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根本正行论什么意思
Posted 内容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根本正行论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梵名 Mūlācāra。凡十二章。印度耆那教空衣派次要圣典之最古者。约成书于一世纪后,五世纪前。注释家瓦修南丁(Vasunandin,十二至十三世纪顷)谓本书作者为瓦塔凯拉(梵 Vattakera),并为各章定名:二十八种根本道德(梵 Mūla-guna)、略说「放弃」(梵 Savksepa-pratyākhyāna)、出家正行(梵 Samācāra)、五种正行(梵 Pañcācāra)、清净之施物(梵 Pinda-śuddhi)、十二种思索(梵 Dvādaśānupreksa)、教法精要(梵 Samaya-sāra)、戒德(梵 Śīla-guna)等。然另有学者主张:(一)本书内容迭有重复,并辑有其他宗派之论述,故凯拉应为编纂者而非著作者。(二)另有书名相同,内容类似,而以康达康达(梵 Kundakunda)之名刊行者,恐系后人伪托改窜之作。 p4132相关参考
梵名Mūlācāra。凡十二章。印度耆那教空衣派次要圣典之最古者。约成书于一世纪后,五世纪前。注释家瓦修南丁(Vasunandin,十二至十三世纪顷)谓本书作者为瓦塔凯拉(梵Vattakera),并为
四正行如依根差别道中说。二解 杂集论十卷八页云:四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
四正行如依根差别道中说。二解 杂集论十卷八页云:四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
六种正行辩中边论下卷二页云: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
六种正行辩中边论下卷二页云: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
正行无上辩中边论下卷二页云: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如彼卷二页至十五页广释。二解 如三种无上中说。
正行无上辩中边论下卷二页云: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如彼卷二页至十五页广释。二解 如三种无上中说。
三种论瑜伽六十四卷十八页云: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诸恶咒术。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论。二
三种论瑜伽六十四卷十八页云: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诸恶咒术。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论。二