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道家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Posted 学生
篇首语:知识投资收益最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道家老子的思想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圣学的「三宝」,是圣师老子所提出的:「慈、检、不敢为天下先。」如果用现代的通俗口语来诠释,「慈、检、不敢为天下先。」就是「爱人如至亲、省察检验、不敢作为世界人类的自大领袖。」
「慈、检、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圣学教育的教学核心。
「慈」是至亲之爱。任何宗教和教育都必以「爱别人」作为基本内核,孔子讲「仁」,墨子讲「兼爱」,释迦牟尼讲「慈悲」,耶稣讲「爱」,老子讲「慈」……。「仁、兼爱、慈悲、爱、慈」虽有某些立论和实践角度的不同,但它们都共同指向除了爱自己之外,也要「爱别人」。
所以人类任何高贵的宗教、哲学、教育都不能没有「慈」作为基本内核。凡是没有以「慈」作为基本内核的宗教、哲学或教育,必然是偏差而失离人性的,它对世界人类也不具有任何正面价值。
「检」是寻求真理的开放式省察检验,不是以独断的真理来察验别人思维的封闭式检验; 这也是开放式教育和封闭式宗教的最大区隔。学校教育是绝对强调「检」的,写数学要验算,读英语要测验,学哲学要检验,从事科学要验证,连生活常规也无不力求循求真理而行,这些都是省察检验。
如果失去了「检」,教育便只能成为既定成见的传递工作,是一种禁锢人心的洗脑,不是开放教育。所以「检」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核,也是教育最突出的特质。
「不敢为天下先」简单的说,就是不敢自充老大。这是国国平等、族族平等、人人平等的自由思想。「不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内核,保证了教育求知识活动的成效,能够让人类达到平等自由的社会。让求知活动的成效,不至于成为个人追求权力的工具和能力。
老子以「慈、检、不敢为天下先。」为内核的教育思想,历二千五百年而弥新。对于当前教育内核的失准,教育愿景的偏失,以及种种教育乱象,提供了极为精准的处方。
阐释老子教育思想应用在现今的可行性
(一)、引言
教育足以影响国家势力的强弱、文化的高低;教育的成功有赖出色教育家的策谋,教育思想的完善性与可行性,往往又是决定教育家实现理想成效的要素。故在世界各地,甚至国际研讨会中,只要涉及教育这课题,『教育思想』也就无法避免地成为专家学者们争相发表的热门话题,希望从中得到启示,订立完善的目标、实施可行的办法。所以教师、教育家、教育思想三者关系至为密切,虽然如此,但是教育的成败实系于『教育思想』。
常言道:「天下无一成不变的法则」,但真理始终是真理,历久而不衰,如「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在经济学而言,只要有市场,某种商品必然受欢迎。在国策而言,透过立法去改变政策,始终不及教育的潜移默化来得彻底有效。李耳(老子)生于天下纷乱、列国并列之际,诸侯争霸、残民以逞之时,他抱有匡扶社稷、解民疾苦的宏愿,若然提出有损既得利益者的言论时,必遭责难。因此老子便采用隐而不扬、虚而不实之策,反而收效,盛行一时。
老子的教育思想,虽行于先秦,然亦切合现今世界。目前香港的环境,物质资源丰富,消费场所众多,加上传媒播弄其间,使群众多钟情于形而下学的物质生活,反而将形而上学的精神生活,视作次等文化。而正在求学阶段的莘莘学子又岂能明辨是非而独善其身呢?此时老师若以开章明义地宣示,要求学子摒弃为时下青年所崇尚的享乐,而投入被社会大众所轻视的读书,对优良学生而言,似可收效;然对稍逊者,却有所难。因此个人认为如采用老子潜移默化的方法,在教学上相信可以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培养教师理想的人格
老子的教育思想,务求学生能保存纯真的本性,以免受外界物欲所引诱、被自己嗜欲所陷溺而离道去德,进而为害社会,扰乱世俗,为达此目的,老师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技巧、细密的心思及牺牲的精神。
「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三章》:
不过分标榜学业成绩优异者(如每年中学会考放榜,传媒只报导『状元』的行径已开始受社会人士所非议);令学生们不会感到自满或自卑,以免影响他们在进德修业时停滞不进。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廿二章》;
「棱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当一个人在勇往直前之余,应当留有空间,这种不自夸功,不自尊大,有棱角而不把人刺伤,耿直而不恣肆,有光而不刺眼的修养,才会受学生尊敬、同侪的景仰。此所谓『有麝自然香』,又何须强求呢?
「涤徐玄览」《第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涤除杂念、细心观察、凭借学识、易地而处或代入其中,静心思考,虽面对众多难题,就算足不出户,亦能迎刃而解,若是不肯思索,其知识必定有限。
「修之于身……修之于家……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第五十四章》:
这种经由亲身体验再潜心思考,复「无为无欲」的排除人为史观感受之观察,所认识到的事物则更可信,从经验修德后的自我出发去观察其他,同感心、同理心则更客观;若再用正、反、合的方法,全面而不拘于一格,采用不同的角度,甚至以相反的眼光去分析,则得全面已!这样才得学生的拥戴,在去无存菁的情况下,用词遣字亦要点题、得其所以、言之有物、恰到好处、一语道破,切忌空泛、摸不着边际,这样当然会受到学生欢迎。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第二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现今社会,鼓吹「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教育并非徒托空言,应以潜移默化来收教育之效;若施行于辅导教学,尤为有效,因此一些所谓顽劣的学生,其实他们是经过多次的失败,所以每遇困难时,即张开「保护网」,形成倔强性格── 不愿妥协,这时纵使是好言相劝,也难以收效。相反,若采用顺自然、少说话的方法,学生接受的机会会大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
从事学术研究,只要努力的话,机乎每天都有进益,但教师若努力从事批改作业、备课……辅导学生等工作中,消闲,娱乐的时间不必说,就算连休息时间也用于教学身上,因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如是则杂念、奢望自然会减损,这样又值得吗?见仁见智吧!试看看洋烛,何尝不是燃烧自己,以达『照耀别人』之目的。
(三)、令学生明白求学之道
老子认为人最大的罪孽,莫过于纵欲,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而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这些论调,今日观之,切合不过。学生是人,咸盖上述毛病,花在读书的时间自然为享乐所代取替,这时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巧妙地剖析学生在求学时正确的目标及应有的态度,完成后,效果则如『色纸难上色,白纸就不同』的分别。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造物主最公平的措施莫过于赋予每个人每天廿四小时,而且随意使用。教师应暗示一个人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享乐方面,则事业不可能会有多大成就。同样如想学业成绩好,就要多花时间── 即努力,更要节制或减少个人的欲望,这样才能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件事,而这件才称得上有意义、有成果的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
学生之所以难教兼具反叛性,是学生经过多次的失败而又无法觅得解决的办法,因生厌而失去兴趣,教师应该透过观察,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有兴趣的科目,使其重过校园生活,不但可以解决问题学生,更可以实现愉快教学。「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第五十二章》:中学教育是普及教育,如过份投入,反而不美,甚至会有偏见或钻牛角尖,若想向专门发展,日后入大学、专科学院也可以。当一个学生热爱某一科目如体育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习与体育科相关的问题,如动作名称,英文如何称呼?慢慢带领及提高学习英文的兴趣。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廿二章》:
一般人喜欢炫耀自己,矜夸己功,学生尤甚,为求在同侪中出人头地,不惜标奇立异,养成好胜品格。这时可暗示不居其功、不恃其德,无我无私的行径。这种带有『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论,何尝不是适用于现今教学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第廿七章》:
做事与求学,很多时是二而一的事,一个成绩不太理想者应该向一个成绩优异者学习、模仿及受其感化──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社会日新月异,学识不断创新,就算是成绩优异者,为求进步,方法亦要与时改良──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种重视老师经验,汲取前人教训的治学方法,当然可行于现今的教学上。
(四)、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享乐至上的当时,要学生抛开现有、潜心向学,简直有『与虎谋皮』之感;然适当的方法,是可以收到拨乱反正的功效;现试从老子教育思想中觅取一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齐十三章》;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五十七章》现今教师只可用「道法自然」,以「圣人无常心」的心态处事,可有所为而为,且不能干扰学生的自然学习,应如水一般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四十七章》;不造作妄为、不横加干预,对学生的要求不勉强、不强制,可是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第十八章》:
学校是培养学术的机构,必须要有纯朴的学风,方能造就出优秀的人才,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认同,在此公平、合理、可行的优良环境下学习,方有所成,既有成,自然无须利用其他学业成绩以外的成就,来提高自己或学校的地位。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五十一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五十一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第廿七章》;
「故物忽行忽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式挫或隳。」《第廿九章》:老子所谓人人都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是目前香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对所有适龄儿童,一律爱护教化,这又是香港教师专业守则之一。然而学生程度参差,个别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强行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只会产生嫉妒、敌对、巧诈、虚伪等弊病,故老子主张应该根据不同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标准,此法目前实则上已实施在个别辅导班及因材施教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七章》:可行性极高,很多学校经已采用,例如中史温习室,由高年级程度较佳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程度稍逊者,由学生指导学生,隔膜少,易沟通,程度差者定会有所进步,而高年级学生亦可达至『教学相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第三十六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
老子这种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教师只扮演辅助的角色,以求发挥学生的才能与主动性,与主张学习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容易到细小、未萌未兆之处着手的理论,有谁敢说是毫无效用与不合时宜。「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循理往返、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若施于教学方面,一正一反地反覆重述,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或事物的印象。
(五)、结论
老子思想充满智慧,其教育思想即使千年后的今日检视之,仍可发现具时代意义;他虽然没有像孔子、孟子、墨子等有教学论述,但是「行不言之教」,以隐诲、不直接、潜移默化来达致其教育目的,其思想领域可以说较其他派别更为阔大。然而由于欠缺具体的阐述,故在应用时要教师自行揣摩,就地取材,因时制宜,又提倡推行教育不宜过急,应依自然法则,任其发展。不为人们自作聪明的礼教所拘束,要从不同角度去探索研究,且不要执着,回到真诚朴实的形态,才能完满地达成教育工作。
相关参考
道家的思想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即顺乎自然和无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差异??不同处: 一、人格型态不同老子比较深沉而坚实,庄子则比较豁达而透脱。天下篇称老子为「博太真人」,庄子则近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说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失望的思想。 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谓即太史儋),春秋楚国苦县
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
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
奠基人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都在《道德经》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的宇宙起源论,还提出了世界存在与运行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动”,而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应该学习的就是“
奠基人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都在《道德经》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的宇宙起源论,还提出了世界存在与运行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动”,而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应该学习的就是“
同样都是道家始祖是为老子...庄子习老子之学两人主张不同之处为何呢?道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本质是无
老子思想系统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道」既超越了时间,也超越空间而存在。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上存在,当然不能依据知觉去验证,也无法用言语去称说,所以老子开
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除老子、庄子外,道家的又一代表人物。道家是在先秦时期创立的,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他收集先人的智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无为”等相关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