一贯之道。
相关参考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
请问孔子的中心思想、代表作品是什么?请详细告诉我,我想要了解孔子的事情,谢谢!中心思想跟代表作品能仔细的告诉我如果可以请顺便告诉我孔子的兴趣和专长是什么?1.中心思想是仁,代表作品是春秋.2.参考阿亮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怎么看待孔子的思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孔子给中国文明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代表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疑惑,认为孔子没有给中国文明带来任何成果,由此一口否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怎么看待孔子的思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孔子给中国文明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代表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疑惑,认为孔子没有给中国文明带来任何成果,由此一口否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
手相中手掌纹各代表什么意义?手相的中纹线非常多,看相师除了观察手相中的三大主线即生命线、智慧线、婚姻线之外,还要看其它方面的线,下面就具体说一说手相中的那些线。纹线名称纹线所代表的意思观察内容1、生命
手相中手掌纹各代表什么意义?手相的中纹线非常多,看相师除了观察手相中的三大主线即生命线、智慧线、婚姻线之外,还要看其它方面的线,下面就具体说一说手相中的那些线。纹线名称纹线所代表的意思观察内容1、生命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有为而治,主张三纲五常;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追求「大同世界」,老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